的貨幣如何影響經濟
① 貨幣政策怎麼影響經濟
首先 你要知道貨幣政策都有什麼 最主要的就是調節利率 調節銀行存款准備金率 還有就是公開市場業務 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部分 財政政策主要是由財政部制定的 而貨幣政策是由央行制定的
通過這三種手段 可以控制市場上的貨幣流量:
如果提高存貸款利率 銀行就可以吸引市場上用於消費和投資的部分貨幣放到銀行存款吃利息 而由於貸款利率高 貸款買房買車投資的人也會減少 這樣就會減少市面上的貨幣流通量 反之 降低利率就會使人們把銀行里的存款掏出來消費 通俗一點就是說 央行通過升降存貸款利率可以調節人們用於儲蓄和用於消費或投資的比例
而調節存款准備金率 主要是指各個商業銀行 比如建行 交行 工行 中行 農行 民生……所有這些商業銀行必須將一部分存款存到自己在央行開立的賬戶里 也就是說留部分存款交給央行保管 如果以後遇到困難 比如出現銀行擠兌資金困難 央行會根據准備金存款額向商業銀行拆借款項 而如果提高准備金率則意味商業銀行要將更多的准備金交給央行保管 也就使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了 而如果降低准備金率則起到相反作用
此外 公開市場業務就是指 央行通過發售和回購國債來達到控制貨幣流量的目的 如果央行發售國債 那麼會有人用自己閑置的錢去買國債 相當於國家作為債務人向他借款 用於項目建設、撥款等財政支出 這樣就使人們手裡的閑錢暫時進入了國家囊中 達到了緊縮銀根的目的 而如果通貨緊縮出現 也就是說市面上流通貨幣少了 那麼央行就可能通過回購國債 將錢還給大家 再刺激消費和投資
當然 如果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達到了一定規模難以用以上方法控制 央行還有更加至關的方法 只是這種方法會帶來不良後果:
通貨膨脹如果到了貨幣大幅貶值、通貨膨脹率高達成百上千倍的時候 國家可以通過發行新貨幣 來達到抑制通脹的目的 比如 1000塊錢就貨幣兌換1塊錢新貨幣 不過這樣的方法吃虧的是老百姓 因為老百姓的財富縮水了 社會動盪不可避免
而如果通貨緊縮達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市面上完全見不到貨幣了 商品銷售不出去 庫存越來越多 央行可以印鈔 但是如果印得太多很可能會造成通貨膨脹 所以這樣的方法盡量不會用的
希望採納
② 貨幣政策怎樣影響經濟
貨幣政策有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基礎利率的調整,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央票等),窗口指導等。
存款准備金率的上調會讓商業銀行的銀根緊縮,減少了房貸的規模,不利於一些公司的發展,包括我們切身體會的房貸等,會減速經濟的發展。基礎利率的上調影響范圍更大,會引起市場上的流動性流向銀行,相應的市場上的貨幣會減少,另外也增加了貸款的成本,也會減速經濟的發展。
最後的公開市場操作以及窗口指導是短期的公司,主要是暫時性的調節市場的流動性的。
③ 央行調整貨幣供給量是怎樣影響利率的增加與減少貨幣供給對國民經濟產生怎樣
央行在短期減少貨幣供應量是為了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防止由於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過量而引起通貨膨脹,給市場降溫,減少貨幣流量,減慢貨幣流通速度,這樣可以達到限制市場過熱的目的,從而進一步防止通脹壓力,使經濟可以正常運行。
一、當一個國家對宏觀經濟採取直接管理體制時,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就只能是運用指標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調控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直接控制現金流通量和銀行系統的貸款總量,以此來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月標。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我國在1979年以前均採用過計劃指標控制這種模式。
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都採取過這種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與高度集中型經濟模式下以實物管理為主的直接控制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在這種體制下,中央銀行在全國金融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由此各家專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對中央銀行有根強的依附性。
三、在此情況下運用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因為指令性計劃一旦制定,中央銀行就運用行政手段來強制地貫徹執行。所以,只要中央銀行不突破計劃,不增撥信貸資金,不迫加貨幣發行,那麼,全國的貨幣供應量就不會突破預定的指標。
四、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軌的當今世界,這種直接型調控模式暴露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它不利於充分維護廣大基層銀行的自主權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不利於充分發揮信貸、利率杠桿有效調節經濟的作用;因為管理辦法僵死,時而會造成經濟的波動和決策的失誤,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容易出現「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弊病。
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多採用這種模式。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客觀要求,經濟運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過渡已是歷史的必然。
利
六、間接型調控的特點是:它所依存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相當規模和發育健全的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在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同時,並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好地尊重微觀金融主體的自主權;較好地起到抑制經濟波動的緩沖作用。
④ 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
一,貨幣政策通過開放市場業務,貼現率和准備金率的調整,進而影響到市場利息率的變化,市場利息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
二,當今在貨幣理論體系中存在著兩大派別。一個是美國貨幣主義經濟學米爾頓·弗里德曼,另一派則是英國的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這兩種宏觀經濟理論都直接影響著國家立法者制定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方式。如果把兩種經濟學家都比喻成兩位不同風格的汽車駕駛員,那麼貨幣主義者將最關心的是在他們的油箱中添加汽油,而凱恩斯主義者則最關心的是保持他們的發動機運轉。貨幣主義學派的米爾頓·弗里德曼一直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進行直接批評。
三,簡而言之,這些理論之間的區別在於,貨幣主義經濟學涉及經濟中貨幣的控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涉及政府支出。貨幣主義者相信在控制流入經濟的貨幣供應的同時,讓市場自行修復。相比之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除非採取干預措施驅使消費者購買更多的商品和服務,否則陷入困境的經濟將繼續呈螺旋形下降。凱恩斯的貨幣經濟學理念曾經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最嚴重的經濟通縮中得到的驗證,證明其經濟理論是正確的。
四,凱恩斯認為在當時背景條件下,簡單地期望通過控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很難讓經濟能有所起色。他強調貨幣供應在經濟中也同時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雖然他認為市場可能需要花較長時間來適應新的貨幣政策,但這最終會對國內生產總值能產生直接積極影響。凱恩斯相信政府通過刺激消費,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和增加國際貿易凈出口可以改變經濟狀況。美國在大蕭條後不久,當時的共和黨保守派總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在平衡預算的方法上通過增加稅收和削減支出,寄希望於經濟體系能自動調節恢復。
但這種嘗試最終失敗了,胡佛沒有等來經濟的自我修復,而是無窮無盡的企業破產和倒閉,美國百姓生活,特別是農民群體,痛苦不堪。在當時的美國紐約大街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胡佛總統黯然下台。
⑤ 貨幣政策是如何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
不同的經濟學家觀點不同,按凱恩斯本人的觀點,由於流動性陷阱的作用,貨幣政策無用.
按後來的IS-LM模型,貨幣政策會移動LM曲線,增加貨幣量時,LM右移,均衡的國民收入增加,利率降低,減少貨幣量時,LM曲線左移,均衡的國民收入減少,利率升高.
按AD-AS模型,分四種情況:增加貨幣量,如果增加的貨幣被窖藏起來,貨幣政策無用,對經濟沒有影響,在嚴重經濟蕭條時,基本上就是這樣;增加貨幣量,增加的貨幣被人花掉,經濟運行在AS曲線水平區段,這時國民收入增加,物價保持不變,IS-LM模型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增加貨幣量,增加的貨幣被人花掉,經濟運行在AS曲線上升區希,這時國民收入增加,物價水平上升,即所謂半通貨膨脹,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經濟基本上就屬於這種類型;第四,增加貨幣量,增加的貨幣被人花掉,但是經濟運行在AS曲線垂直區段,這時國民收入不變,物價水平上升,即所謂經濟滯脹.
⑥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會對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1、貨幣流通速度反映了貨幣在經濟中的換手次數和速度,顯然一單位貨幣的換手次數越多,速度越快,越能促進交易的進行和財富的創造以及經濟的發展。比如貨幣存量為100,貨幣流通速度為100,那麼就可以創造10000元的社會財富;如果貨幣流通速度很慢,比如1,那麼同樣的貨幣存量只能創造100元的社會財富,兩者的差別是巨大的。
2、根據貨幣數量論的費雪方程式PY=MV,其中P代表物價水平,Y代表社會總產品,M代表貨幣供應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我們可知當貨幣流通速度即V下降時,即使貨幣增發即M變大,Y也未必會增加。
3、舉個極端的例子:流動性陷進。當流動性陷進發生的時候,無論央行投放多少貨幣,民眾都會以現金的形式拿在手中,這樣的話資金除了消費之外很難流動,貨幣增發起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此時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增發貨幣對產出增加無益。
(6)的貨幣如何影響經濟擴展閱讀:
一、貨幣升值對經濟的影響。
1、貨幣升值對經濟發展的壞處:
①熱錢湧入——熱錢是流動速度非常快的資金,用於短線投資的錢,國外資本預期此貨幣升值,就會對此貨幣投機套利
②外商投資會減少——本幣升值對應外幣就會貶值,那麼外商用同等的錢買到的東西就會變少,同比之下資金將會進入其他國家。
③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貶值——本幣升值對應外幣就會貶值,所以外幣計價的資產會貶值。
④出口會減少——同樣的東西,國內價格不變,由於外幣的貶值,要用更多的外幣才可以買到這樣東西。
2、貨幣升值對經濟發展的好處:
①進口增加——同等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當然就會去購買,從而推動進口.。
②利於資本輸出——貨幣升值在國外可以買更多的資產!
⑦ 按照凱恩斯學派的現代貨幣理論貨幣供給是怎樣對經濟產生影響的
1.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引起利息率的下降;2.利息率的下降引起投資的增加;3.投機增加後有國民收入恆等式可以知道國民收入增加;
公式推導:因為M/P增加,所以R下降;所以I(R)上升.由Y=C+I+G+NX可以知道,國民收入增加.
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一是財政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二是貨幣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收緊銀根,提高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貨幣,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放出貨幣,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一般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宜採用雙松的政策,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搭配;在經濟過熱時,宜採用雙緊的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搭配。
⑨ 貨幣政策對一國經濟是怎樣影響的
貨幣政策都經濟的影響可以作為一個流派來研究,是個很系統的問題。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會影響銀行間插接市場的利率和債券,尤其是國債的收益率(二者反向變動),從而影響市場利率,繼而就會深化到投資,消費和出口等國民經濟的各個變數中去。
美國國債負擔沉重指的是既定國債水平下載到期之日所支付現金流現值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債券價格下降,意味著美國政府現在借來的錢相對便宜,而將來要支付的則會增加更多。現在借進1美元,在R的收益率之下,將來要還的是(1+R)的N次方,R越大,顯然將來支付也就增多。
主要理性情況下,市場競爭會使得債券收益率和利率趨向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