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寶如何對貨幣政策進行調節
Ⅰ 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公開市場業務。這是發的國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從而達到減少獲增加市場流動性的目的。若流動性過剩,那麼央行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證券收回現金,這屬於緊縮性貨幣政策,若流動性不足,則在公開市場買進有價證券,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屬於寬松貨幣政策,由於操作上的主動性,也稱作擴張性貨幣政策;
第二,法定準備金率。這在我國使用比較多,法定準備金率是銀行收到一筆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銀行的比例。法定準備金率和貨幣創造乘數直接相關,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創作乘數越小,起到收攏資金的作用,反之則反是;
第三,銀行貼現率。銀行貼現率事實上就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貼現率,銀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動性減少;貼現率降低,銀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動性增加。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在現實中,商業銀行很少向中央銀行借款,因為這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聲譽,導致客戶流失,如果商業銀行資金非常緊缺,必須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貼現率對貨幣的控製作用並不明顯;
第四,道德勸說。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警示等。
Ⅱ 貨幣政策三大法寶(公開市場業務,貼現政策,法定準備金率)是如何調整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賣出持有的有價證券,回籠貨幣;反之增加貨幣供應量時,買進所需有價證券,投放貨幣。通過提高再貸款,法定準備金率,減少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減少了貨幣供應量,反之降低就會增加商業銀行可貸資金,提高了貨幣供應量。
Ⅲ 貨幣政策的三大法寶如何使用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Ⅳ 如何利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調節貨幣收支平衡
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稱「三大法寶」。
以下以緊的貨幣政策說明: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上升--銀行可貸資金減少--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貨幣供求矛盾--利率上升--套利資本湧入--國際收支向順差方向發展,當然,利率上升會引起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以減緩國內經濟發展為代價.
2.再貼現率上升,商業金融機構通過票據再貼現獲得的資金融通數量減少,可貸資金減少……後與1同
3。公開市場業務,在市場出售央行票據等貨幣市場工具,使貨幣回籠,使市場貨幣供應減少……後與1同
Ⅳ 結合當前我國經濟形式,談談貨幣政策三大法寶在實踐中如何運用,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目前處於經濟危機中,所以總需求是處於低位.國民都不敢消費
也不願意投資了.
那麼貨幣政策是怎麼來實現出他
功能的呢..
首先要知道貨幣政策
是通過
「什麼」
影響
「什麼」的。
通過什麼呢?是通過貨幣供給量
影響什麼呢?是影響利率。
加大供給
利率下降
減少供給
利率訂花斥拘儷餃籌邪船矛上升。
利率上升
抑制投資
利率下降
促進投資
投資上升
內需增加
投資減少
內需減少
綜合上面因果關系
貨幣政策是通過影響貨幣供給量造成的
那麼到底怎麼影響貨幣供給量呢
貨幣政策是由「中央人民銀行」來實現的。中央人民銀行通過3種措施來調控貨幣供給量
1公開市場操作(中國人民銀行通過與商業銀行的買賣國債來實現)
2再貼現率(央行通過與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增加或減少來實現)
3法定準備金率(增加或者減少商業銀行的放貸能力)
寬松的貨幣政策工具,實際上,我國在近段時間一直在使用較寬松折貨幣政策,如:
1.貨幣政策則從2008年7月份就及時進行了較大調整。調減公開市場對沖力度,相繼停發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減少1年期和3個月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頻率,引導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當下行,保證流動性供應。
2.寬松的貨幣政策。9月、10月、11月連續四次下調基準利率,三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存款准備金率的下降,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擴大投資與消費。
3.2008年10月27日還實施
首套住房貸款利率7折優惠;支持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
5.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災區重建、「三農」、中小企業等貸款。
6.促進對外貿易:進出口行業是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並且從業人員眾多(據統計已達億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稅;二是人民幣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競爭力的手段;
7.對外經濟合作與協調(如中日韓之間的貨幣互換等)
。
Ⅵ 貨幣政策三大法寶的使用
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 (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的真實效用體現在它對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對貨幣乘數的調節。若中央銀行採取緊縮政策,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則限制了存款貨幣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降低了貨幣乘數,最終起到收縮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貼現政策(rediscount rate)
存款貨幣銀行持客戶貼現的商業票據向中央銀行請求貼現,以取得中央銀行的信用支持。根據政策需要調整再貼現率,當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時,存款貨幣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上升,基礎貨幣得到收縮,反之亦然。
3、公開市場業務(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開展證券交易活動,其目的在於調控基礎貨幣,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比較靈活的金融調控工具。
(6)三大法寶如何對貨幣政策進行調節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穩定物價
穩定物價目標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而物價穩定的實質是幣值的穩定。穩定物價是一個相對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貨膨脹,使一般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急劇的波動。衡量物價穩定與否,從各國的情況看,通常使用的指標有三個:
一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指數,它以構成國民生產總值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為對象,反映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
二是消費物價指數,它以消費者日常生活支出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消費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
三是批發物價指數,它以批發交易為對象,能較准確地反映大宗批發交易的物價變動情況。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貨膨脹以外,還有一些屬於正常范圍內的因素。
這個限度的確定,各個國家不盡相同,主要取決於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另外,傳統習慣也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