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是怎麼超發

貨幣是怎麼超發

發布時間: 2022-04-29 01:22:43

A. 央行超發的貨幣(貨幣增量)是通過什麼方式進

貨幣超發就是先給國有銀行系統資金額度,然後再由銀行放貸出去,接著一層層地到消費者手裡,最終又以儲蓄稅收的形式回到銀行系統,再放貸,循環.... 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乘數。

B. 中國政府如何超發貨幣,具體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

依靠美元外匯,流進多少的美元外債,就相應的增發多少人民幣。其次是看M1 M2的增長速度如何,增長的越快則貨幣超發的越多。

C. 貨幣超發是怎麼實現的

貨幣超發的過程其實很簡單。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政府債券,把錢投入市場。
實際上就相當於政府跟央行打了個白條,然後進行政府投資。

D. 中國貨幣到底超發有多嚴重能買下整個美國是真的

中國貨幣超發為何沒有引發通脹?
拋開情感從客觀上來說,中國在這場貨幣發行大賽中也不能獨善其身,甚至可以說是名列前茅。對中國國內經濟來說,中國需要印鈔,這能帶來經濟的繁榮。而且,我們印鈔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保護出口,被動印鈔來平抑人民幣匯率。
按常理來說,大幅度印鈔最大的顧忌就是會產生通貨膨脹。最近世界范圍內大幅度的量化寬松,產生通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中國的廣義貨幣M2超過100萬億。中國發行這么多的貨幣,為何沒有引起顯著的通脹?中國的貨幣發行後都流失到了哪裡?會不會有什麼隱患呢?
首先,中國的貨幣超發本身並不馬上意味著經濟的失調和通脹的產生。我們貨幣量M2遠遠超過美國成為世界冠軍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礎。在美國,銀行體系的總資產僅大約12萬億美元,而股票與債券市場的市值超過了60萬億美元,即在美國經濟中直接融資比例超過了80%。而與之相反,在中國,銀行系統總資產超過80萬億元,而股市債市規模則僅僅為20萬億元。資本市場的欠發達使得大量的資金無處消化,進而導致了M2的激增。當然,也正是在目前中國這樣的金融體系資源配置效率下,大量貨幣發行後進入股票市場或者期貨市場等黑洞漩渦中。以至於在中國,為了解決實體經濟的融資問題,需要特別多的貨幣發行。
然而這還不能成為全部的理由,不能說中國的貨幣超發就沒有任何問題了。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在沒出現問題,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
在經濟學上,貨幣發行量代表的只是一個國家通脹的潛力。也就是說,印鈔只是代表一種潛力,而並不馬上產生通脹,從印鈔到產生通脹,是需要一段過程來傳導的。從國外經濟學統計來看,貨幣M2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可能只需要1年時間。但這個傳導過程,放在咱們中國這樣特殊的國家,那可就說不定了,也許這個傳導過程會很長很長。
貨幣發行到通脹的這個傳導過程時間取決於什麼呢?我們能想到一些術語,比如產能過剩。假設各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產品供給超過需求,那麼即使貨幣再多,也未必能推高這種產品的消費價格。顯然,這個傳導時間就變長了。
當然,類似影響傳導時間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這都不是關鍵。中國為什麼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時間很長呢?關鍵的所在是房地產。我們只要印出一塊錢來,無論這錢是首先流到老百姓、家還是一些官員手上,都被用來推高房地產價格了。這是一種中國人的習慣所致,也是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崛起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無論老百姓、家還是官員,都喜歡尋找一種安全感、一種保障。買房就是一種最好的、一種最好的安全感、一種最好的保障。
由此,中國進入了全民買房時代。無論是老百姓、家還是官員,只要有了錢,必先買房,無論是一套、兩套還是一百套。而用在消費品上的錢卻越來越少,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率會越來越低。像糧食、蔬菜等消費品對應的CPI沒有明顯的上漲,這就是中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通脹的關鍵所在。也就是說,中國印出來的鈔,大半變成了,尤其是房地產。
有人會問了,那買房的錢不是錢么?房價不也應該算入CPI么?還真別說,房價還真不能計入CPI。宏觀經濟學的這種設計是對的,房子屬於一種,不是一種消費。買了房子,你甚至可以在幾年後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跟消費品有最本質的區別。所以,房價確實不應該計入CPI。
有人說,那房價漲難道就跟通脹無關了么?答案是,房價漲確實應該跟通脹有關,但計入CPI的應該是房租,而不應該是房價。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無論是房價還是房租都占據了生活中很大的一筆錢,很多在大城市的人都深有感觸,自己一個月的收入幾乎一多半被用來交房租了,更別說買房了。也就是說,房子明顯是跟通脹有關聯的,具體的關聯點是房租。
既然房租要計入CPI中,而且在生活支出中占據那麼大的比例,那麼它在CPI中的比重一定要很高才對。問題是,在我國實際統計的CPI中,房租所佔的比重很低很低。雖然有關部門從來不公布權重,但能推算出來,這個權重一定高不了。也就是說,是因為這個權重問題,才讓公布出來的CPI比我們實際感受的要低很多。
所以,有兩個結論是可以得出來的:第一,中國實際的通脹應該比官方公布的CPI漲幅要大一些,但還沒到多嚴重的地步。第二,貨幣超發,現在雖然沒出現嚴重的通脹問題,但不代表以後就沒問題。只是中國從印鈔到通脹的傳導過程太長,這種通脹的潛力還沒有顯現出來。
對於一國經濟整體來說,貨幣發行權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握在手上,提高了政策效率,是利於發展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便忽視其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減少貧富差距,加強法律制度建設杜絕貪污腐敗,讓民眾牢牢抓住經濟發展的果實,國富民也富,這才是真正的強大!(許一力)

E. 央行為何超發貨幣

第一個重點是央行不斷以基礎貨幣在外匯市場上大手購匯,為穩定人民幣匯率而累積增加基礎貨幣的供應。第二個重點,是條條塊塊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極強的土地融資能力,經由商業銀行的放貸不斷創造貨幣。這是近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貨幣基礎,也是國民經濟運行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因素的貨幣根源。與此相對應,中國的貨幣調控也形成了兩個著力點。其一,央行發行多種短期央票,以回收過量放出去的基礎貨幣。其二,央行以數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作為抑制商業銀行貨幣創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貨幣調控在兩個圈圈上跳舞,揮來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準備金率這兩把刀。讓我們點評一番吧。先看央票。顧名思義,央票是中央銀行發出的債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長的。無論哪種期限,都是央行以還本付息的承諾為條件,向金融機構借錢。一般認為,當市場流動性偏多、通脹壓力加大之際,央行發出央票,把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借」回來,鎖在央行內不解凍,是對沖流動性的對症之葯。至於為什麼選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庫存的國庫券不夠,2002年正是央行用盡了幾千億國庫券,才讓央票登場,並從此大行其道。這當然有道理。但不妨多問一句:為什麼待回收的流動性居然越來越多?這些年央行發出的多少萬億央票,不是天上來的黃河水,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查數據,2002年以來央行總資產中增加最快的是「外匯占款」,也就是企業和個人結算給商業銀行的外匯,又被央行用基礎貨幣買入、最後成為國家外匯儲備的那一大塊。撇開細節,央行不斷發央票要對沖的流動性,原來正是央行自己購匯發出去的基礎貨幣。問過的,央行何苦這么來來回回兩頭忙?也回答過,因為央行在本幣幣值穩定的目標之外,還要顧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穩定。為了匯率穩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購匯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買一點,人民幣對美元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幣匯率倒是穩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難——可過量的基礎貨幣放了出去,有導致流動性泛濫的危險。於是,再發央票回收流動性。問題是,央票並不能完全對沖被動超發的基礎貨幣。幾周前易綱(專欄)副行長到朗潤園做報告,提到為持有2.85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 (2010年底),央行用了約20萬億人民幣購匯,其中80%已被對沖。這說明央行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積累了在開放環境里調控貨幣的新經驗。不過他的報告可沒有以下意思,即能夠兼顧匯率穩定與貨幣穩定的貨幣調控方面的中國模式已經誕生。首先,央票並沒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發的基礎貨幣。困難應該不是技術方面的,因為再多發20%的央票,總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嗎?我的理解,困難還是來自央行的多目標——當權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礎貨幣時,其他目標包括保增長、保就業、保財政、甚至保商業銀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構成央行決策的約束。一時低估流動性偏多帶給物價總水平的壓力,是很容易發生的。特別是對一個習慣於超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來說,收緊流動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質疑、批評和埋怨。惟有看得見的通脹壓力,才能夠抵抗幾乎全社會「松貨幣」的持久沖動。可惜,通脹信息通常要滯後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們遇見的情形。加起來看,央行用左手發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購匯花出去的每一塊基礎貨幣全部收回來,實際上面臨不少困難。最近的發現是,即便做到總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預外匯的基礎貨幣也還有可能發生某種「泄漏」。我這里想到的是時間對貨幣創造的影響。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動用基礎貨幣購匯,但是並沒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發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業銀行由此新增的流動性。這就是說,有部分基礎貨幣已經從央行之手,經由購匯環節先落到了商業銀行手裡,然後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才被央行發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恰在這段時滯當中,貨幣運動的第二個圈圈加速轉動!不是嗎?商業銀行今天把一筆外匯賣給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筆基礎貨幣——央行則增加了相應的國家外匯儲備——並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貸投放。在央行日後發央票回收這部分貨幣之前,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程序早就啟動,並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貨幣增量。在邏輯上,就算日後央票的總量與事前購匯基礎貨幣的總量完全相等,也擋不住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量。規律是:央行從增發基礎貨幣到發央票回收的時間間隔越長,「泄漏」到商業銀行的「過路貨幣」越多,新創造的貨幣量就越多。是的,時間就是金錢——這是理解近年我國基礎貨幣增加較快、但廣義貨幣增加更快的一條基本線索。商業銀行要增加貸款放發,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資產。這就是說,可供抵押資產的增量是貨幣創造增量的第一個支點。講過了,在資產形成方面,中國特色異常耀眼,其中的最亮點就是條條塊塊政府連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動用征地權把原本屬於農民的集體土地直接變成國有資產,並以此滿足增加向銀行貸款的抵押條件。這是「供地融資」的關鍵環節,也是貨幣創造方面的中國特色的關鍵所在。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數量型調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成為中國貨幣調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對有關的說明並不接受,不過聽多了,不由得想想處理此事的央行官員總有他們來自操作實踐的道理。現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國特色的資產形成、抵押和信貸發生過程中,由於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直接依託於行政權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審批——都是數量型手段,所以中國的貨幣調控手段也必須以數量型為主才比較對路。否則,在物價之火上了房的緊急情況下,用價格型工具調控本質上靠數量型手段加速創造出來的貨幣,不免有遠水不解近渴之慮。行政長官一聲令下形成的土地資產和由此增發的信貸流量,非央行官員一聲令下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來收緊,才比較對路和管用。講到底,在幾年前本文作者戲稱 「價格不管用的市場經濟」里,向對價格不敏感的主體揮舞價格工具,不過是對牛彈琴而已。小結一下。貨幣運動和貨幣調控,逃不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僅是所有貨幣運動和調控中那些共性的問題,而且是獨具中國特色的那些環節。依重要性排列,我以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標,用基礎貨幣干預匯市匯率,以總量有缺口、回收有時滯的央票對沖,政府主導的貨幣創造以及數量型工具為主的貨幣調控。對這些環節多做些功課,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的貨幣運動和貨幣政策。炒股要想能賺錢先來學學一招鮮標簽:央行央票貨幣政策基礎貨幣廣義貨幣

F. 中國的人民幣怎麼會超發

我們已經知道,通貨膨脹就是人民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需要的量,或者說人民幣作為通貨超發的量就叫做通貨膨脹。問題在於:改革開放為什麼要發行超過商品流通需要的量呢?不超發行不行呢?

第一,金銀貨幣可以自行消除通貨膨脹或緊縮。改革開放以後,使用的流通手段,不是金貨幣或者銀貨幣。所以,出現通貨膨脹或緊縮是必然的。因為,金貨幣或者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金或銀貨幣在和商品的交換中,就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貨幣、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商品的總價值和流通速度決定的。在這種條件下,流通中的貨幣量出現膨脹或者緊縮是正常的現象。但是要記住,這種膨脹或緊縮是受商品的總價格調節的。如果超過這個總價格出現膨脹,金貨幣或銀貨幣就會回爐變成金銀條塊,相反,如果沒有滿足這個總價格出現緊縮,金銀條塊就會鑄成金銀貨幣投入市場。可見在這里,商品的總價格決定流通中的貨幣量。

第二,改革開放使用的流通手段,是沒有價值的人民幣,因為沒有價值,所以,就不可能執行價值的尺度,也就不遵守價值的規律。在這種條件下,人民幣要和商品交換,要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怎麼辦呢?就必須給人民幣規定交換價值,用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決定和商品交換的數量或者決定商品的價格。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是怎樣決定的呢?是由它的流通數量決定的,或者說由它的發行數量決定的。發行的數量越多,人民幣的交換價值就越少。這就是紙幣的交換價值的規律或者說是人民幣的交換價值的規律。用人民幣和商品交換首先要確定商品的交換數量或者說確定商品的價格。因為,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是隨著發行量的不斷增加而不斷地減少或者說不斷地貶值,那麼,商品的價格也就隨著人民幣的不斷貶值而不斷地上漲。這就是在紙幣(成為流通的唯一手段)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商品的總價格是由人民幣的交換價值決定的,或者說商品的總價格是由流通中的紙幣的流通數量決定的。這和金貨幣的情況正好相反,在那裡,金貨幣的流通數量是由商品的總價格確定的。

第三,改革開放中,人民幣不是作為一般的貨幣執行五種貨幣的職能,而是執行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人民幣不是一般的貨幣而是為了賺錢的貨幣,所以,人民幣就是資本,就是中國資本。中國資本就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用人民幣賺取更多的人民幣的活動,要賺取更多的人民幣,人民幣不超發那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如果不超發人民幣,中國資本在自由竟爭的條件下,一切商品都要用人民幣購買,一切交易都要用人民幣支付,那是絕對不夠用的。所以,我們不要埋怨政府不斷地超發人民幣,他們已經上了賊船,他們受到中國資本發展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正是因為這個根本的原因,從改革開放第一天起,就開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根據中國資本的需要增發人民幣,這種情況就是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天起(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提高農副產品的價格開始),就開始了通貨膨脹的歷程。

好心的人們總以為,錢多了是好事,工資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不是天大的好事嗎?可是,好心的人們,並不理解這是中國資本的需要!中國資本需要超發人民幣,需要通貨膨脹,只有這樣中國資本才能實現它的賺錢的活動。因此,我們不能僅僅看到眼前的利益,看到表面的繁榮,我們要看到,通貨膨脹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在通貨膨脹的發展中,總有一天好心的人們的那麼一點工資或者可憐的收入都要化為泡影。這個時刻已經開始了,到來了。最先感覺到的就是那些低保戶,那些低工資的人們。

中國人民不需要通貨膨脹!因此,消滅通貨膨脹的任務,已經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

G. 貨幣超發的原因是什麼

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

H. 國家新發行的貨幣怎樣流通入市場的說國家貨幣超發,是怎麼超發出去的

中國銀行聽國家指示增發貨幣,一般新幣通過商業銀行流入市場。宏觀上也可以通過購買債券等 國家投資發出去

I. 貨幣超發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貨幣超量發行的前提條件就是,市場不夠活躍。當市場出現通貨緊縮的趨勢的時候,貨幣的超量發行能夠促進市場的活躍度,並且提供足量的資金,使得人們的消費慾望更強。綜上所述,貨幣超發的前提條件是通貨膨脹,也就是市場呈現不活躍狀態。

J. 貨幣超發的介紹

貨幣超發是指貨幣發行增長速度超過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即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維持經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貨幣量。按照貨幣學基本原理,一個國家或1地區經濟每增長出1元價值,作為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央銀行也應該供給貨幣1元,超出1元的貨幣供應則視為超發。而在新興市場國家由於市場化改革等原因,資源商品化過程加劇,廣義貨幣供應量適度高於經濟發展GDP增長也是合理的。但過高的貨幣供給卻極易帶來通脹。2013年7月,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指出:「有人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這是不準確的。與其說高房價是『印出來的』,確實還不如說是『炒出來的』。」他認為,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主要源於其供需失衡。

熱點內容
中國國威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3 17:44:00 瀏覽:924
ST股票交易限制50萬股 發布:2025-05-13 17:41:53 瀏覽:438
如何修改金融密碼 發布:2025-05-13 17:21:02 瀏覽:866
華夏科技股票成長基金凈值 發布:2025-05-13 17:11:31 瀏覽:750
股市裡搬磚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3 16:58:56 瀏覽:404
如何分析股市是否強勁 發布:2025-05-13 16:46:37 瀏覽:366
合肥城建股票歷史數據 發布:2025-05-12 15:22:07 瀏覽:188
什麼炒股軟體可以分板塊輪動 發布:2025-05-12 14:55:10 瀏覽:787
002216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5-05-12 14:54:57 瀏覽:355
精功科技股票行情今日 發布:2025-05-12 14:09:05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