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貨幣增發
㈠ 增發貨幣的問題
恩…又一個復雜的問題,你也說了強制結匯和貿易順差是貨幣增發的兩大因素,其實國債發行就是貨幣發行的基礎擔保,國債需要貨幣來買貨幣在銀行里,人們把自己的錢也就是銀行里的貨幣換成國債,銀行就有了抵押品了,就可以發行貨幣了。這樣錢就出來了。
㈡ 什麼情況下才會增發貨幣
那要看政府負不負責任了,像某些政府財政赤字巨大,為了緩解這種情況就大量增發貨幣,製造通貨膨脹,比如說解放前夕國統區的通脹就是這么來的
一般情況下,增發貨幣對內都是為了刺激經濟,防止經濟出現衰退;對外就是為了維持匯率水平。比如說我國央行為了減緩人民幣升值速度,就在外匯市場用人民幣買外匯,導致了人民幣流通量的增加
正常情況下就是我上面第二段說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對內主要就是刺激經濟,防止通貨緊縮,對外就是作為一種維持外部均衡的手段
㈢ 什麼是貨幣發行
貨幣發行有兩重含義:一是貨幣從中央銀行的發行庫通過各家銀行的業務庫流向社會,二是貨幣從央行流出的數量大於流入的數量。是中央銀行重要的負債。
㈣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什麼途徑發放的
國家增發的貨幣是通過人民銀行各級發行庫發放的。投放到流通領域主要是三條途徑:再貸款和貸款、財政支出、投資和債券。給公務員加工資是屬於財政支出,但不是國家發行貨幣。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是各種稅款,還有國有企業利潤等。
㈤ 增發貨幣流入社會的意義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貨幣本身含金量不能升值。
升值就使得儲存貨幣就可以獲利,那麼經營、生產、勞動就成為不是必要的,貨幣就會逐漸退出有投資風險的生產領域。貨幣的退出就會造成流通領域貨幣減少,通貨緊縮,經濟不景氣,經濟危機。
所以,世界各國貨幣的總趨勢是貶值的。美國執行的最好,自三十年代以來平均年通漲率在5,就是每近二十年不在流通領域內的資金就縮水一半。所以,美國幾乎沒什麼儲蓄,所有的資金都在投資或消費領域,經濟一直擁有活力。
歐元之父蒙代爾來京的時候,曾說過:在發展中國家,7以內的通漲率是正常的;在發達國家,5以內的通漲率是正常的。2以下的通漲率就是危險的,可能引發通貨緊縮的。
所以,5左右的通漲率是一個貨幣松動的可以追求的理想目標。這是貨幣需要配套一。
中國自98年已經連續近7年通漲率低於2,是嚴重的通貨緊縮,就是經濟危機,而在這一經濟危機過程中,教育領域,醫療領域的費用卻在翻幾倍的增長,要知道如果成本上漲,價格一定上漲,而某些領域成本上漲這么高,但物價卻持續走低,那隻有一種可能,某些領域的大量破產,或成本大幅度降低。這一降低的領域就是國有企業的大量破產與消亡,這些領域的工人下崗,被代之以更為廉價的農民工。
因為,大家都認為國有企業管理不善,應該消亡,所以,這一過程被認為理所當然,大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熟悉的生活,幾十年物價不變,並沒有隨著自己工資的大幅度增長而有所感覺,也同樣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而這次的物價上漲也並不是貨幣松動造成物價上漲,而是國際原材料以美圓結算,美圓貶值造成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原材料之外,糧食價格的上漲,使得中國最低層的農民工的工資承受力也達到了極限,就是他每個月原來能剩200元,現在幾乎剩不到了。那麼,原材料與民工工資的上漲必然引發下游產品價格的上漲,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必須有相應的貨幣配套進行支持,如果沒有,就是企業的大量倒閉、破產。最近,做小生意的,大家都在議論這個問題,就是成本上升,擠占完畢了利潤空間,而下游的價格漲不上去,不知道能扛多久。
如果說,那連續七年的通貨緊縮是整批拖跨了國企,那麼這次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如果不進行松貨幣配套,那麼就是大量的中小型民企破產,再次為外資騰出生存空間,因為他們沒有資金瓶頸問題。
中國目前的資金回收率在30-50左右,就是經營企業當期流動資金需要下一到三個月才能收回,一旦資金鏈條扯斷,貨款拖完了自然就拖欠民工工資。
五十年代,中央只把經濟緊縮多持續了56天,就有一半的企業停產了。所以,要收拾資本家很簡單,繼續通貨緊縮就是了。
我們現在已經在經濟危機中,這是貨幣需要配套二。
中國目前整個國家從計劃經濟體制全面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國的初始貨幣配置,是在對金圓券的改造中,緊縮的方式按商品的八分之一配置的。在轉軌後,盡管持續的超經濟發展速度發放,仍舊趕不上權利調撥經濟市場化的速度,仍然通貨緊縮。要知道,中國原來是幾乎沒有廣告界、傳媒界、網路、教育、醫療、房地產等領域的。
這是市場化貨幣需要配套三。
關於美國要求我們升值的問題,人家也不是無中生有的。國際統一價格的原材料、食品放在一邊,同樣的美圓在美國並不能買到在中國一樣的服務與產品。一本教材,美國賣150美圓,中國恐怕不需要150人民幣,其他諸如此類。也就是說人民幣的幣值確實比現在的匯率高。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是40,如果升值,沿海地區的繁榮頃刻之間化為烏有,經濟將陷入衰退,大量的失業(下崗的買斷金已經沒有了)不是中國政府能夠承受的起的。要不大幅度升值,我們對內就要逐漸稀釋貨幣,讓人民幣的真實幣值接近現在的匯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減輕美國對我們升值問題的施壓。
一個廣場協議,讓日本經濟衰退了十年,至今也沒有完全翻過身來,我們再繼續在這個溝里翻船則屬於愚蠢了。
這是匯率需要貨幣配套四。
中國目前內需不足,只能持續出口,擴大了貿易順差,這是國內通貨緊縮必然造成的外貿出超。
這是通貨緊縮要求的貨幣配套五。
中國目前盡管銀行利率低,但不是人人都能貸到的。民間信貸又有所增加,農民一般的信貸是三分利,北京城內也是典當行越開越多,月利息5,一個小企業主還說方便多了。這么高的利息率,說明這種產品供不應求,資金短缺。一般生意人之間的借貸利息也在10左右。
這是資金短缺要求的貨幣配套六。
以超市商業為例,每個每一種商品的上櫃費是2500元,這還不算給超市采購員的錢,單獨擺出來還要繳展示費,並且三個月以後能按月結帳都是好的;如果,中國不要說通貨膨脹,哪怕是東西能賣出去,不愁賣,生產廠家何必受這樣的盤剝。超市的價格有多低大家都是知道的。
中國目前,產品庫存四萬億,是不是中國人真都富裕的用不了了,只能賣給外國人?顯然不是,是不是積壓的都是外國產品必須用外匯買?也不是,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世界第一了。這一方面是中國有人有需要,但沒有錢,一方面是中國企業不景氣,產品已經價格壓得不能再低了,中間就是缺那麼一點資金的渠道來把它溝通起來。
這是產品產出需要的貨幣配套七。
當然,貨幣配套不是濫發貨幣,不是濫發貸款,資金一旦直接流入生產投資領域,目前的生產過剩狀況就會更加嚴重。
它只能通過國家政策調整到消費領域。
我舉的一個例子是:給農村和城市平民以下的公立大學大學生發放夠他生活和學習80的助學金。就是家庭人均生活費不夠1000元/月的大學生群。目前有不少貧困生挨餓,貸了款,如今就業困難很難按要求日期還上,前不久還有為這個問題自殺的學生。
給他們發放生活費,不會引發糧食價格上漲,因為人的飯量是有一定量的,他們挨餓並省不下多少糧食,在那裡他們都得吃飯。其他他們能夠需要的消費品:書籍、生活用品、簡單衣服都是中國大量積壓的產品。
這固然解決的是少數農村人的負擔,農村考大學的人數很少,但因為這個負擔過於沉重,解除掉會使這些家庭立即脫貧。
二,比如已經免除的農業稅,中央如果不補貼,基層地方還得想辦法征,因為我們的教師隊伍和未私有化的醫療隊伍也在財政體系裡,光是發放他們的工資就佔去貧困地區地方財政的百分之六十。把貧困地區拖欠的工資和以後的工資按月補上會引發通貨膨脹嗎?
三,義務教育費用。
四,城鎮貧困人口的救濟費用。
五,退伍軍人、軍烈屬的撫恤費用。
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逐步的過程,發放的目的地主要是貧困地區和農村,目標通漲率5-7,只要不超過這個通漲率就可以慢慢稀釋。而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盡可以緊縮。
這個過程,對貧困人口有利,因為他們是直接受益對象;對企業也有利,因為貨幣松動,產品銷售就能逐漸增長;對工人有利,企業有錢不會不發工資的,企業有了利潤,也就自然會給工人漲工資。
——這才能真正拉動內需。
但對手中存有大量人民幣現金的人不利,那樣人們就會把人民幣換成外幣。
——這樣才能藏匯於民。並真正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或者這些人將人民幣用來投資,購買黃金、房產等——這樣才能降低儲蓄額。
這就是目前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㈥ 中國貨幣增發的依據是什麼,海量貨幣增發的目的和意義這些貨幣以什麼形式存在
依據是物價水平的漲浮 一定的物價水平對應一定的貨幣供給 發行方式是實體貨幣
㈦ 貨幣發行量增加說明什麼,能說明居民消費力增加了么
不能,貨幣發行量增加有多方面原因,如市場上產品多而貨幣少,這會出現通貨緊縮,要發行貨幣。也有可能是貨幣流通速度太慢,造成貨幣在市場上太少。還有可能是為了應對眼前經濟形式,刺激消費,如08年左右為應對世界性經濟疲軟,大量發行貨幣,造成現在市場上貨幣太多,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總之,貨幣發行量增多不一定是好事,也不能說明居民消費水平增加。
㈧ 中國的貨幣增發過程是怎樣的
我記得小時候一角錢能買好多糖,可現在1元買的不比以前1角多,怎麼說呢人民幣好像在貶值,人民幣發行有國家控制,主要通過央行,有個儲備金制度控制銀行業的貸款的發放量,人民幣和美元有點像。通貨膨脹或緊縮只能看國家的應對政策了,科技革新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