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如何調節貨幣供給量
1. 我國如何調控貨幣供給量來擴大內需
M0硬通貨,銀行降低利率,降低准備金率,都是擴大這部分
M1包括活存,活存利率下降,其實是減少活存,擴大Mo,
M3包括定存,同活存一樣
總之是擴大時擴大供給,擴大投資!
2. 怎樣控制貨幣供應量
通過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一方面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另一方面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3. 央行如何調節貨幣供應量調節經濟
可以提高銀行准備金率,不讓銀行貸款增加,也可以提高利率,回攏貨幣,方法有很多很多,看你想刺激經濟,還是想防止經濟過熱。
4. 中央銀行是怎樣利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的
書上找的,還要整理,總結,再打字,辛苦哇~
貨幣政策工具里的三大法寶是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原理整理如下:
1.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賣出或買進有價證券。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證券,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的多倍增加。相反,當中央銀行需要減少貨幣供應量時,可進行反響操作,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減少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引起信用規模的收縮、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2.存款准備金
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時,商業銀行需要上繳中央銀行的法定存款准備金增加,可直接運用的超額准備金減少,商業銀行的可用資金減少,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商業銀行的貸款或投資下降,引起存款的數量收縮,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3.再貼現
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降低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意願,減少向中央銀行的借款或貼現。如果准備金不足,商業銀行只能收縮對客戶的貸款和投資規模,進而也就縮減了市場貨幣供應量。
5. 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是怎樣調控貨幣供給量的
中央銀行常用的調控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就是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
賣出債券,減少貨幣供給量,投資下降,利率上升.
買入債券,增加貨幣供給量,投資增加,利率下跌.
6. 中央銀行的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有哪幾種結合我國當前的貨幣政策試論述它們分別是如何調控貨幣供應量的
中央銀行可以使用改變再貼現率、法定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的手段調整利率。改變再貼現率可以改變一般商業銀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從而達到控制市場利率的目的,但這一政策主要起到告示作用。改變法定準備金率會劇烈改變商業銀行的借貸規模,不利於銀行業的穩定,發達國家一般不採用這個政策。公開市場業務是央行在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進而控制流通中的貨幣量以影響利率,央行買入債券,會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利率下降,相反的操做會使利率上升,這是發達國家常用的調控利率的政策。
在我國,由於利率沒有市場化,央行可以直接調控利率,所以我國的中央銀行不需要使用以上政策,可以直接用行政命令的辦法控制各商業銀行的利率。
7. 中央銀行調解貨幣供給量的三大工具
1、存款准備金。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改變金融機構的准備金數量和貨幣擴張乘數,從而達到控制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了法定存款准備金制度,將法定準備金賬戶的備付金賬戶合並為法定準備金賬戶。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從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用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199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主要供應渠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公開市場操作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渠道。全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礎貨幣1920個億,佔全年基礎貨幣投放的52%②。
3、再貼現機制。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和規定貼現條件來影響市場利率和貨幣供給和需求。從1998年3月起再貼現利率成為獨立的利率體系,不再繼續與同期再貸款利率掛鉤。同時下調再貼現利率並延長再貼現最長期限。1999年,中央銀行頒發了《關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改進了再貼現業務的方式,擴大其范圍,使年末余額達500億,增長51%②。
8. 根據我國目前主要的經濟形勢,中央銀行應該採用哪些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調控
中央銀行經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備制度,再貼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也稱為普通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央行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和緊縮產生全面或一般影響的手段,這是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它們主要在總量上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
央行可以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商業銀行面臨資金不足時,可以用手中的票據向央行再貼現,實際上是向央行申請的一種再貸款。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支付的利息比率稱為再貼現率。
也就是說,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政策的操作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的宏觀經濟指標。
9. 請簡述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應量的具體過程。
當中央銀行需要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利用公開市場操作買入證劵,增加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金,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功能,最終導致貨幣供應量多倍增加。
當經濟處於增長過慢、投資銳減不景氣的狀態時,中央銀行買進政府債券,把貨幣投放市場,使貨幣流通量增加,導致利息率下降,從而刺激投資增長,使總需求擴大。
(9)我國如何調節貨幣供給量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
一是基礎貨幣。
二是超額准備金。
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10. 我國目前貨幣供給量是多還是少,應如何調節
超額准備金的作用:1、控制流動性 2、警示效用我國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再貼現率3.公開市場業務如果國家提高了准備金率,就意味著商業銀行需要將更多的貨幣存放到中央銀行以應付突發狀況,用於外貸的貨幣就會變少,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變少,熱度就會下降,所以這也是我國抑制通貨膨脹的一種手段。同樣的情況,如果市場過冷,那麼國家就會通過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的方法釋放更多貨幣,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超額准備金是指商業銀行及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存款帳戶上的實際准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商業銀行在其經營活動中,須對其吸收的存款持有若干准備金,其數量首先受法定準備率的限制。其次,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其資產流動性、風險性等,因而所持有的實際准備一般會與法定準備存在一定差額,由此產生超額准備。當實際准備大於法定準備時,則超額准備為正數;反之,則超額准備為負數。負數的超額准備通常必須在下一計算期內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