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海貝貨幣如何從海邊流傳到中原

海貝貨幣如何從海邊流傳到中原

發布時間: 2022-05-08 23:05:44

❶ 哪個朝代的貨幣是貝殼﹖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的原始貨幣。早在夏代末年,貝可能已經成為交換媒介。商代常見的是一種齒貝,背面往往磨平,或鑽一穿孔,便於攜帶,學名為貨貝。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1)海貝貨幣如何從海邊流傳到中原擴展閱讀:

錢幣交易名稱的由來:

1、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2、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3、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4、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一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5、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❷ 官銀作為中國古代的貨幣,它是如何使用的

出現了剩餘產品,物物交換的不便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因而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正如馬克思所說,貨幣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以作為上幣使用。但是整個商代到西周時期的青銅幣基本上只能是貴族階層才能使用,民間多以天然貝幣和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青銅幣的流通是十分有限的。史記載上夏朝之前的虞朝就更沒確切證據了。但貝幣是實打實出土的實物,貝幣的面值基本搞清楚,是「朋」,「串」為計值單位,5個貝幣為1串,2串貝幣為1朋。

❸ 先秦時期以海貝充當原始貨幣,為何不用其他的物品代替原因是什麼

在先秦時期,貝殼被用作原始貨幣。夏末之初,人們使用貝殼幣,商周時期更為普遍。商代以前流通的貨幣是貝殼。為什麼人們不去海灘撿起來發財呢?天然貝殼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貨幣。根據考古研究,商代有一種常見的齒殼。一開始,是否應該將外殼用作通用貨幣,而不是其他元素?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貝殼的文化意義。貝殼硬幣出現在母系社會。外殼結構為硬殼。


先秦貨幣:根據考古研究,從春秋時期到警國時期,中心和中心之間已經交換了四種主要貨幣制度,但這里缺乏理解,一個物體也在我眼中,所以普通人很難觸摸貝殼。其次,並非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用作貨幣。可以發現,天然貝殼在商代已被廣泛使用。

❹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用貨幣的

錢不是誰發明的,是社會不斷發展中演變過來的,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最初的貝幣。可是我們無法解決中原地區的貝幣是如何來自遙遠的大海邊,而且量那麼大?也許正是這種稀缺性使得貝得以成為貨幣吧?
後來的青銅鑄快也曾經被當做過貨幣,更為有趣的是南方發掘出來的青銅鑄塊還明顯的保留著貝幣的樣子,被做成貝殼形狀,也許這真是遠古貝幣遺留下的印記。

(中國古貝幣)

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有了一定的規則、形狀。南方的鬼臉錢(俗稱。樣子像鬼臉而得名);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中原地區的鏟幣;西方游牧地區的圓形方孔錢。而這些不同的錢幣也真是不同的經濟區的反映。南方的鬼臉錢至今無法得到真確的答案。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正是那裡漁獵經濟的反映。中原的鏟幣則是農業鋤耕生活的反映。而西方的圓形方孔錢也是來自衛國的商鞅帶來的。

(南方的鬼臉錢)

(刀幣)

秦始皇以後一統天下,規定了錢幣一律用秦國實行的圓形方孔錢。發行了半兩錢。貨幣作為中介物首先開始有了一定的面值。西漢發行了五銖錢,同時改進了秦朝的半兩錢的形制,在圓廓的外面加上了突出的沿,這樣就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消錢的邊緣,另鑄錢幣。

(五銖錢)

王莽時期,也發行過大量的錢幣,各種形制的都有。
到了唐朝時,開始出現了「通寶」,最早的開元通寶,以後中國的錢幣大都沿用此習。

(開元通寶)

北宋時候在四川民間最早出現了紙幣--交子。但是流傳並不長遠。元朝是一個唯一強行推行紙幣的朝代。

(北宋紙幣--交子)

到明清時代,金銀作為貨幣開始出現。這與新大陸的發現不無關系。正是新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黃金,歐洲殖民者才有了足夠的金銀開始和中國貿易,而金銀也源源不斷的流入入中國,這也是的金銀作為貨幣在中國大量流通。

❺ 上古時代,貝殼為何沒成為古中國的貨幣

貝殼容易被磨損,而且運輸成本比較大,沒有辦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而成為貨幣。

一、成為貨幣的主要條件

貨幣是作為價值尺度的存在,在新石器時期為什麼有些人會使用海貝來作為貨幣,是因為那個時候交易還不夠廣泛,甚至有些人還在延續著以物易物這一交換方式,所以貝殼能夠解決很多小部分的交易。但是,貨幣本身必須比較珍貴,本身的體積最好小一些,重量也不能夠太重,最好是方便攜帶,本身的價值又不會因為用久了而損耗的,這些是成為貨幣的主要條件。


❻ 請問,據說商代的貨幣以貝殼為主,貝殼是在海邊隨隨便便的撿的嗎

始貝幣
製造年代: 商
材料: 貝殼
收藏地: 中國歷史博物館
介紹
在我國遠古時期,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物質極不豐富,所以一個部落或者一個家庭還沒有多少剩餘產品可以用來交換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間偶爾發生的交換活動也只是物易物,當時根本沒有貨幣也不需要貨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也相對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為交換的中介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不知金屬為何物的原始社會貝殼是最珍貴的物質了,貝是生長於熱帶亞熱帶淺海的貝類,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堅固耐用,而成為原始居民喜愛的一種裝飾品,由於它大小適中,便於攜帶,便於計數等特點,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社會的形成,貝作為交換的媒介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貝就逐漸充當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的職能。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 「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這組商代貝幣,採用天然海貝,人工磨平貝殼底部。貝殼的選擇相當精心。作為流通的貝幣,大小有異,隨之決定價值高低。除商代原始貝幣流通外,中國早期社會貝幣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在交通及經濟欠發達的西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貝殼由商、春秋、西漢直至唐代均在使用。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厘米至2.4厘米左右。在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麵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現存世量極少。蚌貝因一出土就容易損壞,現保存完好的不多。商代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易范圍不斷的擴大,中國北方因不易獲得數量眾多的南方海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時,人們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防制貝形貨幣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銅、金等,其中銅仿貝的發明是中國金屬鑄幣的開始。
天然海貝的品種也很多,有「貨貝」(又名齒貝)、 「擬棗貝」、「阿文綬貝」 (又名大貝、虎斑貝)、「伶鼬榧螺」等,其中「貨貝」比較常見,貝面上有一條長長的齒槽的稱為「貝齒」或「貝唇」,貝的正面較為平整,貝的側面稍微鼓突,人們為了便於攜帶方便,在貨貝的背部多鑿有小孔,早期孔相對小,稱之為「小孔式貨貝」,以後,穿孔逐漸擴大,稱為「大孔式貨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貝」背部幾乎磨平,稱為「磨背式貨貝」。「銅仿貝」一般仿貨貝之形,早期者與天然貝形制相近,春秋以後,南方楚國地區又鑄鑄造出有文字的「銅仿貝」是為有文銅貝,它的外形有的像螞蟻爬鼻有的像鬼臉的樣子,所以俗稱「蟻鼻錢」或「鬼臉錢」,其面文多達10餘種,但形制卻比較一致,均為上廣下尖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廣泛行用於南方地區,「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貨幣形態之一,除楚銅貝以外,春秋戰國時北方地區的金屬貝還有「金貝」、「銀貝」、「鎏金銅貝」等,「仿銅貝」的出現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國貨幣發展歷程大大地推向前進了,並以其大小、重量、價值比較統一,而且能夠大量地就地鑄造等其它「貨貝」和「仿貝」無法相比的優勢進入了流通領域。
原始貝幣沒有傳世品,基本為出土物。因年代久遠,極易損壞。在市場上少有交易,由於出土量較大,物多價輕,每枚原始貝價格通常在人民幣15元左右,骨質貝幣亦循此價,銅貝略高,可及人民幣45元。作為市場炒作,原始貝幣不具太大升值潛力,但作為收藏觀賞,亦不失為好的選擇。目前存世的普通天然貝幣大多呈乳白色,表面無光澤,由於天然貝幣出土很多,現基本上沒人作偽,而用其它材料所制的貝幣就有不少贗品了,集幣愛好者在收藏時應小心謹慎。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一枚天然貝幣的價格約10餘元,石貝、骨貝的價格約20元至40元左右一枚,綠松貝和銅貝的價格要高許多,一些品相上好的銅貝要價上百元甚至更高。

❼ 古時候人要用貝殼做錢幣的原因是什麼

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❽ 古人用貝殼做貨幣,老百姓為何不去撿貝殼脫貧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世界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前的夏朝,那時候是萌芽階段,等到商朝,便出現了以“貝”為貨幣的形式,那麼問題來了,當年古人用貝殼做貨幣,為何窮人不多撿點貝殼讓自己發財呢?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並且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即“以秦幣同天下之幣”,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取代其他諸侯國的貨幣,才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一片混亂的情況。經歷了4000多年的探索,中國貨幣已創造70多項世界紀錄,真是令人驚嘆。

熱點內容
股票回購對稅的影響 發布:2025-05-15 07:51:23 瀏覽:269
吉祥騰達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2025-05-15 07:51:17 瀏覽:774
為什麼醫療基金都下跌 發布:2025-05-15 07:48:28 瀏覽:705
成都金融局待遇怎麼樣 發布:2025-05-15 07:45:18 瀏覽:561
股票交易最後5分鍾無法撤單 發布:2025-05-15 07:41:44 瀏覽:46
貿易戰對中國哪些股票影響較大 發布:2025-05-15 07:32:12 瀏覽:751
基金怎麼沒有白點了 發布:2025-05-15 07:27:06 瀏覽:383
豆粕期貨跌多少爆倉 發布:2025-05-15 07:22:09 瀏覽:704
緊縮金融政策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5 07:18:04 瀏覽:166
股市主要看什麼股票 發布:2025-05-15 07:08:41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