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弗里德曼為什麼叫貨幣主義

弗里德曼為什麼叫貨幣主義

發布時間: 2022-05-10 19:27:00

❶ 貨幣主義是怎麼運行的

貨幣學派是二十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亦稱貨幣主義,其創始人為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

一.貨幣學派的理論特點

貨幣派的理論特點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過多干預

貨幣學派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們堅持自由市場和競爭是資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導致個人和社會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徑,如果政府幹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亂。因此,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特別是反對戰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除了貨幣之外,政府什麼也不必管。

第二,特別重視貨幣理論的研究,承襲芝加哥學派「堅持貨幣至關重要這樣一種理論研究方法」,認為「貨幣最重要」

他們從現代貨幣數量說出發,把貨幣推到極端重要的地位,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和調節手段都要藉助貨幣量的變動(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因此,一切經濟變數的變動都與貨幣有關。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主張把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減低到為自由市場經濟能自如地活動提供一個穩定的支架,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實行「單一規則」,即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貨幣政策。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干預。

❷ 米爾頓--費里德曼「貨幣主義」理論產生的背景

貨幣主義一詞最先是由美國貨幣主義者卡爾·布朗納提出的,其中心命題認為貨幣是推動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當局的行為支配著價格周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動,因而通貨膨脹、經濟蕭條或經濟增長都可以而且應當惟一地通過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的管理來加以調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了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在一段時期內也的確出現了經濟增長較快、失業人數較少,而又沒有嚴重通貨膨脹的所謂戰後「繁榮」景象。在美國,肯尼迪政府和約翰遜政府在一般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支持下,實行了好幾年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特別是在1964年,大量削減稅收,使社會經濟從衰退中擺脫出來,增加了社會就業。但是,好景不長,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起至八十年代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失業人數大幅度增加,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出現了「滯脹」的局面。這種現象使凱恩斯主義走上了窮途末路。於是,西方經濟學界在貨幣理論和政府官員在貨幣政策方面的觀點有了顯著的改變。在理論方面,更趨向於早期的貨幣數量學說,強調貨幣的資產功能,而不是強調其交換媒介的功能;在政策方面,重視利率與信用可能量的政策被放棄,而趨向於管理貨幣數量的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弗里德曼在1956年發表了《貨幣數量理論的重新表述》一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理論進行了一種富有創新精神的重新表述。正是在這里,弗里德曼提出了「現代貨幣數量論」,重新強調貨幣和貨幣政策的首要作用,抨擊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同時竭力反對布雷頓森林會議決定實行的固定匯率制,積極主張通過市場的自由活動以實現有伸縮性的匯率。不過在當時,弗里德曼的這些主張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隨著西方社會的物價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爬行上升,發展到七十年代初的猛烈上漲,現代貨幣學派逐漸發展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一個重要的新保守主義的學派。美國以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財政金融危機日益嚴重,壟斷資本集團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乞靈於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政策主張,使貨幣主義首先在美國流行開來,其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也紛紛出現了一些貨幣主義者。在美國,除弗里德曼和布朗納以外,主要貨幣主義者還有艾倫·沃爾特斯、戴維·萊德勒、邁克爾·帕金,以及奧地利的赫爾姆特·弗里希等等。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貨幣主義代表人物,無疑是1976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弗里德曼。

❸ 現代貨幣主義的什麼是現代貨幣主義

現代貨幣主義(Modern Monetarist)是在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大力倡導下,以芝加哥大學為發源地和大本營,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而所謂的「現代」貨幣主義是相對於傳統的貨幣數量說而言的。鑒定一個經濟學家是不是現代貨幣主義者的四條標準是:
第一,強調貨幣因素對名義收入變動的決定作用。
第二,贊同貨幣主義模式的傳導機制,認為貨幣是通過相對價格機制對現實經濟發生直接影響的。
第三,堅持市場經濟具有內在自動穩定性的信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自然趨勢,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預的失誤。
第四,相信由私人經濟行為決定的資源配置與名義收入的短期變動無關。
總之,關於貨幣供應的變化是名義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這一條,是現代貨幣數量論的主要論點,也是現代貨幣主義的狹義定義。

❹ 什麼是貨幣主義的貨幣政策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命題:
①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人們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如人們的財富或收入、債券、股票等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系。弗里德曼還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與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1963年第1版扉頁) ②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盡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系。 貨幣學派
③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資本主義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貨幣派的理論特點主要在於以下兩點:
第一,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過多干預 貨幣學派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他們堅持自由市場和競爭是資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導致個人和社會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徑,如果政府幹預經濟,就將破壞市場機制的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甚至造成或加劇經濟的動亂。因此,他們旗幟鮮明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特別是反對戰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認為除了貨幣之外,政府什麼也不必管。
第二,特別重視貨幣理論的研究,承襲芝加哥學派「堅持貨幣至關重要這樣一種理論研究方法」,認為「貨幣最重要」 他們從現代貨幣數量說出發,把貨幣推到極端重要的地位,認為當代一切經濟活動都離不開貨幣信用形式,一切經濟政策和調節手段都要藉助貨幣量的變動(擴張或收縮)來發揮作用。因此,一切經濟變數的變動都與貨幣有關。貨幣推動力是說明產量、就業和物價變化的最主要因素,而貨幣推動力最可靠的測量指標就是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取決於貨幣當局的行為,因此,貨幣當局就能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來調節整個經濟。主張把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減低到為自由市場經濟能自如地活動提供一個穩定的支架,這就需要政府有效地將貨幣供應的增長控制在既適度又穩定的水平上,方法是實行「單一規則」,即固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貨幣政策。除此以外,不應該也用不著對經濟多加干預。

弗里德曼和凱恩斯的分歧
第一、凱恩斯認為,貨幣供應量變化後對國民收入有實質性影響,增加貨幣的結果使利率降低從而增加投資,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和總收入(Y)的變動,即△M→△R→△I→△Y,因此,貨幣供應量增加可以引起實際產出的增加,貨幣是非中性的。弗里德曼則認為貨幣供應量變動只能在短期內影響實際產出;從長期看,貨幣供應量的變動只能影響名義變數而不能影響實際變數,因此,貨幣從長期看是中性的。 第二,凱恩斯注重狹義的市場資產和市場利率,他的傳遞渠道主要是貨幣市場上金融資產的調整,增加的貨幣量通過兩條渠道被吸收:一是貨幣收入增加後所增加的貨幣交易需求量;二是隨著利率下降後增加的貨幣投機需求量。弗里德曼認為應該考慮廣義的資產和利息率,就是說,傳導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同時進行,通過物價普遍上漲吸收過多的貨幣量。 第三,凱恩斯非常重視利率的作用,認為利率是傳導機制的中心環節,貨幣量變動後首先引起的是利率的變動,貨幣供需和總體經濟的均衡是通過利率的變化來調節的。而弗里德曼則重視收入支出在傳導中的作用。認為人們主要根據收入來確定現金持有量。因此,貨幣供需求均衡只能通過支出來調節。而貨幣量與利率之間存在著步調不一致的關系,弗里德曼認為,貨幣增長加速時,起初會降低利率,但是後來,由於它增加開支刺激價格上漲,這便引起借貸需求的增加,從而促使利率上升。正因為如此,利率不能成為傳導機制中的主軸,卻往往是誤導貨幣政策的指標,所以弗里德曼不僅不重視利率在傳導機制中的作用,而且堅決反對把利率作為制定貨幣政策的向導。

❺ 貨幣學派的產生背景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等國家長期推行凱恩斯主義擴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雖然在刺激生產發展、延緩經濟危機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時卻引起了持續的通貨膨脹。弗里德曼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制止通貨膨脹和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相標榜,向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出挑戰。他在1956年發表《貨幣數量論—重新表述》—文,對傳統的貨幣數量說作了新的論述,為貨幣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後,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們在理論細節方面不斷進行琢磨補充,並且利用美國有關國民收入和貨幣金融的統計資料,進行了大量經濟計量學方面的工作,為他的主要理論觀點提供了論據。
自60 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日益劇烈,特別是1973~1974年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劇烈的物價上漲與高額的失業同時並存的「滯脹」現象,凱恩斯主義理論無法作出解釋,更難提出對付這一進退維谷處境的對策。於是貨幣主義開始流行起來,並對美英等國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貨幣主義的代表在美國有哈伯格、布倫納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國有萊德勒和帕金等人。

❻ 貨幣主義革命思想淵源和核心是什麼

貨幣主義是於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明確提出的,此後,自六十年代中期起它得到迅速的發展,擁護者日益增多。貨幣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的貨幣數量說。貨幣主義的核心就是通過控制貨幣來穩定物價(或抑制通脹)。

❼ 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了什麼理論

弗里德曼是貨幣主義經濟學派的主要提倡者。他主張在通貨膨脹與貨幣供給之間有著一個緊密而穩定的連結關系,亦即通貨膨脹的現象應該是以聯邦儲備銀行對全國經濟提供的貨幣數量為基準;他強烈反對以金融政策作為需求管理的手段,並且主張政府在經濟上扮演的角色應該被嚴格限制。他亦深信經濟自由,最終將導致政治自由。
大蕭條
在他各項主張中,影響最大的論說是對大蕭條的批判。他把大蕭條稱為「大緊縮」,主張30年代的全球經濟災難實是源於一場普通的金融風暴,由於聯邦儲備銀行的政策和管理失誤,錯誤的緊縮貨幣供給進一步惡化了這場風暴,最終演變成無法收拾的大恐慌。他主張經濟大恐慌並非「 自由放任」造成的,反而是政府對市場過多的干預和管製造成的。
他描述當時美國政府在大恐慌前就已經對經濟進行了沉重的管制,而對銀行的管製造成銀行無法向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做出反應。而且,美國聯邦政府限制了貨幣兌換黃金的匯率,起初這種限制導致了大量黃金過剩,但之後這種限制又降的太低導致大量黃金流出美國。
image.png

弗里德曼認為這種無法對貨幣需求做出反應的限製造成銀行喪失了處理能力,在對黃金和貨幣的匯率進行限制的同時卻沒有修正通貨緊縮的壓力,結果導致了經濟大恐慌。他以這個論點進一步的主張,美國政府提升稅率的舉動造成了對民眾更大的傷害,接著又印製更多鈔票來償還債務(因此又導致通貨膨脹),這些失誤加起來便徹底摧毀了中產階級的儲蓄。
弗里德曼說道:「正是聯邦儲備銀行的舉動,將這場普通的經濟衰退—雖然可能是相當嚴重的一場,轉變為一次主要的經濟災難,而不是試著用它的力量來抵銷大衰退。1929年至1933年間貨幣供給減少了三分之一便是這場災難的開端…大恐慌不但不是一場自由企業體制的衰退,反而是一場政府造成的悲劇。」弗里德曼的結論是政府應該停止對於貨幣和外匯市場的干預,這個理論衍生出了大量的經濟研究和爭論,同時也促生了後來國際間所採用的—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
不過弗里德曼在宏觀經濟學上的理論很快便被淘汰了,如同他的朋友喬治·斯蒂格勒所描述的:「就像學界的傳統一樣,他並沒有獲得完全的勝利,這一部分是因為他的研究與後來的理性預期 —亦即後來由同樣芝加哥大學出身的羅伯特·盧卡斯發展的新理論,是處於兩個不同的路線上。」弗里德曼在二戰時替美國財政部工作,並且在美國稅制的預扣所得稅制度設計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由意志主義政策
弗里德曼也支持許許多多自由意志主義的政策,例如對於毒品和賣淫的合法化。除此之外,他也參與了尼克松政府的委員會,研究將美軍兵役改為僱傭/自願的制度,並且在1970年代廢除徵兵制的運動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後來將徵兵制的廢止視為是他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他並且在1981年擔任羅納德·里根的經濟政策顧問。在1988年他取得了總統自由勛章以及國家科學獎章。他說他的政治觀點是自由意志主義的哲學,加入共和黨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我是一個帶小寫l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與一個帶大寫R的共和黨員,大寫的R只是為了一時的方便,而不是在原則上的。」)不過他也說:「我相信我也能被稱為古典自由主義者。我其實不在乎我被稱為什麼,我比較注重於讓人們思考那些理想的本身,而不是我個人。」
image.png

弗里德曼最初提倡以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制度取代美國的福利制度,但稍後他則反對負所得稅的預算案,批評預算案的安排只不過是補充既有的體制而不是取代之,這次事件又使他成了新聞頭條。近年來佛利民大力提倡以教育券制度(school vouchers)作為公立和私立學校的學費補貼制度,他說:「美國需要的就是一個讓所有學生都能受益的教育券制度,這也能避免過度的管制。」他認為教育券制度能使私立學校挑戰公立學校的壟斷地位。
依據Kenneth Minogue和Harry Girvetz的說法,弗里德曼與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兩人是促使古典自由主義在20世紀復甦的主要人物。在2005年,弗里德曼曾與其他500名經濟學家一起連署討論大麻合法化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
學券制
1955年弗里德曼在《經濟學和公共利益》,首次提出把學校的管理和運作,從負責發放教育撥款的官僚手上釋放出來。在該制度下,家長會發獲一批學券,自行選擇學校,取得學券的學校將可憑此向政府拿取資源,以鼓勵學校改善教學質素,並將選擇權交回家長。不過,學券制遭到廣泛爭議,部分教師工會指控這是把教育商品化,影響教師鐵飯碗,又認為該政策違憲,改革一直未能落實。1996年他成立弗里德曼基金會(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oundation),研究各地學券製成效,並向公眾宣揚學券制的優點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其他
弗里德曼允許卡托研究所以他的名義從2001年開始頒發「米爾頓·弗里德曼自由獎」給對自由意志主義運動有重大貢獻的人士。他與妻子羅絲·弗里德曼一起創辦了米爾頓和羅絲弗里德曼基金會。另外,弗里德曼的兒子— 大衛·弗里德曼繼承了他擁護自由市場的思想,但更進一步的採取極端的形式,支持無政府資本主義。
image.png

現代貨幣數量論
弗里德曼在理論上有三大貢獻,首先是提出現代貨幣數量論,即通貨膨脹起源於「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政府可以通過控制貨幣增長來遏制通脹。這被視為現代經濟理論的一場革命。
消費函數理論
其次,他創立消費函數理論,對凱恩斯經濟理論中的邊際消費遞減規律進行駁斥。凱恩斯認為,隨著社會財富和個人收入的增加,人們用於消費方面的支出呈遞減趨勢,與此同時儲蓄則越來越多。因此政府可以通過增加公共支出來抵消個人消費的減少,從而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弗里德曼指出,這一理論站不住腳,因為人們的慾望實際上永無止境,原有的得到滿足後,新的隨即產生。
「自然率假說」理論
第三,1968年,弗里德曼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菲爾普同時提出「自然率假說」理論。他們發現,長期來看,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並沒有必然聯系。自然失業率永遠存在,是不可消除的。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長期來看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❽ 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主義是什麼

現代貨幣主義是在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大力倡導下,以芝加哥大學為發源地和大本營,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西方經濟學流派。而所謂的「現代」貨幣主義是相對於傳統的貨幣數量說而言的。鑒定一個經濟學家是不是現代貨幣主義者的四條標準是:

第一,強調貨幣因素對名義收入變動的決定作用。

第二,贊同貨幣主義模式的傳導機制,認為貨幣是通過相對價格機制對現實經濟發生直接影響的。

第三,堅持市場經濟具有內在自動穩定性的信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自然趨勢,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預的失誤。

第四,相信由私人經濟行為決定的資源配置與名義收入的短期變動無關。

總之,關於貨幣供應的變化是名義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這一條,是現代貨幣數量論的主要論點,也是現代貨幣主義的狹義定義

❾ 弗里德曼規則

弗里德曼規則:貨幣主義(Monetarism)是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形成的一個經濟學流派,也稱貨幣學派或現代貨幣主義。

❿ 貨幣主義有哪些主要觀點和政策主張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命題:
①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意指平均經常自願在身邊貯存的貨幣數量與決定它的為數不多的幾個自變數(如財富或收入、債券、股票等的預期收益率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並且可以藉助統計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數關系。弗里德曼還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與A.J.施瓦茨合著)中估算出兩個經驗數據。其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15,即利率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減少(增加)0.15%,於是認為利率的變化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另一個數據是貨幣的收入彈性為1.8,即人們的收入增(減)1%,對貨幣的需求量增(減)1.8%,這就意味著從長期趨勢來看,貨幣的流通速度將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而有遞減的趨勢。(《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1963年第1版扉頁)
②引起名義國民收入發生變化的主要(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在於貨幣當局決定的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假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引起貨幣流通速度的反方向變化,那麼,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於物價和產量會發生什麼影響,將是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弗里德曼突出強調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函數,正在於盡可能縮小貨幣流通速度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及其對產量和物價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在貨幣供應量與名義國民收入之間建立起一種確定的可以作出理論預測的因果關系。
③在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主要影響產量,部分影響物價,但在長期內,產出量完全是由非貨幣因素(如勞動和資本的數量,資源和技術狀況等)決定的,貨幣供應只決定物價水平。
④經濟體系本質上是穩定的,只要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其調節經濟的作用,經濟將能在一個可以接受的失業水平條件下穩定發展,凱恩斯主義調節經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是減少了經濟的不穩定,而是加強了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如每年增加3~5%)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熱點內容
股市賬戶可取金額如何設置 發布:2025-05-14 23:07:04 瀏覽:310
非洲金融市場怎麼樣 發布:2025-05-14 23:05:16 瀏覽:998
股票交易數字27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22:56:04 瀏覽:267
300354股票歷史交易記錄 發布:2025-05-14 22:53:07 瀏覽:348
期貨怎麼保本保證收益 發布:2025-05-14 22:38:34 瀏覽:496
期貨平今倉怎麼算盈虧 發布:2025-05-14 22:35:30 瀏覽:757
中原理財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4 22:35:26 瀏覽:159
股票跌到多少會退市百科 發布:2025-05-14 22:33:17 瀏覽:232
華夏光伏基金什麼時候上市 發布:2025-05-14 22:33:04 瀏覽:172
立竿見影股票投資實例 發布:2025-05-14 22:25:26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