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效應指的是貨幣
❶ 劣幣效應是什麼意思
劣幣效應,是經濟學上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劣幣效應就是說當國家濫發貨幣,貨幣嚴重貶值,造成通貨膨脹之後市場崩潰的情形。所謂劣幣,就是那些不足值的貨幣。一個市場上,劣幣流通多了,就會慢慢的占上風,最後完全把良幣,也就是真正的貨幣,驅逐出市場,這個規律。這樣弄下來,整個市場就會缺少創造力,因為劣幣造起來,要比良幣容易的多。這叫做劣幣驅逐良幣。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就是在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面額價值相同的通貨同時流通的情況下,實際價值較高的通貨(所謂良幣)必然會被人們熔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通貨(所謂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
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但事實上,劣質的貨幣同優質貨幣一樣都具有相同貨幣效益,即有破損的一塊錢和嶄新的一塊錢購買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時這種現象也並非由信息不對稱導致,而是自發性的好惡導致,其結果就是劣幣逐漸增多,最終良幣被淘汰掉。因此劣幣驅逐良幣實際上是貨幣制定者在制定貨幣時無視市場規律而指定貨幣交換比例而產生的問題,只要保證市場貨幣定價的統一標准,供應與商品量匹配的貨幣,這種問題就不會發生。
拓展資料
良幣和劣幣的基本含義
根據鑄幣的足值程度差別,衍生出良幣和劣幣的概念。 足值鑄幣稱之為良幣,不足值鑄幣稱之為劣幣。良幣是優質的資源的意思,劣幣是低劣的,假的偽造的意思。首先要明確,劣幣和良幣的概念是比較出來的,一個足值,才能顯出另一個不足值,就像高與低、大與小、胖與瘦的概念一樣。在比較兩枚鑄幣時,足值程度高那枚就是良幣,足值程度低的那枚就是劣幣。在比較金屬鑄幣的足值程度時,要先考慮材質是否相同、法定價值是否一樣。
❷ 貨幣供給放大是什麼效應
貨幣供給放大是貨幣乘數效應。
所謂貨幣乘數也稱之為貨幣擴張系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在基礎貨幣(高能貨幣)基礎上貨幣供給量通過商業銀行的創造存款貨幣功能產生派生存款的作用產生的信用擴張倍數,是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
簡單點說就是,央行只需發行一部分基礎貨幣,由於貨幣乘數的作用,這部分貨幣會被放大,用來滿足貨幣需求。
貨幣供給效應:
貨幣供給效應是貨幣供給變動對利率產生的影響包括流動性效應、收入效應和價格預期效應。這些效應並不會時常發生,但會在一段時間內隨貨幣供給變動而擴散,這些效應以不同方式和程度影響利率,一個效應甚至可能抵消之前的效應。
貨幣供給變動對利率最終的影響程度和方向取決於產出和就業的水平。
❸ 什麼是總需求曲線的實際余額效應(財富效應
(某種財富的累積存量達到一定規模後,必然產生對相關領域的傳導效應或者是控制效應)是總需求曲線的實際余額效應(財富效應)。
由於財富本身是多元的,比方說有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之分,所以財富效應也就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財富效應是指貨幣財富效應,由於金融資產價格上漲(或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增長(或減少),進而促進(或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促進(或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簡而言之,就是指人們資產越多,消費意欲越強。
財富效應又稱實際余額效應。這一概念是C.哈伯勒提出來的,在研究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況的可能途徑方面,哈伯勒把注意力集中在貨幣財富上,並指出在價格下降時,這種財富的實際價值會增加;因此貨幣財富的持有者會通過支出過多的貨幣,來減少他們增加的實際貨幣余額,從而提高趨向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水平。
這種價格誘致的財富效應在理論上的正確性,已被各種類型的貨幣財富所證實。
供參考。
❹ 庇古效應、凱恩斯效應、實際余額效應、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哈布勒—庇古效應,聯系與區別。
庇古效應=實際貨幣余額效應=哈伯勒—庇古效應(中國人喜歡搞概念,關於這三個效應的解釋好像還是有點亂的,故等號僅供參考)
庇古效應+凱恩斯效應=實際余額效應
庇古效應:物價水平下降會導致消費者感覺到更富有從而會增加消費,產出增加。即物價水平的下降造成的資產價值的增加,從而產生的消費刺激效應。針對的是商品和服務市場。
凱恩斯效應:物價水平下降,M/P增加,即貨幣供給增加,進而利率下降,投資增加,產出增加,只對債券市場起作用,當投資對利率無彈性或處於流動偏好陷阱是凱恩斯效應無效。
庇古效應和凱恩斯效應合稱實際余額效應。
❺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之中的 擠出效應 產出效應, 是什麼意思啊
財政政策的產出效應是指利用財政政策工具手段引起的一個國家的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變化。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我通過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降低利率來促進投資與投機行為,從而達到了增加總產出水平或總收入水平的目的。
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支出的擴張或縮減引起的對私人投資的影響,擠出私人投資使私人投資所佔的份額減少,從而達到抑制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通俗來說,假定我是央行行長,經濟不景氣,我花錢僱人挖坑然後再把坑填掉,相當於發錢給老百姓,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的目的,但是同時我也對私人投資造成了影響。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的羅斯福新政就是這樣的。
如下圖表所示,隨著財政支出的擴大,引起的IS曲線的右移,利率水平的升高,導致經濟份額的擴大,但是隨之而來也有一部分市場投資被擠掉了。
結合IS-LM曲線分析會更好理解一點。在圖表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被擠出和新增加的市場。
而且這是可以計算的。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❻ 貨幣供給放大稱為什麼效應
貨幣供給放大是貨幣乘數效應。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
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❼ 貨幣乘數效應能否舉個例子,不要用百度的解釋也不要用專業術語,要按照自己的理解
之所以會有貨幣乘數效應,本質上是因為銀行收的是紙幣,但貸出去的是「電子貨幣」。但是電子貨幣央行無法監控,無法同時減少紙幣,所以導致平白無故的增加了貨幣量。舉例說明:假設央行發行100萬紙幣,紙幣以工資形式發給我們。我們一分不花,全都存到銀行。此時銀行收到了100萬紙幣。假設不考慮准備金。銀行放貸款100萬給某個企業,但是銀行絕對不會把現金直接付給企業,而是以「轉賬」的形式,把「電子貨幣」轉到企業的「存款賬戶」上。這句斜體字,就是「貨幣乘數」開始放大的時候。銀行手裡拿著100萬現金不變,貸款給企業的電子貨幣100萬,但是因為是把100萬打到企業存款賬戶上,所以這100萬「電子貨幣」馬上又回到了銀行。但是此時,企業卻已經獲得了100萬的資金。可以在市場上進行支付。加上銀行手裡的100萬紙幣。就一下子變成了200萬的貨幣量。此時,理想狀態下,央行需要回收市場100萬的紙幣。但是,由於電子貨幣無法監控,根本做不到。所以貨幣會越來越多,通脹會越來越嚴重。這就是貨幣乘數效應。 這也就是為啥央行要急赤白咧打的推行「數字貨幣」的原因。當數字貨幣完全替換紙質貨幣後,「電子貨幣」就沒啥卵用了。銀行收到100萬數字貨幣,往外放貸款,也只能是把收到的這100萬的「數字貨幣」再貸出去。貸出去的同時,手裡的「數字貨幣」也就消失了。由於「數字貨幣」不需要「銀行賬戶」作為載體。所以,貸款與存款不可能同時增加,銀行信貸擴張隨即也就沒啥卵用了。理論上,不考慮供求影響,通脹基本不會發生了。我們也不用擔心手裡的錢會越來越毛了。
❽ 什麼是貨幣幻覺效應
貨幣幻覺效應是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
貨幣幻覺效應是貨幣政策的通貨膨脹效應,需要注意的是,其不是對商品或勞務的實際價值作出反應,而是對用貨幣來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
每筆收入都可以用純粹的貨幣額來表示,也可以用當前通貨膨脹率把它折算成實際價值,這將得到一個實際收入,更准確地指示出收入的實際購買力,而貨幣幻覺效應的人常常只注意到貨幣數量上的變化,不會注意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的變化。
(8)什麼效應指的是貨幣擴展閱讀:
目前的宏觀政策有意識地保持貨幣幻覺,在貨幣供應量增長的同時,投資趨熱,在這一過程中,生產資料價格最先上漲;
一般地貨幣政策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產出效應,另一是價格效應,如果擴張性貨幣政策是以通貨膨脹來換取產出增長,我們說這種政策有著暫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旦消失,就全部轉化為通貨膨脹。
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失業與過剩勞動,所以採取名義匯率升值的做法不僅不能減少貿易順差,反而會使勞動者的利益普遍受損,因此有損國民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
❾ 什麼是貨幣政策的「推繩子」效應
貨幣政策的「推繩子」效應是:在通貨膨脹時期運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效果顯著。
貨幣政策效應的強度:
(1)yt + 1 / yt > Pt + 1 / Pt。經濟增長減速小於物價回落;經濟增長加速大於物價上升;經濟增長加速,同時物價下降。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
貨幣政策內部時滯,指從政策制定到貨幣當局採取行動這段時間,它又分為兩個階段:a.從形勢變化需要貨幣當局採取行動到它認識到這種需要的時距。
稱為認識時滯;b.從貨幣當局認識到需要採取行動到實際採取行動這段時間,稱為行動時滯。內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發展的預見能力、判定對策的效率和行動的決心等。
❿ 什麼是貨幣政策效應
就是國家制定的貨幣政策對市場及其他相關領域帶來的必然影響。就像強勁台風刮過,必然會樹倒猢猻散。當然此效應更多的是指帶來好的方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