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是如何影響世界歷史

貨幣是如何影響世界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5-17 07:49:56

1. 人民幣國際化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有助於緩解當前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

如果世上有一個穩定的國際匯率制度,或者說,世上存在一個平等、互信、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當今中國未必一定需要追求人民幣的國際化。但當今的金融世界不太平,問題太多。主導世界的主要儲備貨幣的運行,不能合理反映國家間經濟實力變化,不能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要避免現實金融世界對本國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是迫不得已的追求。

因為歷史表明,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過度依賴中心貨幣國提供的貨幣、金融網路及服務,將給本國發展增添新的不確定性風險。針對中國目前所具有的發展中、轉軌、大國經濟體特徵而言,特別在當前以浮動匯率為主且又缺乏必要國際約束力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更是如此。

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金融開放的核心利益追求。盡管中國政策研究者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即使經過10年的努力,其佔世界儲備貨幣的比例也許僅為3%~5%,但是當今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意義,在於戰略布局,在於在追求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長期過程中,推動國內各種制度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開放、改善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效率,並在此過程中推動創造穩定的國際貨幣環境。

當然,如果人民幣能成為國際主要貨幣之一,和歐元等其他儲備貨幣一起,與美元形成一定程度的競爭,則是有助於從制度層面消除世界經濟失衡的基礎。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中國如果能與亞洲各國實現各種有效的貨幣與金融合作,尋求創建區域內的匯率穩定機制和區域性貨幣,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發展來說,同樣是件好事。

人民幣區域化的現實路徑選擇

人民幣國際化是在中國匯率已出現有關浮動,但沒有完全浮動,仍存在資本賬戶部分管制的情況下推進的。這意味著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要採取與世界現有主要儲備貨幣不同的形成道路,是史上未曾有過的模式。

首先判斷,未來中國匯率制度的方向,將會融入當今國際經濟主導的浮動匯率體系。但在今後八九年內,中國經濟面臨的大量改革難題與世界經濟金融不確定的態勢,決定了在匯率制度上,可能將繼續選擇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然在浮動區間、浮動頻率上更趨於市場化,籃子中貨幣權重會有所調整),而非完全的浮動匯率制度。

這可能是較符合中國經濟特徵需求的。配合匯率制度的逐步市場化進程,資本項下的開放也必然是逐步的開放。同時,面對當今世界有缺失的國際貨幣體系,為了確保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不受更大的負面沖擊,需要實現與本國經濟開放度相適應的人民幣區域化。

這一戰略選擇,將面臨不可迴避的困境:要保持較為穩定的匯率環境,資本項下開放的步伐不宜過快;而資本項下開放步伐不宜過快,決定了人民幣就不可能盡快或者說真正實現國際化。因為人民幣要真正實現國際化,必須允許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意味著資本項下的管制必須完全放開,也就意味著匯率水平只能基本由國際和國內的市場供求所決定,但這又恰恰是中國經濟近階段所難以接受的。而中國放棄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追求,不僅不利於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所需的穩定匯率環境,對國際社會而言,也缺少了一股能體現世界經濟實力格局變化的、對有缺失國際貨幣體系制衡的改善力量,這將是制約國際貨幣間匯率過度動盪中的一個遺憾。

困境是客觀存在的。能否使困境降到最低程度?這只能期望中國在戰略實施中,第一,匯率政策、資本管理政策與國內改革政策的變動,要盡可能地銜接好,以免引起宏觀經濟的不穩定;第二,在人民幣逐步區域化的過程中,銜接好匯率與資本管理政策的適度改革;第三,通過創設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部分實質性地向境外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同時,相對隔離人民幣區域化過程中國際金融風險向國內市場的傳遞,同時視國內匯率、資本管理政策的演進,調控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規模與結構,適時擴大「離岸」與「在岸」兩個市場的「通道」,以不斷推進中國整體金融市場的開放步伐和改革力度。

當前,要加快推進人民幣區域化進程,關鍵是三條:一是先要想盡辦法讓人民幣走到境外;二是鑒於中國資本項下未完全放開的現實,能讓境外的人民幣像其他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可用於存款、貸款、結算支付、資產管理、投資、匯率避險等全方位業務,形成自身一定的市場交易、循環規模;三是要做到境外各機構與自然人參與、擴大境外人民幣的市場持有及市場交易活動,必須讓境外各機構與自然人,能通過中國政府允許的人民幣可兌換通道,享受或部分享受中國經濟高增長的收益,否則,境外機構與自然人不可能有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仍要始終不渝地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相關力量,改善國際貨幣體系,對現有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貨幣濫發行為,進行適當的約束。支持各地區「貨幣區域化」和貨幣金融合作,為人民幣的國際化預留空間。特別是在積極推動亞洲金融合作過程中,求大同,存小異,積極塑造人民幣在亞洲區內「關鍵貨幣」的良好形象。

要控制好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帶來的風險。為此,要安排好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順序,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金融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

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意味著貨幣職能作用地域和領域的擴大,這會給中國的貨幣政策帶來沖擊。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不可避免要觸動資本賬戶與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問題。因此,與人民幣國際化相伴,特別需要關注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自由浮動區間的政策搭配和進程。

在中國當前的貨幣運行機制下,短期內,人民幣國際化會進一步加劇外匯儲備的積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風險不僅在於國際化本身對一國貨幣政策的影響,更在於推動資本賬戶和匯率變化的轉軌過程。後者屬於「轉軌」風險,是「價格管制」放鬆可能導致的風險。

因此,降低風險的根本之路,在於盡快推動中國金融的市場化。只有這樣,資本賬戶開放和匯率浮動才能形成「水到渠成」之勢。如果中國問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則應盡可能減少由於資本賬戶管理和匯率過快的、不切實際的「轉軌」帶來的沖擊。(夏斌)

2. 世界統一貨幣的影響

統一世界貨幣目錄[隱藏]

一、絕對價值尺度的問題提出
二、絕對價值尺度的存在可能性
三、絕對價值尺度的確定
四、絕對價值尺度的理論意義
五、絕對價值尺度的現實意義
六、價值尺度的歷史過程
七、未來的世界貨幣——「世界元」

經濟學理論存在一個重大的缺陷:那就是迄今為止,除了普遍採用法定貨幣(如人民幣元、美元、日元等)和黃金等相對價值尺度以外,經濟學還沒有確立一個真正的「絕對價值尺度」,這個「絕對價值尺度」必須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精確性,既不會隨著社會歷史時期的變遷而改變,也不會隨著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的波動而轉移,更不會隨著各種經濟事物的興衰而動盪。而解決這個問題,是經濟學最終必須完成的任務,這不僅是經濟學也是所有社會科學走向自然科學化(即客觀化、嚴謹化和精確化)的必由之路。
[編輯本段]一、絕對價值尺度的問題提出
任何一門科學,如果其基本的度量標準是主觀的、含糊的、不穩定的、不精確的,那麼通過它所計算出的所有量度、指標和模型也都是如此。對於所有自然科學來說,由於其理論前提都是基本公理,推理運算都遵循嚴密的邏輯程序和運演算法則,實際結果都經得起嚴格的實驗檢驗,因而具有高度的客觀性、確定性、穩定性和精確性。自然科學中對於其基本度量標準的嚴格規定,就集中體現了這些要求,其中物理學對於長度、質量、時間、力、溫度等基本度量標準的規定尤為如此。 經濟學是關於經濟事物及其運動與變化規律的科學,而任何經濟事物所體現的核心內容就是經濟價值以及它的市場反映形式——價格,而要確保各種經濟事物的價值計算客觀而精確,就必須要有一個客觀而精確的價值度量標准或價值尺度。在生產力發展的低級階段,各種經濟事物的發展規模不大,地域跨度小,復雜化程度低,波動性和變動性弱,這種計算是相對簡單而直觀的,因而其價值尺度也是簡單而直觀的。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層次,價值尺度分別經歷了產品價值尺度階段(如鹽、布匹、大米等)、金屬價值尺度階段(如銅幣、銀元、金幣等)、法定貨幣價值尺度階段(如人民幣、美元、日元等)。 由於金屬價值尺度會因為這些金屬的礦產貯量、開采速度、開采技術、市場供求關系、政治與文化影響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貨幣價值尺度也會因為各種經濟、政治與文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不同法定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經濟上的通貨膨脹率、國家的金融政策、衍生貨幣(如現金支票、承兌匯票、股票、信用卡、期貨等)的使用與流通情況、國際貿易爭端等因素的影響尤其顯著,任何形式的單位數量的法定貨幣的真實價值含量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各種經濟事物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地域跨度越來越寬,復雜化程度不斷提高,其波動性和變動性不斷增強,人們需要更加全面地、准確地了解各種經濟事物的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國家將以此為依據,制定出科學的、現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人們將以此為依據,安排自己的生活計劃和事業發展方向,這就在客觀上產生了一種越來越迫切的社會需要,除了金屬貨幣尺度和法定貨幣尺度之外,還應該尋找一種更加穩定、清晰而精確的絕對價值尺度。
[編輯本段]二、絕對價值尺度的存在可能性
價值的含義是廣義的,從社會領域來說,不僅包含經濟學意義的價值,還包含政治與文化意義的價值;從人的需要層次來說,不僅包含溫飽類價值,還包含安全與健康類價值、人尊與自尊類價值、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價值;從價值存在形式來說,不僅包含物質財富價值,還包含精神財富價值;從價值基本類型來說,不僅包含美的價值,還包含真與善的價值;從價值基本形態來說,不僅包含使用價值,還包含勞動價值。顯然,在這里我們需要尋找的,不是經濟方面的絕對價值尺度,而是一切價值形式的絕對價值尺度。那麼,能夠適用於度量一切價值形式的「絕對價值尺度」是否存在呢? 評估事物價值的標准稱之為價值判斷標准。如果以主體的意識、慾望、感情和情緒等因素作為評估事物價值的標准,稱之為主觀價值判斷標准,它是客觀價值標準的主觀反映。即在主觀價值標准後面必定還存在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客觀的標准系統,即「標準的標准」。
[編輯本段]三、絕對價值尺度的確定
在「價值的物理學定義」一文中可知,價值是一種廣義有序化能量,它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間接有序化能量兩部分組成,其中,間接有序化能量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直接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其度量單位與能量單位完全相同,為「焦耳」或「大卡」。 價值可分為使用價值與勞動價值兩種基本形態,而使用價值又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種具體形態。按照如下三個步驟,所有價值都可用「標准食物能量」作為絕對價值尺度進行統一度量: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准食物能量;勞動價值可採用「社會必要補償性生活資料使用價值消費量」來進行度量,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准食物能量;生產資料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勞動價值,因而也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准食物能量。 食物能量有多種具體形式:對於漁民和牧民來說,主要來源於魚和牛羊;對於小麥和大米產地的農民來說,主要來源於小麥和大米。為了提高價值度量的客觀性、穩定性和精確性,可以採用一種「標准化食物能量」(如麵粉或大米)作為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即絕對價值尺度)的「原器」,並就其產地、品種、耕作方法、貯運方法、存貯地點、產出時間等條件做出具體的要求。 「絕對價值單位」的定義:把含有一百萬焦耳熱量的標准化食物(麵粉或大米)所擁有的價值量,定義為一個「絕對價值單位」。 換算方法:如果標准化麵粉的市場平衡價格為每公斤2.4人民幣元,且每公斤標准化大米中所含有的食物能量為14640千焦,則: 1公斤標准麵粉=2.4人民幣元=14.64千千焦=14.64絕對價值單位 1人民幣元=6.1千千焦=6.1絕對價值單位=0.417公斤標准麵粉 1絕對價值單位=1千千焦=0.164人民幣元=0.068公斤標准麵粉
[編輯本段]四、絕對價值尺度的理論意義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如果不確定一個客觀、穩定而精確的絕對價值尺度,其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制約,而且這種制約力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復雜性、規模性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如果確定了絕對價值尺度,將具有如下理論意義: 1、保持不同社會歷史時期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對同一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經濟指標進行計算時,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不斷發展變化,經濟上的通貨膨脹現象經常發展,單位數量的同一種法定貨幣的絕對價值含量不斷發生變化,如果採用同一種法定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來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經濟指標進行計算,必然會產生很大的誤差。 2、保持不同社會環境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勢出現劇烈動盪時,各種商品的市場價格比較混亂,其價值波動性很大,採用法定貨幣為價值尺度計算和比較來各種經濟活動的實際指標時,也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3、保持不同國家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在對兩個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指標進行計量和比較時,由於兩種法定貨幣的匯率主要取決於這兩個國家參與對外貿易的商品價格(或商品價值)的對比值,而許多沒有參與對外貿易的商品價格(或商品價值)只能間接地影響兩種法定貨幣的匯率,因此這種匯率並沒有客觀地、准確地反映兩種法定貨幣真實價值含量的對比值,而且這種匯率往往會受國家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與金融政策的影響)、政治與文化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5、保持不同經濟指標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許多經濟參數、經濟模型的最終確定都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價值參考系統、價值標准尺度或計算基期。 6、保持經濟指標與非經濟指標之間價值尺度的穩定性。許多非經濟性參數、非經濟性模型(如國民生活質量、綜合國力、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綜合發展速度、情感數學模型和價值觀數學模型等)無法以貨幣為價值尺度進行計算,只有在確定了絕對價值尺度後,才能實現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銜接,才能把經濟學中的許多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非經濟領域,才能把許多非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借鑒到經濟領域,這就是為何要解決「絕對價值尺度」問題的真正原因。
[編輯本段]五、絕對價值尺度的現實意義
目前的世界貨幣市場是以美元為基礎的,美國成了世界銀行,這就容易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導致經濟不公平。美國人不斷創造赤字,並由外國人的儲蓄來支付這個赤字。我國對外貿易的支付與結算方式大都是以美元為價值尺度來實施的,外匯儲備也基本上是以美元為主要貨幣形式,美元的真實價值含量及其變化情況將直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經濟效益,直接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真實價值。美元是一種實質性的世界貨幣,美元的價格決定全球供給與需求的價格,然而,美國政府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實現「美國人的赤字由外國人儲蓄來支付」的目的,現在美國人的信用債務已達6.7萬億美元,而借入的債務都是以美元計價,而不是以人民幣、日元或歐元計價。美國人借的債務越多,美元就越貶值,美國人到時償還的實際價值就越少。中國外匯儲備加私人持有共計7000億美元外國紙幣資產,如果美元價值的不斷縮水,將使中國損失幾千億美元的價值。 二是承擔經濟風險。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受制於美國,「美國人感冒了,全世界都會打噴啑」,美元一旦貶值,將產生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目前,美國欠其他國家的債務將占自身經濟總量的40%,如果美國的兩大赤字(聯邦預算赤字和貿易赤字)繼續增加,有可能造成對美元價值的恐慌和全球匯率的混亂;各國為了保護自己的資產安全就必然會大規模進入黃金市場,以提高其外匯儲備的黃金比例,然後造成全球基本商品(如石油、鋼材、礦石、糧食等)大幅上漲;當銀行大量借入短期融資而進行長期投資時,必定會引發另一個問題——擠兌;美元的貶值將會引發和激化一系列的國際貿易糾紛,進而引發和激化各種政治矛盾,甚至引發激烈的軍事沖突。 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推行一種真正的世界貨幣體系——「世界元」,這種貨幣體系的價值含量絕對穩定,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不依附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關系,國際上的貿易結算與債務借貸均以「世界元」的真實價值含量為價值尺度來完成,銀行的外匯儲備也可參照「世界元」體系來建立外匯保值與風險化解關系。
[編輯本段]六、價值尺度的歷史過程
人類社會的價值尺度的發展歷史大致經歷五個歷史階段: 1、產品價值尺度階段。在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歷史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產品交換的品種很少、規模很小、頻率很低,通常只是在小范圍內進行產品的物物交換,並且通常都是以產品的物理量(個、石、兩、尺等)為價值尺度。如穀物以「石」為度量單位,鹽以「兩」為度量單位,布匹以「尺」為度量單位,等等。這種價值尺度具有很強的波動性和主觀性,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很大。 2、金屬價值尺度階段。由於某些貴重金屬(如黃銅、黃金、白銀等)具有穩定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可分割性和易貯運性和高使用價值密度等優點,因此可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和價值實物。這種價值尺度仍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和主觀性,受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響較大,且不容易進行安全而高效地流通、貯藏和計算。 3、法定貨幣尺度階段。符號的流通與運算要比實物的流通與運算方便得多,靈活得多,因此一個國家或地區可以選取一個貨幣符號作為法定的價值尺度或價值象徵物,如人民幣元、日元、美元等。這種價值尺度在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穩定和客觀地,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發生劇烈波動時,作為價值尺度所產生的誤差就比較明顯了。 4、標准食物價值尺度階段。由於生活資料使用價值不僅包括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使用價值,不僅包括物質方面還包括精神方面的使用價值,不僅包括個體還包括集體和社會的使用價值,因此採用標准食物作為價值尺度,不僅可以度量和比較各種經濟參數,而且還可以度量和比較各種政治參數與文化參數。但是,由於溫飽類價值需要在人的全部價值需要中所佔的比重,將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下降,而任何一種主食在人們越來越豐富的菜單中將會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任何一種標准食物「原器」的產量將會逐漸下降,其市場價格容易形成較大的波動,而且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主食,不同主食之間對於人的價值量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以標准食物作為價值尺度來計算和比較各種經濟性或非經濟性參數容易產生較大的誤差。為此,目前還需要以某種法定貨幣為中介,以實現對各種經濟性或非經濟性參數的計算,無法建立以「標准食物」為絕對價值尺度的世界貨幣體系。 5、標准電能價值尺度階段。這是未來社會最終的和最佳的「絕對價值單位」或「世界貨幣」,電能是繼「標准食物」之後另一種很好的有序化能量。由於電能容易從其它形式的能量轉化而來,容易流動、分配和貯存,並容易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很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絕對價值尺度,並將得到廣泛應用,最終可能建立一個以「標准電能」為絕對價值尺度的世界貨幣體系。
[編輯本段]七、未來的世界貨幣——「世界元」
電能由於具有應用廣泛性、生產規模性、高流通性、可轉化性、易分配性、可貯存性、價值穩定性等特點,因而可以作為一種絕對價值尺度,並且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世界貨幣體系——「世界元」。但是,電能要作為世界貨幣的「原器」,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可再生性。電能的生產必須是以可再生能量資源為基本生產原料,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如海水氫同位素可控核聚變反應)等,不能依靠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進行生產,以確保電能的價值不會因為資源的缺乏而逐漸上漲。 2、可持續性。電能的生產不會產生任何環境污染,以確保電能的價值中已經剔除了所有的環境負價值。 3、易轉化性。電能可以方便地、有效地轉化為幾乎所有形式的能量,實現和加強電能與其他使用價值之間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電能價值的流通性、可交換性和易貼現性。 4、易流通性。電能可以廣泛地、有效地輸送到幾乎所有的地區和所有的空間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擴展電能價值的使用范圍以及生產或生活領域。 5、超穩定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能是並網供電的,並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統一價格,電能的供求關系保持相對平衡,以維持電能價值的內涵穩定性。 6、完全自由性。電能的使用許可權不受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即電能的生產、流通與使用完全遵循自由化市場原則。 滿足以上條件後,電能作為絕對價值尺度將比任何一種法寶貨幣都具有更高的穩定性、精確性、可操作性、適用性、靈活性等特點,建立在電能價值尺度基礎上計算出的經濟參數與非經濟性參數將會具有更強的客觀性、清晰性的精確性,正是由於以上原因,電能價值尺度將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嶄新的世界貨幣。 「世界元」的定義:把1度標准電(即1千瓦·時)所擁有的能量,定義為1世界元,用符號「㊣」來表示。 換算方法:如果1度標准電的市場均衡價格為0.72人民幣元,且每度電(即1千瓦·時)的能量為3.6千千焦,則: 1世界元=1度標准電=1千瓦·時=3.6千千焦=0.72人民幣元 1人民幣元=1.39世界元=5千千焦

3. 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 (英)尼

《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貨幣的歷史,讓你知道金融演化進程背後發生的事情。
在全球信貸緊縮、金融行業出現危機的形勢下,「貨幣」已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詞語之一。貨幣究竟怎樣影響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在書中,我們隨貨幣進行了一次穿越時間的旅行。從歐洲大陸流通的古羅馬銀幣,到成為第一批銀行家的義大利高利貸者;從五千年前流通的泥土「貨幣」,到今天銀行外匯顯示屏卜閃爍的數字,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後的推手。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什麼能在滑鐵盧戰役中大賺一筆?文藝復興的深層推動力是什麼?中國和美國如何開始成為共同體?《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告訴我們,每個歷史故事背後都有一條金融線索。透過弗格森的專業視角,許多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被賦予新的意義,更清晰地成為金融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而金融的發展進程則構成一切歷史背後最為本質的故事背景。
在金融危機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金融這個虛擬市場?又怎樣整頓自我,重新出發?《貨幣崛起:金融如何影響世界歷史》給大家提供廠一個歷史的視角來理解今口的世界,無疑,它將是當前我們處在歷史分歧點,站在人類文明一路走來的位置時,為我們提供的一部寶貴的指南。

4. 貨幣的歷史及其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和意義

關於中國貨幣,有人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人說,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考證的標准不同。 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眾所周知,海貝便是其中之一,海貝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取得了實物貨幣的地位,這個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 根據科學考古的發掘資料,在中國殷商時代的中、晚期,已經有了原始的金屬鑄幣——青銅仿製的海貝,也就是說中國早期的鑄幣孕育於偉大的青銅時代,誕生於公元前14-11世紀,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歷史。在西周時代(公元前11-8世紀),青銅塊成為中國普制的一種稱量貨幣。青銅仿製的貝殼在這個時期也有鑄行。

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221年),由於諸候割據,中國的貨幣文化呈現出自由奔放的勢頭,就青銅鑄幣而言,逐步形成了區域性的貨幣。不同地區的鑄幣,它們的器形、重量、文字標志、貨幣單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樣。中原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工具刀削,稱之為刀幣;南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青銅貝。稱之為蟻鼻錢;中西部地區的貨幣形制起源於紡輪(或是玉壁),稱之為圜錢;大約在戰國中期以後出現了方孔圓錢。就目前掌握的資料,除了大量的青銅鑄幣外,偶而我們還會發現鉛質的鑄幣。戰國時期,南方的楚國還使用黃金,稱之為金鈑,也有人稱之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製過金鈑,中原也有過金貝、銀貝,還發現過銀幣。

戰國中期以後,秦國的主要貨幣是「半兩」方孔圓錢。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秦始皇把他的貨幣制度推廣到全國,於是貨幣也得到了統一。統一秦的金幣形制猶如曬幹了柿子餅,稱之為柿子金,和戰國時一樣,也可以切割使用。 因為「錢重難行」,西漢早期,銅錢也曾幾度減重,到西漢武帝的時候,最終確立了法定銅錢重五銖的制度,並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權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負責鑄錢。王莽篡位以後,打出復古旗號,實際是推行大錢制度,收斂錢財,於是在中國貨幣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當千、當五千的大錢,並且恢復了布幣、刀幣等錢制。但它只是曇花一現,漢光武帝重建東漢政權以後,很快便恢復了五銖錢制。從此,五銖錢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用黃金最多的時期,主要是用於帝王的賞賜。金幣的器形仿照馬蹄形狀,故稱之為馬蹄金和麒趾金。 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行的開元通寶錢,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的寶貨制時期,從此鑄幣不再以重量銘名,徹底擺脫了稱量貨幣的影印。

用年號作為錢銘,在中國貨幣史上最早出現於十六國時期的「漢興」錢,即成漢李壽漢興年間(338-343年)鑄行的錢幣。但年號錢真正盛行是唐宋以後的事情,到北宋淳化(990-994年)以後,一般情況下,每更換一次年號,便會改鑄新錢。
兩宋(960-1279年)是中國古代鑄幣的巔峰時期,不僅鑄幣的數量最多、品種復雜,而且鑄錢工藝技術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宋錢上有很好的反映,真、草、行、隸、篆各種書體在宋錢的錢文上都有應用。而且一種年號錢的錢文往往同時採用兩種以上的書體,稱之為「對錢」,形成了風氣,使宋錢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對幣制有過一次變革,從淳熙七年起,銅錢的錢文統一改為宋體字,並且在錢背開始紀年。

元朝以後,中國銅鑄幣的製作趨向簡單,錢文的書法一般都採用真書體,而且錢幣的名稱也多以「通寶」銘名。明朝中期以後,大約從嘉靖年間起,銅錢逐漸改為黃銅鑄幣,從此結束了青銅鑄幣的歷史。由於紙幣和白銀貨幣的使用,也在銅錢上有所反映,元朝惠宗至正年間曾有過權鈔錢,而明末清初又出現了權銀錢。

中國的古代一直採取澆鑄工藝,方孔圓錢的形制則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國初年,到民國三年才最後退出歷史舞台。受西方貨幣文化的影響,清光緒二十六年,在廣東首先製造了新式的機制銅元,一時間,各地紛紛仿效,大量發行。新式銅元開始是作為機制銀元的一種輔幣出現的,但在流通過程中,實際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圓錢。機制銅元只有短短三十幾年歷史舞台,1935年實行法幣政策以後,也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但銅元的種類卻極其繁雜。

中國在唐朝以前,白銀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數用於對外貿易。白銀的使用從兩宋以後漸漸多起來,就遺存的實物看,宋、元的銀鋌已經很多。但白銀真正取得價值尺度的地位,是在明英宗正統年間。在中國貨幣史上,白銀長期作為一種稱量貨幣,到清道光以後,才有了自鑄的地方銀元。光緒十五年廣東試鑄光緒元寶大龍圖案的機制銀元以後,各省才競相仿製,廣為流通。而銀元作為真正統一的國幣,是民國三年發行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以後,到民國二十四年實行法幣政策為止,只有20多年的時間。

中國的紙幣產生於北宋時期,先是由四川地區的一些富商發起,(1023年),政策在益州設「交子務」,並於第二年正式發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這便是由政策發行的最早的紙幣。早期的紙幣,名目繁雜,制度也不規范,經過宋、金時期的實踐之後,到元朝(1279-1368年),紙幣成為中國的主要通貨,這對西方也曾經有過很大的影響。到明朝(1368-1644年)紙幣名稱統一為「大明通行寶鈔」。清朝曾一度禁行紙幣,到咸豐三年,因財政拮據,才又重新發行「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對於這些古代的紙幣,錢幣界統稱之為古鈔。中國的新式紙幣,出現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即由北洋鐵軌官路總局和台灣先後發行的銀元票。光緒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從此中國才有了銀行發行的兌換券。194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且開始發行人民幣,中國的貨幣又重新統一發行。 縱觀中國貨幣的歷史,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它走過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創造了一種極具個性特色的貨幣文化,還影響到東亞、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它和西方的貨幣文化相映生輝,成為東方貨幣文化的代表。 人類社會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正在發生一些顯著的變化。有兩個基本特徵將更加突出,這就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只有發達的科學技術,我們可以說這個國家只是一個科技強國,要由科技強國變為經濟強國,就必須引進一個新的要素:現代金融體系。所以,我把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金融能力概括成21世紀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輪子。
沒有一個功能強大的現代金融體系,科學技術的經濟增長效應將嚴重縮水,其對產業的催化作用不會以乘數的效應呈現出來,科學技術的資源將會浪費。當然,如果僅有一個發達的現代金融體系而沒有強大的科學技術的支持,這種經濟遲早會進入泡沫經濟狀態。
與20世紀相比較,21世紀經濟的軸心將發生顯著的變化。20世紀經濟發展的核心是以鋼鐵工業、汽車製造業等為代表的現代工業,它們創造了整個20世 紀的工業文明。在21世紀,這些在20世紀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產業會慢慢地變為傳統產業,經濟運行的軸心將會發生轉移。有越來越明顯的跡象表明,現代產業越來越輕型化,經濟發展的軸心正在慢慢轉向現代金融業。

5. 貨幣是如何起源的

人類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貨幣的出現不過是幾千年以前的事情。

自古以來,對於貨幣是怎樣產生的、貨幣與商品是什麼關系等問題,一直眾說紛紜。

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採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觀察問題,科學地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與本質,破解了貨幣之謎。

馬克思認為,貨幣的出現是和交換聯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換的出現和發展為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採用的是直接的以物易物的方式。

在簡單的以物易物交換中,要求交易者A所交換的物品恰好被交易者B所需,交易者B所交換的物品也恰好被交易者A所需,而要出現這種相互所需的情景十分困難,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就給商品交換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為了避免「需求雙重巧合的困境」,貨幣就產生了。

因此,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結晶,只有在商品交換出現以後,才逐漸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一種商品,固定地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6. 世界上為什麼要有貨幣呢

貨幣的職能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要搞清楚為什麼要有貨幣這個問題要從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來看.

一、實物貨幣
貨幣的形態從其誕生之日開始,便不斷經歷著從低級向高級的演變過程。幾千年來,貨幣大體經歷了實物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和電子貨幣的這幾種形式。
最原始的貨幣是以實物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如前所述,在物物交換時代,人們在進行交易時,某些商品能夠廣泛而普遍的被人們接受和使用。一旦某種商品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里得到人們的認可,開始充當交換的中介,那麼這種商品就成為了貨幣。我們稱呼這種實物形態的貨幣為實物貨幣,或是商品貨幣。
二、代用貨幣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金屬貨幣雖然具有很多優點,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進一步擴大的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需要。於是,人們開始選用紙張來代替金、銀行使貨幣的職能,這些紙做的貨幣通常是由政府或銀行發行,被稱為銀行券。銀行券可以在市面上流通,持有者可以隨時向政府或發行銀行兌換成金屬鑄幣或金、銀,其效力與金屬貨幣完全相同,因此又被稱為代用貨幣,或者是兌現紙幣。
三、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又稱為不兌現紙幣,是指貨幣本身價值低於貨幣價值,而且不能兌換成貴金屬的貨幣。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進一步發展的產物,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採用這種貨幣形式。
四、電子貨幣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貨幣形態又開始發生改變,出現了電子貨幣。所謂電子貨幣,就是採用電子形式的貨幣。換而言之,此時貨幣的形式不再是紙(紙幣)和金屬(硬幣),而是電子載體中所包含的信息。

簡單的說貨幣產生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作為人類交換商品的媒介.

7. 貨幣如何影響經濟體系

貨幣究竟如何影響經濟?這是經濟學最古老、最持久、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貨幣金融理論經歷了從貨幣中性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經濟理論也經歷了從實物經濟理論到貨幣經濟理論的演變過程。今天,已經很少有人離開經濟談貨幣或離開貨幣談經濟了。

早期學者(他們被凱恩斯歸入「古典學派」)強調貨幣的中性性質。他們認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確保經濟平穩運行,貨幣不過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之上的一層「面紗」,並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毫無二致。他們因而採取「二分法」(dichotomy),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截然分開,認為任何積極的貨幣管理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管理的任務只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古典學派」的這一思想是以「薩伊定律」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根據「薩伊定律」,供給能自創需求,而貨幣僅有便利交易的功能。從穆勒父子、大衛·李嘉圖等「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的理論中,都能看到「薩伊定律」的影子。如詹姆斯·穆勒認為,當一個人生產的任何一種商品多於他本人的需要時,這就只能表明他打算要某些其他商品。約翰·穆勒認為,所有賣者都必然是買者。李嘉圖認為,任何一個佔有商品的人都必然是一個需求者。根據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並且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迅速消除;貨幣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實是多餘的。

傳統貨幣數量說,如費雪方程式MV=PT,將「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思想公式化了。費雪認為,在長期中,貨幣流通速度(V)與商品交易量(T)都不受流通中貨幣量(M)變動的影響。因此,物價水平(P)的變動與貨幣量(M)的變動成正比;貨幣數量增減不改變商品間的相對價格,也不對生產和就業產生任何影響。

上述認識是片面的,它僅僅看到了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而未考慮其價值儲藏職能(貨幣的這一重要職能使賣者可以不是買者,所以只有在貨幣經濟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也忽視了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何況貨幣流通速度也非一成不變,貨幣與物價的關系就更不是一一對應了。同時,「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的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與一般均衡理論)也都忽略了貨幣經濟的重要特徵(貨幣購買商品,商品購買貨幣,但商品並不購買商品),所以才將貨幣經濟等同於實物經濟。當然,他們的錯誤不只緣於認識的片面,還與時代局限有關。當時的貨幣金融不發達,貨幣與經濟不像現在這樣須臾不可分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貨幣與經濟的關系的理解。

瑞典學派經濟學創始人魏克賽爾,首先拋棄了「二分法」、「貨幣面紗觀」與「貨幣中性論」,而將貨幣理論與經濟理論合二為一,從而開創了貨幣經濟理論。他看到了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對經濟的作用機理,指出政府有必要採取一定的貨幣政策,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保持一致,以消除貨幣對經濟的不利影響。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承襲其主張,於1930年出版《貨幣論》,將魏克賽爾貨幣經濟理論公式化,更於1936年撰著《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著重論述貨幣管理對解決失業問題的積極作用。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利率決定投資,並通過乘數效應成倍作用於就業和國民收入。他的這一邏輯從其書名就可見一斑。於是,「通過凱恩斯的理論,貨幣理論從價格水平的理論轉變為整個產出與就業的預期理論」。當代西方宏觀經濟理論正是沿著凱恩斯開辟的這條道路發展起來的。魏克賽爾與凱恩斯可謂貨幣金融理論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前者是貨幣經濟理論的開創者,後者則將貨幣因素融入其整個經濟理論體系中,並提出了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政策主張,從而使貨幣經濟理論深入人心。

「大蕭條」是20世紀資本主義經歷的最大經濟危機。1929~1933年,美國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下降30%,物價下降33%,失業率上升到25%的最高值,工業產出下降37%。四年間,貨幣存量下降33%,流通速度下降近1/3,每年有近9%的銀行倒閉。到1933年底,倒閉的銀行大約為1929年銀行數的一半。「大蕭條」以悲劇性的方式宣告了古典「二分法」的破產,並使凱恩斯理論及政策主張廣泛傳播。由於凱恩斯的思想源於魏克賽爾,因此可以說,當代許多宏觀調控政策及其理論支撐,可追溯至100多年前。這就是理論的價值和意義。

1959年,格利和肖出版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提出「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該學說是對魏克賽爾與凱恩斯貨幣經濟理論的發展。它既分析了貨幣,又分析了其他金融資產;既分析了銀行,又分析了非銀行金融機構;既是貨幣經濟理論,又是金融經濟理論。因而,該學說是在貨幣金融新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的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通貨膨脹,有的還出現滯脹。凱恩斯主義的影響日漸式微,格利和肖的學說也因此未得到足夠重視。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乘機祭起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大旗。他們在承認短期內貨幣影響實體經濟的同時,認為長期中貨幣存量的變化只會引起物價水平變動(與傳統貨幣數量論不同,他們認為貨幣存量變動與物價變動不一定存在精確比例關系),又回到貨幣中性論的老路上去了。更有甚者,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貨幣不僅在長期中,而且在短期內也是中性的。上述兩派的理論統稱為市場出清的貨幣意外模型。即在市場出清的假設下,如果沒有貨幣幻覺效應(如果僅僅是名義變數的變動引起了一個人按實際項目計算的需求或供給變動,那麼他就出現了貨幣幻覺),貨幣就不會影響就業和產出;而貨幣幻覺效應的有無,又取決於公眾預期強度(理性預期的強度最高)。也許是受到理性預期學派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甚至認為,經濟增長與波動完全取決於實際變數,與貨幣無關。值得一提的是,理性預期理論還是金融市場「有效市場假說」的基礎。後者提出「市場效率論」,豎起一道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自身約束的「煙幕障」,讓人們相信金融創新有百利而無一害。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2008年9月,擁有150多年歷史的著名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引發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與「大蕭條」一樣,這次危機也是一次對既有理論的巨型而真實的「社會實驗」。兩次「社會實驗」表明,「大蕭條」源於人們未能正確理解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這次危機同樣源於人們對此問題的認識偏差。正是以「有效市場假說」等理論為支撐,華爾街才得以製造出復雜艱深的次貸衍生品,進而誘發了這次全球金融危機。隨著「有效市場假說」遭遇「滑鐵盧」,其提出者尤金·法瑪,這位一直以來呼聲很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也因此在2008年和2009年兩度與諾獎失之交臂。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也提醒經濟學界,必須更廣泛更深入地研究貨幣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過去幾十年的某些理論觀點,可能低估了貨幣金融因素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實際上,「金融中介機構的機能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格利,在50年前就說過:金融世界的廣闊,使許多將自己束縛於這個世界一隅的貨幣理論家和決策者感到渾身不自在。而該學說的政策主張,包括對銀行資產投資實行更嚴格的控制、強化對銀行的檢查程序、將貨幣控制范圍擴大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等,都成了本輪危機的現實救助手段。經歷過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並渴望獲得理論解釋的人們,如果讀到該學說,是否會感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

梳理西方貨幣金融學說的數百年歷史,從中可以看到,相關學說如同鍾擺一樣,始終圍繞「貨幣是否中性」的問題來回搖擺。理論的紛爭,既來自研究者的假設條件和研究方法的差異,又源於研究者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可以斷言,爭論還會繼續,但真理將越辯越明,實踐會對理論作出選擇。「大蕭條」讓人們選擇了貨幣經濟理論,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又讓我們看到了金融對經濟的深刻影響和持續效應,真所謂「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回望貨幣金融理論發展史,留下的是先賢學者對貨幣金融與經濟關系不斷深化認識的曲折足跡。孰是孰非,唯有讓時間來證明。時間也能讓後人的探索與前人的「足跡」遙相呼應。時間還能讓人感慨:前人的一些認識,有的在今天看來是如此膚淺而讓人忍俊不禁,有的卻是那麼深刻而富有遠見。或許現在,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們對曾經讓人興奮不已、眼花繚亂的金融創新感到困惑與迷茫,甚至從盲目迷信轉為避之不及,但展望未來,可能在短短數年後,我們又會對金融與經濟的關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理論總是在反復曲折中螺旋前行,並日益彰顯其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

8.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8)貨幣是如何影響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9. 如何敘述錢的發展史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熱點內容
股票帳戶不銷戶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7-05 02:22:29 瀏覽:808
經濟增長對股票投資影響 發布:2025-07-05 02:22:25 瀏覽:458
銀行帳戶與貨幣基金帳戶如何銷戶 發布:2025-07-05 02:06:34 瀏覽:433
股指期貨一手多少錢交易 發布:2025-07-05 02:01:37 瀏覽:9
利信金融是哪個貸款 發布:2025-07-05 01:33:46 瀏覽:230
600260凱樂科技股票分析 發布:2025-07-05 01:18:37 瀏覽:51
建投股票交易 發布:2025-07-05 01:12:14 瀏覽:148
期貨外匯怎麼買賣 發布:2025-07-05 00:12:16 瀏覽:799
關稅對股票有影響嗎 發布:2025-07-05 00:12:08 瀏覽:877
股市中迴流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00:01:32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