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銅錢貨幣如何保障供應
❶ 關於宋朝財政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一般說來,古代貨幣基本以金,銀,銅錢(其實是含銅為主的合金)為主要貨幣。而宋代和後來的明清兩代的銀本位制不同,是銅本位制,銅錢是主要貨幣,金銀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銅錢的基本單位為「文「,和「貫(緡)「,一貫合1000文。宋代財政緊張的時候有過800文,850文當一貫的情形。另外還有折二錢,當三錢,當十錢等變相通貨膨脹的時候。比方說楊志殺牛二那一節,牛二就曾用當三錢來讓楊志試刀,當三錢顧名思義就是一錢當作三錢,而蔡京當宰相的時候甚至出過當十錢。為了簡化我們的計算方法,無齋主人忽略這些因素。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
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從而可見南宋初40萬貫銅錢,相當於10萬兩銀子和5000兩金子,基本在數量級上符合上面的這個假設。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那麼根據二位先生的方法,我們來看看宋代的一貫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幣
1)黃金基準
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8.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
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由於我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以這個兌換率來看看宋代官員的薪水。根據宋史職官志,宋代一個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貫,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幣,年薪108萬。一個普通從8品的縣令月薪15貫,合人民幣4500元,年薪5萬4千,考慮到宋代一個縣令不過管幾千戶人家,也算不錯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還有職錢,祿粟,廚料,薪炭諸物,增給,公用錢,給券,職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貼。難怪人稱宋代對官員的優渥無與倫比。也難怪宋江削尖了腦袋想招安當官。
從水滸上的具體事例來看,這個兌換率也比較合理。第十五回吳用去勸說三阮入伙劫生辰綱時,吳用讓阮小七用了一兩銀子買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換300人民幣的樣子。此外,第十回林沖風雪山神廟,陸謙在李小二店裡招待管營和差撥時曾拿出一兩銀子,點了三四瓶好酒,菜隨便上。同樣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也是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一般來說一個普通小飯館,300元人民幣三個人吃的確是可以隨便點菜了。
再看看水滸中其他幾個例子,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錢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幣9元,很合理。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時候,曾用5兩銀子定製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禪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鐵,考慮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別定做的,1500元人民幣也不算過分。但是智取生辰綱的時候白勝賣給楊志一夥的家釀村酒要5貫錢,1500元人民幣就有點太黑心了,也許是因為當時黃泥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勝又處於壟斷地位,同時還有晁蓋一夥在競相抬價,才把這桶酒炒成天價的吧
❷ 宋朝的貨幣制度
宋朝錢幣作為宋代最主要的貨幣,每一百文「因(後)漢制,其輸官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諸州私用猶各隨俗,至有以四十八錢為百者」。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九月「丁酉,詔所在悉用七十七為百」,通常稱為「省陌」或「省」,而一百文仍需實數一百錢的稱為「足陌」或「足」。但是「悉用七十七為百」,至少到北宋後期只是「官用」的標准。
❸ 宋朝大規模鑄制錢幣,為什麼卻沒有導致通貨膨脹
那宋朝政府這么大規模鑄錢,會不會因為超發貨幣而導致通貨膨脹呢?不會。基本上是政府鑄多少銅錢,市場就吃多少(宋朝當然也發生過通貨膨脹,但那是濫發紙幣引發的)。因為市場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宋朝其實還經常鬧「錢荒」,即銅錢不夠用。這么多銅錢到哪裡去了?一部分流出了海外。
當時從宋朝本土,到相鄰的遼國、西夏、金國境內,從漢字文化圈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到受阿拉伯與印度經濟文化影響頗深的南洋諸島國,從印度半島到波斯灣,再到非洲東海岸,都有作為通貨的宋朝銅錢流通於市場。可以說,在11至13世紀,宋錢的地位有點類似於今日美元的地位,是通行國際的「硬通貨」。
北宋就這樣被一張輕飄飄的交紙掏空了,銅錢通過貿易大量流向北方和西北(日本也大量進口銅錢),軍隊無心保國,百姓人心離散,進而被北方的金人一觸即潰,可以說北宋不是亡於後人詬病的戰鬥力,而是輸在了金融戰場上。
到了南宋,一開始幾位皇帝都知道交紙的厲害,不敢隨意發行紙幣,到宋理宗都還謹守一幣一紙的底線,可是架不住銅荒,於是重蹈覆轍,導致南宋覆滅。
❹ 銅錢超發的宋朝為什麼頻發錢荒
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覺睡醒,忽然發現「絕無一文小錢,在市行用」。也這就是說,台州城鬧「錢荒」了,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一枚銅錢流通了。這是何故?原來,市面流通的錢都被日本商船收購走了。這些日本商船「先過溫(州)、台(州)之境,擺泊海涯。富豪之民,公然與之交易。倭所酷好者銅錢而止,海上民戶所貪嗜者,倭船多有珍奇,凡值一百貫文者,止可十貫文得之;凡值千貫文者,止可百貫文得之。」(包恢《敝帚稿略》)日本看中宋朝的銅錢,低價出售日貨,大量回收銅錢,「以高大深廣之船,一船可載數萬貫文而去」,難怪台州一日之間發生「錢荒」。 宋朝是歷史上一個經常鬧「錢荒」的朝代。如宋仁宗朝慶歷年間,江淮出現「錢荒」;神宗朝熙寧年間,「兩浙累年以來,大乏泉貨(貨幣),民間謂之錢荒」;哲宗元祐年間,「浙中自來號稱錢荒,今者尤甚」;南宋初期,也是「物貴而錢少」,南宋後期,「錢荒物貴,極於近歲,人情疑惑,市井蕭條」。從北宋到南宋,「錢荒」鬧個不停,老百姓常常發現,市面上的錢用著用著就不見了,不知流到哪裡去了。 許多宋朝人認為,是銅錢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錢荒」。宋朝經濟發達,與日本、東南亞、阿拉伯乃至非洲開展密切的國際貿易,宋錢差不多成了這一貿易區的國際貨幣,有點接近今日美元的貨幣地位。不但日本「所酷好者銅錢而止」,交趾跟宋人交易,也「必以小平錢為約;而又下令其國,小平錢許入而不許出」;爪哇國也用胡椒交換宋錢。今天在東非、印度、波斯灣等地,均有宋錢出土。宋人說,「緡錢原為中國財寶,而今四方蠻夷通用之。」這並不是誇張之詞。這些與宋朝通商的國家,「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故入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為阻止銅錢外泄,當時有人提議:乾脆關閉貿易港,中斷與外商的貿易。認為這才是「拔本塞源」之道。這當然是一種很愚蠢的想法,幸虧宋朝政府並沒有聽從。 今人的研究表明,宋代「錢荒」並不是因為銅錢短缺,換言之,銅錢的外流對「錢荒」或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但不能說是導致「錢荒」的元兇,因為宋代政府投入市場的貨幣總量是非常龐大的。北宋時,宋政府每年的鑄幣量高達一兩百萬貫、兩三百萬貫,宋神宗元豐元年間還創下年鑄幣量超過500萬貫的紀錄。這還不包括四川的鐵錢、交子(紙幣)以及貨幣化的金銀。而唐代的年鑄幣量,最高也不到33萬貫,明代近300年的鑄幣總量,還不及北宋元豐年間一年所鑄的貨幣。學者統計,北宋末,宋政府投放於市場的銅錢總量約有三億貫,這個貨幣總量,是足以滿足當時市民的交易之需的。南宋的「錢荒」則通常表現為「物貴而錢少」,可見並沒有發生通縮,總體的貨幣供應量並不缺乏。況且,宋朝的商業信用工具也比較發達,大宗交易通常不必使用現金,而是採用「賒買賒賣」等方式。 錢到底跑到哪裡去了呢?———很大部分「沉澱」下來了。換成最近流行的說法,「『錢荒』不是因為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大量的銅錢,在流動性非常低的地方躺下來不動彈了。這里的「銅錢沉澱」,包括政府的貨幣化稅收將大量錢幣回籠,也包括民間的儲蓄風氣。李覯說「民間鮮藏鏹之家」,可能不大准確,因為宋朝的富家恰恰普遍有積儲銅錢的習慣,庫藏起來的錢叫做「鎮庫錢」,如青州民麻氏,「其富三世,自其祖以錢十萬鎮庫,而未嘗用也。」因為錢幣被大量貯藏,致使流通領域的貨幣短缺,南宋時,朝廷便出台了一個法令,要求「命官之家存留見錢二萬貫,民庶半之」,其他的銅錢必須變換成金銀、鈔引之類。但以宋朝鬆弛的社會控制,這樣的法令肯定是無法執行的。 宋朝富室又為什麼熱衷於收儲銅錢?因為銅錢能夠保值。北宋和南宋都有發行紙幣,北宋時叫交子,南宋時叫會子,尤以會子的流通范圍更廣。但紙幣作為信用貨幣,如果國家超發,就會迅速貶值,南宋後期的會子就貶值得厲害,第一界會子可以兌換近800文銅錢,發行到第十八界時,每貫會子只可兌換銅錢不到200文。這便出現了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市民拚命花掉紙幣,積儲銅錢。而銅錢超發,錢的面值會貶值,但銅本身的價值卻是穩定的,宋代大量鑄造銅錢,導致銅錢的面值低於材值,一貫錢價值一千文,但如果將一貫錢熔成銅器出賣的話,其值將超過一千文。這就使得「毀錢鑄器」成為有利可圖之事,於是,「江浙之民,銷毀錢寶,習以成風」,「奸民競利,靡所不鑄,一歲之間,計所銷毀,無慮數十萬緡」。而江浙正是「錢荒」的重災區。 面對反復出現的「錢荒」,宋朝政府的對策是實行「錢禁」,即嚴厲禁止商人攜帶銅錢出境貿易,禁止民間私自毀錢鑄器。這一思路有點像樓價高企不下了就採取「限購」措施,看起來是對症下葯,實際上經不起經濟學的考驗。宋朝的「錢荒」並不是因為貨幣總量供應不夠,而是貨幣循環過程中出現的「短缺假象」,貨幣總量既然充足,「錢禁」不但毫無必要,而且破壞了市場本身的調節功能。在自由市場中,假如銅錢供大於求,錢的購買力就會低於銅本身的價值,這時候,市場自會驅使人們將銅錢熔為銅器,使市場的銅錢流通量減少,幣值回升;假如銅錢供不應求,市場也會鼓勵「錢監」(宋朝的造幣廠)鑄錢,並吸引民間儲藏的錢幣流回市場。這樣,銅錢的市場流量跟市場需求之間,會自發地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 宋朝的領導人雖然有非常明顯的「重商主義」傾向,可惜經濟學知識卻很欠缺,而且比較迷信行政調控的力量,於是將市場的調節機制當成了造成「錢荒」的因素加以嚴厲限制,一邊厲行「錢禁」,一邊鑄幣放水,加大流動性的供應。
❺ 宋朝貨幣介紹 宋代錢幣種類 宋朝都有哪些貨幣
宋朝貨幣為圓孔錢(銅錢),交子(紙幣)。
相關介紹:
銅錢中的年號錢成為定製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
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於是,商人發行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
1.餅錢:王莽時厚型貨泉的俗稱。後來在北宋時寬緣厚型的咸平,祥符錢也稱餅錢。
2.對錢:指錢文對稱之錢,其錢文,輪郭,大小,厚薄,銅質等相同,惟採用不同的書體,但字形筆勢仍互相吻合,又稱和合錢。始於南唐,盛於兩宋。
3.夾錫錢:北宋徽宗年間蔡京主行的一種夾錫鐵錢。
(5)宋代銅錢貨幣如何保障供應擴展閱讀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
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
❻ 關於銅錢(宋幣)
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鑄「咸淳元寶」小平、折二銅錢。後元軍攻入南宋,宋亡,其他的幾個年號都未及鑄錢。
除以上的一些方孔圓錢外,在宋朝還出現了一種長方形的錢幣,叫「錢牌」。在南宋理宗淳佑年間,發行了一種形狀奇怪的貨幣,是長方形的小牌,大小如現在存取自行車的小牌。這種錢是用銅鑄的,兩面都有字,正面文字為「臨安府行用」,錢背則記為「准五伯文省」、「准三伯文省」「准貳伯文省」等。錢文中的「准」字是「平」,「伯」是「佰」,「省」就是當「省佰」講的,意思是在交易時支付小牌相當於×佰文銅錢。臨安是現在浙江省杭州,是當時南宋的國都。「臨安府行用」規定了這種錢牌只能是限於臨安府流通的代用幣,其鑄造行與當時的錢荒和禁錢出城有關。宋代由於貨幣經濟的長足發展,市場對銅錢的需求量大增,在銅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經常發生錢荒現象。為了維持正常的商業活動,當時城裡的官員們明令禁止銅錢出城。《文獻通考錢幣考》曾說:「自國家置市舶於浙、於閩、於廣,舶商往來,錢寶所由以泄,是以自臨安出門有禁,下江有禁,入海有禁。」禁止銅錢出城後,進入城市的銅錢當然也會相應減少。城市內外貿易流通只得依賴紙幣了。而大額的錢幣投入市場,有不便找零之弊,於是就產生了錢牌這種代用幣了。南宋的錢牌也多在杭州一帶出土,但數量少,極為珍稀。
造成南宋錢荒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貨幣需求量大增。南宋偏安一隅,地處全國最富庶的東南沿海一帶,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戰事,政治上也相對穩定,再加上不堪金國壓榨的北方百姓南遷,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技術,從而使南宋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記載,當時臨安府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已經是百萬人口的世界級大都市了,僅米糧一項,「細民所食,不下一二千石,皆需之鋪家」。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商品交易是多麼地活躍,隨之而來的是貨幣流通量的激增。二是銅錢外泄,大量流入北方和海外。南宋政府腐敗無能,向金國屈膝求和,每年給金國賠款300萬兩,多數以銅錢折算;再則民間的銅走私十分嚴重,而對外貿易又十發發達,銅錢又通過貿易的方式流往海外一部分。《宋史·食貨志》載:「南渡,三路舶司歲入固不少,然金銀銅鐵,海舶飛運,所失良多,而銅錢之泄尤甚。」三是銅源不足,鑄造錢額減少。南宋時,隨著所佔據州縣的減少,銅礦資源相應匱乏,再加上鑄造錢幣的中心大都殘破,無以恢復,所以銅量銳減。四是銷錢為器,使銅錢退出了流通領域。由於銅源匱乏,銅器緊俏,相當數量的銅錢被人們銷毀為器。南宋的銅錢需求量大,鑄行卻少,綜上所述,造成了南宋的錢荒。
總之,宋朝的錢幣以書法精美、製作工整、種類繁多而著稱。但是在這些精奇悅目的宋錢里卻浸透著當時無數的錢監役卒們的血汗,他們才是燦爛無比的宋代錢幣文化的直接創造者,可是他們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遭到統治者的殘酷欺詐和壓迫。
宋代管鑄幣的機構叫錢監。錢監實行軍事化管理,鑄錢工匠被稱作役卒。每個錢監的役卒多少不均。《宋會要輯稿》記載:「大觀元年,永豐監有兵匠695人,較額定人數缺64人。」又載:「(富民監)見管工匠二百餘人。」役卒的來源,除了從民間招募部分有特長的工匠以補不足外,絕大部分由犯人充役。人一旦進了錢監就如同進了鬼門關,每個役卒的臉上都刺有監字或軍號。鑄錢是一種勞動強度極高的手工活,役卒們常年遭受到爐火的熏烤,鉛毒的污染和工頭們的折磨,身體狀況極差,其中一些年老體弱、喪失鑄錢能力的役卒,便被發還關押。至於不堪苦役而逃出錢監者,則要遭受更嚴重的懲罰,甚至被打死。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國家將要滅亡之際,宋徽宗還曾制定過「錢監兵匠逃走刺手背法」(《宋史·兵法》)。宋代的錢監是役卒們的另一種監獄形式,在這里的人是會說話的工具,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更多的錢幣。宋錢是美麗的,美麗的宋錢里去飽含著錢監役卒們的血淚。
❼ 北宋東南地區出現錢荒,這是哪些因素導致的此事
“今三司自為闕錢,累於東南……故淮南近歲號為錢荒。”古往今來,經濟發展有著自身的價值規律。而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錢物不等的情況下,就會引發經濟問題的出現。北宋的“錢荒”現象就是其中之一。那何為“錢荒”呢?其實就是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貨幣的發行量低於商品交換的需求量,類似於現在的“通貨緊縮”,雖然宋代當時並沒有如此精準的定義,但是“錢荒”現象也早有顯現。
❽ 歷朝歷代都以銅錢貨幣居多,南宋市場為何以金銀貨幣居多
可以說,宋代的經濟還是很繁榮的,所以錢肯定是最繁榮的。金銀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流通成本,也非常方便。
最原始的金屬錢幣。所以所有與錢有關的詞都在「貝」的旁邊。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鑄造貨幣種類繁多,貨幣體系混亂。原來,日本商人很看重中國的銅錢,所以他們在中國用許多價廉物美但新奇的商品來換取宋代的銅錢。「船高船深,可載數萬關文」如果只是正常的交易,你可以在賣出時買進。
後來燕京被攻佔後,童官答應晉國人以每年一百萬官錢的租金買回燕京,銅錢立即流入晉國境內。
❾ 宋朝紙幣產生的經濟條件 是道簡答題,最好能詳盡一些,
紙幣從宋代開始出現,直到現在一直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支付更加便利,紙幣支付開始逐漸被淘汰,但不可否認的是紙幣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裝帶方便,使用便捷的特點不僅沒讓讓它在歷史的潮流中褪色,反而流傳至今。
1、繁榮的城市經濟讓宋代貨幣流通速度加快,造成貨幣供需不平衡的情況出現
商品經濟發展造成供需不平衡現在,宋代依舊缺少銅幣
唐代末年首次實施的新稅法——「兩稅法」,兩稅法、對農民實行定額收稅,這種政策不僅激發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實現農產品的自由交易,農民可以隨意開墾荒地,將多餘的糧食拿到集市上去賣。這也使得農民對地主的依賴性降低,農業經濟迅猛發展,商業活動規模擴大,極大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
2、彌補了貨幣的不足,宋元時期有時金屬貨幣主要是銅錢會因為很多原因比如給金夏等國的進貢而數量不足,而交易的需求又很大,交子的出現,很大彌補了這個缺口。
3、攜帶方便,促進了大額貿易,紙幣攜帶遠比沉重的銅錢方便,在進行大額貿易的時候,這個優點更加明顯,這極大的促進了交易量。
4、信用制度的建立,紙幣不像金屬貨幣,本身並沒有價值,其能流通,全靠信用支撐,交子最初是民間商人自主發起的,這一切都對社會的信用體系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5、儲蓄放貸等更加方便,貨幣的安全性增加。
6、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是無窮的,因為銅幣不便,發明了紙幣,比歐洲出現紙幣早了幾百年。紙幣的流通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在日常交易中,人們不再需要用沉重的銅幣鐵幣來支付了。在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也成為人類歷史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