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貨幣用什麼東西交換
⑴ 如果沒有貨幣,市場會如何進行交易
在現在人的認知中,市場是離不開貨幣的,如果沒有貨幣,市場也就維持不下去了。但是在人們發展的初期是沒有貨幣的,那時候的市場是如何進行交易的?
- 三、總結
所以即使市場上不存在貨幣,這個市場也是能流通的,人們的智慧並不會被現實所壓制,只要思想可以運轉,任何事情都能解決。畢竟貨幣的發展歷程還是比較短的,在原始社會是不存在貨幣的,那個時候的人們也能夠在市場上進行交易。
⑵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換出固定資產當做處置固定資產來處理的,都要計入固定資產清理的跟銷項稅沒有關系哦;換出存貨、庫存商品、原材料當做出售來處理,才會有銷項稅
⑶ 有誰知道舊社會如何體現公平的買東西沒有貨幣如何做到等價交換
金銀天然是貨幣,沒有所謂的貨幣時,一般直接使用金銀做交易;在舊中國極端貧困的地區,有時候糧食、布匹等都可以用來進行物物交換,成為一般等價物,被人們普遍接受。新中國成立後有一段時期,農村還流行雞蛋換鹽的交換方式,一般來說,大家都能夠接受的,基本上也做到了公平
⑷ 古代在沒有錢的情況下,人們是怎樣交換東西的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⑸ 非貨幣資產交換
新《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與舊准則相比,在會計處理上有了較大的變化。新准則中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確認和計量主要變化體現在入賬價值的確定、損益的確認和關聯方間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三個方面。
一、入賬價值的確定
(一)計量基礎。舊准則中規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而新准則對這一規定進行了更改。新准則要求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處理應該分為兩種情況: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不符合兩個條件之一時,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
由此可見,在新准則中,不再按照舊准則中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為計量基礎的單一計價方式,而是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和以賬面價值計量兩種情況。因此,新准則中採用公允價值還是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對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的判斷是關鍵。
在現實中,非貨幣性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相背離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以資產的賬面價值入賬,在賬面價值高於公允價值的情況下,會造成資產價值的高估,違背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相反,當賬面價值低於公允價值時,以賬面價值入賬,會造成資產價值的低估,會違背一致性原則。可見,運用賬面價值作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入賬價值有著很大的不合理性,使企業財務報表的相關性大大降低。而公允價值則具有明顯的優勢,以可靠的公允價值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能更加准確地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使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相關性顯著提高,為企業信息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了有用的財務信息。
(二)入賬價值的確定。在不涉及補價的情況下,新准則規定,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若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舊准則中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即與新准則中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時的計價結果一樣。
(三)對補價的處理。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有時也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即補價。判斷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的交換是否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是否低於25%作為參考。對於補價的處理,應當分為支付補價和收到補價兩種情形。
1、支付補價。在支付補價的情況下,新准則規定,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若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舊准則中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補價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即與新准則中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時的計價結果一樣。
2、收到補價。在收到補價的情況下,新准則規定,若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收到的補價並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若以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收到的補價並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舊准則中是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減去補價所含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
其中,補價所含賬面價值=補價-補價中應確認的損益
補價中應確認的損益=補價-(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應支付相關稅費
(四)同時換入多項資產。新舊准則對同時換入多項非貨幣性資產入賬價值的分配原則基本一致。不管是否涉及補價,在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時,應當分兩種情況處理: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且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或者雖具有商業實質但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的原賬面價值占換入資產原賬面價值總額的比例,對換入資產的成本總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入資產的成本。
二、損益的確認
新准則對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益的確認方法進行了變更。舊准則中規定不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確認損益,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收到補價一方應確認損益,且損益僅以收到的補價所含的損益為限。
新准則中規定,不管以何種基礎計量,不核算收到補價所含收益或損失的確認,而是確認換出資產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直接計入損益。另外,在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計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時,無論是否收到補價。交易各方均不確認損益。
新准則對於損益的確認,能夠更真實的反映經濟價值的流轉。新准則將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全部記為營業外的損益,這個差額恰恰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流轉損益,這樣就將會計處理與經濟意義上的價值流轉很好的結合起來。同時,損益的確認不受賬面價值的影響,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反映了經濟的實質。
三、關聯方間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准則提出,在確定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時,應當關注交易各方是否具有關聯方關系。關聯方關系的存在可能導致發生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不具有商業實質。而在舊准則中沒有把關聯方間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排除在外,這就給一些上市公司提供了操縱利潤的機會。新准則對關聯方間交易的特別說明,恰恰彌補了這一漏洞,更具有理論進步性與實踐指導意義。
綜上,新准則與舊准則相比,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處理主要特點是:以交換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作為是否採用公允價值計量換入資產的重要判斷標准;是否確認損益與採用的計量方式直接相關;在以換出資產賬面價值計量換入資產入賬價值時,無論是否收到補價。交易各方均不確認損益。同時,提出了關聯方間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處理。
新准則是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提出的適合經濟發展的企業准則,在保持了前瞻性和現實性統一的同時,依然遵循著謹慎性原則。新准則針對舊准則中諸多的不完善之處進行了更改,降低了企業利用准則的漏洞來操縱利潤的可能性,使之更適應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環境。我們公司以2009年購入的生產經營用設備交換了另一家公司生產的一批鋼材,換入的鋼材准備作為原材料用於生產,我公司設備的賬面原價為1 500 000元,在交換日的累計折舊為525 000元,公允價值為1 404 000元,此前沒有為該設備計提資產減值准備。此外,我公司以銀行存款支付了清理費1 500元。換入鋼材在交換日的市場價格為1 404 000元,計稅價格等於市場價格。我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7%。 這個賬務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解答】
根據你所說的問題,整個資產交換過程沒有涉及收付貨幣性資產,因此,該項交換屬於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你公司以固定資產換入存貨,換入的鋼材是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另一公司換入的設備是生產用設備,兩項資產交換後對換入企業的特定價值顯著不同,兩項資產的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同時,兩項資產的公允價值都能夠可靠地計量,符合公允價值計量的兩個條件。因此,你公司應當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確定換入資產的成本,並確認產生的相關損益。
注意這里關於增值稅處理的新變化:除了存貨資產涉及增值稅外,企業以設備換入其他資產,也涉及增值稅。
因為,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局關於全國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70號)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納稅人銷售自己使用過的2009年1月1日以後購進或者自製的固定資產,按照適用稅率徵收增值稅。
你們公司的賬務處理如下:
換出設備的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 404 000×17%=238 680(元)
借:固定資產清理 975 000
累計折舊 525 000
貸:固定資產——××設備 1 500 000
借:固定資產清理 1 500
貸:銀行存款 1 500
借:原材料——鋼材 1 404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38 680
貸:固定資產清理 976 500
營業外收入 427 5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38 680
這樣可以么?
⑹ 貨幣依賴商品而生,可以說貨幣與商品不是共生關系,沒了貨幣商品還是可以交換的,就是麻煩些。貨幣只有用
中國古錢幣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在貨幣產生之前,人們之間為獲得某種商品,主要通過物物交換的途徑,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物物交換的過程太過死板,人們逐步發現市場上有某種商品,或是堅固耐用的青銅器,或是色彩斑斕的陶器,或者其它什麼東西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這種商品就成了原始實物形態的貨幣。那麼古代哪些東西或者材料成為過貨幣呢?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一串,所以一串也成一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一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金屬貨幣:(一)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製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製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一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製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一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布幣不是用布製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一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刀幣一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一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范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一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鑽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製、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范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一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一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一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准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准。(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餘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麼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一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一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一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一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一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由以上可總結出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規律如下: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有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
⑺ 當做交換媒介的不一定是貨幣,這句話是對的嗎
做交換媒介的不一定是貨幣這句話是對的。
一、貨幣,最開始斯巴達人交換使用鐵作為交換媒介,羅馬人用銅,只有發達的商業國家才用金和銀!隨著商業的發展,其他的金屬媒介才逐漸被淘汰,至於金和銀是因為它獨特的性能,易於保存,分割,不宜腐蝕,而且稀少!所以各國家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金和銀作為交換媒介."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意思是說:金和銀只不過是自然界之中的兩種稀有金屬,他們本身並不是貨幣,貨幣是後來人為規定的用來交換或購買物品的產物!也就是說貨幣是自然界中沒有的東西,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東西,人們用金銀等貴重金屬來作為貨幣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價值。因此說貨幣天然是金銀。這是由金銀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易於分割,不易磨損,便於保存和攜帶等優點。貨幣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
二、。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購買力的暫棲處。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
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⑻ 在沒有貨幣之前人們怎麼買賣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⑼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貨幣會什麼樣
沒有了貨幣,最大的可能就是會回到最原始的階段,物物交換,但是這中間要也會存在一個嚴格的價值尺度衡量的機構體系。
(9)沒有貨幣用什麼東西交換擴展閱讀: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
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 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到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高中教科書當中,貨幣的本質被解釋為一般等價物。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並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的邏輯問題,即貨幣為什麼可以充當一般等價物。
⑽ 如果沒有貨幣,人們回到以物易物的方式,會對當今世界產生什麼影響有什麼利弊請盡可能詳細分析。
貨幣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進行物與物交換的時間問題和空間問題,現在回到物與物交換的時代顯然是違背社會發展趨勢,並且是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物物交換難以將空間拓展,整個社會會變成過去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過上原始的群居生活,因為換東西太遠不方便,都集中在內部解決了;第二點,物物交換不能將財富儲存,交換的成本很高,比如你種了一畝地,多餘的糧食必須在變質之前換掉,而且你還要去找一個需要糧食的人,並且這個需要糧食的人還必須擁有對你有用的東西,你才會願意與其交換。所以整個過程變得極其復雜和繁瑣,缺少了統一的度量。就像你去菜市場買菜,每個攤鋪的秤使用的刻度如果都不一樣的話,你買菜的過程會異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