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理論定義怎麼理解
❶ 如何理解貨幣的定義,它與通貨、財富、收入的概念有什麼區別
貨幣是由國家或者是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貨幣,流通中的貨幣就叫通貨,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是財富的象徵。
❷ 貨幣的解釋
貨幣(Currency / Money)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貨幣。
貨幣概述
貨幣的通俗定義有多種,其中之一是把貨幣等同於現金,把貨幣僅僅定義為現金,對於經濟分析而言是過於狹窄了。因為可開列支票的存款在流通領域中與現金一樣,都可用以支付所購買的商品與勞務。如果我們把貨幣定義為現金,那麼我們就難以把貨幣與人們所進行的全部購買活動聯系起來。事實上,正是因為貨幣與購買相關聯,才使貨幣問題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因此,在現代經濟學中必須把可開列支票的存款與現金一起包括在貨幣的定義之中。
貨幣的另一種通俗定義是把貨幣等同於財富。把貨幣定義為財富,從而把貨幣與股票、債券、不動產等相混同,那麼在經濟分析中就無法界定貨幣的基本特性。事實上,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社會財富的一般性代表,但貨幣並不等同於社會財富本身,它只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貨幣的第三個通俗定義是把貨幣等同於收入。收入是一定期限內的流量,而貨幣是某一時點上的存量,若把貨幣定義為收入,那麼貨幣量將無法計量。
古代貨幣起源說
中間媒介說:隨著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樣,作為中間媒介的貨幣就產生了。
帝王統治說:先王為了進行統治而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為貨幣。
自然交換說:貨幣的產生是自然發生的事情,是經濟發展交換的結果。
馬克思的貨幣產生理論
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個定義是建立在金屬貨幣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紙幣是貨幣金屬的代表,是一種價值符號,間接發揮貨幣的職能。問題是現在流通中的貨幣已經與貴金屬脫離了關系,這一解釋就落後了。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說明了,貨幣是商品,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交換價值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的關系。
貨幣的形態
貨幣的形態包括以下幾種:
(1)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最早的貨幣。是由普通商品充當的,基本保持原有形態,且在交易過程中不固定的充當交易媒介的貨幣。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古代歐洲以牛為貨幣,其他地區以鹽、煙草等為貨幣。
(2)金屬貨幣:
價值比較高,易於分割,便於攜帶,如金、銀等貴金屬為幣材的貨幣即為金屬貨幣。。
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統稱為商品貨幣,因為它們既可以作為貨幣使用,也可以作為商品使用。
(3)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是金屬貨幣的代表物,它通常是由政府或銀行發行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使用的紙幣。這種代用貨幣事實上是一種可流通的實質貨幣收據,如早期的銀行券。
可兌現的紙幣—銀行券:由銀行發行的,以金、銀為發行保證,可以隨時兌換為金銀。
(4)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的進一步發展物,只作為信用關系的產物,不再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物,不能與金屬貨幣相兌換,是純粹的貨幣價值符號,因而它是一種債務型貨幣。 信用貨幣分為:紙幣,輔幣和銀行存款貨幣
(5)存款貨幣(可簽發支票的存款)和電子貨幣:現代銀行簽發,可用於轉帳結算,與銀行券同時發揮著貨幣的作用。
貨幣的本質
貨幣作為一個重要的范疇,可以從現象和本質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馬克思的貨幣定義
1.本質定義:馬克思在分析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以後,從本質的角度下了一個定義:貨幣是一個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三點理由:第一,貨幣是一種商品,這是商品世界經過千百年進化選擇的結果,與其他商品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第二,貨幣具有以自身的使用價值形態表現商品價值的能力,即一般等價物;第三,交換領域之所以接受貨幣,首先因貨幣是一種商品(注意,馬克思的理論是建立在(1)勞動價值論;(2)馬克思的時代是金屬本位制流通時期)。
2.職能定義:馬克思從貨幣的現象入手,來分析貨幣,從而得出貨幣的職能定義:貨幣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
這一定義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現實世界的各國主幣都是紙幣,從造幣材料的角度看,貨幣不是一種商品。顯然糾結在本質定義上很難得出一個同一的結論,因此使用貨幣的職能定義尤為重要。這一點大家可以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貨幣銀行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定義:貨幣是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算單位的物品。貨幣就是貨幣行使的職能。
注意:這里特別強調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也就是說,這里的標准不是國家的批准與否,而是大眾是否接受、承認.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國家規定的貨幣的普遍接受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國家的規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銀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並沒有地位,但是在經濟中普遍被企業界承認和接受,類似的例子很多。
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貨幣在衡量和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值時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衡量商品的價值就是評價計算商品包含多少社會勞動,而表現商品的價值就是把社會承認的勞動表現為一定數量同質的貨幣。價值尺度的表現――價格: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即價格是他們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相比。如果沒有貨幣,有n種商品,它們相互交換需要標出n(n-1)/2個交換價值。有了貨幣只需要n個價格。價格標準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技術規定,即計量單位元、英鎊等。
2、流通手段:也稱作交易媒介。指貨幣在交易中充當交易的媒介。由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換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換。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貨幣流通是以貨幣作為購買手段不斷地離開起點,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的所有者手裡運動。其特點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可以是代用品,並不一定是價值十足的貨幣
3、支付手段: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單方面運動時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如清償債務。支付手段的產生源於商業信用,有兩個作用①擴大商品流通:可以賒欠。②節約現金流通,債權、債務可以抵沖。其范圍包括①大宗交易②財政收支,銀行存貸③工資、傭金、房租、地租、水電費等。支付手段的特點是可能先買後賣。而流通手段是只能先賣後買。
4、貯藏手段:貨幣暫時退出流通領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執行價值儲藏功能。貯藏的原因一是存儲購買力,二是存儲財富。凡是貨幣不論是足值的金屬貨幣還是不足值的紙幣都具有存儲價值的職能,只是前者更多的是存儲財富,後者是存儲購買力。
5、世界貨幣:當貨幣超出國界發揮職能時,這個貨幣就有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在金屬貨幣階段,執行世界貨幣的是貨幣金屬塊或條,而不是哪國鑄幣形式或單位。
在信用貨幣制度下,部分國家的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能。一般說來,除了軍事(武力征服,強制推行)這個途徑外,一國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往往有這樣幾個條件:1、一國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進出口貿易額的比率很高;2、一國貨幣價值比較穩定;3、該國貨幣是自由兌換貨幣。由於歷史的原因,並不要求滿足所有這三個條件。(但第三個條件應該看成是必要條件,從長期來看第二個條件也很必要。)
因此,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具有貨幣質的規定性。存儲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派生職能。
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是指決定商品的流通過程中貨幣需要量的規律。
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因素:其一,參加流通的商品的數量;其二,商品的價格水平;其三,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規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貨幣量=
商品價格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支付手段職能出現後,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要發生變化。這時,上述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應調整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銷售商品價格總額-延期支付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的支付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是國家以法律確定的貨幣體系和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
1.貨幣種類:通貨一般包括本位幣與輔幣。本位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是法定的計價、結算貨幣,即主幣。輔幣則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主要用於輔助本位幣完成小額零星交易以及找零使用。輔幣是一種不足值貨幣。
2.貨幣材料:確定貨幣材料就是規定用何種商品充當本位幣的材料。
雖然是由國家通過法律機制確定的,但是這種選擇受客觀經濟需要的制約。
3.貨幣單位: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與確定貨幣單位所包含的貨幣金屬量
4.貨幣發行與流通
(1)在金屬商品貨幣制度下(2)在信用貨幣流通階段
5.貨幣支付能力(1)無限法償(2)有限法償
6.金准備:又稱黃金儲備,指國家所擁有的金塊和金幣的總額。
貨幣制度的演變
某種或某幾種商品一旦被規定為幣材,即稱該貨幣制度為這種或這幾種商品的本位制。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各國先後曾採用過以下幾種貨幣本位制: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
兩種市場價格不同而法定價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市場價格偏高的貨幣(良幣)就會被市場價格偏低的貨幣(劣幣)所排斥,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良幣退出流通進入貯藏,而劣幣充斥市場,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又稱為「格雷欣法則」。
我國的人民幣制度
1、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它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以元為貨幣單位,主幣有7種,元以下有十進位的輔幣(紙制或鑄幣)6種。
2、人民幣是我國唯一合法通貨,禁止經營外匯流通。
3、人民幣的
❸ 經濟學家通常怎樣定義貨幣
貨幣-定義貨幣西方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4、購買力的暫棲處。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實際上,後面4條應屬貨幣的職能定義。貨幣-本質關於貨幣的本質,在西方貨幣學說史上曾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貨幣金屬論,二是貨幣名目論。貨幣金屬論者從貨幣的價值尺度、儲藏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出發,認為貨幣與貴金屬等同,貨幣必須具有金屬內容和實質價值,貨幣的價值取決於貴金屬的價值。貨幣名目論者從貨幣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職能出發,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符號,一種名目上的存在。貨幣金屬論是貨幣金、銀本位制的產物,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其影響力正日益減弱。目前在西方貨幣學說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貨幣名目論,這從西方經濟學教科書對貨幣的定義中可見一斑。最近出版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將貨幣定義為:「貨幣或貨幣供給是任何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或在償還債務時被普遍接受的東西。」這些定義都沒有科學地抓住貨幣的本質,但對於貨幣經濟分析也有一定的可用之處。不同的學說雖有其合理內涵,但都沒能在科學、全面的基礎上概括貨幣,從而導致在經濟生活中長期存在著「貨幣拜物教」。馬克思第一個科學地從多角度定義貨幣。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歷史上不同地區曾有過不同的商品交換充當過貨幣,後來貨幣商品就逐漸過渡為金銀等貴金屬。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商品貨幣(金銀)的供應越來越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又逐漸出現了代用貨幣、信用貨幣,以彌補流通手段的不足。進入20世紀,金銀慢慢地退出貨幣舞台,不兌現紙幣和銀行支票成為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續,但是支配貨幣運動的始終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貨幣流通規律。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對於古代貨幣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中間媒介說:隨著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樣,作為中間媒介的貨幣就產生了。帝王統治說:先王為了進行統治而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為貨幣。自然交換說:貨幣的產生是自然發生的事情,是經濟發展交換的結果。
❹ 貨幣的含義及其本質分別是什麼
貨幣的含義: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貨幣的本質: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
(4)貨幣的理論定義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貨幣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
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
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在現代經濟中,貨幣起著根本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宏觀經濟學中,貨幣不僅是指現金,而且是現金加上一部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
參考資料:貨幣-網路
❺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理解貨幣的本質及職能
1、貨幣的產生:
最開始是簡單的價值形式,就是物物交換,後來是復雜的價值形式,就是一個物品可以和多個物品交換,再後來是一般價值形式,就是某一物品成為了一般等價物,但是這個一般等價物存在不易保存等缺點,所以根據需要,人們發現了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金銀等金屬,由此貨幣產生。
2、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賬單位。
實物貨幣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人們的商品價值觀的物質附屬物和符號附屬物。既包括流通貨幣,尤其是合法的通貨,也包括各種儲蓄存款,在現代經濟領域,貨幣的領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實體通貨方式顯示,即實際應用的紙幣或硬幣,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電子貨幣。
3、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在人們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這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中陸續出現的。
(5)貨幣的理論定義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貨幣的職能定義: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❻ 貨幣定義
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6)貨幣的理論定義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
貨幣就其本質而言,是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 的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
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
貨幣的購買力決定於貨幣的契約價值,但實物貨幣的購買力也會受自身商品價值的影響,通常實物貨幣的商品價值小於其作為貨幣的契約價值。
中學課本當中,貨幣的本質一般被認為是一般等價物。這個定義僅僅從職能出發,實際上沒有說明貨幣的本質,也無法回答內在邏輯問題,即貨幣為何可充當一般等價物?
以下是過去關於貨幣本質的債務論說法,即他們認為貨幣是持有者對發行者的種債權,這一說法存在明顯的紕漏,無法回答發行者借入的權益為何,如何償還等基本問題。
以下內容詳細列出了過往人們對貨幣本質不清楚的情況下做出的各種解釋:
債務貨幣就是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所通行的法幣(FiatMoney)系統,它的主要部分是由政府、公司以及私人的「貨幣化」的債務所構成。
美元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元在債務產生的同時被創造出來,在債務償還的同時被銷毀。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都是一張債務欠條,每一張欠條在每一天里都在產生債務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地增加著,這些天文數字的利息收入歸誰呢?歸創造出美元的銀行系統。
債務美元的利息是原有貨幣總量之外的部分,必然要求在現有貨幣總量之外再創造出新的債務美元,換句話說,人民借錢越多,就必須借更多的錢。
債務與貨幣死鎖在一起,其邏輯的必然結果就是,債務永遠增加,直到其債務貨幣遭人徹底拋棄或其利息重負壓垮自身經濟發展,導致整個體系的最終崩潰。
債務的貨幣化乃是現代經濟最嚴重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之一,它是通過透支未來的傾向資源來滿足當時的需要。中國有句老話,寅吃卯糧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在貨幣的本質沒有得到確認前,債務貨幣的說法有其合理一面,它解決了無商品價值的紙幣和商品的交換問題,即回答了為何紙幣可以購買商品的問題。但是紙幣雖然和借條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卻存在本質的區別:
作為借條,償還的物品通常不得少於借入的物品,這與紙幣普遍存在的貶值現象相矛盾。(如果把「A賣給市場5個雞蛋」看作是「借給市場5個雞蛋」,他賣雞蛋得到的紙幣看成是借條,那麼當他要求市場償還時。
即他使用這些貨幣時,他應該得到至少5個雞蛋,如果考慮利息,他應該得到更多。但現實是由於紙幣的貶值,A之後將無法用他先前賣雞蛋得到的貨幣再買到5個雞蛋(從長期看紙幣總是逐漸貶值的)。
此外,作為借條, 借出方總是希望借入方盡快償還物品,如果紙幣是借條,那麼紙幣的擁有者就會盡快希望從市場買入實物,即把錢用掉,這和經濟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流動性偏好」相矛盾,即在市場穩定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更喜歡持有貨幣而不是實物商品。
但貨幣債務學說最大的缺陷還是其無法解釋商品之間的交換問題,既所還非所借問題,買入(借入)的是A,賣出(償還)的卻是B,而貨幣最根本的作用是充當交換媒介,促進商品之間的交換。
所以,貨幣和債務存在本質的區別。
非債務貨幣,相對於紙幣而言,都是錯誤理解貨幣本質的產物。某些實物貨幣,以金銀貨幣為典型代表。
這種貨幣自身含有公認的價值量,但它同樣是契約的產物,它的商品價值通常小於其作為貨幣的 契約價值,但是由於自身商品價值的存在,它包含雙重身份:貨幣契約和擔保物,用於擔保的價值即是實物貨幣本身的商品價值,但一般是非完全擔保。
這種擔保可以給人們提供心理保障和價值保障,當貨幣的契約價值降低時,現存的商品價值可以支撐並部分彌補損失。 實物貨幣由於存在自身的產量問題,無法滿足社會日益擴大的交易規模和物質產出,必將演化成形式貨幣,即早期學者所言的「債務貨幣」。
形式貨幣在發行時,由於引進了國債作為擔保等記賬形式,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類同於債務,但其實只是約束紙幣發行者的一種手段,即紙幣發行者並不創造價值,他只是受人民的委託來發行貨幣,他理所當然不應該把這些紙幣當成自己的財富。
另外通過債務的方式來發行貨幣,也反映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本身可以沒有商品價值這一客觀事實。貨幣的流通存在發行和回籠一對反向操作,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性,總有一些「在路上」的貨幣,這些 「在路上」的貨幣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它的數量即貨幣的需求量。
「如果所有銀行的貸款都被償還,銀行存款將不復存在,整個貨幣流通將會枯竭。這是一個令人驚愕的想法。我們(美聯儲)完全依賴商業銀行。我們貨幣流通中的每一個美元,無論是現鈔還是信用,都必須有人來借才能產生出來。
如果商業銀行(通過發放信貸)製造出足夠的貨幣,我們的經濟就會繁榮;否則,我們就會陷入衰退。我們絕對沒有一種永久性的貨幣系統。當人們抓住了整個問題的關鍵之處,我們(貨幣系統)可悲的荒謬之處,以及(美聯儲)令人難以置信的無助,就會變得如此明顯。
貨幣是人們最應該調查和思考的問題,它的重要性在於,除非人民廣泛地理解這個(貨幣)系統並立刻採取措施修正它,否則我們現在的文明將會崩潰。」——羅伯特.漢姆費爾,美聯儲亞特蘭大銀行。
在所有貨幣中,金銀貨幣意味著「實際擁有」,而法幣則代表「欠條+許諾」。二者的價值「含金量」有著本質區別。中國的人民幣則介於二者之間。盡管人民幣也存在著「債務化貨幣」的成分,但就其主體而言,仍然是體現過去已經完成的產品與服務的度量。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❼ 貨幣的名詞解釋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傳統上,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❽ 貨幣的含義 急
貨幣是指任何一種可以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和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貨幣定義
貨幣就是貴金屬,就是財富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必須有實質價值,其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種理論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Aristotle)樸素的金屬學說。十六、七世紀形成的重商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的早期特徵就是「重金主義」或「金屬主義」,認為只有金銀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
貨幣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這種是馬克思在對貨幣起源問題的分析(參閱「相關知識」欄目「馬克思貨幣起源說的思想邏輯」)中得出的,其含義有兩點: 1、貨幣具有商品的屬性 在馬克思對貨幣起源的分析中,貨幣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換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馬克思創立貨幣理論的時代,正是各國普遍實行金鑄幣流通的時代,因此,馬克思將黃金視為貨幣的最高階段,而黃金本身就是價值十足的商品。進一步的推論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換中充當貨幣的東西,首先就在於它們是商品,與普通商品一樣,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這種與普通商品的共性,貨幣就不具備與商品進行交換的基礎。
2、貨幣與普通商品有本質的區別 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系,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貨幣種類
在現代經濟社會里,貨幣包括下述種類。
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為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准貨幣
准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於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就是准貨幣。
貨幣替代物
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貨幣職能
由於貨幣根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貨幣在充當各項職能時,都是一般等價物。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由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使用現實貨幣,不能使用觀念上的貨幣。
貯藏手段職能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支付手段職能
作用:支付債務、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需要現實的貨幣,是隨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
世界貨幣職能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❾ 怎樣全面理解貨幣的含義
現行人教版必修一經濟生活教材對貨幣的定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怎樣來理解貨幣的這個含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貨幣是商品,但不同於一般的商品貨幣既然也是商品,它也和其它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這是貨幣作為商品和一般商品的相同點。貨幣作為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可直接購買任何商品,價值是生產金銀耗費的人類無差別的勞動。不同的商品使用價值各不相同。貨幣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就在於它的使用價值與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使用價值比較具體,如糧食可以滿足人們食用的需求,衣服可以可以滿足人們禦寒的需要,書籍可以滿足人們學習閱覽的需求等等,貨幣作為商品其使用價值比較一般,是購買其他一切具體的商品,即它的使用價值在於「購買」。其次,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最初的商品交換是物與物的直接交換,隨著交換范圍的擴大,商品交換的總種類增多,為解決交換過程所出現的麻煩,貨幣便從商品中分離出來。貨幣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後整個商品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一邊是各式各樣的商品,它們以各種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吸引人們去消費;另一邊是貨幣,它作為價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富有者的身份出現,對商品挑三揀四。在物物直接交換中,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不需要媒介;而貨幣出現後,買和賣成為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必須同時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於商品交換的發展。但也帶來新的矛盾。買、賣脫節,商品所有者在這里賣、到那裡買,今天賣、以後買,其結果,必然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第三,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又不同於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不等於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和一般等價物是有區別的,其主要區別在於一般等價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區一般等價物可能會不同,但是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固定的,固定的由金銀來充當。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就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在貨幣產生以前,一種商品可以和另一種商品相交換,甚至和幾種商品相交換,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換。自從貨幣產生以後,一切商品都必須和貨幣相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開始大顯神通。第四、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由於貨幣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可以用來購買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財富的象徵。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年度內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多少,可以顯示出其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一個企業擁有產值利潤的多寡可以看出其規模和經濟效益如何。一個商品生產者擁有貨幣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出其富裕或窮困的程度。商品生產者能否實現由商品到貨幣的轉化,關繫到其經營的命運。由於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產者必須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換成貨幣,他的勞動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才可以用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產品,以維持和擴大再生產。在歷史上,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金銀。這種新的財富觀念使整個社會掀起了崇拜金錢的狂熱。這種財富觀念的變化也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