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用什麼來做貨幣
① 古今中外,為什麼,都以黃金作為金錢
的確是物以稀為貴,黃金還有一些特殊,黃金的物理性質比較穩定不容易出現化學反應,黃金的數量有限,還不像鑽石那麼特別少,如果出現什麼新的方法比如說可以把煤變成黃金的話那麼黃金的確就會貶值,鋁這個元素在拿破崙時代就超級值錢,比黃金,白銀都值錢,後來出現了電解鋁,鋁就貶值了
② 古代歐洲用什麼錢
1、歐洲中世紀時的貨幣種類
一般由銅幣,銀幣,金幣組成。在國王的名義下也可以開支票來支付大面額交易,但這是王宮工作人員和領主貴族的特權。貨幣的基礎是銅幣,100個銅幣相當一個一法郎銀幣,叫做「利佛爾」,價值為一磅白銀。3法郎面額的大銀幣「艾居」和10法郎面額的金幣皮司拖爾是常用的貨幣。其中,也有「雙艾居」,「半皮司拖爾」,「雙皮司拖爾」的貨幣存在。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名稱雖然不同,但面額相當,可以流通。
2、馬克是古代歐洲的貨幣計量單位,最初相當於8金衡盎司(249克)純銀,後來演變為半磅。 「馬克」作為古代貨幣單位名稱,曾通用於古代的歐洲西部地區,包括英格蘭。1192年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在德意志被俘後,就是向神聖羅馬帝國支付了15萬馬克贖金後才被釋放。
3、19世紀時兌換率,1金幣= 1-2英鎊,1英鎊=1鎊白銀。
4、所謂的金幣,並非純金,成色並不足,甚至用銀金合金鑄造。
5、長什麼樣子就不好說了,可網路搜索圖片查看,有條件飛歐洲到博物館觀賞實物亦可。
③ 古羅馬帝國的貨幣單位是什麼
古羅馬錢幣的基本單位是阿斯。阿斯本是當地人的計重單位,相當於12盎司,即1拉丁
磅。一定重量的金屬具有一定的價值。自然就成就了商品經濟中的交換媒介。這和我國古代貨幣中的半兩、五銖相同。一阿斯的錢原為重327.45克的大型銅質幣。隨著通貨膨脹,到公元前就已減小到一半。後來逐漸變小變薄。與原來的規格大相徑庭。在義大利語中已成為「一分不值」的同義詞。
銀幣的單位是第納爾(Denarius),現今東歐和中東一些國家所用的貨幣單位就是從此詞演化而來,一第納爾等於16阿斯(早期羅馬共和國時期,一第納爾稱為10阿斯)。到公元214年,卡拉卡拉又鑄安敦尼(Antoninanus),相當於2第納爾。正面頭像常戴芒狀環形飾物。第納爾和安敦尼銀幣隨著貶值,成色越來越差,後期變成鍍銀銅幣。後又用純銅幣代替,稱為福立(Follis)。
金幣的單位是奧里(Aureus)。一奧里等於25第納爾。原重1/30磅。後逐漸減小到1/70磅。君士坦丁時金幣單位更名為沙立迪(Solis),但實際上早已無力鑄造。金幣奧里鑄量很少,只有帝國初期皇帝,鑄造較多。
以上是三種最主要的古羅馬貨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介貨幣。如:
賽斯特提(Sestertius),等於4阿斯,青銅鑄幣。
都龐地亞(Dupondius),等於2阿斯,亦為青銅幣。
西密(Semis),等於半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後廢。
屈萊恩(Triens),等於1/3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後廢。
奎德侖(Quadrans),等於1/4阿斯。銅質。據說當時去浴室一次澡的的費用即為一奎德侖。
賽克斯坦(Sextans),等於1/6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後廢。
恩賽奧(Uncia),等於1/12阿斯。重為1盎司。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後廢。
初期阿斯單位較大,很值錢,所以有必要細分,以便於流通。隨著通貨膨脹,貨幣不斷貶值。阿斯也已太小,當然更不需要其他集中更小的輔幣了。所以,到帝國時期已不再製造。後期則基本上只發行已大變劣的安敦尼和福立
④ 古羅馬一錢銀子等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我來解答這個問題,古羅馬的銀子並不是按照『錢』來定重量單位的,中國才是,那麼古羅馬的貨幣銀子製成的是什麼呢?叫第納爾。
公元前85年發行的第納爾銀幣據記載,直徑19.6毫米,厚2.03毫米,重4.03克。
我估計你問的這個『一錢』並不是現在的重量,而是中國宋朝開始有銀兩正常流通時候的『一錢』現在的一錢是五克,宋朝時候是一斤十六兩,但一兩不是50克,而是四十克,一斤是640克,一錢就是4克,也有按現在的計算,說是等於3.125克,咱們這里按4克計算。
宋朝某個時期的一兩銀子等於一貫銅錢,一貫正常說是1000文,也就是說,一錢等於100文,宋朝時期的一文錢最正常的大家都認為是等於現在貨幣的5角錢,如此計算,古羅馬的一錢銀子大概等於咱們現在的500元。
但是,古羅馬的經濟情況跟中國古代不同,貨幣的價值計算取決於生存必需品價格和奢侈品價格的比例為多少。
這個古羅馬的第納爾其實已經有人給我們計算好了,大概在100-180元人民幣之間,這是隨著生存必須品和奢侈品的比例來計算的,那麼你取個中間值,140元人民幣,就說是按照某個古羅馬時期浮動的糧食和牲畜價格吧。
也就是說,古羅馬的一錢銀子大概等於咱們現在的140元人民幣,因為它重4.03克,跟宋朝的一錢銀子差不多。
至於它的購買里,那是不同的,需要看古羅馬綜合經濟物的產出比,糧食產出多少,應該是什麼價格,馬匹死掉多少、新生多少,應該是什麼價格,還有盔甲等等。
你要是單純地想要答案,就是140元人民幣,要是跟宋朝的銀兩比較後的人民幣就是500元。
⑤ 黃金是哪個朝代發現,什麼時候開始當作貨幣使用的。
黃金是史前發現的,前6世紀至前1世紀黃金開始被人們以貨幣的形式使用。
相關介紹:
金在史前時期已經被認知及高度重視。它可能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被用於裝飾及儀式。早在前26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已經有金的描述。
最早已知使用金作貨幣的地方為呂底亞,在前700年呂底亞便以銀和金作合金的形式製成錢幣。在前6世紀或前5世紀期間的中國,一種稱為郢爰的金幣在楚國 流通。
(5)古羅馬用什麼來做貨幣擴展閱讀
前1世紀至2世紀開采黃金的技術在此時得到提升。古羅馬人發展出一種利用水力采礦(hydraulic mining)來大型開採金的新方法,特別由前25年開始在伊比利亞半島及由150年在達西亞行省開始使用。
在當時,黃金的主要用途在於製成首飾,而金幣的使用比希臘亦更為普遍。首飾的主題主要由描繪神話變成較平凡的幾何圖案。
在東羅馬帝國的初期,純金的首飾開始加入寶石的元素。其主題主要是歌頌教會及國王的權力。此時黃金打制技術達到一個高峰。
⑥ 古羅馬的貨幣是什麼呢
最初的問題是:古羅馬人使用哪種貨幣?
Matthew Alexander的回答非常好,並提供了一種對貨幣的概述。因為我收集古羅馬硬幣,所以我想我也應該加入討論(總是在尋找一個談論古羅馬硬幣的「插話」)。
凱撒在競選時鑄造的銀幣-來源
隨著時間的推移,銀幣的純度降低了,貨幣貶值了。第一個這樣做的人是尼祿,他把銀幣從1磅的1/84或3。90克降低到1磅的1/96或3。41克。他的政府取代了他的前任尤其是克勞迪亞斯的銀幣銀幣,加上格雷欣法則規定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使得克勞迪亞斯鑄造的銀幣銀幣十分罕見。
公元3世紀,當銀幣的銀含量降低到很低的水平時,貨幣的貶值速度加快,人們認為銀幣是一個雙銀幣。最終,這些硬幣的質量被降低到這樣一種程度:硬幣只在容易磨損的賤金屬芯上鍍銀。
安東尼顯示了一些銀(公元272-3年)的來源
不久之後,戴克里先掌權並改革了貨幣,但到這個時候,帝國註定要滅亡了,它的貨幣永遠不會享有共和國晚期到公元一世紀中葉的銀幣的權力。
⑦ 中世紀歐洲的通用貨幣是什麼
銅幣、銀幣、金幣。
17世紀初期法國的貨幣一般由銅幣,銀幣,金幣組成,在國王的名義下也可以開支票來支付大面額交易,但這是王宮工作人員和領主貴族的特權。
貨幣的基礎是銅幣,100個銅幣相當一個一法郎銀幣,叫做「利佛爾」,價值為一磅白銀。3法郎面額的大銀幣「艾居」和10法郎面額的金幣皮司拖爾是常用的貨幣。其中,也有「雙艾居」,「半皮司拖爾」,「雙皮司拖爾」的貨幣存在。而其他國家的貨幣名稱雖然不同,但面額相當,可以流通。
(7)古羅馬用什麼來做貨幣擴展閱讀:
中世紀時的經濟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園式自然經濟。出現了一批商業城市:巴黎、里昂、都爾奈、馬賽、科隆、特里爾、斯特拉斯堡、漢堡、威尼斯、熱那亞等等,形成了一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貿易區。
16世紀以後,興起了工場手工業,最初是佛羅倫薩,隨後是佛蘭德爾,而圈地運動使英國迅速發展。這種經濟模式加速了貿易,從而有了地理大發現,發現了美洲新大陸。
工場手工業也使進行戰爭的武器產生了飛躍,火炮和燧發槍逐漸代替了騎士的刀劍,也使舊式的城堡喪失了防禦能力。而工場手工業催生了資本主義經濟。到17中世紀中後期,各種手工行業由個別經營,漸漸演變為成立工會,「專業」這個概念在這時期萌生。
⑧ 貨幣的起源與本質
貨幣的起源,與貨幣的本質
原創:至道學宮白雲先生2019-07-17
錢是怎麼來的,錢為什麼會值錢?
貨幣是什麼呢,簡單的講,貨幣就是我們常說的錢。我們都知道,錢是非常重要的,做什麼都離不開錢。那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錢為什麼會值錢呢?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一說,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天氣炎熱,文章不會太長,希望大家看得輕鬆些。
錢是怎麼來的,這是貨幣的起源問題。錢為什麼值錢,這是法定貨幣的信用價值問題。我們分開來講。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錢是怎麼來的。
從錢的起源上來講,歷史上所有的貨幣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中心化貨幣,另一類是去中心化貨幣。中心化貨幣,信用基礎是政府。去中心化貨幣的信用基礎,則是私人機構。
也可以把中心化貨幣,稱之為主權貨幣;把去中心化貨幣,稱之為私人貨幣。近現代私人貨幣的全球化,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界貨幣。這個我們後面詳細講。
兩種類型的貨幣,源頭上都是起源於中國。主權貨幣的起源,是來自於中央王朝的朝貢貿易,由中央政府發行,信用價值由中央政府來賦予。而私人貨幣,則是起源於中國的民間商賈,它是由民間的商賈來發行,其信用價值也是由民間的商賈來賦予。
朝貢貿易才是全球化的正常態
兩種貨幣在起源上的先後順序,是先有中央王朝發行主權貨幣,然後才有了私人貨幣。也就是說,在國家產生之前,是沒有真正的貨幣的,也沒有真正的信用體系。
當我們講國家的形成這件事的時候,可以認為,它等價於中國的形成。因為中國文明的國家形態,大概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很成熟了。而西方人,他們直到最近四五百年,才能勉強理解什麼是國家。也就是在霍布斯時期,他們才和中國學習,怎麼靠建立國家來統治人民。從這點也可以認為,當我們講文明的時候,文明這個詞等同於中國文明。西方這短短幾百年的文明,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可以忽略不計。
在五百年前的西方,他們既沒有國家,也沒有文明,更沒有貨幣。它們和樹林子裡面的一群猴,並沒有什麼區別。至於什麼西方中心論的偽學術偽歷史體系,都是後來幾百年西方人偽造杜撰出來的,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什麼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
由中國主導的朝貢貿易,是自古以來,歷史上全球化的正常形態。這種正統的全球化,產生了中國所主導的主權貨幣。放大到中國所主導的天下秩序中,中國的貨幣,就是整個天下的中央貨幣,中國的戶部,就是整個世界的央行。歷史上中國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是中央主權信用體系的全球化。而一當中央失去對經濟貿易的控制權,商賈控制經濟和貿易時,則就會產生私人信用。
私人貨幣全球化,明朝江南白銀資本塑造了近現代幾百年的歷史
私人信用的全球化,蒙元時期,建立了基於金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的雛形。西方人關於中國到處都是黃金的幻想,還把中國想像成是現實中的天堂,很大的原因,是蒙古人建立了金本位的世界貿易和世界貨幣,並把這種全球化,推動到了西方人那裡。
蒙古人推動的這種全球化,相對於正統的朝貢貿易全球化而言,它是一種異端的全球化,是商賈資本家和軍事集團結合的全球化。它是後來幫會加行會行全球化的最早雛形。
蒙古人為什麼突然就崛起了,是因為宋朝放任了對民間資本的管控,導致它們做大做強,取代了中央政府,成為了天下真正的統治者,他們就是金融僭主。這些資本家,他們先是用契丹人做打手,來對抗北宋政府,又利用黨項人和金人作為軍事打手,對抗北宋政府。而這個期間,政府一敗再敗,一退再退,資本家接管了一切。於是,他們最後再用蒙古人做軍事打手,把他們的私人信用,蔓延到了全世界。並不是蒙古人所向披靡,而是背後的錢所向披靡。這些錢,無論選擇誰,作為他們的軍事打手,被選中的軍事集團,都能所向披靡。
大宋王朝為什麼一直打不過蠻族,因為中央政府對金融失去了控制,當資本家控制了一切時,中央政府就成了資本家天然的敵人。後來的西夏黨項人為什麼被滅族了,因為他們背叛了背後的金融僭主。契丹人和金人為什麼後來不行了,因為他們被背後的金融僭主拋棄了。
這種私人全球信用體系的最終成熟,是在明朝時期,也就是基於銀本位的全球信用體系。明太祖重建中央信用體系,摧毀了蒙元時期的金本位私人信用體系,資本家們卷土重來,再次用銀本位發起挑戰。到了成祖時期,中央信用體系就被打得瀕臨崩潰。一直硬撐到明神宗時期,才不得不宣布白銀是法幣於是,資本家們大獲全勝,再次接管了一切。銀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直接催生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誕生,也催生了西方現代銀行體系的誕生。也可以說,我們近現代的幾百年歷史,都是明朝時期金融戰爭的延續。
明朝的江南銀本位私人全球信用體系,一共生了兩個後代。一個後代是金本位的英鎊,和石油本位的美元。作為當前世界貨幣的美元,是私人信用體系的全球化的最高峰。
可以認為,當年英國和滿清的戰爭,就是英國用金本位這種信用體系,來攻擊滿清的銀本位信用體系。在滿清時期,銀本位已經被打擊到奄奄一息,而中國的私人資本家,還在苦苦堅守銀本位,直到民國政府的金融大戰敗,中國的銀本位信用體系,才被徹底斬首,退出歷史舞台。
至此,中國徹底失去了世界貨幣的鑄幣權,同時也失去了金融主權。先是中央失去了全球鑄幣權,接著鑄幣權交給了江南的資本家,再接著江南的資本家,又把全球鑄幣權交給了西方人。
中國所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生於上古時期的朝貢貿易,死於民國時期的金融大潰敗。而在這長達幾百年的金融大戰中,為英國政府設計金本位制度的牛頓,東印度公司,匯豐銀行,美第奇家族,拿破崙,摩根家族……等等,它們都是中國的敵人。
在由資本家聯盟,所主導的私人信用體系,這種金融形態,可以稱之為行會金融。私人信用體系,產生於行會組織。定價,結算,支付,都是行會來解決的問題。金融的行會,也就是銀行,由銀行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就是為了資本的增殖為服務,它天然的要吃人。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國家金融,則是戶部,也就是財政部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是天然的為社會服務。
古代的貨幣分級管理理論
基於朝貢體系的全球信用貨幣,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很成熟了。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關於這種貿易體系,和全球信用體系,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是在《尚書·禹貢》中。
先有中央帝國,然後建立全球貿易體系,最後是全球信用體系。我們現在一講到全球化,就覺得這個詞很時髦。實際上呢,全球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情,朝貢貿易,就是歷史上的全球化。
英鎊的錨是黃金,美元的錨,早期是黃金,也就是金本位。後來換成了石油,變成了石油本位。那基於中央帝國朝貢貿易的全球通用貨幣,這種中央貨幣的信用基礎是什麼呢?它是一種什麼本位的貨幣呢?
這里需要敲黑板一次。大家要注意了,白銀,黃金,石油,它們都只是私人貨幣屬性的信用載體。
中央政府發行的中央貨幣,它是一個多層復合貨幣體系。在《管子》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天子用的貨幣是珠玉,諸侯用的貨幣是金銀,卿大夫用的貨幣是銅鐵,百姓用的貨幣是布帛。天子和諸侯之間的貨幣,有固定的兌換匯率。諸侯和大夫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卿大夫和百姓之間的貨幣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
天子相當於是中央政府,諸侯相當於省級政府,卿大夫相當於縣級政府,百姓則是基層行政單位。從中央到政府,貨幣的兌換關系是不會亂的。而且貨幣也不能亂用,不能僭越。古人在信用體繫上,也講究禮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的級別,所使用的貨幣,規格也不同。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玉呢?因為玉在古代是最高級的貨幣,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貨幣。看吧,這就是文化本能。因為我們中國太有文化了,我們的歷史太悠久了,所以呢,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文化本能無處不在。但是在古代呢,普通人是不能隨便使用玉的,更不能收藏玉,這是僭越。我們現在所講的玉文化,其實背後都是一部貨幣史。雖然現在的人,都不記得玉是一種貨幣了,但是依然還保存著這種文化本能。
現在考古界喜歡挖祖墳,經常能挖到幾千年前的墓中有玉器,說明那挖的都是侯王級別的墓葬。
除了喜歡玉,中國人還非常喜歡金銀。同樣有是文化本能,因為金銀自古都是貨幣。在古代,普通人使用金銀,也是僭越。因為金銀是諸侯一級的政府,才能使用的法定貨幣。這些上層貨幣,只能兌換,不能在更下一級的體系中流通。喜歡玉的人都知道,好玉比金銀還貴,為什麼玉這么貴,因為自古以來,玉就比金銀貴。玉是天子用的貨幣,金銀只是諸侯用的貨幣。
這樣分級管理法定貨幣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什麼層級,使用什麼規格的法定貨幣,用禮制和法律加以約束,禁止跨層流通,這就不會出現私人貨幣現象。其次,如果哪兩層之間,匯率變化出現了異常,就能及時的定位,是哪一級政府的貨幣數量,或者經濟狀況出現了問題。再次,如果出現金融交易的異動,可以有好幾道防洪大堤,不會導致金融災害很快蔓延到中央財政部,這樣就能層層屏藩,保護好國家的金融安全。
貨幣的本質:信用本於天
分級管理,各級政府之家的法定貨幣,和固定匯率都確定好了。那貨幣和商品之間的定價,怎麼確定呢?一個東西值多少錢,這個是確定的嗎?這個也是確定的。
古人的做法,是把天下的山川大澤,土地物產,和人口數量,等等,全部計算一遍,因為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在不出現大的災害的情況下,一年能出產多少糧食,多少樹木等財貨,這些基本上是個彈性區間內的確定值。然後再根據這個精確的確定值,來確定各級政府,總共發行多少貨幣。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信用體系下,貨幣的信用,和自然的物產,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或者簡單的說,古代的中央貨幣,它的信用價值錨定的是天地萬物。那時候的貨幣,就是萬物流通的尺度。而且,還是多層的復合錨定。天子錨定天,諸侯錨定天子,卿大夫錨定諸侯,百姓錨定卿大夫。商賈錨定百姓,夷狄錨定商賈。也就是說,貨幣信用的本質,從最源頭上來看,它的價值來源於天。
美元上面有句話是這么寫的,In God We Trust。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相信狗蛋」。西方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呢?因為它們的這個思想,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用本於天思想的山寨版。西方人認為,狗蛋就是它們的天。
古人用輕重之術動態控制金融系統,輕輕鬆鬆穩定物價
萬一出現了災年,經濟產出減少,如果不能及時回籠貨幣,貨幣投放量就會變多了,導致貨重幣輕,這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果是豐年,經濟產出增加,如果不能及時的增加貨幣供給,貨幣投放量就變少了,導致貨輕幣重,這就會出現通貨緊縮現象。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那就是管仲所講的輕重之術。要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及時的調整貨幣供給,保持貨幣的投放量,和經濟產出,始終相一致。如果貨幣投放量不動的話,也可以調整商品的投放量,比如古代的開倉放糧,就是用增加商品供給的方式,來調節物價。幣重,就是幣貴的意思,錢越來越值錢了,東西就越來越便宜了。幣輕,就是幣賤的意思,錢毛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東西就變貴了。
在這種貨幣體系下,物價想亂,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那時候的社會,物價是不會怎麼出現異常變化的。物價不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更不會出現經濟危機現象。
反觀我們現在的信用體系,幾乎找不到任何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這非常的荒謬,簡直是荒謬到了極致,因為信用不可信,因為貨幣不能給萬物定價,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從貨幣理論上看,現在的人,和古人相比,智力下降的太嚴重了。現在人對貨幣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古人的差距,比猿猴和現代人的智力差距還要大。現在的人連個物價都解決不了,可見智力太匱乏了。
為什麼信用一定要可信,物價一定要穩定?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常然的法則運轉的,天不會出現不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恰到好處,既不多也不少,保持著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這里的天,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上帝。天和上帝基本上是同義詞。
再敲黑板一次,只有中國人才有上帝。外國人並沒有上帝。它們的那個最高主宰並不叫上帝,而是叫狗蛋,或者叫其他什麼奇怪名字。
中國的天子作為天的受託人,代表上帝來管理天下萬物,那麼人在統治和利用萬物的時候,就不能破壞天定的萬物之間的動態平衡,不然就會被天懲罰。所以呢,中國的天子,誠惶誠恐,對萬物進行精確的計算,對貨幣的投放也進行精確的計算,以保持文明活動中,萬物被人管理和利用時,也能保持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
萬物本是一體,只有每個東西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正正好適宜,萬物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生命,才能正常的運行。如果這個太多,那個太少,就好比說,一個人胳膊太長,有一公里那麼長,眼睛太大,有臉盆那麼大,耳朵太小,只有芝麻那麼大,腿太短,只有手指頭那麼短。那這還是個人嗎?他的生命還能正常的運行嗎?顯然是不能的。古人治理經濟,也是把整個經濟體當作一個生命來治理的。如果物價出現了異常波動,如果某些東西太多,某些東西太少,說明這個生命出現了妖異病態現象,它就要死亡了。
在古人看來,一切都是有序的,一切都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可以度量的,一切的價值都是可精確的,這些都是天定的。人管理天下萬物,只要讓萬物和天定的秩序保持一致,這就是信。信了之後,才能取用萬物,而不失其和,經濟才能永續發展,人才能永續繁衍。解決物價問題,對古人來說,只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解決物價問題,則是一個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現在人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情。
現在美元所主導的貨幣體系,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在於人們不再能夠理解貨幣的本質,在於已經不再能夠理解自然造物的秩序之美,也無法理解萬物本是一體的道理。現在的一切,都荒謬好笑到了可怕的地步。現在的貨幣,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它根本不能稱之為貨幣,因為它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一切都是無價值無意義的,它的一切都好笑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
如果非要說,這種貨幣是個什麼東西的話,那它就是個笑話,它就是人類智力墮落到谷底的恥辱柱。
⑨ 關於古羅馬的貨幣
塞斯太爾司是羅馬法定貨幣,其幣值在羅馬歷史上不斷變化,但是不變的是它大約等於1/4第納里。在晚期共和國和早期帝國時代,我們推測一個第納里的評價購買力大約是100-180人民幣之間。塞斯太爾司是最常用的幣值,大概一個塞斯太爾司就等於50塊人民幣,押注10-20個塞斯太爾司大概就等於500-1000塊左右,算是小額的押注。
泰倫脫,我習慣稱為塔連特。塔連特是古代歐洲普遍使用的重量單位,銀塔連特和金塔連特價值不一樣,金的更值錢。現在的估算,一塔連特大概是20-40千克之間,五十塔連特大概是多少呢?一個籠統的概念:那個興盛的雅典帝國在伯利克里最興盛的時代,國庫最高的存額也才一萬塔連特,平時只有一千塔連特上下。
現在我們試著折算一下,按現在金價是1000美元/盎司來算,每盎司是31克左右,按一塔連特是31千克(20-40的中間值),一金塔連特大概接近100萬美元……
凱撒大帝本人早年被海盜綁票,他的贖金大概就是五十塔連特……
⑩ 在正式的流通貨幣出現之前,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常用什麼來購買奴隸
在正式的流通貨幣出現之前,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常用鹽來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他的某一奴隸不夠勤快、勞動不力的話,他就會說這個奴隸:「他不值那麼多鹽。」古羅馬軍團還曾經用鹽來支付士兵的薪餉,因為土兵們可以享受特殊津貼,多領幾份鹽。奴隸主評價奴隸的那句「他不值那麼多鹽」,若用到士兵身上,那就意味著扣他的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