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增發如何影響通貨緊縮
Ⅰ 如何防止因貨幣的發行量引起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如果你是經濟學顧問,你將會從哪些方面提請政府注意
與通貨膨脹(通脹)引起物價持續上漲、貨幣貶值,會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一樣,通貨緊縮也是一個與每人都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認為,職工下崗,物價負增長,企業負債率高漲,投資「套牢」,經濟增速下滑,銀行利率連續下調,資源消耗量萎縮,干什麼都不賺錢了,這些都是通貨緊縮的徵兆。
與通脹相比,通縮的危害在於: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持續下跌,從而延後消費,打擊當前需求;投資期資金實質成本上升,回收期價格下跌,令回報下跌,從而遏止投資。此外,陳淮說:「通縮使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
與通脹相比,通縮是一個更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
通貨緊縮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下述一些方面:
一是生產過剩,產品供給大於需求,促使大量產品銷不出去,結果,造成了通貨緊縮的發生。這是因為,鑒於一些國家的經濟尚未從根本上擺脫生產過剩的制約,以至於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通貨緊縮的風險。
二是需求不振,除少數國家和地區外,今年以來,各國因受到股市低迷,投資減少的制約等負面影響,使得其消費物價指數與以往相比有所下降。這也是通貨緊縮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雖然目前該國經濟走出衰退轉入復甦,但從今年第二季度其GDP下降以來,美國經濟一直復甦不力,這對依賴美國經濟帶動的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也促使這些國家的通貨呈現下降之勢。
有必要指出,通貨緊縮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害遠遠大於通貨膨脹,一旦前者和龐大的負債結合起來,必然造成嚴重的財政問題。而龐大的財政問題則又在較大程度上,加劇著通貨緊縮,從而給本已虛弱的世界經濟復甦罩上陰影。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關系:
一、比較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含義不同。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經濟現象。在經濟相對萎縮的時期,通縮緊縮表現為社會總需求持續小於社會總供給,物價總水平持續下降,貨幣不斷升值。
2、表現不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表現是物價上漲。通貨緊縮往往隨著生產下降,市場萎縮,企業利潤降低,生產投資減少,以及失業增加,收入下降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物價低迷。
3、成因不同。通貨膨脹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通貨緊縮的成因主要是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貨幣的發行量少於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
4、危害性不同。通貨膨脹直接使紙幣貶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沒有變化,生活水平就會下降,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通貨緊縮導致物價上漲,在近期對居民生活有好處,但從長遠看會嚴重影響投資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費心理導致惡性的價格競爭,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長遠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貨膨脹最根本的措施是發展生產,增加有效供給,同時要採取控制貨幣供應量,實行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貨緊縮要綜合運用投資,消費,出口等措施抖動經濟增長,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正確的消費政策,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
聯系:第一,二者都必須是由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平衡造成的。第二,二者都會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
二、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必須進行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強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作用的一面。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市場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的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下降。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刺激國內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Ⅱ 增發貨幣會同時引起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嗎
有可能引起通貨膨脹。
不會引起通貨緊縮。
Ⅲ 如果政府增加了貨幣供給那是會導致通貨緊縮還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因為貨幣供給量大意味著錢多了,相對錢來說,物少了,因此,價格就高了。
Ⅳ 為什麼國家亂發行貨幣就會造成通貨膨脹
原因: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也叫通貨膨脹。
其實, 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國家財政赤字的增加。政府為了挽救經濟危機或彌補龐大的財政赤字,不顧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濫發紙幣。他們之所以要利用這種辦法來彌補財政赤字,是因為這種辦法比起增加稅收、增發國債等辦法富於隱蔽性,並且簡便易行。
【拓展】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一般說,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Ⅳ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區別與聯系
這個問題簡單回答就是貨幣發行速度和產出速度之間的差,貨幣增發速度超過了實物產出速度,就是通脹,反之就是通縮。當然這是課本的最簡單的回答。
實際上未必如此,主要是在於這個所謂的貨幣的統計范圍,在什麼口徑下,是多還是少?一般來說衡量貨幣總量的最常用口徑是m2,但是m2增發未必是造成通脹。這里還有個流通貨幣的概念,也就是貨幣總量多了未必一定通脹,只有流通的貨幣增多了或者貨幣流動速度加快了才會通脹。所以僅僅從貨幣總量上看通脹和通縮其實是很難准確的。就像日本m2最近二十年一直在增加,但是大家普遍認為它是在通縮之中,物價沒有上漲,就是總量和流通量這兩個概念的范圍不同。
另外通脹也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在現實中起碼分兩個領域,一個是消費品領域,一個是房地產等投資品領域,貨幣多了未必是兩個領域都通脹。有可能一個市場通脹,一個市場通縮,或者兩者通脹幅度相差極大,對照最近二十年,很明顯貨幣超發十倍左右的情況下,兩個市場的通脹率相差極大。
所以通脹了一定是貨幣多了,但是貨幣總量多,本身未必一定會通脹,他得流通才行。然後流通了你還得看它在哪個市場里流通,只在投資品市場流動,還是也蔓延到了消費品市場。在貧富差距非常大的國家,自身產能又嚴重過剩,中低層收入漲幅很低的情況下,消費品市場很難有多大的通脹,這是為何cpi又被稱為窮人生活必需品物價指數。多發的錢都被少數人拿走了,他們自身的消費品需求已經最大化,無法擴張,只能去向投資品市場,這就是現在房地產暴漲的收入原因。
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在你參與做蛋糕的時候,獲得一個憑證,然後拿這個憑證去兌換蛋糕。這個憑證,就是貨幣。
那麼最理想的狀態下,蛋糕有多大,就應該有與之匹配的兌換券。不過這會回到一個很頭疼的基本問題:蛋糕到底有多大(也就是如何准確計算由勞動產出的價值)?由此,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兌換券印多了,或者是印少了。印刷新的蛋糕兌換券的速度超過了蛋糕本體的增長速度,這就叫通貨膨脹,反之就叫通貨緊縮。
在通脹的情況下,因為貨幣越放越不值錢。適度的通脹,會刺激消費,從而讓價值得到更充分的交換,可以讓蛋糕變得更大更多,或者再說現實一點,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經濟學基本原理有一條:政府往往在通脹率和失業率之間權衡。
Ⅵ 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分析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存在的財政分配關系在國家意志上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又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一、通貨緊縮時採取的政策:
1、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採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國民收入,當總需求不足、失業增加時,中央銀行採取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降低再貼現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等辦法,擴大貨幣供應量,增加貸款規模,促進經濟增長。
2、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還可以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帶動私人投資的增加。在政府增加支出或減少稅率的同時,抑制利率上升,擴大信貸,刺激企業投資,從而擴大總需求。
二、通貨膨脹時採取的政策:
1、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當總支出過大、價格水平上升時,則中央銀行採取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提高再貼現率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方法,以減少貨幣供給量和貸款規模,控制社會需求,抑制經濟過熱增長。
2、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政府購買和投資,減少轉移支付,縮小財政赤字等。
3、相配合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某些特定條件下,可以根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特點,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這兩種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助於通過減稅和增加支出,克服總需求不足和經濟蕭條。緊縮性貨幣政策,則可以控制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從而減輕擴張性財政策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緊縮性財政政策可以減少赤字,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則使利率下降,在緊縮預算的同時,鬆弛銀根,刺激投資帶動經濟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通貨膨脹是因為增發貨幣造成的,政府為什麼要增發貨幣呢
增發貨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
1.一定程度的通脹也對經濟是有好處的,通貨緊縮會抑制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高增長就會需要更多的錢,銀行也就得多印點。
2.償還債務的需要。在政府赤字嚴重的情況下,發債、發貨幣也算是一個辦法吧。而且通貨膨脹對於作為債務人的政府來講是有利的。因此,有人把政府鑄幣的權利作為一種鑄幣稅來理解,因為它可以利用自己發行貨幣的權利,來使得社會財富的分配對它自己更有利。
3.人口的增長、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全社會的經濟總量也會不斷增大,而經濟運行,是需要資金貨幣來支撐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的,當經濟總量增加後,原有的貨幣資金就不夠用了,必須要合理的增發一部分貨幣,才能確保經濟運行的平穩。若不增發貨幣,全社會所有企業都會出現資金緊張的狀況,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進而影響經濟效益。
4.過度的通貨膨脹是不可取的,政府工作人員是深知這個道理的,抑制通貨膨脹不是宏觀調控的唯一目標。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生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沖突的。
最典型的就是通貨膨脹和就業,菲爾普斯曲線表明,通貨膨脹與失業存在著短期的替代關系,也就是在短期中,降低失業會對應通脹的高漲。中國的情況來講,失業是很嚴重的問題,社會影響很壞,為了降低失業,有時通脹是不可避免的。
若不增發貨幣,全社會所有企業都會出現資金緊張的狀況,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進而影響經濟效益。所以,合理增發貨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一定要防止過分發行貨幣。
Ⅷ 國家大量發行貨幣會引起通貨膨脹貨幣發行多了中國不會更有錢嗎什麼情況會影響貨幣發行量
1:貨幣供給增長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會主導通脹形勢。當經濟不在均衡增長狀態時,經濟形勢變化是由貨幣需求主導的,只有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或者說經濟處於偏熱狀態時,貨幣供給才會直接影響通貨膨脹。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前的全球金融環境下,寬松的貨幣供應可能演變成金融資本,這會產生一個非常不確定的通脹因素。2:貨幣發行多了不一定是更有錢的象徵3:貨幣的基本功能是交易工具,凱恩斯主義理論下還是通脹工具。從這兩個功能出發,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等於GDP增長率+平減指數即可。即確定了GDP增長目標和通脹目標,就可以確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了。但是,rmb增長率常年超過16%,09年達33%。通脹雖不嚴重,但資產價格波動劇烈,決策層是什麼意思呢歐元通行於經濟發展水平,監控水平不同的多國,通脹更不易被接受。歐元的發行量如何確定呢?又如何在多國之間分配呢?美元似乎不太講貨幣發行量的問題。但數據顯示美元發行量居然遠低於中國,是何道理?似有理論說明:金融創新使得貨幣供應量很難界定,所以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不太關注貨幣供應量問題,而只盯住利率,這種說法確切么?既然都號稱利率由市場決定,為何美聯儲又有「加息」之說呢?這不就是國家控制了么?以上自己有些想法,但主要是問題。希望與大家討論
本文來自: 人大經濟論壇 宏觀經濟學 版,詳細出處參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49022&page=1
Ⅸ 為什麼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進而引起通貨緊縮不是應該只是影響流通貨幣量嘛
中央銀行賣出政府債券,會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的原因:
納百姓余錢,減少貨幣流通量,達到貨幣量供應減少的效果。
中央銀行是賣出證券,那麼賣東西肯定要收錢啦,錢回到中央銀行里去,那些錢是從市場里抽回來的,市場貨幣供應量當然會減少啦。
央行買賣證券是在公開市場貨幣調控的一種。 發行債券也是貨幣調控的一種。
進而引起通貨緊縮?
在某個階段,增加貨幣供應量緩解通貨緊縮的積極財政政策。
原因之一:通貨緊縮最為直接的表現購買力下降,物價下跌。對宏觀經濟來說,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貨幣供應量是一種積極的宏觀調控政策。
原因之二:這個積極是有條件的,也就是在通貨緊縮的大環境的下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是這個環境,增加貨幣供應量,只會導致惡性通貨膨脹。
我國政府提出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政策涵義的。
其特點:
1、階段性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採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也可以說,這是在國內經濟有緊迫需要,政策實施又有現實可能的條件下,所作出的一種有條件的政策選擇。
這里所謂客觀需要,就是擴大內需以保持經濟適度增長的需要,是在貨幣政策因實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與效果受限的條件下,必須進行的一種政策選擇。
而所謂政策環境允許,就是說,盡管國家財政收支形勢較為嚴峻,但在銀行有較多"存差",有富裕資金,企業因約束機制強化等原因而貸款謹慎等情況下,財政可以通過實施以適度擴張的國債政策為重點的積極財政政策,來達到擴展需求、刺激經濟的目的。一旦這種政策環境發生變化,財政政策選擇就需另行考慮。
2、定向性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企業機制轉換也尚未完成,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況下,不宜也不能實行全面擴張的財政政策,而只能實施既有利於增加投資、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又有利於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體制改革深化的財政政策,即應該實行定向性的財政政策。正是有鑒於此,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選擇了以調整結構、改善投資環境、增強經濟增長後勁和產業帶動效應為目的,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方向。
3、復合性
擴大內需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就其自身而言,沒有局限於擴大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個方面,而是以擴大需求為主旨,注重多項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體現了政策復合性。
簡要地說,除了向國有商業銀行增發1000億元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以外,同時還發行了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
通過調整中央財政的支出結構,騰出180億元,
專門用於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和抗洪救災等,即通過財政的轉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費與投資;
分批提高了一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調整了進口設備稅收政策,降低了關稅稅率,對國家鼓勵發展的外商投資項目和國內投資項目,在規定范圍內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殖稅,以此推動和增進外經貿方面的需求。
Ⅹ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那麼通貨緊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些說法是非常含糊的。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到底是什麼,根本無法預先知道,也是不可能達到的。經濟增長則通脹總是存在的,物價永久性上漲。
勞動力變化導致就業量的變化,是通脹和通縮的根本原因。靠銀行系統增加或者減少貨幣量是改變不了的。比如中國的經驗,擴大就業和發展經濟,靠的是改革開放,而不是降息這么簡單。
同樣的道理,如果勞動力減少而發生通縮,並使寬松貨幣政策能解決的。國內政策唯一可行的緩解措施是降低制度費用或者交易費用,對外政策只能是增加對外投資(利用國外勞動力,如果可能的話)。日本大喊大叫失去十年二十年,它什麼也沒有失去,它做得不錯了;老齡化還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