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水平上升表示什麼貨幣供給
Ⅰ 宏觀經濟學 名義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供給量
實際貨幣供給量是名義貨幣供給量除以物價水平確定的. 當價格上升時,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則實際貨幣供給會減少,因此貨幣的價格或利率就上升,各種依靠借貸資金的開支,如消費,投資甚至凈出口等,則會下降.
實際貨幣供給是以真實物品和勞務表示的貨幣供給,即以實際貨幣的購買力衡量的貨幣供給。將名義貨幣供給 (MS) 與一般物價指數 (P) 平減後,即可得實際貨幣供給。公式表示為: 實際貨幣供給=MS/P。
在存在未充分就業的條件下,增加名義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從而增加全社會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從而增加總收入水平。但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名義貨幣增加只會暫時地增加實際貨幣供給(對應一度增加的商品和勞務量),但價格上漲最終使實際貨幣供給恢復原量。
貨幣供給量(money aggregate):一國經濟中被個人、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持有的可用於各種交易的貨幣總量。貨幣供給量是貨幣供給過程的結果,其源頭是中央銀行初始供給的基礎貨幣,經過存款貨幣銀行的業務活動可以出現數倍的貨幣擴張。貨幣需求量表現為一國在一定時點上社會各部門所持有的貨幣量。貨幣需求量(m)是根據商品總價值(g)、貨幣流通速度(v)測算的。則有m=g/v,v為單位時間內貨幣流通即轉手的次數(商品與貨幣交換後,商品退出流通,貨幣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換,從而一定數量的貨幣流通幾次,就可相應媒介幾倍於它的商品 進行交換)。
因為紙幣是不足值的信用貨幣,它不會因為幣值的變化而退出流通。在貨幣供給量與貨幣需求量均衡狀態下,貨幣速度增大,實際上是減少了對貨幣的需求量,而貨幣不會退出流通,即名義貨幣供給量不會改變,實際上造成了供給大於需求的局面,即引起實際貨幣供給量增加。接下來會導致就是物價上漲。
供參考。
Ⅱ 價格水平上升為什麼導致實際貨幣供給下降
價格上升時,同樣數量名義貨幣的價值就會下降,不足以購買和以前相同數量的商品和服務。為了將以實物形式體現的所持有貨幣數量恢復到以前的水平,人們將會希望持有更多數量的名義貨幣(物價水平效應)。
價格總水平上升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出現新的轉換和外向度快速提高的背景下發生的,結果導致總量、結構和國際因素交織混雜在一起,這在相當程度上增大了識別通脹原因和分析通脹機制的難度。
(2)價格水平上升表示什麼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實際貨幣供給注意事項:
以流動性的大小,即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為標准。流動性程度高,即在流通中周轉較便利,形成購買力的能力也較強;反之,形成購買力的能力也較弱。
貨幣供給的流動效率,有一個具體的指標,即貨幣供給的流動性——M1/M2。M1/M2表明俠義貨幣供給相對於廣義貨幣供給的比重。
當M1/M2的值趨於增大,表明代表現實流通的貨幣,即現實將用於購買和支付的貨幣在廣義貨幣供給量中的比重上升,貨幣供給的流動性增強,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反之,貨幣供給的流動性減弱。
Ⅲ 為什麼價格水平的上升會導致人們名義收入的增加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 第一,價格水平上升時,實際貨幣供給下降,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導致利率上升,投資下降,總需求量減少。 第二,價格總水平上升時,資產的實際價值下降,人們實際擁有的財富減少,為了保持一定量的財富,人們必然增加儲蓄,減少消費。 第三,價格總水平上升時,人們的名義收入水平增加,會使人們進入更高的納稅等級,從而增加人們的稅收負擔,減少可支配收入,進而減少消費。 第四,國內物價水平上升,在匯率不變條件下,使進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下降,出口商品的價格相對上升,導致本國居民增加對國外的商品購買,外國居民購買本國商品減少。因此,凈出口減少。 在影響供給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條件下,商品的供給量與其價格成同方向的關系。即:價格上升,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供給量減少。或者說: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斜率為正。
Ⅳ 價格水平的上升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降低,因而實際利率會上升。。怎麼解釋這句話
樓主,你所說的還是西方經濟學(宏觀)和貨幣銀行學中的相關內容。可以參考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初級,宏觀)。有個式子:M/P=m,叫做實際貨幣量或實際貨幣余額。我是金融學 專業剛畢業的本科生,貨幣銀行學的知識有些遺忘了。我可以提示樓主:
1.可以在看看費雪方程式 的概念和公式,以及它的假定,要知道,無論什麼 理論,前提假定是重中之重,如果只關注結論,就可能引起偏差甚至斷章取義。結論只能在前提假定的分析框架中成立。任何一個假定被取消,其結論就可能不再成立。所以,樓主可以看看費雪是不是認為當價格變動時,名義貨幣量也在變,或者有什麼其他的經濟運作機制,如果貨幣需求是不是也在變,然後最終總的效果是實際利率不變,看看費雪是怎麼解釋的。
2.憑我的印象,在貨幣銀行學中,貨幣需求和供給理論中講了不少貨幣需求和供給模型,其中就包括費雪的,費雪的理論也是比較傳統的。樓主可以參考黃達老師的貨幣銀行學教材。
3.實際利率變不變,要看用哪一種理論去解釋,去模擬,你用的是費雪的,此外還有凱恩斯的,弗里德曼的等等。不要一葉障目。
4.在一個經濟社會中,貨幣名義量用M表示,你應該學過貨幣銀行學,有什麼口徑之分,如M1,M2之類的,回去要仔細了解。但是,現實生活中,你手中持有的鈔票到底有多強的購買力呢,換句話說,你手持一塊錢,在2010年可以買到2個大饅頭,那麼到了2011年,由於同質的大饅頭價格漲了,你可以只能買到一個半大饅頭了。所以,我們要用M/p來衡量一個經濟社會,實際供應的貨幣或者說購買力是多少,這就是實際貨幣余額。樓主要牢記,只要提到「實際」,你就要聯想到社會中真正的產出,而不是那些紙質的鈔票和簡單的賬面貨幣符號,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社會產出的產品(包括日用品,各種服務等等),鈔票和賬面符號僅僅是中介,是一個交換 中介,是通貨。如果社會產出為零,那麼所有貨幣都沒有價值。所以,「實際貨幣余額或實際貨幣供給」和「實際貨幣需求」一定要和實實在在的社會產出相聯系。
我現在已經工作了,實在沒有精力再去翻課本幫你查了,希望樓主能查有所獲。謝謝
Ⅳ 價格水平上升,利率上升,為什麼呢
價格水平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貨幣供應過多造成的,即通貨膨脹,國家在宏觀調控上採用減少貨幣供應的方式,加息(利率上升),就是控制貨幣供應的一種有效手段。
拓展資料:
價格水平是將一定地區、一定時期某一項商品或服務項目的所有價格用同度量因素(以貨幣表現的交換價值)加權計算出來的,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期所有這種商品或服務項目綜合的平均價格指標。
在表現形式上雖然可以用貨幣量進行表示,但非常抽象。 比如,某市2002年9月份全市雞蛋的價格水平為每公斤4.87元,10月的價格水平為每公斤4.53元。用10月份的4.53元減去9月份4.87元,可以得出該市全市雞蛋價格水平10月份比9月份減少0.34元。
價格指數的種類主要有:
①根據所反映的商品種類范圍,可分為反映某種商品價格變動情況的單項商品價格指數;反映某類商品價格變動情況的分類商品價格指數;反映全部商品價格變動情況的商品價格總指數。
②根據對比的不同時期,可分為各個時期商品價格同某一固定時期商品價格對比的定基價格指數;各個時期商品價格同它前一時期商品價格對比的環比價格指數;用報告期某一時點商品價格同過去某一時點商品價格對比的時點價格指數。
③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加權算術平均價格指數;加權調和平均價格指數;簡單幾何平均價格指數。
由於價格形成的各種因素經常發生變化,所以價格水平處於經常的變動之中。其中反映生產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變動,是影響商品價格變動的生產性因素。同時,影響商品價格形成的其他各種因素也以不同的方式對價格水平起作用,但它們的作用范圍及特點有所不同。
如幣值的變化,一般會對所有商品價格都產生影響;個別商品的價值量或供求關系的變化,只對該商品價格產生直接的影響;國家政策則會因其內容或具體變更的不同,而對個別商品價格或對所有商品價格發生影響。
各種不同商品的價格或處於流通不同環節上的同類商品價格,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往往會帶來橫向或縱向的連鎖反應。這種反應,有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因素抵消;有的則會在價格水平上明顯地表現出來。
各種商品價格變動的不平衡,引起它們之間價格比例關系發生變化。當各類商品中的價格上升部分與價格下降部分不能相互抵消時,就會導致社會價格總水平的變動。價格水平的變動反映著國民經濟的狀況,並對其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Ⅵ 為什麼物價總水平上升貨幣供給會減少
需求拉動和成本推動是物價上漲的兩大基本動力。
在實際供求總量及結構基本平衡的情況下,交易性貨幣供給的增加會推動價格水平上漲。當前統計制度中貨幣供給是現金與存款之和,與交易性貨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貨幣供給的流向看,部分貨幣以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形式沉澱於流通領域之外,部分貨幣供給以房地產貸款和客戶保證金方式流入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是影響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6)價格水平上升表示什麼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物價總水平上升注意事項:
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所有商品和服務價格的綜合加權平均水平。一般物價指數反映范圍廣泛的商品綜合價格的變動情況,即一般物價水平變動。通貨膨脹率=(現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基期物價水平。
我國糧食、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正逐步向優勢區域集中。山東、河北、河南三省蔬菜產量佔全國產量近40%,海南反季節蔬菜有78%銷到外地。這種區域結構變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也需要多環節、長距離的流通,勢必增加成本。特別是自然災害多發,增加了運輸困難,推動了物價上漲。
Ⅶ 什麼是cpi,cpi與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cpi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又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簡稱CPI。cpi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
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是一個月內商品和服務零售價變動系數。
cpi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
(7)價格水平上升表示什麼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貨幣供給影響因素: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
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Ⅷ 為什麼價格水平提高,實際貨幣供給減少
因為價格水平升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就會增多,如果不在發行的貨幣,實際供給就會減少。
拓展資料:
影響價格的五大因素及措施:
1、價值決定價格。
2、供求影響價格。
3、國家政策影響價格。
4、消費心理影響商品價格。
5、地域條件、天氣、生產條件等等也是影響價格的因素。
財政收支平衡,說明國家掌握的集中化資金來源同對資金的需求、國家掌握的產品同對產品的需求以及貨幣流通同商品流通是適應的,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正常,幣值和物價能夠保持基本穩定。市場物價穩定是財政收支、信貸收支、物資供需三者綜合平衡的反映。
價格的作用主要有:
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藉助於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在市場上,藉助於價格,可以直接向企業傳遞市場供求的信息,各企業根據市場價格信號組織生產經營。與此同時,價格的水平又決定著價值的實現程度 ,是市場上商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標志。
而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過高時,消費者也就可能作出少買或不買這種商品,或者購買其他商品替代這種商品的決定。因此,價格水平的變動起著改變消費者需求量、需求方向 ,以及需求結構的作用。
價格水平 與 貨幣需求的關系?
用貨幣供給需求曲線來理解「the price level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當money demand右移的時候,即increase in money demand,則the equilibrium price level提高,表示增加。由此,對於貨幣的需求的增加將帶動貨幣的價格上漲。
而」expectation of inla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money demand「,
很好理解,對inflation的預期,即人們認為在未來將會出現通脹,錢不值錢,理性人將拋售貨幣,轉換成可以保值增值的東東,如房屋。因此,將影響貨幣需求。
總結,對物品的需求將帶動對貨幣的需求,將推動貨幣價值的上升;然而,若貨幣的上升沒有匹配的商品的話,導致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這種預期將減少人們對貨幣的需求。
Ⅸ 為什麼價格總水平上升,會使人們的貨幣交易需求增加呢
1.價格總水平上升,也就是說東西賣得貴了,東西貴了就表示錢不值錢了,那麼錢這種貨幣貶值了之後,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錢來換取物品,物品內在的價值是不會變,所以使人們的貨幣交易需求增加。
2.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錢來換取物品,可是價格總水平上升,需求降低了,即使用更多的錢換物品,不也還是貨幣交易需求降低了嗎? 價格總水平上升就是以前100元的東西要200元了,其實這個時候人對物品的需求是不變的,但是錢在貶值啊,你再把錢存在手裡可能200元都買不了了,或許要300、400了啊,錢貶值了人們就會想要把錢換成保值的物品,尤其像是金銀這種東西啊,這個時候貨幣的交易就要往上漲了,需求就增加了。 這是因為物價上漲,持有貨幣就意味著時時刻刻遭受貨幣貶值的損失,而把貨幣換成黃金、房產等其他實物,卻能保值,甚至有收益,因此在通脹的時候,人們往往不願意持有貨幣。
拓展資料:
1.通貨膨脹(inflation)是造成物價上漲的一國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一般物價上漲的本質區別:一般物價上漲是指某個、某些商品因為供求失衡造成物價暫時、局部、可逆的上漲,不會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則是能夠造成一國貨幣貶值的該國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持續、普遍、不可逆的上漲。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直接原因是一國基礎貨幣發行的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的增長率。一國基礎貨幣發行增長率高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增長率的原因包括貨幣政策與非貨幣政策兩方面。貨幣政策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用利率匯率手段調節經濟;非貨幣政策包括間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造成貸款膨脹,國際貿易中出口順差長期過大、外匯儲備過高,投機壟斷、腐敗浪費提高社會交易成本降低經濟發展質量、經濟結構失衡、消費預期誤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