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為什麼能成為國際貨幣
① 絲綢貨幣化的功能和作用及其歷史演化過程
從公元前4世紀起,通過那些用黃金、象牙、馬匹或寶石交換絲綢的商人,絲綢開始到達希臘世界。在通往羅馬帝國的邊界上,絲綢成了估算不同產品價值的貨幣標准。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欣賞高質量的中國商品,因而不遺餘力地在地中海盆地種植桑樹和飼養桑蠶。薩珊王朝的波斯控制著運往歐洲和拜占庭的絲綢貿易。據第一個得到絲綢的希臘人斯特拉波所說,希臘語中「絲制的」這個詞是"σηρικός"。它來自「賽里斯」(Seres,Σῆρες)這一名稱。希臘語衍生出拉丁語"sericum"、古英語"sioloc",以及中古英語里的"silk"。公元前4世紀以後希臘人以及之後的羅馬人以「賽里斯」稱古代的中國。
② 為什麼我國蠶絲業能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保持壟斷地位
中國是世界蠶業的發源地,也是桑樹的起源中心。我國的蠶業生產歷史悠久,已有5000多年的蠶絲文明。蠶桑業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中國絲綢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絲綢是中國的瑰寶,曾作為東方文明的使者,開創了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華輝煌燦爛文化的代表。1949年以來,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繭絲綢行業迅猛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和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創匯、豐富國內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我國絲綢產品在國際上依然保持著資源優勢地位,繭絲綢行業成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的少數幾個優勢產業之一。特別是隨著國際絲綢貿易和消費格局的變化,世界繭絲綢業科技、生產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肩負著推動世界繭絲綢行業發展的重任。作為傳統產業的我國繭絲綢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蠶區分布在2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000多個縣,桑園面積66.7萬hm2,養蠶農戶1000多萬戶,生產桑蠶繭1000多萬擔(1擔=50kg——編者注),以此為原料且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繭絲綢生產企業有2200多家,絲綢工業年產值近1000億元,絲綢產品年出口創匯金額超過40億美元。繭絲綢產量與出口量均佔世界總量的2/3左右。目前,我國生絲和坯綢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絲印染綢、絲綢服裝和絲針織產品的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絲和坯綢出口量分別占國際市場貿易量的80%和60%左右,絲綢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主導優勢。
桑樹是家蠶能夠順利完成其世代的惟一飼料,桑葉生產是蠶絲業的物質基礎。不斷提高我國桑葉產量、質量,生產優質的蠶繭、生絲和絲織產品,才能使我國蠶絲業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市場上長期保持壟斷地位。
③ 絲綢在隋唐時候為什麼作為貨幣
「羅馬人從未用金幣直接購買中國絲綢」,因為中國能找到的羅馬金幣都相對較晚。同樣,在西方也很少能找到中國的銅錢。她還注意到在漢朝和唐朝,「絲綢便有了另一種重要的功能,很多西北地區的軍餉是絲綢。」也就是說,絲綢的確存在於絲路沿線的眾多地區。她一面承認了「絲綢」在歐亞大陸腹地從東向西的廣泛存在,另一面指出其中又沒有值得注意的貿易記錄,這的確有些無法自圓其說了。
因此,當我們調用一些書中沒有提及的知識,給她的絲路考察提供更大的背景時,才能解開兩者的矛盾之處。事實上,在唐宋之間,在整個中國西北地區的「茶馬貿易」興起之前,便已有了著名的「絹馬貿易」。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陰山道》一詩中曾經這樣寫道:「五十匹縑易一匹,縑去馬來無了日。……元和二年下新敕,內出金帛酬馬直。」講的就是回鶻和唐朝之間發生的絲綢換馬交易。回到韓森在序言中引用的胡商狀紙的案子,她也同樣表明,「素絹,即未染色的平紋絲綢,在唐朝和銅錢一樣用作貨幣。」這這段敘述中,我們發現,絲綢除了被人購買的服裝原料外,又多了一層支付功能。
圍繞絲綢展開的大宗貿易的確沒有被顯而易見的文獻記錄。誠如她通過大量的文書資料發掘的那樣,歷史上並沒有發生過西方人用許多金幣來購買絲綢的貿易活動,中國境內自然也就沒有留下能記錄這些買賣的金幣或者文獻檔案。因為,對於中國而言,「絲綢」本身並不僅僅是商品,而是貨幣本身。正是這樣一種將「絲綢」視為購買對象的刻板觀念,阻礙了她對絲綢之的「新」發現。
④ 絲綢的價值和用途
用途:目前來說絲綢的用途已經被廣泛應用,絲綢服飾,絲巾,絲綢畫,絲綢書,絲綢包,絲綢工藝擺件,等等很多很多,也可以說,能用布料代替的產品,絲綢都可以做。
價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之一,與中國的禮儀制度、文化藝術、風土民俗、科學技術等有極多的聯系。帝王用絲綢彰顯其權威,百官用絲綢標識其等級;文人寫下詠嘆絲綢的詩詞,畫家在絲綢製成的絹帛上潑墨揮灑;老百姓向各路蠶神祭祀,祈求蠶絲豐產,而朝廷則下達課勸蠶桑的政令,並以此來評價地方官的政績。四大發明中有兩項與絲綢有著直接的關系。「紙」的最初含義就是制絲綿過程中的茸絲的積淀物。印刷術的發明直接與絲綢上的凸版印花術有關,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絲織品已是大面積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現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說,絲綢上的凸紋版印花是後代雕版印刷術的鼻祖。此外,海上絲綢之路的發達也直接促進了指南針的實踐和完善。
絲綢並不僅是簡單的一種昂貴的服裝原料,在歷史的很長時間里,還承擔著重要的貨幣功能。對中國而言,「絲綢」不僅僅是商品,而是貨幣本身,不但可以用來支付戍卒的薪水,還可以用來支付購買馬匹等大宗商品的支出。中國用絲綢購買草原部落的畜牧產品,而草原人則沿著絲綢之路,將這些絲綢向西販賣輸送。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絲綢實現了從貨幣向商品的轉變,也解釋了在「絲路」的東端常能發現羅馬、拜占庭金幣,而在西方很少出土中國銅錢的原因,因為絲綢本身就是絲路通行的貨幣。
⑤ 為什麼說絲綢之路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說起古代甘肅我們都必須談起絲綢之路,這條以長安為起點在甘肅境內形成了一張由若干條道路東西相連、南北交錯的交通網,是古代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之路,是貫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李希霍芬在1877年給命名為:絲綢之路,這個詞很快就傳播開來,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
唐三彩絲綢
之所以很多學者把這里誤會成絲綢之路,那是因為在唐朝時期,絲綢是主要的支付貨幣。這些士兵利用絲綢購買糧食,衣服等日用品,西域地區經濟比較薄弱,主要依靠這些軍人帶動消費。即使千年後的今天,很多邊防,也還是依靠邊防駐軍的消費帶動。
西域這些地方所提供的稅收非常有限,這些駐防軍的物質需要從中央調取,為了方便運輸,官方直接把絲綢運送到邊境,再由邊境的這些官兵自行兌換成日用品。這與明朝的永樂帝時期「鹽引」相類似,用「鹽引」充當貨幣,讓民間把戰備物質運送到北方。所以西域的繁榮並不是建立在商業基礎上的,而是依靠這些駐防官兵。
⑥ 絲綢的價值意義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中國絲綢對世界的貢獻首先在於中國的絲綢技術隨著絲綢的外傳而傳播。中國絲綢技術首先傳到中亞一帶,《大唐西域記》中有一段關於傳絲公主將蠶種傳入瞿薩旦那國的故事。
蠶種從中亞向歐洲傳播發生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一位波斯僧侶將蠶種藏於手杖之中帶至羅馬,中國的蠶桑絲綢技術就這樣傳到歐洲。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
《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漢語中還有大量與這些字相關的詞語,如:桑蠶、桑麻、桑梓、蠶種、繅絲、紡絲、絲綢之路、帛畫、玉帛、財帛等 。這些詞語大都與蠶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
(6)絲綢為什麼能成為國際貨幣擴展閱讀:
1、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
2、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
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