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的收支活動如何影響貨幣供給
『壹』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一是財政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二是貨幣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收緊銀根,提高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貨幣,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放出貨幣,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一般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宜採用雙松的政策,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搭配;在經濟過熱時,宜採用雙緊的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搭配。
『貳』 朋友們,能幫我說明下財政收支跟貨幣供應的關系嗎,詳細點!謝謝了!!!
國家財政收支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1、國家財政收支引起銀行信貸相應收支
國家財政收入都要通過商業銀行經收,最後劃轉央行形成央行信貸收入和資金來源。
[例]2008多選
62.下列關於財政收支的說法正確的是(ABCE)。
A.一切財政收支都要經由中央銀行的賬戶實現
B.財政收入過程意味著貨幣從商業銀行賬戶流人中央銀行賬戶
C.財政收入過程實際上是普通貨幣收縮為基礎貨幣的過程
D.財政收支不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倍數變化
E.財政收支對貨幣供應量的最終影響,取決於財政收支狀況及其平衡方法
2、不同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不相同
(1)財政收支平衡與貨幣供應的關系——財政支出形成的貨幣購買力與形成財政收入的那部分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可供量也平衡——貨幣流通正常,對貨幣供應量無影響。
(2)財政結余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財政結余——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支出的購買力<財政收入代表的那部分已進入流通的商品供給,其差額表示一部分形成財政收入的已進入流通的商品滯留於商業部門,形成庫存積壓,流通中得貨幣減少——擴大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應量已緩解庫存積壓、經濟不景氣
(3)國家財政赤字對貨幣供應的影響。
財政赤字——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支出的購買力>財政收入代表的那部分已進入流通的商品供給——貨幣供應量>流通中可供商品量——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過多——用財政法(加強稅收、增加財政收入)和信用法(向銀行借款或透支,發行國債籌集資金彌補財政赤字)來彌補。
向銀行借款或透支——銀行信貸資金運用規模擴大——貨幣供應量必然相應增加——導致通脹。
發行國債彌補財政政策——國債購買人不同,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也不同。
居民、企業用閑置資金購買——貨幣供應量不變
銀行用信貸資金購買國債,或企業單位購買國債擠佔了銀行信貸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
『叄』 政府的財政支出是如何影響總供求關系的
增加政府支出意味著政府在用錢搞建設,搞建設當然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對帶動大批產業的興盛,減少稅收,人民收入增多,可用於消費及投資的資金增多,就會買更多的東西,有買就是需求,社會總需求當然就上去了。財政支出說白了也就是社會上流通的貨幣的總數,社會需求受實際購買力的制約,貨幣總數制約購買力,所以財政支出也就是社會總需求。
一、財政支出,也稱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為履行其自身的職能,對其從私人部門集中起來的以貨幣形式表示的社會資源的支配和使用。
二、在此有必要區分「財政支出」與「財政開支」兩個概念:在財政預算意義上,財政支出是指政府可以支配的貨幣額,而與此相關的財政開支則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實際花費掉的貨幣總額。當財政收入大於財政支出時,則政府財政預算上會出現財政盈餘;反之就會出現財政赤字。
三、財政支出是政府分配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財政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作用主要是通過財政支出來實現的。因此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往往反映一國政府為實現其職能所進行的活動范圍和政策選擇的傾向性。所以可以從以上兩大方面來理解政府為市場提供公共產品而安排支出的意義。
四、財政支出與財政收入一起構成財政分配的完整體系,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歸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選擇,體現了政府活動的方向和范圍。所以,它是財政分配活動的重要的環節。
五、財政支出也稱公共財政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進行的財政資金的支付。財政支出是國家將通過各種形式籌集上來的財政收入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它是整個財務分配活動的第二階段。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會事業計劃、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統籌安排運用,才能為國家完成各項職能提供財力上的保證。
『肆』 簡述政府財政收支行為對貨幣供給的絕對作用.
政府財政收支行為對貨幣供給的絕對作用:
(1)國家財政收支引起銀行信貸相應收支
國家財政收入→由商業銀行經收→劃轉到中央銀行→形成中央銀行的信貸收入和資金來源
(2)不同的財政收支狀況,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各不相同
財政收支平衡對貨幣供應無影響
財政結余導致貨幣供應量減少
財政發生收不抵支即財政赤字時,往往通過向銀行借款或向銀行透支的方式進行彌補。
問題在於,財政通過透支、借支取得款項,又通過撥款或貸款方式流向機關團體和企業,而在銀行向其他部門的貸款不能相應減少時,就會迫使銀行超額供應貨幣量,從而引起供求失衡和物價波動。
『伍』 財政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當財政收支出現赤字時,採用特定的方式彌補赤字時,會影響貨幣供給量的變化。例如從歷史上看,政府經常會由於戰爭、自然災害,或過去龐大的皇室支出導致財政赤字,經常增加鑄幣來彌補赤字,直接增加了貨幣的投放量。
在不兌現信用貨幣流通的情況下,財政赤字的彌補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向社會公眾借款,二是向銀行借款。下面分析一下這兩種途徑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
(一)向社會公眾借款
社會公眾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發行的債權,使社會公眾手中的閑置資金轉移到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現金和存款貨幣從社會公眾手中轉移到政府的存款賬戶上,貨幣供給量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個人或企業不是用閑置資金購買政府債券,而引起借款增加,而且銀行為滿足他們的貸款需求,增加從中央銀行的貸款,就引起了貨幣供應量的增加。
(二)向銀行部門借款
它又分為向商業銀行和向中央銀行借款兩種情況。
1.向商業銀行借款
政府以發行債券的形式向商業銀行借款。如果商業銀行用超額存款准備金購買政府債券,並沒有因此增加它向中央銀行的借款,貨幣供應量不增加;如果由於商業銀行購買政府債券,引起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不足,然後向中央銀行進行再貸款、再貼現或者賣出中央銀行票據,這樣就會增加貨幣供給量。
2.向中央銀行的借款
當財政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非常直接。如財政向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中央銀行購買國債的結果是:中央銀行持有政府債券數量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現金貨幣增加、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增加,即基礎貨幣增加,並在貨幣乘數作用下使貨幣供應總量按乘數成倍擴張;如果財政以借款方式從中央銀行取得資金,則中央銀行對財政的貸款增加,同時財政存款增加,隨著財政支出的過程,基礎貨幣增加,同樣在貨幣乘數的作用下,貨幣供應量成倍地增加。
貨幣乘數: 也稱貨幣擴張系數,是用以說明貨幣供給總量與基礎貨幣之倍數關系的一種系數。在基礎貨幣一定的條件下,貨幣乘數決定了貨幣供給的總量。 五、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式
根據以上對貨幣供給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貨幣供應過程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第一層次的貨幣供給等於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乘以基礎貨幣,即M1= K1·B
其中M1為第一層次的貨幣;B為基礎貨幣;K1表示第一層次的貨幣乘數。
公式中,B是中央銀行可以基本直接控制的量。在M1目標值一定的條件下,中央銀行根據各時期測定的K1,確定此期間對B的調節量並通過調節B達到調節M1的目的。
確定貨幣乘數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歷史資料建立回歸方程,確定貨幣乘數。但貨幣乘數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變數,如果這些因素變化不定,K1也就不能准確確定,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基礎貨幣來調節M1的計劃就會落空。二是通過公式法:
K1= (c+1)/(c+e+rd+rt*t)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 貨幣乘數的決定因素共有5個: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d)、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比率(rt)、定期存款比率(t)、超額准備金比率(e)及通貨比率(c )。這些決定因素本身又分別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它們對貨幣乘數,從而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則更是紛繁復雜的。
『陸』 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因素:
一、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與貨幣供應量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發行權、基礎貨幣管理權、信貸總量控制權、利率調節權得到強化,但還有少量失控情況。
二、財政收支與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作為政府的銀行,代理財政金庫是它的重要職能,財政收支對貨幣供應量的最終影響,就取決於財政收支狀況及其平衡方法,具體如下:
(一)財政收支平衡與貨幣供應量
從總量擴張和總量收縮來看,財政收支平衡對貨幣供應量沒有影響。
(二)財政結余與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總量減少。
(三)財政赤字與貨幣供應量
主要取決於財政赤字的彌補辦法。彌補財政赤字的辦法,無非有動用歷年節余、發行政府債券、向中央銀行透支和借款等。這些方法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拓展資料】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由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世界各國中央銀行 貨幣估計口徑不完全一致,但劃分的基本依據是一致的,即流動性大小。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就不同,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
一般說來,中央銀行發行的鈔票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和貨幣性,隨時都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過程,從而影響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由於可以隨時支取、隨時簽發支票而進入流通,因此其流動性也很強,也是影響市場供求變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資產,如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等,雖然也是購買力的組成部分,但必須轉換為現金,或活期存款,或提前支取才能進入市場購買商品,因此其流動性相對較差,它們對市場的影響不如現金和活期存款來得迅速。
『柒』 為什麼財政支出擴張引起貨幣需求增加
你好,因為政府增加了財政的支出,那麼就意味著市場上流通的貨幣變多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社會購買力,那麼這樣便會增加社會總需求。
1、因為政府的支出增加引起總需求增加,所以在市面上會對貨幣需求增加,而名義貨幣供應保持不變,實際貨幣供給減少,獲得貨幣的代價升高,即利率上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使得社會總需求增加,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使得貨幣供給量增加,從而刺激社會總需求增加。
拓展資料:
1、政治支出是指通過國家預算安排的各方面支出。 財政支出分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按經濟性質對財政支出進行分類,包括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另一種按價值構成分類,包括補償性支出、累積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 在研究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時,主要涉及第一類,即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
2、雙擴政策是指同時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利率是上升還是下降以及變化的程度取決於兩項政張策的寬松程度。它可能上升,下降,甚至保持不變。 因為寬松的財政政策導致利率上升,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利率下降。政府支出的增加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從IS-LM模型可以看出,政府支出的增加將使is曲線向右移動,均衡利率和收入上升。
2、雙擴政策如下其內部傳導機制如下:根據y=C+I+G,G代表政府支出水平,其增加意味著總支出y的增加,從而增加生產和收入,收入的增加將增加貨幣需求,因為假設貨幣供應量保持不變,人們只能出售證券以獲得交易所需的貨幣,這將降低證券價格,即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會導致貨幣利率上升。
3、商品需求是商品經濟的一個范疇。 它起源於商品交換,隨著商品經濟和信用的發展而發展。 在產品經濟和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還有就是貨幣發揮自身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貨幣在經濟和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程度, 公眾持有貨幣的程度,它們是比較低的;如果在當地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條件下,那麼貨幣需求強度是很高的。
『捌』 如何認識財政收支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宏觀調控主要目標是維持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增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有效的經濟調節手段,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體現在能夠影響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規模和結構,達到總量與結構的平衡。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財政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充分運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作用,履行政府宏觀調控的職能。對此,本文談幾點認識:一 要正確認識財政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客觀地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財政與貨幣政策是各自獨立的政策體系。其職能范圍與作用工具等不同,因而在功能、目標和實施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表現在:(1) 功能差異。其一是明顯度不同。財政政策具有較高的明顯度,而貨幣政策具有一定的隱蔽性。財政預算一收一支,一目瞭然;銀行信用一存一貸,但存款可以派生貨幣,因而貨幣發行的合理界限很難掌握。其二是調控力度不同。財政政策的調節對象是財政收支,具有「剛性」特徵,如稅收和稅率、財政補貼等,都應保持穩定。貨幣政策的調節對象主要是貨幣發行量,在操作過程中具有可塑性、靈活性。因此,貨幣政策較之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更大些。其三是著重點不同。財政的政策主要調節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總量。財政可以通過自己的收支活動,引導貨幣投向,從而達到優化經濟的供求結構、產業結構等目的。貨幣政策涉及到貨幣運動的所有領域,對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調控,是一種總量宏觀調控政策。(2) 目標選擇差異。調控總需求和調整產業結構是財政與貨幣政策面臨的共同的政策目標,但在總量政策方面的目標選擇上,財政採取長期適度從緊政策,金融則採取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與金融在結構政策方面的目標選擇也有一定的差異。財政採取壓縮一般建設、保證重點建設的政策目標。金融部門則實行擇優扶持,這樣易導致信貸資金流向一般建設,加劇一般性建設的膨脹。(3) 實施差異。由於財政與貨幣政策的職能、作用、任務不同,因而各自採取的政策實施起來也不同。財政政策主要實行稅制改革、稅率調節、調節財政支出與補貼范圍等,貨幣政策主要圍繞著利率(包括貼現率) 、法定存款准備金與公開市場業務制訂相應的措施,例如:實行儲蓄保值貼補、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開放國債二級市場等。因此,從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分析中,可以看到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單獨運用其中某一項政策,都很難全面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這就要求二者互相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它們的綜合調控能力。二要正確認識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這兩個手段在協調配合中存在的問題。當前,在我國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制度尚未完善,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尚在兩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發揮影響,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為:其一,貨幣政策仍在相當程度上服從於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獨立性原則難以保證。一是貨幣政策的制定被動地服從於中央和地方的經濟發展目標和財政收支目標。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方式正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宏觀調控仍帶濃厚的行政色彩,因此貨幣政策不能夠有效地逆經濟風向行事,被動地適應經濟增長和財政政策,只能對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起推波助瀾作用。二是中央銀行缺乏相對於財政部門的獨立性。財政部門常常通過間接方式迫使金融部門增加貨幣供應量,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央行的貨幣投放量。同時,財政信用的發展,分散了國家財力,削弱了央行的資金實力,直接導致央行宏觀調控能力的下降。三是金融部門缺乏相對於地方政府的獨立性。如在人事安排、管理許可權等方面常受地方政府的領導和干預。其二,貨幣政策錯位調控經濟。從理論上講,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它主要是在總量上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而財政政策是結構性政策,它主要是對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進行調節。當前我國財政與貨幣政策沒有明顯側重點,突出表現為貨幣政策的經濟總量調節作用受到財政干預而被削弱後,大量進行結構調節,貨幣政策的作用被無限度擴大,而財政政策的調節作用卻非常小,甚至起不到結構調節的作用。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為: ①改革開放以來,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確立,金融機構不斷發展,金融承擔了80 %以上的資金聚集和供給任務。金融作用日趨明顯。②國家財政下降,近年來財政收入佔GDP 的比重不斷下降。財政收入過分依賴國有經濟,稅源狹窄,征管效果差,影響了財政收入的增長,使得財政收入的調節作用受到限制。③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國家政府職能部門機構龐大、人員過多,使得行政和事業費用支出增長過快,而財政的投資不足,影響了通過財政支出對經濟結構進行調節的能力。其三,財政政策功效與貨幣政策功效存在相互抵消的問題,主要是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影響與制約。一是稅收的「剛性」特徵導致企業以貸繳稅。在財政收支「剛性」的特徵作用下,國家和地方通常採取行政手段督促下級政府完成稅收任務。因此,一旦企業資金周轉從緊,地方政府會要求銀行對企業追加貸款,以貸繳稅,將一部分信貸投放轉化為財政收入。這樣不僅破壞了政策的控制力度,而且也給企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導致社會資金的不良循環。二是財政補貼不到位影響了信貸結構的調整。財政補貼是財政政策中調整產業結構的一項重要措施。財政補貼與信貸投放結構的運用,可以彌補貨幣政策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一些缺陷。財政通過對一些需重點扶持的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貼息,可以有效地引導銀行資金的投向。但是,目前在財政貼息方面存在貼息范圍狹窄,貼息資金難以到位等問題。一些應當貼息的企業因得不到補貼而得不到信貸的支持。一些明確要貼息的項目因貼息資金難以到位,也給信貸結構調整造成一定的政策阻力。三要正確認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相互關系,就必須針對現實中存在問題,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機制。建立這種協調機制,關鍵在於改善和理順財政、銀行等經濟綜合部門之間的關系。因為,這兩項政策的宏觀調控力度應協調同步,才能在實現宏觀調控的前提下,避免某一項政策的力度超出其自身承受能力而走向另一極端,出現政策偏差錯位,同時對另一項政策產生消極影響,造成一定的壓力。同時,還要減少地方政府對銀行信貸活動的不合理干預。財政部門歸各級政府領導,財政收支計劃由各級政府進行安排。金融部門則實行垂直領導,貨幣發行量由央行確定,信貸計劃通過各金融機構的信貸計劃層層控制。但現實的利益沖突導致政策實施過程中政府對銀行的不合理干預。地方政府從部門利益出發往往會不自覺地將銀行信貸活動納入地方政府管轄范圍。因此,必須改變將信貸活動作為地方政府管轄對象的做法,減少地方政府對銀行的不合理干預。第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結合點應當一方牽連著財政收支的結構管理,另一方關繫到貨幣供應量的適度調控,有互補互利的因素。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財政向央行透支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的結合點,此時以財政政策為主動性手段,貨幣政策為輔助性手段。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轉軌時期的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處在變革之中,結合點也隨之變動。在目前情況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最佳結合點是國債的發行和運作,從而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用有機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首先,從國債的規模來看兩種政策的協調。一方面,通過發行國債,有利於財政集中資金,改變財政收支狀況,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擴大有效內需。另一方面,國債作為貨幣政策操作公開市場業務的對象,其規模大小是央行調節貨幣供給量的前提條件。如美國聯儲是國債市場上最大的買主和賣主,1990 年以來,總資產中約有82 %是國債。據預測,我國今後幾年的發債規模將繼續擴大,至2000 年,將超過3000 億元,這為央行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提供了現實基礎。其次,在國債利率方面,財政和金融部門要做好協調。國債利率可採取浮動利率,隨時參照銀行存款利率調整,以吸引投資者,調動機構和中小投資者購買國債的積極性,國債政策的利率效益在質量上得到有效的運用。再次,國債品種應朝多元化方面發展,即中、長、短期三種類型的品種均衡發展,特別是短期國債,是央行實施調控,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首選對象,應當在國債品種中佔有一定比重。美國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佔全部國債比重的35 %左右。目前,以我國現狀看,可以考慮發行特種國債,期限為5 - 10 年,這樣可為政策性投融資提供一筆金額大且使用期限長的資金來源,有利於增加財政結構性調整的職能。第三,財政與貨幣政策作為需求管理的一種手段,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適度擴大、引導和刺激國內的有效需求。其一,作為財政政策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杠桿在擴大有效內需中的引導與刺激作用。運用財政轉移性支付手段,如擴大財政補貼、增加社會福利等政策,提高轉移支付水平,穩定社會經濟,防止消費需求過度下降。同時,有選擇地運用稅率、稅制等政策工具調節,如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再投資退稅或所得稅返還等措施,確保激活投資需求。此外,政府的財政投資行為也需按國家的產業政策進行,重點扶持農業和農村經濟,開發和擴大農村內需;加強基礎產業建設;支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與資源開發等。其二,作為貨幣政策方面,可以嘗試進一步降低央行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和央行的貸款利率,調動商業銀行的投資貸款積極性,並通過貨幣創造乘數,增加貨幣供給量。同時可以降低貼現率,鼓勵商業銀行進行票據貼現業務,擴大再貼現規模,擇優發放貸款,刺激投資。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也是貨幣政策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措施。當然,貨幣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也需考慮到國家的有關產業政策和結構調整。總之,經濟增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搭配、協調使用的主要任務,也是宏觀調控中財政與貨幣政策相互關系的內在要求。只有正確處理好這種相互關系,才能充分發揮兩種手段的積極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穩定我國宏觀經濟,實現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我國跨世紀的經濟發展目標。
『玖』 財政赤字往往導致貨幣供應增加和需求增加,這是為什麼
有以下原因:
1、若政府向央行透支,央行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為財政融資,導致貨幣供給直接增加
2、若赤字通過發行債券來彌補並且由央行在一級市場上購買,同樣引起貨幣供給直接增加;
3、若央行不是直接購買財政發行的債券,而是在金融市場上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買財政債券,也會增加貨幣供給;若政府向商業央行借債為其赤字融資,則赤字也會影響貨幣供給,只是向央行和向商業銀行借債的貨幣供給效應不同。向央行借債直接增加基礎貨幣而導致貨幣擴張。
財政是政府的「理財之政」。
(9)財政的收支活動如何影響貨幣供給擴展閱讀
「財政」一詞,二層含義:
1、從實際意義來講,是指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家(或政府)的職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就其實質來說,實際上是一種「公共財政」。
2、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支出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財政學是研究「財政」的學說,它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財政,就是指國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動,它是一國政府選擇某種形式(實物、力役或貨幣),以一部分國民收入為分配對象,為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而實施的分配行為。顯然,此定義中包含著以下幾個要素,或者說,財政是由財政主體、財政客體、財政形式和財政目的四大要素構成的。
『拾』 宏觀經濟,國民收入和貨幣供給量什麼關系國民收入增加會不會導致貨幣供給量增加 過程詳細說一下,謝
基本關系是,在財政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供給量增加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在貨幣共給量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引起收入增加。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所創造的價值,是一國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所有者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要素所得的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等的總和。
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有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繼續的運輸業、郵電業及商業等。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即國內生產總值)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GNP,即國民生產總值)。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余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