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自主是什麼意思
❶ 什麼是貨幣出資
貨幣出資是指股東直接用資金向公司投資的方式,其認繳的股本金額應在辦理公司登記前將現金一次足額存入准備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開設的臨時帳戶,並向公司出示其資信證明,以證實其投資資格和能力。實物作價出資方式。以實物出資必須評估作價,並有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對評估作價結果核算、確認。股東以實物作價出資,應在辦理公司登記時,辦理實物出資的轉移手續,並由有關驗資機構通驗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十七條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對作為出資的非貨幣財產應當評估作價,核實財產,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價。法律、行政法規對評估作價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❷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增強,對嗎
我認為對,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市場變動,本國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貨幣政策。若為固定匯率制,匯率需要與固定國家貨幣或黃金綁定,貨幣政策受其影響,自主性減小。
❸ 從明代貨幣自主權的喪失談談明清白銀經濟
在中國的明清時期,自16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的280年間,在海上對外貿易中,有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通過海上對外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約有6億兩。流入的日本白銀約2億兩,其中約1/3通過中日直接貿易輸入,2/3為轉口貿易輸入。流入美洲白銀約4億兩,其中,經由馬尼拉流入的及經由歐洲和美國流入的各約2億兩。這一數量似乎很大,但實際上,尚少於清末對歐洲列強和日本的戰爭賠款總量,加上清末通過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的白銀,在包括清末的全部明清時期,中國不但沒有白銀的凈流入,反而有凈流出。
白銀無疑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價值量也最大的進口品。
在現有的研究中,進行估算時,最常見的劃分方法是按流入白銀的來源,分為兩大部分或三大部分。有的學者在估算時,將兩大部分或三大部分再進一步細分,如將各航線運來的白銀再分為由不同國家的商人承擔的部分。兩分法是將流入的白銀分為二大來源:日本白銀和美洲白銀。三分法則在此基礎上,將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渠道再分為兩條:一是西屬美洲—馬尼拉—中國,二是西屬美洲—歐洲和美國—中國。
日本白銀的大規模開采和大量流入略早於美洲白銀,也早於美洲白銀而結束。其開始的時間大致在16世紀40年代。17世紀上半葉,日本輸出的產品中,絕大部分是白銀,而其輸出的白銀,絕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國。到17世紀末,日本白銀產量已經減少,國內對白銀的需求卻大幅度增加,並逐漸完成了對中國商品的「進口替代」,日本政府也逐漸加強了對白銀輸出的限制,從而日本白銀輸出不斷減少。1763年,日本改鑄貨幣,對白銀的需求進一步大幅度增加,從而結束了日本向中國出口白銀的歷史,此後反而有中國船將金銀輸入日本。日本白銀輸入中國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中日直接貿易,二是轉口貿易。當時中日轉口貿易則是以葡萄牙和荷蘭商人商船為主,此外也有由日本人將白銀運至東南亞地區與葡萄牙、荷蘭和中國商人進行的第三國貿易。
西班牙屬美洲白銀自16世紀中葉開始大規模開采,大規模輸入中國則大約自16世紀70年代開始,至19世紀20年代結束。而在19世紀,白銀的流入、流出時有變化,總體上說,仍有不少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直至19世紀70年代,中國與歐美國家貿易中才真正轉向持續的入超。西屬美洲白銀,是由西班牙人壟斷的,西班牙人在美洲開采、冶煉白銀,並將其運往馬尼拉,以及歐洲和美國。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基本上均通過購買中國商品而流入了中國。而將白銀由馬尼拉運往中國的,主要是中國商人,以及西班牙人和參加馬尼拉轉口貿易的葡萄牙、荷蘭等國的歐洲商人。運到歐洲或美國的白銀,最終又有相當大一部分流入了中國。與統一的中國不同,分裂的歐洲各國林立,通過這一路線,完成將白銀運到中國的這一最終任務的國家有很多。大體上說,先是以葡萄牙人為主,後來則主要是荷蘭人、英國人和美國人,其中英國人持續時間最長,貿易數量最大,其他歐洲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這一過程。
在前人文獻中,為對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進行估計所採用的具體計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船數×平均載量。即先估計出某個時期歷年進出某個港口或經過某個航線經營中國貿易的某國商船數量,以及每條船平均運載的白銀數量,兩者的乘積便是該時期該國商船運來(運出)某港或經由某航線運送的白銀數量。
2.出口-進口=出(入)超。例如,用某個時期某個中國港口除白銀以外的出口商品貨物總值,減去除白銀以外的進口貨物總值,所得出的就是需要以白銀(或其他貨幣及貨幣金屬)結算的數量。
3.年平均數×年數。根據某些年度報告推測某時間段運往中國的白銀的平均數再乘以計算時期的年數。
4.產量×出口比例。以某個時期日本或美洲白銀的產量,乘以這一時期所產白銀出口到中國的比例。
5.現存量-原存量-同期國內產量=進(出)口。先分別估算計算時期和基期中國國內白銀的存量,兩者之差即為由基期到計算時期中國白銀的增量(或減量),再減去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的白銀數量,即為該時期中國的白銀進(出)口數量。
日本白銀
1.通過中國人經營的中日直接貿易輸入的日本白銀
中日直接貿易源遠流長。明初日本白銀尚未大規模開采,白銀流入不多。明中期後,中日官方貿易基本停止,變為以民間貿易為主,私通貿易禁而不止。日本銀礦大量開采後,中日直接貿易更為興盛,大量的日本白銀也隨之流入中國。
對明清時期通過中國人經營的中日直接貿易輸入的日本白銀數量,主要有以下幾種估計:Von Glahn對1550-1645年進口到中國的白銀數量,按來源和載體作了整理,其中1550-1645年,由中國人從日本運回的白銀數量為1 049公噸,合2 797萬兩。日本學者山村弘造、神木哲南估計,1560-1600年40年間,平均每年有11 250公斤被中日商船運走,這一時期的總數達45萬公斤,合1 200萬兩。岸本美緒根據岩生成一提供的長崎與中國貿易船數的數據估計,17世紀後期(1650-1699年)中國船由日本直接運往中國的白銀為1 067.0萬兩,18世紀前期(1700-1759年)為1 971.3萬兩。加總摺合為,1650-1759年共計3 038萬兩。劉序楓根據日本現存記錄估計,1648-1684年間,由唐船輸出之日本銀約265 374貫,合2 654萬兩。
綜合上述估算,可以認為,整個明清時期,通過中日直接貿易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不少於6 000萬兩。
2.通過葡萄牙人經營的轉口貿易輸入的日本白銀
最早進入東方,通過轉口貿易將日本白銀輸入中國的是葡萄牙人。對於通過葡萄牙人經營的轉口貿易輸入的日本白銀數量,主要有以下幾種估計:Diogo do Couto估計,在16世紀的最後25年,每年葡萄牙人從日本運出約100萬兩的白銀。據此推測,1575-1638年期間,葡萄牙人從日本運出了約7 000餘萬兩白銀。Souza估計,1546-1638年間,葡萄牙人從日本輸入中國3 660—4 110萬兩(約138—155萬公斤)白銀。取中間數為3 885萬兩。Von Glahn整理出的數據是:經由葡萄牙人運往中國的日本白銀,1550-1600年為740—920公噸,1601-1645年650公噸。1550-1645年1 390—1 570公噸,摺合3 947萬兩。全漢升認為,16世紀最後25年間,日本生產的白銀有半數外流,其中大部分為葡萄牙商人運走,每年數量達50—60萬兩;到17世紀前30年,每年運出約100多萬兩,有時高達200—300萬兩。他估計,在1599-1637年期間,葡萄牙自日本共運出5 800萬兩銀,這些銀子多經澳門流入中國。倪來恩和夏維中認為,「在16世紀的後50年中,葡人共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是50萬公斤,1600-1609年是20萬公斤,1609-1629年是30萬公斤,1630-1639年是45萬公斤。因此1550-1639年,葡人通過長崎—澳門貿易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高達165萬公斤」,摺合4 400萬兩。
由於葡萄牙人後來在與荷蘭人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最後退出了中日間的這種間接貿易,上述估算所取時期大體可以代表葡萄牙人經營中日轉口貿易的全部時期。其中,有些估計偏低,有的則可能偏高,在上述各種估計中,我們可以約略地採用5 000萬兩這一比較居於中等的數量。
3.通過荷蘭人經營轉口貿易輸入的日本白銀
荷蘭人後於葡萄牙人來到東方。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09年首次航行日本平戶,此後至17世紀中葉是荷日貿易的高峰時期。到1668年,日本幕府因白銀大量外流而對其施行禁運,荷蘭人的日本白銀貿易被切斷(永積洋子,1999)。對於這一時期通過荷蘭人經營的轉口貿易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Von Glahn的數據是:1601-1645年為340公噸。經折算可得:1601-1645年為907萬兩(Von Glahn,1996)。
1601年是荷蘭人進入日本的時間上限。如果假設1646-1668年這一時段荷蘭人平均每年由日本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數量與前一時期相當,則可將上述Von Glahn的數字約略地調整為1 300萬兩。考慮到1645年以後荷蘭人向中國出口東南亞土特產和從中國進口茶葉的情況,以及其在當時日本對外貿易中的地位,1646-1668年間,通過荷蘭人每年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應不少於前一時期。因此,1300萬兩的數字是偏低的。
4.通過日本人運往第三國而輸入的日本白銀
在明中期之後直至鴉片戰爭時期,很少有日本商船直航中國,但有不少日本商人涉足在第三國進行的中日間接貿易。對通過此類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有如下一些估計:Von Glahn認為,1550-1645年由日本朱印船運往的白銀843公噸。摺合2 248萬兩。岩生成一估計:「1600至1635年,共有350隻日本朱印船出海貿易,每年運走白銀30 000—40 000公斤,總額約在100—140萬公斤」,摺合3 200萬兩。
對此項目,岩生成一的研究顯然更為細致可靠,因此我們採用岩生成一的數字,即3 200萬兩。這一數字顯然未包括走私貿易,而且岩生成一這一數字的時間跨度只有35年,雖然在此前和此後,日本政府對本國人出海貿易的限制更為嚴格,但仍有一些日本船參與海外貿易,因而顯然是偏低的。
5.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總量
將上述通過對前人文獻整理、分析和折算得出的通過不同渠道流入中國的日本白銀數量加總,可得出對明清時期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總量的一個估計值:6 000+5 000+1 300+3 200=15 500萬兩。由於在這一加總的數字中,各個分項的估計大都偏低,可以肯定,加總得出的這一數字明顯也是偏低的。
除分途徑的估算外,一些學者還對明清時期或其中某一時段日本白銀輸入中國總量做了估算:最早對日本白銀流入中國的總量作出估計的是日本人新井白石:在日本慶長六年(1601年)至正保四年(1647年)47年間,自日本輸出之銀約為7 480餘萬兩,幾乎全部輸入中國(新井白石,1989)。山村弘造和神木哲南的估計是:1600年以前的40年中有90至150萬公斤的白銀流入中國。1550-1645年這段期間,從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達7 350—9 450公噸,亦即19 600—25 200萬兩。取中間數為22 400萬兩。木宮泰彥根據1709年長崎的報告計算,自1648-1708年的61年間,流出銀為3 742萬兩。Boxer估計,1585-1640年日本因與中國貿易而輸入中國的白銀達到1 490萬兩。VonGlahn估計,進口到中國的日本白銀數量是:1550-1600年為1 190—1 370公噸,1601-1645年2 432公噸。1550-1645年3 622—3 802公噸,其中間數可摺合為9 899萬兩。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根據Von Glahn(1996,pp140,232)的數據折算整理的結果如下:1550-1600年1 280噸,1601-1640年1 968噸,1641-1685年1 586噸,1685-1700年41噸。1550-1700合計4 875噸,合13 000萬兩。按照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的估計:16世紀日本向中國輸送2 000噸白銀。17世紀日本向中國輸送了7 000噸白銀。18世紀日本則沒有向中國輸送白銀。1500-1800年期間,從日本收到9 000噸,合24 000萬兩。李隆生的推算是,日本輸出白銀大約始自1540年,16世紀的後60年共輸出3 300萬兩,17世紀的前44年,共輸出23 320萬兩,整個明朝,日本共輸出26 620萬兩。如以其中70%流入中國計,則為18 000萬兩。林滿紅推算在明滅亡以前,由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達5 000多萬兩。彭信威認為:整個明朝由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為17 000萬兩。庄國土估計,明朝或1530-1644從日本流入的白銀為17 500萬兩以上,其中大部分經澳門流入。
這些對日本白銀流入中國的數量估計,時間跨度不同,數量差距很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日本白銀大規模流入中國的時期,輸入中國的日本白銀是相當多的。考慮到清代日本白銀向中國輸出持續的時間短,日本政府對白銀輸出的控制更為嚴格,以及清代有大量日本銅輸入中國,清代流入的日本白銀數量顯然大大少於明代。因此,可以大致地將整個明清時代日本白銀的輸入估計為20 000萬兩,其中約1/3通過中日直接貿易輸入,2/3為轉口貿易輸入。這一數字可能較前面通過局部的估算加總所得出的15 500萬兩更接近於歷史上的實際數字。
美洲白銀
1.美洲—馬尼拉—中國的流入量
西班牙人在美洲開始大規模開采銀礦不久,便於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抵達菲律賓宿務島,1571年又攻佔了馬尼拉,4年後開始了以菲律賓為基地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西班牙人將白銀鑄成銀幣,並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往馬尼拉,用以購買中國商品。16世紀末到17世紀上半葉,通過西班牙人運到亞洲的美洲白銀最多。
很多文獻對明代經馬尼拉轉運到中國的美洲白銀數量做了估計:Von Glahn估計,1550-1600年從菲律賓進口到中國的白銀為584公噸,全部是由中國船運回。經折算,1550-1645年,共計為6 157萬兩。麥迪森根據Von Glahn的資料進行整理,得出中國白銀進口量中來源於菲律賓的數量是:1550-1700年合計1 548噸,摺合4 128萬兩。山村弘造和神木哲南估計,1550-1645年這段期間,從西屬美洲經菲律賓流入中國1 320公噸的白銀,合3 520萬兩。梁方仲在1939年寫的《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一文中,按各種資料中的最低數量(每年平均30萬比索流入中國)給出了一個保守的估計:從1573年至1644年的71年間,從馬尼拉流入中國的白銀有2 130萬比索,約合766.8噸,折2 045萬兩。王士鶴認為:自1571年至明朝滅亡(1644)的70多年間,經由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大約有5 300萬比索,合3 816萬兩[20]。彭信威估計:「自隆慶元年馬尼拉開港以後,到明末為止那七八十年間,經由菲律賓而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可能在6 000萬比索以上,約合4 320萬兩庫平銀」。彭信威認為,這還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而已。全漢升估計,整個明代由菲律賓流入約7 500萬比索的白銀,合6 000萬兩。王裕巽給出的數字是,明代中國從馬尼拉貿易中得到的白銀為11 700萬比索;合8 775萬兩。萬明的估計更高,他認為1570-1644年通過馬尼拉一線輸入中國的白銀約7 620噸,摺合20 320萬兩。庄國土的估計是:1567-1643年為7 500萬兩。
一些中國學者對跨越明清兩代通過馬尼拉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做了估計:錢江的推算是:1570至1760年共約3 097艘中國商船駛入馬尼拉貿易,平均每年入港16.2艘。如果當時每艘中國商船的平均貿易額約為8萬比索,按照95%的載銀量計,則回航的中國商船平均每艘約載白銀7.6萬比索。由此可知,在此191年間,僅由中國商人自菲律賓載回的美洲白銀便達23 537萬比索,約合中國庫平銀16 946萬兩,也即約達2億多比索的西班牙銀幣。吳承明根據錢江提供的數據推算出:17世紀後期(1650-1699年)通過中菲貿易流入白銀1 483.7萬兩,18世紀前期(1700-1759年)為3 120.8萬兩。1650-1759年,為4 605萬兩。1757年西班牙殖民當局驅逐菲律賓非基督徒的華商,中菲貿易衰落,1760年以後已無此項記錄[9]。庄國土估計,由馬尼拉輸入中國的白銀,明朝(1567-1643年)約為7 500萬比索,1700-1840年間為9 360萬兩左右。折算並加總,1567-1840年為16 860萬兩。
很多文獻中一致地提到,自西班牙人占據馬尼拉直至19世紀20年代,由美洲運到馬尼拉的白銀共約4億比索(Dc Comyn、普什爾、嚴中平、全漢升、沙丁、楊典求),但對其中流入中國的比例看法不一,有1/4、1/3、1/2,直到「絕大部分」或「幾乎全部」之說。全漢升按1/2之說計算,認為約有2億比索流入中國,折算為14 400萬兩。韓琦則按每比索為36克計算,得出的數字約為7 200噸,合19 920萬兩。
考慮到錢江估算的數量僅僅是由中國商人載回的白銀,如果加上其他各國商人的運載量,並按照Von Glahn的資料所列比例計算,則經由葡萄牙船和走私船運來的白銀也只是略少於中國商人所載回的白銀,由此估算,認為整個明清時期,接近40 000萬兩,這一數字也許過高,但當時的馬尼拉是東西方國際貿易中心,從馬尼拉(及東南亞其他港口)開往中國的船上所載白銀中,可能有一部分是經歐洲運回的美洲白銀和日本白銀。但應該比較肯定的結論是,經由馬尼拉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不低於20 000萬兩。
2.美洲—歐洲和美國—中國的流入量
最早進入東方,並將已運回西班牙的美洲白銀,轉口運往中國的是葡萄牙人。繼葡萄牙人之後進入東方的荷蘭人也從與西班牙的貿易中獲得了不少西屬美洲白銀,並同樣將其一部分運到亞洲。英國人進入亞洲的時間晚於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人。但18世紀後,英國在西方與中國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18世紀中期後,英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主顧,經由英國人之手由歐洲輸入中國的白銀更多,美國人來中國的時間雖然晚,但不久後就成了中國第二大茶葉買主和主要的白銀輸入者,其向中國運送白銀的持續時間雖然不很長,運來的白銀數量卻相當大。另外,18世紀以後,歐洲其他國家也參與了對華貿易,同樣也將他們所獲得的美洲白銀中的一部分輸入了中國。
很多學者對明清時期或其中某個時段歐美各國商人,由歐洲和美國運來中國的美洲白銀數量做了估計:Von Glahn對1550-1645年歐洲經印度洋進口到中國的白銀數量估計為:1550-1600年為380公噸,1601-1645年為850公噸。1550-1645年為1 230公噸,合3 280萬兩。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所列1500-1800年世界白銀生產、出口和進口圖表表明,在1500-1800年期間,從美洲運到歐洲的9.8萬噸白銀中,有3.9萬噸運往中國,合10 400萬兩。余捷瓊說,據統計,從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十六年(1700-1751年)的51年間,西歐各國輸入中國的白銀達到68 073 182元,合4 901萬兩。彭信威認為,道光以前的140年間,從歐洲流入中國的白銀當在8 000萬兩以上。吳承明假定1760年以後,中國的外貿全部集中在廣州,並且美洲白銀基本上是通過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渠道流入。估計的結果是:1760-1799年通過與歐洲海上貿易流入中國的白銀為9 589.5萬兩。1800-1834年6月,總計有白銀凈流出2 941.6萬兩。萬明估計,1570-1644年通過歐洲轉手運到中國的美洲白銀,約有5 000噸,合13 334萬兩。庄國土估計,1569-1636年,葡萄牙人從歐洲輸入中國3 350萬西班牙銀元,合2 700萬兩;1720-1795年間,荷蘭人從歐洲運送往中國有白銀為1 586萬兩;1700-182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共輸出5 388萬兩白銀到中國;1805-1840年間,美商共運6 148萬兩白銀到廣州;1719-1799年,其他歐洲大陸國家運到中國的白銀達3 854萬兩。以上合計為19 676萬兩。
在上述各種估算中,庄國土的估算工作較為細致,可能更接近實際數量,如果再考慮到1700年以前除葡萄牙之外的其他國家從歐洲運來中國的數量,則整個明清時期經歐洲和美國而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應該超過20 000萬兩的水平。
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
根據前述對各不同渠道流入中國白銀數量的各種估計,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日本白銀約2億兩,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約4億兩,其中經由馬尼拉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及經由歐洲和美國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各2億兩。據此加總得出的數量為:整個明清時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約6億兩。
如果我們將16世紀40年代作為日本白銀的大量流入的起點,至19世紀20年代美洲白銀停止持續性大量流入為止。明清時期白銀大量持續性流入的時間,大約為280年。可以說,自16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20年代的280年間,全世界白銀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向中國流動。大量白銀的流入為中國銀本位貨幣制度、財政制度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繁榮,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學者指出,白銀的大量流入,使中國產生了對外國白銀的某種依賴性,當白銀流入減少,甚至出現白銀外流時,就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作用。不過,在清代晚期,大宗交易中已普遍使用銀票,減少了對現銀的需求,而到民國時期,更實行了貨幣制度的改革,建立了近代貨幣制度。
自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的對外貿易中陷入了持續的入超,因此也出現了持續性白銀外流。即使不考慮清末通過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由中國流出的白銀,僅清末對歐洲列強和日本的戰爭賠款也足以抵消明清兩代280年間流入中國的白銀。以日本為例,為購買中國商品支付大約2億兩白銀看起來似乎數量不少,但近300多年為購買中國商品而支付的白銀,也只相當於他們通過甲午一場戰爭向中國勒索的賠款!如果考慮的是包括清末的全部明清時期,中國不但沒有白銀的凈流入,反而有凈流出。
❹ 降低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調控的自主性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降低意思一樣么
不完全一樣,這是特里芬難題的一部分。
http://ke..com/view/694831.htm
具體的看這里好了,簡要地說,就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幣值的穩定、以及資本的自由流動三者不能夠兼得,只能選擇其二。
你的問題中,對基礎貨幣調控的自主性如果單純地理解為指定政策的不受干預,那可以認為是與後者類似,但如果考慮到幣值因素的話,那就不完全一樣啦
❺ 請定義「貨幣政策自主權」or「貨幣政策獨立性」~!!關於克魯格曼三元悖論的!!
樓主第一句話這么說的:「由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可以知道」,那麼,你是依據「三元悖論」討論這一問題。
「三元悖論」可以總結為:
1.在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如果實行嚴格的固定匯率制度,則沒有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
2.如果要維護貨幣政策的完全獨立,則必須放棄固定匯率制度;
3.如果要使得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兼得,則必須實行資本管制。
這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指的是本國貨幣政策不受匯率市場的影響。
三元悖論是一個經濟學理論,或者說是一個假設,是高度抽象,只在極端情況之下才成立的。如果都以樓主的方式,在現實中考驗經濟學理論,那就沒有對的了~
樓主提出的疑問,重點在於「拋外買本,收回貨幣,貨幣供給減少」,現實中可能會這樣。但是如果我們假定一國的外匯儲備是沒有上限的,或者總量相當大,比如中國的三萬億美元,那麼,事實上進行樓主所說的操作時,貨幣供給可以不減少。我國的高通脹是由於人民銀行濫發紙幣——肆意剝削中國人民加上連年順差積累了大量外匯再加上經濟大而不強難以消化流動性共同造成流動性泛濫形成的。
下面是兩種極端狀況:
(一國有大量外匯)順差製造的外匯,都同外匯管理局兌換成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流通起來,這樣,出口企業無形中就促成了擴張的貨幣政策;拋出外匯時國內總流通量為S,外匯為Q,拋出外匯收回本幣,拋出額等於收回額,這樣外匯管理局手裡拿的就是本幣,央行可以選擇保留,不讓其進入流通領域,那麼這些本幣實際就是Q的一部分,擴張性的經濟政策沒有改變。
(一國沒有任何外匯)逆差情況下,央行必須先買進外幣(本幣一定有貶值壓力,這時候才會出現),這時候如果要進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央行可以開啟印鈔機印出人民幣買進外匯再兌換給進口企業,同時向國內發放同等數額貨幣或者不這樣做而是等換出去的本幣以出口方式回到本國,增加流動性,加強擴張性,擴張性貨幣政策方向沒有改變。
拋外買本,貨幣供給並沒有減少!因為當外匯Q流入我國的時候,外匯是不會流通的,但是,人民銀行會發行等額的人民幣M1或者更直觀的說是對出口企業兌換等額人民幣,這些錢進入流通市場進行流通,總流通量為S+M1。同時,外匯仍在央行手中,拋外買本的時候,央行用的是這些外匯Q,換回來的人民幣理論上應該等於M1,這個M1在外匯管理局手中!總流通量為S+M1,沒有減少。
所以這里,我們必須討論什麼是獨立性了。獨立性指的是兩個方面,1.某國中央銀行獨立自主進行宏觀經濟調控,不受外國,國際其他力量影響。2.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
顯然,克魯格曼這里指的是第二個,即本國經濟政策不受匯率市場影響。很明顯,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只有當一國的外匯儲備足以應付任何外匯市場波動,並且不像中國政府這樣腦殘,這樣騎在人民頭上肆意妄為時,實行資本管制,理論上固定匯率制度和貨幣政策獨立性可以同時兼得。
寫了半天,不知道你看得懂不?
學經濟學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要多思考。一會兒理論,一會兒實際是不行的。最好要談理論就只談理論,不然經濟學沒法學。
❻ 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
網路下「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是指:貨幣政策獨立性是指央行有決定利率、貨幣擴張收縮等貨幣政策的權利不受國際組織和其它組織的干涉,資本自由流動是說允許資本跨國界的自由流動,但是於此同時,就要喪失對匯率的強制干涉能力。
這段話的潛台詞就是說,帝國要一步步放棄固定匯率,這不是個好消息。帝國以前是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固定匯率,放棄資本自由流動,現在要用固定匯率換資本自由流動,操作不當,後患無窮。最近的案例就是蘇聯解體,蘇聯當時休克療法中重要的一條也是放棄對資本流動的監管,因此跨國資本瘋狂做空,沖擊盧布匯率,給予蘇聯央行最後一擊,盧布最後一度成為廢紙。
放棄對資本自由流動後,資本可以跨國范圍流動調集資金甚至借用國家金融杠桿,這對於帝國這些年來的大大小小的經濟泡沫是個巨大的打擊。而這些泡沫中匯率泡沫、地產泡沫、大宗商品泡沫首當其沖。要想穩定局勢,外匯的充足與否是關鍵,而這恰恰是帝國最後的憑借。如果米帝無法保證撤離帝國的資本迴流本國購買帝國籌集資本拋售的美債等資產,那麼是會幫助帝國延遲國際資本的狙擊的。
❼ 什麼是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首先要求貨幣政策目標的純粹性,盯住單一目標,不能多目標兼顧,政策制定時盯住單一目標,不受其他方面影響,尤其政府政治目標的影響。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四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基準利率。
(7)貨幣自主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第一、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
第二、從貨幣市場的均衡情況來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要影響利率的話,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
第三、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也會影響政策效果。
第四、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❽ 為什麼說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在降低
因為貨幣市場中有良幣驅逐劣幣的情況發生
❾ 各國貨幣是否自主印製
除歐元外,各國的貨幣應該都是自己印的。
另外,除了超發貨幣外,還有很多種其他的方式能增加貨幣供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