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如何論證貨幣市場
❶ 怎樣結合微觀角度和宏觀角度分析貨幣需求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4)基本假設不同。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認為「看不見的手」能自由調節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宏觀經濟學則假定市場機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調節經濟,通過「看得見的手」糾正市場機制的缺陷。 (5)中心理論和基本內容當然也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還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理論、產權理論、福利經濟學、管理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則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還包括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等。
❷ 宏觀經濟學,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存量
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有法定準備率、再貼現、公開市場等最近央媽使用的有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即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
1.法定準備率:這個就是改變商業銀行向央行上交的存款准備金。比如商業銀行有100元存款,准備率為20%的話,就必須拿20元給央行保管(以防出現流動性風險)80商行可以借貸出去。一般這個在國外都不怎麼用,但前些年,中國常常用。這個工具非常猛。比如存款為100萬億,改變0.5%的調整,存量改變5000億,這個數目足以讓市場顫抖,利率波動大……
2.再貼現。也就是當商行可以在缺錢的時候,用票據去央行換錢,解決流動性。
3.公開市場操作。這個是指央行通過購買政府債券,放出貨幣,增加貨幣流量,釋放流動性。賣出政府債券則相反。
4.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即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是屬於公開市場操作。只是這個更有針對性,針對短時期的貨幣市場(一般以天計算時間)
❸ 宏觀經濟學問題。長期來看,市場中的貨幣量是穩定增長的,這個增長的貨幣量是怎麼進入市場的
要確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看一下,市場上的貨幣量是怎樣構成的。
我們都知道,市場上的貨幣量是由基礎貨幣×貨幣乘數。
基礎貨幣,簡單的說,就是央行發行的實實在在的「錢」。而貨幣乘數簡單的說,就是貨幣流轉的速度。當基礎貨幣不變,貨幣流轉的速度越快時,市場上的貨幣量也就越大。
好,一般來說,所謂從長期來看,實際上是明確了長期來看,經濟是在不斷的增長,而經濟的增長,對貨幣量的需求必將擴大。
我們都知道投資、消費、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是一個外生變數,我們暫時不談。投資和消費,這兩者都對貨幣有著需求,也就是說,這兩者促進了對貨幣的需求,投資和消費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一方面代表產出,一方面代表消耗,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就是讓貨幣的流轉速度增加。
而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即使是基礎貨幣不變,但貨幣乘數是在增大,所以,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也是在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一般都會帶來通貨膨脹。而央行上調准備金及加息實際上就是減少基礎貨幣;對貸款進行嚴格限制則是降低貨幣乘數的手段。
當然,以上的分析是基於一個封閉的市場,就是沒有外貿的情況,如果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情況就會相對復雜一些。但是大體的思路就是這樣。
不知道這樣解釋,是否清楚。
❹ 宏觀經濟學分析涉及的三個市場是()
其實你這個問題問得很片面。在宏觀經濟學中所有市場都是有所涉及的,但是研究比較多的是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至於資本市場和勞動市場,本身就屬於要素市場的范疇(要素包含勞動、資本以及土地(這比較古老了,還是古典經濟學的理論))。
不過出於解題的需要(這是選擇題吧),在所學的凱恩斯經濟周期模型、貨幣經濟學、開放經濟學等中,應該是D選項包含得最多。
❺ 宏觀經濟學中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它們與國民收入與利率的關系
一、宏觀經濟學中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
在市場經濟中,各微觀經濟主體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貨幣形式獲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貨幣支付。一般來說,收入提高,說明社會財富增多,支出也會相應擴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貨幣量來滿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與貨幣需求呈同方向變動關系。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上升,以及經濟貨幣程度的提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領域不斷擴大,使得我國的貨幣需求不斷增加。
2、價格
從本質上看,貨幣需求是在一定價格水平上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貨幣量。在商品和勞務量既定的條件下,價格越高,用於商品和勞務交易的貨幣需求也必然增多。因此,價格和貨幣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貨幣需求之間,是同方向變動關系。在現實生活中,由商品價值或供求關系引起的正常物價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而由通貨膨脹造成的非正常物價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則極不穩定。建國後我國幾次通貨膨脹期間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提款搶購、持幣待購的行為,造成了這些時期貨幣需求的超常增長。可見,價格因素對我國貨幣需求的影響是很大的。
3、利率
由於利率的高低決定了人們持幣機會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幣成本越大,人們就不願持有貨幣而願意購買生息資產以獲得高額利息收益,因而人們的貨幣需求會減少;利率越低,持幣成本越小,人們則願意手持貨幣而減少了購買生息資產的慾望,貨幣需求就會增加。利率的變動與貨幣需求量的變動是反方向的。
例如,1988年全國零售物價指數上升18.5%,而當時一年定期的儲蓄利率則僅為年率7.2%,實際利率為負的狀況導致了人們大量擠提存款,搶購商品,貨幣需求急劇上升。當政府很快採取物價指數保值的儲蓄辦法之後,實際利率上升擠兌搶購的狀況很快得到扭轉,儲蓄余額又開始上升,貨幣需求回落。
4、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時期內貨幣的轉手次數。動態地考察,一定時期的貨幣總需求就是貨幣的總流量,而貨幣總流量是貨幣平均存量與速度的乘積。在用來交易的商品與勞務總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速度的加快會減少現實的貨幣需求量。反之,貨幣速度的減慢則必然增加現實的貨幣需求量。因此,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總需求呈反方向變動關系。改革以來,我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有減緩的趨勢,客觀上加大了貨幣需求量。
5、金融資產
選擇各種金融資產與貨幣需求之間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資產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以及公眾的資產多樣化選擇,對貨幣需求量的增減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
如體制變化,對利潤與價格的預期變化、財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貨幣需求的變化、信用發展狀況、金融服務技術與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習慣等都影響我國的貨幣需求。
二、它們與國民收入與利率的關系影響利率變化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平均利潤率。它一定是高於利率的,只有當平均利潤率大於利率的時候才會借貸。
②借貸資金的供求關系。 這是影響利率的非常廣泛的因素。當社會上資金多的時候,企業需求少,貸款就少,存款多,利潤低,利率就低;反過來,銀行沒有錢,但是企業大量貸款,這時候利率就高了。
③國家經濟政策影響。 國家要採取兩個政策,一個是放鬆銀根,一個是緊縮銀根。 當經濟繁榮時期為了防止過熱而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當經濟蕭條的時候放鬆銀根,下調利率。
④國際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國際資金的流動受到利率的影響,資金會流向利率相對較高的國家。
以上供參考。
❻ 試論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宏觀經濟學的試題,急求!!
宏觀經濟論述題(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8) 2010-12-30 16:18 9.試簡要評述IS—LM模型。答:(l)IS—LM模型最初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在總結凱恩斯理論體系基礎上提出的,後經許多人加以補充和擴展,成了宣傳和闡釋凱恩斯理論的重要工具。該模型由兩個方程組成,即:式中i為投資,s為儲蓄,r為利率,y為收入,M為名義貨幣量,P為價格水平,m為實際貨幣供給。式(1)是產品市場均衡的條件,即投資等於儲蓄;式(2)是貨幣市場的均衡條件即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在假定其他變數為既定的條件下,通過解上述兩式的聯立方程組求得同時滿足上述兩式的收入y和利率r,即為兩個市場均衡時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IS—LM模型還可用圖形表示。如圖15-10,IS曲線是式(1)的幾何表示,在該曲線上任一點都有i = s,LM曲線是式(2)的幾何表示,在該曲線上任一點都有L= m。在圖中的E點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狀態,re和ye分別為同時使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均衡的利率水平和收人水平。圖15-10(2)IS—LM模型述評。與新古典學派將實物和貨幣兩分的傳統不同,凱恩斯通過利率將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聯結起來,貨幣不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IS—LM模型更為清晰地將這種思想表達出來,而且避免了凱恩斯在表述這一理論時的某些邏輯錯誤。使用這一模型,不僅能說明利率和收人水平是如何確定的,而且該模型還具有明顯的政策含義。即如果均衡收人不等於充分就業的收人水平時,政府可運用宏觀經濟政策作用於經濟(膨脹的財政、貨幣政策分別使IS曲線和LM曲線右移,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分別使IS和LM曲線左移),使其達到理想狀態。簡言之IS——LM模型為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提供了理論說明。在這里,提出並討論宏觀經濟中各市場的同時均衡,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國家干預的政策主張,與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但是,IS—LM模型迴避了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它傾向於從流通領域去尋找經濟問題的根源,其結論必然是偏頗和膚淺的,相應的政策建議對資本主義宏觀經濟問題也僅能起到治標作用,而很難徹底解決問題。IS—LM模型將均衡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將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可能存在的非均衡描述為一種走向均衡常態過程中的暫時狀態;而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由於其內部矛盾和沖突,非均衡才是其正常狀態。另外IS—L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基礎上的,而這些假設條件本身往往很難與事實相一致,因此由該模型分析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與事實相符。最後,在滯脹出現以後IS—LM模型由於不能解釋滯脹,加上這一模型不能說明價格的決定,其作為分析工具的影響也在減弱。</SPAN></p>11.在IS——LM模型中,保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可以自動維持平衡的經濟機制是什麼? 答:(1)在IS——LM模型中,保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自動維持平衡的機制包括利率變動機制和收入變動機制。在產品市場上,由於企業竭力要使非合意存貨為零,所以當供過於求,i<s,產量或收入將減少,當供不應求,i>s時,產量或收入會增加,從而實現產品市場的均衡;在貨幣市場上,由於私人部門會通過改變貨幣和其他資產(以債券來代表)的結構來使持幣量維持在合意的水平上,所以當供過於求(L<m=,時,人們將買入債券,利率因而下降。當供不應求(L>m)時,人們會賣出債券,利率因而上升,從而實現貨幣市場的均衡。 (2)可以用圖15-11說明兩個市場的調節過程。容易說明,在被IS、LM兩條曲線分割的Ⅰ、Ⅱ、Ⅲ、Ⅳ四個區域中,其不均勻的情況分別為i <s和L<M 、i <s和 L>M、i >s和L>M、 i >s和L<M。現設經濟處於A點,則此時有 i >s和 L>M,i >s使得產出增加,L>M時的利率提高;前者使的A點沿平行於橫軸的箭頭向右調整,後者使A點沿垂直於橫軸的箭頭向上調整,作為這兩種運動的共同結果,經濟將沿某種路徑趨於均衡點E。
</SPAN></SPAN></p></SPAN></SPAN></td></tr>
❼ 關於宏觀經濟學里的貨幣市場均衡
1.不是乖乖, 而是當在市場上的貨幣多了, 人們可以用貨幣作更多事, 而把非金錢市場的需求下降(把股票換錢去買東西), 迫使利率下跌
2. 市場利率的名字是市場, 代表是由市場來決定利率.由政府決定的利率不是我國, 美國就是知名的此制度使用者. 當央行想做一些事, 比如想增加產出, 或是減低利率, 便增加貨幣供給
書上應該會這樣說: 增加貨幣供給,同一匯率下便出現貨幣市場不均衡, 市場力量會把利率推低, 使投資性貨幣需求增加, 以達到均衡
❽ 宏觀經濟學 問答題:宏觀經濟學是怎樣論述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的
樓上的回答個人覺得不是太准確。他講的是產品市場的一般均衡,沒有提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的聯系。
比較准確的答案應該是is-lm分析。產品市場均衡條件是y=I+C+G,而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是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在長期中,兩個市場同時均衡的條件是I=S。
❾ 宏觀經濟學貨幣政策理論基礎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用以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比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直接地或間接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設置銀行最低准備金(最低儲備金)。貨幣理論和貨幣政策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一個是從經濟理論角度講,一個是從政策措施講。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或信用量的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方針和措施的總稱,包括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
其理論基礎是,弗里德曼需求理論。實物市場和貨幣政策需要同時達到均衡。IS-LM曲線,
古典經濟學,凱恩斯學派,貨幣主義學派
❿ 宏觀經濟學的貨幣理論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價格問題,是一般價格水平,而不是個別產品的價格問題。按照前面講的「國民收入決定」論,一般價格水平主要取決於總需求水平。然而,總需求水平的變動一方面影響著貨幣的供求,另一方面也受貨幣供求變動的巨大影響。所以,貨幣分析在宏觀經濟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觀經濟學重視對貨幣供求的分析,不僅在於可通過對貨幣供給、利息率的調節去影響總需求,而且在於貨幣供給的變動與總的物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關於貨幣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寵觀經濟學著作大多承襲傳統的「貨幣數量說」,只是略加修綴。 許多宏觀經濟學著作者認為傳統「貨幣數量說」過於粗糙,他們把貨幣數量說的基本觀點跟「收入決定」論的基本觀點聯系起來,認為在經濟達到「充分就業」 的水平以前,貨幣供給的增加,其主要影響將表現在擴大「有效需求」、增加生產(或收入)上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很小;只有當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水平之後,這時閑置設備已全部使用,若再增加貨幣供給,已不能再促使產量增加,而只會產生過度需求,形成通貨膨脹缺口,導致物價水平不斷上升,釀成真正的「通貨膨脹」。 這種分析,就是所謂貨幣分析與收入分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表現。這種分析表明,不僅政府開支和稅收的變動,而且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都會對總需求水平(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產生影響。這就為政府主要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活動進行干預,提供了理論依據。 宏觀經濟學認為政府應該,而且也能夠通過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對總需求進行調節,平抑周期性經濟波動,既克服經濟衰退,又避免通貨膨脹,以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或「沒有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是相互配合、支持的;但在經濟蕭條、通貨膨脹等不同時期或條件下,二者將採取擴張性或緊縮性的不同對策。 在蕭條時期,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減稅和擴大政府的開支。減稅可以使公司和個人的納稅後收入增加,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將導致總需求增長,以克服經濟蕭條。 擴大政府開支,主要是擴大政府的購買或訂貨,增加公共工程經費和擴大「轉移性支付」,目的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勢必導致財政赤字。根據凱恩斯的「有效需求學說」,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是一種「小於充分就業均衡」。因而擴張性的赤字預算,也就成了戰後西方國家政府的常備政策工具。 在貨幣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擴大貨幣供給量和降低利息率。這些措施包括: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把更多的准備金注入商業銀行。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增加後,就可擴大對企業和個人的貸款,從而擴大貨幣供給量,降低貼現率,刺激投資,從而增加總需求。 通貨膨脹時期,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依然運用上面所介紹的那些政策工具,只是朝著和上述相反的方向,即按著緊縮性方式而不是按擴張性方式來加以運用。 現在西方經濟學界開始企圖用供給分析來補充需求分析的不足,在宏觀經濟分析中探討微觀經濟基礎,出現了一種供給分析與需求分析相綜合、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相結合的新動向。 宏觀經濟學建議採用適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等手段,以控制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 宏觀經濟學首先關注一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指的是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一國生產潛力的增長是決定其實際工資和生活水平增長率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