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財政發行與稅收有什麼區別
⑴ 稅收與公債、公共收費、貨幣發行、罰沒收入的區別是什麼求解
稅收是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的強制性徵收。
公共收費是為了維持公共服務所收取的費用。
貨幣發行是國家控制國民經濟的一種方式,多發行貨幣就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少發行就是緊縮的政策。
罰沒收入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被收取的處罰性收入。
⑵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區別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國債的發行也是財政政策的一部分。具體來說,假設一個國家現在正經歷經濟大蕭條,國家就會通過一系列的財政政策來振興經濟,比如:降低稅率鼓勵生產和消費,增加財政支出來帶動經濟活動(包括投資基礎建設,教育,醫療等等以達到提高就業)。國家的這種財政支出一部分來自以往的稅收收入,另一部分就是通過發行國債來籌集。我國因為有多年的貿易順差,所以國家積蓄充足,國債的規模就較小。美國另一方面,因為長期的貿易逆差和政府常年的大筆支出和赤字,就要通過大規模的國債來支撐。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
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央行每天與各個商業銀行間買賣短期國家債券以達到央行所預期的現鈔匯率的方式來進行的。英文稱之為「Open market operations (OMOs)」。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最大的不同我認為就是他們效果的即時性和持久性不同。財政政策的效果比較直接也比較快。一旦政府決定提高財政支出或降低稅率,人們日常消費就可以有很直觀的變化,比如工作好找了,食品價格低了。貨幣政策主要就是通過利率控制通貨膨脹。利率的變化在經濟活動中確實很明顯,比如國債的價格即時就會有變化,可是對人們日常接觸到的東西的影響相對比較小。 貨幣政策對長遠經濟活動的影響比較大。
⑶ 財政發行與經濟發行的區別 看補充
1、財政發行是經濟發行的對稱。是國家為彌補財政赤字而增加的貨幣發行。財政發行是國家為彌補財政赤字或財政透支而增加的紙幣發行。國家通過財政發行能夠取得財政收入。財政發行具有無償性,人們叫它「發行稅」或「隱蔽的稅收」。其強制性表面不明顯,實際上由於貨幣是國家規定流通和使用的,所以財政發行具有很強的強制性。
2、經濟發行(currency issue for economic purposes)是財政發行的對稱,是指中央銀行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按照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通過銀行信貸的渠道來發行貨幣。一般指中央銀行發行的現鈔,有時也包括中央銀行發放的貸款。
由於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商品勞務交易的增長、人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會導致對貨幣需求的增加。每個人以及每項經濟活動都需要用貨幣作為媒介來購買各種必需品。中央銀行根據社會經濟交易的實際需要,靈活地、可逆地調節市場貨幣需要數量,保持貨幣與經濟協調和增長同步。 如果市場物價穩定,社會經濟交易順暢,社會作為整體,為適應生產和流通增長而保持的貨幣總量也會穩定。為發展經濟和調節市場而出現的短期內提前支付,如投資領域里的短期(指半年左右)先支後收、季節性的生產投入和收購,以及單位和個人為應付可能的必需支出而增大的貨幣儲備,都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貨幣發行短期性的增多,那就允許貨幣存量增加 5%。這種發行有一定的彈性,不會引起經濟波動和物價上漲。
3、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紙幣、含金量低的鑄幣、信用貨幣,過度發行都會導致通脹。
它是指貨幣流通中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投入流通中的貨幣,主要是紙幣發行量過多,大大超過流通實際需要的數量,以致引起貨幣貶值。
一般說,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4、生產性支出是指和生產成本有直接關系的,比如人工費用、材料費用、機械費用、措施費用等費用。
非生產性支出是指和生產成本沒有直接關系的,比如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營業外支出等期間費用。
財政支出中的非生產性支出是指與生產無直接關系的支出,主要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社會文教科學衛生支出、行政管理和公檢法支出等。
⑷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怎麼區分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具體區別
1、兩者的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它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的供應量和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其特點是通過利息率的中介,間接對宏觀經濟放生作用。
2、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財政機關制定的,必須經全國人大或其會通過,而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直接制定的。
8、政策的時差與調節的時滯不同。政策時差,是指決策機關從認識到需要改變政策,到實際上實行新的政策所需的時間。一般而言,在財政政策的制定與修訂必須經過立法機關審議、批准這樣一整套程序的情況下,財政政策的時差較長;而貨幣政策由於通常是由具備較強獨立性的中央銀行的人數不多的高級決策層所制定,其時差較短。調節時滯,是指政策從其調節動作的發生到調節效果的顯現所需的時間。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由於通常具有政府直接安排收支和可以運用某些強制性手段的背景,其時滯較短;而貨幣政策則由於通常完全依靠間接手段作用於調節對象,其時滯長於財政政策。
⑸ 財政收入,國家稅收有什麼區別
財政收入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財政收入進行不同的分類。國際上對財政收入的分類,通常按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下,將財政收入分為稅收收入、國有資產收益、國債收入和收費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通過稅收工具強制地、無償地征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財政收入95%來自國家稅收,國家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經濟高增長的背景下,財政收入的持續高速增長,特別是稅收收入增長持續高於同期GDP增長,成為推動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目前在我國稅收當中,佔比重最大的是增值稅,由於現階段我國依然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這也帶來了目前我國財政收入增長比較快的結果。
⑹ 在實現國家公共職能方面,增發貨幣、發行國債、收取費用和稅收有何不一樣
國家發行公債,國債,是一種投資形式,是國家用於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這部分的資金是要償還的。而收取的費用和稅收屬於國民收入,這部分用公共事業的費用及國防,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投入。是不用償還的。
⑺ 稅收和國債有什麼聯系與區別(財政學)
稅收和國債的聯系:稅收和公債都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之一。
稅收和國債的區別:
一、稅收是國家通過法律規定強制徵收的,國家與納稅者雙方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而國家信用,必須遵循信用關系的原則。公債發行人—國家,與公債認購人雙方,在法律上應該是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
二、稅收是無償的,國家征稅依靠是是國家的政治權利,不需要向納稅者支付報酬;而公債發行人國家作為債務人,是在籌措以償還為本金和利息為條件的借款,是有償的。
三、稅收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而公債的出現則比較遲。
四、兩者的財政作用不一樣。公債在舉借的年度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財政困難,但因為仍需用以後財政年度的收入來償還,因此有人把公債稱作財政預支。而稅收則不同。稅收是當年財政的實際收入,以後毋須償還,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力。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規定,強制地、無償地徵收參與國民收入和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有多種多樣,如稅收、發行貨幣、發行國債、收費、罰沒等等,而稅收則由政府徵收,取自於民、用之於民。稅收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徵。稅收三性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⑻ 中國稅收與貨幣問題
這是兩個概念,發行貨幣和進行稅收是經濟的不同方面。
1.發行貨幣是方便發揮貨幣的職能,促進經濟交流。同時貨幣的發行是根據當前國民經濟總量和貨幣流通次數決定,國家不能肆意發行貨幣。再說發行貨幣和收回來的不一樣。比如你覺得自己手裡的 那100元號碼很好,就收藏了,就不能再次流通回到國家。還有,人民幣在一些國外市場吃香,就成了境外人民幣,很難回到國內流通。
2.稅收是國家進行國民財富的二次分配。因為政府不進行生產活動,所以它不創造價值,但是它有必要的支出和行政費用,就一定要有來源。所以就通過稅收,而不是發行貨幣來取得。首先,通過稅收調節高低收入,保障社會公平。其次,通過稅收形成政府收入,一方面進行投資,拉動經濟;一方面保證政府支出,如公務員和軍隊的開支。
⑼ 稅收區別於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主要標志是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稅收的強制性指在國家稅法規定的范圍內,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法納稅,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稅收的無償性指國家征稅以後納稅人交納的實物或貨幣隨之就轉變為國家所有,不需要立即付給納稅人以任何報酬,也不再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稅收的相對固定性指國家在征稅以前,就通過法律形式,把每種稅的納稅人、課稅對象及徵收比例等都規定下來,以便征納雙方共同遵守。三個特徵是缺一不可的,是稅收與公債、規費、罰沒和財政發行等各種財政分配形式區別的標志。
(9)貨幣財政發行與稅收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歷史上在國家產生的同時,也就出現了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財政。在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最早出現的財政徵收方式是「貢」,即臣屬將物品進獻給君王。
當時,雖然臣屬必須履行這一義務,但由於貢的數量,時間尚不確定,所以,「貢」只是稅的雛形。而後出現的「賦」與「貢」不同。西周徵收軍事物資稱「賦」;徵收土產物資稱「稅」。
收的本質是國家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憑借公共權力,按照法律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參與國民收入分配,強製取得財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分配關系。它體現了一定社會制度下國家與納稅人在徵收、納稅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種特定分配關系。
⑽ 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包括哪些怎麼區別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
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運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