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貨幣的出現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㈠ 為什麼說貨幣出現以後,商品經濟的矛盾更深化了
先要搞清楚什麼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由於簡單商品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為基礎進行的,因此,生產商品的勞動同時具有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兩重性質,私人勞動只有經過交換才能轉換為社會勞動。因而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簡單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是:
個別價值←私人勞動→具體勞動→使用價值
社會價值←社會勞動→抽象勞動→價值
所有這些矛盾只能是通過商品交換才能解決。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因為貨幣的產生,使物物交換有了方便的通道。貨幣作為交易媒介,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使得商品流通的范圍更為廣泛,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商品經濟中,主要是商品的銷售,資本的積累。貨幣的出現,使得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從取得商品的使用價值變為獲得利潤。從而廠家之間進行競爭,就會產生供過於求!!進而加深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引發經濟危機
㈡ 直接物物交換的商品經濟矛盾是什麼為什麼貨幣的產生又會加深這種矛盾
矛盾是價值和使用價值。貨幣的產生會加深這種矛盾是因為貨幣的出現使得人同時占據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既商品的價值實現問題。
因為商品價值具有二因素,分為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商品所有者只能占據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一,不能同時佔有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比如一個雞蛋,用來吃掉,發揮它的使用價值,就不能用於交換,從而獲得起價值,反之同理。
但是貨幣的出現使得這種矛盾得到短暫解決,既商品換成一般等價物的貨幣,人可以既佔有商品的價值又可以占據商品的使用價值,通過貨幣交換實現,因為貨幣可以和任何自己想要的商品進行交換,是一種一般等價物,而普通商品物物交換無法在任何兩種商品之間交換。
為什麼貨幣又加深了這種矛盾呢?而不是使得這種矛盾得到解決。因為貨幣的出現使得人同時占據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有大前提,既商品的價值實現問題。
人生產出產品必須能夠交換出去,獲得貨幣等額的價值,這是第一個前提,第二個前提是得到貨幣後,能夠通過交換再買回自己需要的商品使用價值。
那麼矛盾就被加深了,最早貨幣不存在的時候商品交換是建立在商品的使用價值的需求上,我需要吃土豆,才用我的雞蛋去換土豆,目的就是對土豆的使用價值的需要。
而貨幣的出現使得人生產商品的目的變成了單純的貨幣積累。因此商品的二因素矛盾變成了私人生產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生產的私人盲目擴大性,如何轉化為社會需要的生產之間的矛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基本矛盾的轉化,本質上就是因為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價值形式的出現。
貨幣本質上並不能解決商品的二因素矛盾,反而加劇這種矛盾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矛盾,既私人生產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㈢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是如何加深商品經濟的矛盾的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主要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用於購買商品。
㈣ 為什麼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進一步擴大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商品經濟中的商品交換就叫商品流通了。
商品--貨幣--商品,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發現了,由商品到貨幣這一環節蘊藏的巨大的風險。也就是說,商品生產者如果生產出來的商品,不能適銷對路,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不能順利地完成交換,換回貨幣,那麼就意味著商品生產者投資失敗,面臨虧損。
所以馬克思說,商品--貨幣這一過程,是商品經歷一次驚險的跳躍,在這次跳躍中,如果跳躍失敗,摔壞的將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本身。這就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交換的矛盾。
㈤ 為什麼貨幣的出現增加了商品經濟的矛盾,不應該是促進
沒有貨幣時期的商品經濟的核心是貨物交換,主要矛盾是易貨無法對接,也就是甲方需要乙方的商品,而乙方不需要甲方的商品,這樣交易就無法達成。貨幣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而生的,它把交易拆分成了獨立不相互依賴的買和賣兩個過程,這樣貨物就可以賣給需要的人,用貨幣可以到另外的人手裡買到自己需要的貨物,整個市場就被盤活了。
如果沒有前面說的那個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貨幣就不會有存在的價值了。
㈥ 為什麼說貨幣一經產生就隱含著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1、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在矛盾,商品出售後不一定立即進行購買,也不一定在商品的出售地購買,從而使買、賣行為在時間上與空間上就可能出現脫節,這種脫節已經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2、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暫時解決了因缺乏現金而不能購買商品的矛盾,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又加深了商品經濟的矛盾,使經濟危機形成的可能性增大了。
(6)為什麼貨幣的出現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擴展閱讀:
貨幣本質:
貨幣,所有者之間關於交換權的契約,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本質上統一的。過去,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認識不清,錯誤地從不同角度來將貨幣分為不同的種類,比如: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分為債務貨幣與非債務貨幣兩大類,根據是否約定貴金屬的兌換比例分為可兌換貨幣和不可兌換貨幣等等。
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包含價值量,比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它的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兩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即都被約定作為交換媒介, 都存在契約價值。
㈦ 為什麼說貨幣的產生一方面解決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加深了這一矛盾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一方面暫時解決了因缺乏現金而不能購買商品的矛盾,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從而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貨幣具有流通手段這一基本職能,使商品交換出現了買和賣兩個行為,打破了商品交換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統一,可能會引起買賣脫節,從而加深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產生了危機的可能性。
(7)為什麼貨幣的出現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擴展閱讀: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㈧ 為什麼說貨幣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產物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商品交換中要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為此就必須衡量商品的價值量.通常是用一種商品價值來表現另一種商品的價值,這就是價值形式.貨幣正是價值形式演變的結果.它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 簡單的偶然的價值形式——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簡單地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
(二) 擴大的價值形式——某種商品經常地和其他許多商品相交換.
(三) 一般價值形式——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某種商品從大量的商品中分離出來,成為表現其他各種商品價值的材料,這種商品就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雖然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但是它不是固定的.一般等價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是不相同的.一般等價物只是貨幣的雛形.一般來說,最先成為貨幣的商品往往是最主要的外來物品.
(四) 貨幣價值形式——當人們選擇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時,一般等價物就相對穩定,即貨幣產生了.
二、貨幣的本質
從貨幣起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貨幣首先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都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如果貨幣沒有商品的共性,即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那麼就不可能在交換過程中被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但是貨幣又和普通商品不同,作為一般等價物,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貨幣是表現商品價值的材料,可以將商品價值表現為一定量的貨幣量.二是貨幣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換的能力.貨幣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商品,是財富的代表,擁有它就意味著能夠去換取各種使用價值.因此,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是貨幣的本質屬性.
㈨ 為什麼說隨著貨幣職能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進一步加劇了
由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產生了商品的內在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而貨幣的出現使商品的內在矛盾在外在化了,發展成為商品與貨幣的外部對立。由於貨幣具有流通手段這一基本職能,使商品交換出現了買和賣兩個行為,打破了商品交換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統一,可能會引起買賣脫節,從而加深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產生了危機的可能性。而當支付手段這一職能出現時,形成了一系列支付關系鏈條,如果其中有的人不能支付,則會引起連鎖反應,進一步擴大了商品經濟的矛盾。
㈩ 為什麼說貨幣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產物
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也就是貨幣在人們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具有這樣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中陸續出現的。
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就是貨幣以自己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為什麼貨幣能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呢?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價值。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長度,是因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樣。自身沒有價值的東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的。
本來,商品價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結在該商品中的勞動時間來測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勞動時間越多,它的價值便越大。因此,勞動時間是商品的內在的價值尺度,而貨幣不過是商品的外在的價值尺度。
商品的價值表現在貨幣上,就是商品的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例如,一雙皮鞋價格為10元,一件襯衣價格為5元,等等。不過,有一點這里應該說清楚,就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並不需要實在的貨幣,只要人們在觀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價格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這樣,也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它所做的只是給商品以價格形態,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錢,而不是真正用商品與貨幣相交換馬克思說:「貨幣在它的價值尺度功能上,本來也只是作為觀念的或想像的貨幣」。①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也就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們平常從商品買賣過程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屬於這一種,所以,這種職能又叫做購買手段。不說自明,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實在的貨幣。任何一個資本家決不會允許有人用空話來拿走他的商品。
在貨幣執行流通手段這一作用的情況下,商品與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換,而是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交換。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換成貨幣,然後再用貨幣去交換其他的商品。這種有貨幣作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換過渡到商品流通,意味著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為,在這種條件下賣與買被分成了兩個獨立的過程,如果出賣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買,就會使另一些人的商品賣不出去。也就是說,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就已經包含了經濟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起初是貴金屬條、塊,以後發展成鑄幣,最後出現了紙幣。紙幣是從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中產生的。
貨幣的第三個職能是充當貯藏手段,即可以作為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人們儲存起來。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既不能象充當價值尺度時那樣只是想像的貨幣,也不能象充當流通手段時那樣用貨幣符號來代替,它必須既是實在的貨幣,又是足值的貨幣。因此,只有金銀鑄幣或者金銀條塊等才能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具有自發調節貨幣流通量的作用。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金屬貨幣便會退出流通成為貯藏貨幣;反之,當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增多時,一部分貯藏貨幣又會重新進入流通成為流通手段。由於貯藏貨幣具有這種作用,所以在足價的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便不會產生流通中貨幣量過多的現象,不會發生通貨膨脹。
貨幣的第四個職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債還債、支付工資以及交納稅款等場合,貨幣就起著這種作用。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情況下,由於很多商品生產者互相欠債,他們之間便結成了一個債務鎖鏈,例如,甲欠乙的錢,乙欠丙的錢,丙又欠了丁的錢……等等。如果有其中某一個商品生產者因為生產和銷售的困難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時,就會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造成全線崩潰的局面。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使經濟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貨幣的最後一種職能是充當世界貨幣,即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作用。能夠作為世界貨幣的只有黃金或白銀,鑄幣和紙幣是不能充當世界貨幣的,因為後者一超出本國范圍便失掉了原來的法定意義。世界貨幣的作用是:第一,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的差額;第二,作為一般的購買手段,用來購買外國的商品;第三,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支付戰爭賠款、對外貸款以及轉移財產等等。
貨幣的各個職能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它們共同表現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