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央行貨幣報告給了什麼

央行貨幣報告給了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05 14:41:41

㈠ 事關貨幣政策、居民債務 央行政策將有哪些變化

2021年中國經濟走向如何?貨幣政策思路是什麼?金融行業、金融市場將如何發展?金融監管如何進行?

2月8日晚間,央行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在最新發聲中,央行提到了貨幣政策、居民杠桿率、房地產、金融創新與審慎監管等備受市場關注的議題。

報告特設四篇專欄文章,內容圍繞存款管理、綠色金融、大國貨幣溢出效應和居民部門債務風險四個方面。央行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宜依賴消費金融擴大消費。

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中,與三季度報告內容相比,四季度報告在重點內容表述上出現了一些改變。比如,貨幣政策內容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新提「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再比如,新提「穩妥調整和接續特殊時期出台的應急政策」;在房地產相關內容部分,繼續強調「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同時也提出「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貨幣政策再提總閘門

盡管資金面已有所緩和,但市場對貨幣政策轉向的疑慮仍然難消。

報告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系,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下階段政策思路,央行強調「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此舉繼續傳遞出「跨周期調節」的真諦,即寬松政策逐步退出,不靠需求側強刺激拉動經濟強勢走高超過潛在增速。

實際上,在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近日發表的《2020年貨幣政策回顧與2021年展望》中就強調,做好2021年貨幣政策工作,重點是要深入理解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的取向。穩字當頭、靈活調整、操作精準、量價合適。其中,量價合適具體體現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適水平,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

近期,在貨幣市場利率出現短時波動的背景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量變化引起較多討論。

對此,報告強調,判斷短期利率走勢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發生變化,主要是央行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是否變化,而不應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數量。

這是因為,公開市場操作數量會根據財政、現金等多種臨時性因素以及市場需求情況靈活調整,其變化並不完全反映市場利率走勢,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變化。

其次,央行強調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央行政策利率波動,並再次提及DR007的重要性。報告指出,在觀察市場利率時重點看市場主要利率指標(DR007)的加權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在一段時期的平均值,而不是個別機構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擾動的時點值。

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

近期,各方對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的問題關注較多。報告通過專欄論述「合理評估居民部門債務風險」問題,體現出央行對居民杠桿率的關注。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持續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過31個百分點,居民債務繼續擴張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報告指出,我國大約有20%的居民債務與經營性活動相關,剔除後我國居民杠桿率在國際上處於合理水平。我國居民部門的經營性債務,主要來自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也有一些個體戶使用消費貸、信用卡資金經營周轉。2020年上半年末,BIS口徑的我國居民杠桿率為59.1%,已接近歐元區和日本;但剔除經營性居民債務後,同期居民杠桿率降至46%左右,在國際上仍處合理水平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一方面,部分負債消費主體存在非理性、未來收入與還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過自身經濟能力過度借貸消費、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另一方面,企業面對債務刺激出來的消費需求,若擴大生產,則當未來居民債務不斷攀升、償付能力難以為繼時,又會暴露出產能過剩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消費貸款快速擴張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忽視了消費金融背後所蘊含的風險,客戶資質下沉明顯,多頭共債和過度授信問題突出。2020年以來,部分銀行信用卡、消費貸不良率已顯現上升苗頭。

李超認為,關注居民債務風險一方面側重於以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另一方面,當前部分銀行客戶資質下沉明顯,此舉可有效防範部分銀行信用卡、消費貸不良風險,對於抑制居民消費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也有重要作用。

禁止地方法人銀行開辦異地存款

「確保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前提下發展,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和競爭力穩中有升。對銀行體系開展全覆蓋的壓力測試,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報告稱。

對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關系,監管部門多次公開發聲。與三季度報告相比,四季度報告還特別提到了金融創新與審慎監管。

近兩年來,央行有序整改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繼叫停靠檔計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後,央行稱,將於2021年第一季度起,將地方法人銀行吸收異地存款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禁止其通過各種渠道開辦異地存款。

異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銀行通過在沒有設立實體網點的地市開立的賬戶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也包括通過自身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近兩年,部分地方法人銀行通過吸收異地存款實現快速擴張,偏離了服務本地的定位。

央行表示,由於異地存款穩定性較差,積累的流動性風險易快速傳染,不利於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金融體系穩定。於2021年第一季度起,將地方法人銀行吸收異地存款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禁止其通過各種渠道開辦異地存款,已發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結清。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在線上開展的銀行除外,但此類銀行展業范圍不受空間限制,實質上已成為全國范圍內經營的銀行,所以存款利率自律要求參考國有銀行執行。

央行指出,存款基準利率作為利率體系的「壓艙石」,要長期保留。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發揮利率自律機制的作用,加強對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結構性存款、異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競爭,維護存款市場有序競爭,保持銀行負債端成本穩定,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創造良好環境。

㈡ 央行公布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釋放的主要信號就是貨幣政策基本穩定,在疫情影響下,央行會持續進行宏觀調控,採取各項舉措,保證經濟的穩健發展。

㈢ 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堅持房住不炒

2月8日晚間,央行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賃政策體系。

㈣ 央行發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8月9日,人民銀行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系,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此外,央行還在《報告》專欄中回應貨幣與通脹之間的關系。央行指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提房地產調控問題。《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當前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今年上半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生產價格漲幅較高。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5%,漲幅比第一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8%,漲幅比上季度擴大4個百分點。

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這說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葯」。

對此,央行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松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一種是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主的量化寬松政策,真正的貨幣增長有限。央行稱,在現代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非央行,央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並不必然帶動貨幣增長。

另一種是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疫情暴發以來,面對疫情沖擊,為支持經濟恢復,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從背後的機理看,央行購買國債增加超額准備金,財政新增發債推動銀行超額准備金轉為財政存款,財政向家庭、企業支出使得財政存款轉為經濟主體存款,這些行為相互交織配套,貨幣因此增加。

央行表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關於下階段的貨幣政策趨勢,央行表示,統籌今明兩年宏觀政策銜接,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前瞻性、有效性,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繼續聚焦支持實體經濟,助力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持續恢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就具體措施而言: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二是繼續落實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房地產調控問題再次被提及。《報告》指出:「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數據顯示,2021年6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50.8萬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較3月末低1.4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3月末低1.5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9.4萬億元,同比增長3.4%,增速較3月末低2.4個百分點。

㈤ 央行重磅!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公布,涉及房地產等

5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報告中值得關注的有以下要點:

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

2021 年第一季度,人民銀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綜合運用再貸款、再貼現、中期借貸便利(MLF)、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及時熨平春節前後現金投放、財政稅收、季末等多種短期波動因素,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春節前不緊,春節後不松,維護市場預期穩定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同時,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公眾溝通,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引導貨幣市場短期利率圍繞公開市場 7 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在合理區間波動,政策利率的中樞作用進一步增強。3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率為1.5%,比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

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隨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改革深入推進,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顯著提升,信貸投放保持較快增長,有力支持了經濟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3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186.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比年初增加8.0萬億元,同多增 6734 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80.4萬億元,同比增長12.6%,比年初增加7.7萬億元,同比多增5741億元。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節奏把握適度,保持了支持實體經濟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增強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後勁。

推動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序落地

2020 年末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後,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指導省級分支機構合理確定地方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督促集中度超出上限的商業銀行制定過渡期調整方案。目前,信貸結構優化有序推進,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進入常態化政策執行和實施階段。

房地產行業數據

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房價總體穩定。受上年低基數影響,商品房銷售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出現明顯增長。3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同比分別上漲4.4%和3.3%,漲幅較上年末分別高0.7個和1.2個百分點。一季度,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63.8%,兩年平均增長9.9%;銷售額同比增長88.5%,兩年平均增長19.1%。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其中,住宅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8.8%,兩年平均增長9.3%,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74.8%。

房地產貸款增速總體保持平穩。3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 50.0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較上年末低 0.6個百分點。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 35.7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較上年末低0.1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 9.5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較上年末低2.4個百分點。

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

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起草《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規定(試行)(徵求意見稿)》,於4月2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附加監管規定》從附加監管指標體系、恢復與處置計劃、審慎監管措施等方面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附加監管要求,是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的一般性框架。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制度

2021 年以來,人民銀行積極做好金融控股公司行政許可相關工作,於3月31日發布《金融控股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備案管理暫行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令〔2021〕第2號),明確由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董監高實行備案管理,規定人員任職條件和備案程序,並加強任職管理,防控關鍵崗位人員風險,規范兼職、代為履職、公示人員信息等行為。

深入推進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

召開全國主要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座談會,加強政策指導,推動銀行持續改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促進小微企業融資「增量、降價、提質、擴面」。加大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切實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金融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繼續發揮再貸款的精準滴灌和正向激勵作用,降低「三農」融資成本。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繼續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等政策。做好易地搬遷後續金融服務,研究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金融資源傾斜。

著力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資源投入

做好春耕備耕、糧食安全、種業發展、高標准農田建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服務,支持開展農機具、大棚設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等抵質押貸款業務。鼓勵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拓寬低成本資金來源。

有序推進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

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處置取得關鍵進展和重要階段性成果。恆豐銀行改革重組方案順利實施,錦州銀行風險處置和改革重組工作基本完成,確保了關鍵敏感時期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強外匯市場管理

加強非現場監督能力建設,繼續嚴厲打擊地下錢庄、跨境賭博等非法金融活動,重點查處虛假欺騙性交易,有力維護外匯市場良性秩序。第一季度,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661起,罰沒款2.16億元。

主要經濟體超寬松宏觀政策的後續影響和貨幣政策轉向的風險需密切關注

2021年一季度末,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較 2019年末擴張85%、60%、25%,主要是購買政府債券,2020年美國新增國債中超過一半由美聯儲購買。發達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結合,規模巨大,推動全球資產價格上漲,與實體經濟相脫離,金融風險隱患不斷增加,未來是否會通過主權債務風險、高通脹、匯率利率波動、股市債市估值調整等造成風險轉移,需要密切關注。一季度美國長端利率上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加劇,一些基本面脆弱的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上升。加拿大央行已在4月削減資產購買規模,未來若主要發達經濟體釋放明確的貨幣政策轉向信號,可能產生外溢效應,進一步放大全球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

全球通脹水平可能繼續升溫

全球經濟回暖拉動大宗商品和原材料需求走高,加上流動性環境極度寬裕,國際大宗商品如鐵礦石、銅、原油、大豆等產品價格上漲較快。疊加去年低基數效應,未來一段時間全球通脹指標的同比讀數可能會普遍趨於抬升,進一步推升通脹預期。

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穩中加固、穩中向好。第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0%,經濟運行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我國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增多。

也要看到,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我國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

物價走勢總體穩定,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二是落實和發揮好再貸款、再貼現和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

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

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

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㈥ 央行發布重磅報告: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連續性 定調貨幣政策

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報告對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我國經濟持續恢復增長,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中長期看,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

從外圍來看,主要發達經濟體超寬松貨幣政策溢出效應更加凸顯,通脹明顯走高,若其貨幣政策轉向步伐加快可能引起全球跨境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加大、金融市場估值大幅調整等問題。

國內方面,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出口受高基數影響增速可能放緩,部分領域投資增長偏弱,餐飲旅遊等接觸型消費尚未完全修復,經濟增長動能的可持續性面臨一定挑戰。

此外,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抬升企業成本,一些中小微企業困難較大。不良資產、影子銀行反彈壓力仍需關注,經濟潛在增速下行、人口老齡化加快、綠色轉型等中長期挑戰也不容忽視。

二季度,CPI漲幅溫和,PPI階段性走高,對通脹的擔憂始終存在。對此,報告指出,一方面,這是去年低基數上的高讀數;另一方面,PPI本身波動相對較大,在數月內階段性下探或沖高的現象也並不少見。總體看,我國PPI走高大概率是階段性的,短期內可能維持相對高位,隨著基數效應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未來PPI有望趨於回落。

「中長期看,勞動生產率增速下降、人口老齡化會抑制通脹,碳排放成本顯性化會一定程度推升物價,相互對沖,整體上有利於穩定物價。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去年疫情以來堅持實施正常貨幣政策,國內總供給總需求基本穩定,有利於物價走勢未來保持穩定,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報告指出,

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

報告闡釋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思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穩字當頭,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處理好經濟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系,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健全中央銀行調節銀行貨幣創造的流動性、資本和利率約束的長效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二是繼續落實和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帶動作用,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保持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定性,實施好兩項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繼續對涉農、小微企業、民營企業提供普惠性、持續性的資金支持,保持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減,更好發揮它們在穩企業保就業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創金融、供應鏈金融等融合發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促進實現金融與科技、產業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要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信貸規模,推動「兩高」項目綠色轉型升級。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

四是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五是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服務實體經濟,防範市場風險。

六是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優化金融供給。

七是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構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

沒有任何人可以准確預測匯率走勢

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較2020年末升值1.0%、升值4.4%、貶值0.6%和升值8.2%。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21年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8.1%,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30.3%,對日元匯率累計升值25%。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直接交易成交較為活躍,流動性平穩,降低了微觀經濟主體的匯兌成本,促進了雙邊貿易和投資。

報告指出,2020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也反映了國內外經濟周期和貨幣政策的差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沖擊,我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為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5月份開始貨幣政策逐步轉向常態,而當時國際上疫情加速蔓延,主要經濟體實行超寬松貨幣政策,人民幣對美元和一籃子貨幣升值。

2020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6.9%,升值幅度小於歐元,CFETS指數上漲3.8%。

2021年以來,發達經濟體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取得進展,市場再通脹交易抬頭。國際金融市場開始關注美聯儲可能提前縮減量化寬松和加息。6月份美元對主要非美貨幣升值,而我國堅持實行正常貨幣政策,經濟在潛在增速附近運行,當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1.4%,CFETS指數則保持平穩。

總的來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是國內外經濟形勢、國際收支狀況及國內外外匯市場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合理反映了外匯市場供求變化,發揮了調節國際收支和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作用,促進了內外部均衡,擴大了我國自主實施正常貨幣政策的空間。

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也將是常態,人民幣既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沒有任何人可以准確預測匯率走勢。下一步,要繼續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合理使用貨幣政策工具,加強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通過多種方式合理引導預期,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

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231.8萬億元,同比增長8.6%,對實體經濟保持了較強的支持力度。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01.56萬億元,同比增長11%。2021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17.7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13萬億元。

報告指出,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較多。二是信託貸款和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同比明顯多減。三是企業債券同比少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高於上年同期。四是政府債券融資同比明顯少增。五是存款類金融機構資產支持證券融資同比多增。

數據來看,上半年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但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2020年,美聯儲共購買了約52%的新增國債,由此支持財政支出形成的貨幣供應量佔美國新增M2的61%。2020年末,美、歐、日等國貨幣增長大幅偏離了名義GDP增速。

從物價走勢看,美國通脹形勢最為嚴峻,其貨幣擴張相對名義GDP增速的偏離也最大。6月美國CPI達到了創13年新高的5.4%,較上年末上升4個百分點,當月歐、日CPI分別較上年末上升了2.2個和1.4個百分點。

對於貨幣和通脹的關系,報告專欄指出,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松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

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

今年以來,央行繼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

一是推動金融機構健全運用LPR定價機制,持續釋放LPR改革潛力。引導銀行將LPR嵌入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增強LPR在金融機構內外部定價中的基準作用。

二是優化存款利率監管,保持銀行負債成本基本穩定。2021年6月21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優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確定方式,將原由存款基準利率乘以一定倍數形成,改為存款基準利率加上一定基點確定。這既維護了銀行存款利率的自主定價權,也有利於促進市場有序競爭,引導存款回歸合理的期限結構,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目前各金融機構均已落實利率自律機制有關要求,新的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實施情況良好,落地平穩有序。從掛牌利率看,全國性銀行存款掛牌利率基本保持不變,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中長期限存款掛牌利率有所下調。

2021年前6個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07%,較上年同期下降0.07個百分點,較上年全年下降0.08個百分點。

其中,企業貸款利率降幅更大,前6個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63%,較上年同期下降0.16個百分點,較上年全年下降0.09個百分點,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報告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說明從宏觀上看我國利率總體處於合理水平,為經濟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利率環境。

㈦ 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發布的對象是什麼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銀行 ,信用社

㈧ 什麼是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由誰發布,主要內容是什麼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是國家(通常由某個具體機構)基於預定的政策思路並運用貨幣政策後向社會公布其實施方式和內容的公告。它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主要內容涉及中國貨幣信貸概況,貨幣政策操作,金融市場分析,宏觀經濟分析並進行預測與展望。

㈨ 央行最新報告如何定調中國貨幣政策的走向

中國貨幣政策將如何走向?央行這個最新報告定調。

央行: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

如何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要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完善宏觀審慎評估,擬於2019年第一季度評估時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下金融機構發行的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

如何進一步深化利率、匯率改革?

探索利率走廊機制,增強利率調控能力;加強對金融機構非理性定價行為的監督管理,採取有效方式激勵約束利率定價行為;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接下來怎麼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

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集中力量,優先處理可能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問題。抓緊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有效控制宏觀杠桿率和重點領域風險,積極化解影子銀行風險,等等。

來源:網易新聞

熱點內容
興業基金贖回怎麼操作 發布:2025-05-18 00:36:49 瀏覽:762
金融和管理哪個專業好 發布:2025-05-18 00:33:13 瀏覽:24
理財抵押都有哪個公司可做 發布:2025-05-18 00:19:24 瀏覽:641
股票交易大廳營業了嗎 發布:2025-05-18 00:17:44 瀏覽:721
證券期貨怎麼升會計 發布:2025-05-18 00:10:03 瀏覽:143
未來股票交易市場程序 發布:2025-05-18 00:01:22 瀏覽:783
基金下跌3如何計算 發布:2025-05-17 23:58:34 瀏覽:108
建中科技股票多少錢一股 發布:2025-05-17 23:52:25 瀏覽:86
漲樂財富通怎麼看基金收益率 發布:2025-05-17 23:52:11 瀏覽:655
同花順怎麼綁定華泰期貨 發布:2025-05-17 23:38:25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