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貨幣危機怎麼導致銀行危機
A. 泰國爆發經濟危機的誘因是什麼
政治動盪。「反他信」的「街頭政治」與「挺他信」的「選票政治」之爭,所折射的其實是泰國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政策所引起的城鄉割裂。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化解這一矛盾,那麼城市精英與農村貧民之間的政治對立,必將成為長期影響泰國政治穩定與民主發展的症結。
B. 1997年泰國的貨幣危機引發了亞洲經濟危機的原因
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是表象而不是原因,美國投機資本在亞洲的運作才是造成危機的原因。
C. 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泰國危機的性質,學界有各種不同說法:國際收支危機、貨幣危機、泡沫經濟破滅導致的銀行危機、資本項目危機和「雙重錯配」等。
泰國金融危機實際上是多種危機交互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泰國危機是國際收支危機:泰國的經常項目逆差過大。
1996年泰國經常項目逆差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1%,超過了1995年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時的經常項目逆差對國民生產總值之比——7.8%,而國際公認的安全線是5%。經常賬戶赤字並不一定會導致危機,其實此前泰國已持續了數十年的經常賬戶赤字。
因為之前泰國的經常賬戶赤字是由國內的高投資率所導致的,高投資率推動泰國經濟迅速增長、出口增長強勁,因此20 多年來國際投資者都預期他們對泰國的直接投資和債務融資最終能得到較好的投資回報,一直高高興興地為泰國的經常賬戶赤字融資。
而且泰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也一直未超過7.5%的國際警戒線,僅在1990年,由於第三次石油危機,泰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占 GDP 的比重短暫超過5%,達到 8.5%。
(3)泰國貨幣危機怎麼導致銀行危機擴展閱讀: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621.80點,跌破9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D. 有誰知道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是怎樣產生的,結果又是怎樣
自1997年7月3日以來,以泰國被迫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為導火索,一場金融風暴從泰國驟起,橫掃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東南亞國家,並波及台灣、香港、巴西、阿根廷及希臘,連美國的華爾街、英國倫敦、日本股市也相應發生暴跌。這場風暴震動全球,造成了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貨幣體系崩潰的巨大災難!它的餘波還將繼續在世界上,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產生影響,要想徹底擺脫,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提起這次東南亞的金融風潮,人們就情不自禁地大罵起一個實力強大的貨幣投機商——索羅斯。他此刻是千夫所指,萬人憤恨!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就曾提出:索羅斯應該對這次金融風暴負全面責任!但是最為有趣的一點就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他沒有觸犯任何法律,沒有使用暴力、賄賂等骯臟的手段。他只是象炒股票一樣一個一個地炒作某國的貨幣,直至該國政府投降認輸,被迫將貨幣貶值。於是乎,他便輕而易舉地賺取到暴利!國際金融經濟學家稱這位具有敏銳頭腦的匈牙利裔美國人為「國際金融界的壞孩子」。 東南亞這次金融風暴的國際經濟背景是什麼?如何產生。如何發展?結果如何?波及的范圍,特別是對中國有無影響,導致這次金融風暴的根源——東南亞國家的泡沫經濟又是如何產生的呢,藉助於西方經濟學家犀利的眼光,我們也許可以獲得一個簡單明了的認識。 在危機暴發前的去年6月9日,在瑞士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年度報告曾指出:「世界經濟前景看好,但金融市場尚有隱患。」 該報告全面而深刻地指出。 「國際市場規模擴大,國際游資急劇增長,總數達7.2萬億美元以上,平均每天就有:萬億美元在活動。」這些游資有尋求短期套利,套息的特徵,特別是流動迅速。故稱之為黑駒基金(Hedge-Fund)」。黑者——不幹好事,駒者——跑得快也。這些巨額的國際游資,就是金融投機的巨大溫床。試看:這樣的黑駒基金,全球一共有3500個。 「國際股市的活動表現異常活躍,投資熱潮高漲,經濟高速增長的東亞國家的股市、房地產過度活躍,大借外債來強烈刺激本國經濟的增長,」這些過度求快的做法就直接地導致了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泡沫」大量生成:——而它就是危害東南亞國家的罪魁禍手!這叫自食其果! 私人資本作用日益增強,以著名投機人索羅斯為例,其領導的「量子基金」就控制著40億美金以上的游資。這些索羅斯之流,就象一群蒼蠅一樣,隨時敏銳地嗅著國際金融界里的腥味,它們是「黑駒基金」之中的領頭黑駒。 黃金市場疲軟。 銀行業改革與監管作用急需提高和增強。 由於歷史原因,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起步較晚,工業化革命也比西方晚了半個世紀。確實,這些國家的經濟一度以兩位數字奇跡般的增長。但是,英、美等發達國家用了200年走過的工業發展之路,東南亞國家用1O—20年就能趕上並企圖超過!就象一輛汽車去追擊一架飛機一樣,如果只是一味地加快速度,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車翻人亡!正確的作法應該是:給汽車也裝上翅膀! 英國經濟學家麥克威爾認為:東南亞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產業結構,經濟結構,金融結構還很不成熟,當然地存在著很多漏洞。這些國家的上層人物只是看見了自己的經濟以兩位數猛增的驕人戰績,卻一葉障目,沒有看見前進路上的許多陷阱。快速的增長使他們導致興奮,頭腦過熱,紛紛悄悄地做起了20年追上英、美的「白日夢」。制定政策,加速前進,迅速與國際接軌。把自己本來就早已有很多泡沫的經濟,用「盲目加速」的空心針筒,進一步地加大泡沫,然後打著「與國際接軌」的旗號,將一個個特大號的泡沫放在了諸強面前,其結果是可想而知! 這些大泡沫,有「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短期外債泡沫」等等,當初真是好看之極,現在剩下的只有破裂時的巨痛和深深的自責與反省! 說到產主過程,又要提到索羅斯之流的超級貨幣投機者。他們是早就發現了東南亞的泡沫經濟及金融體制,產業結構。國家經濟調控政策的巨大漏洞與裂縫,就象蒼蠅一樣,早就盯上了這一隻只有縫的蛋! 這里,就以始發國泰國為例,講一講索羅斯阻擊泰國銑的過程和操作手段。英國經濟學家馬克斯繪制了一份簡圖加以說明:首先,索羅斯在國際金融界散布謠言:「泰國金融不穩!泰銖要貶值!」隨即暗中向泰國銀行以美金為抵押,巨額地貸出泰銖,然後在貨幣市場上大量拋售泰銖,買入美元,製造出一種尋求保值的假象(實際上是在殘暴地打擊泰國的固定的、穩定的貨幣匯率制度)。 索氏乃國際巨額資金的掌管人及代言人,他的一句話,非同小可,足以帶動大量的中、小戶紛紛效從。這樣,索氏利用其僅有的40億美金的淡倉,利用人們對泰銖的信心危機,輕易地在泰國銀行拋出上百億美金的泰銖,帶動中、小戶一共有上千億美金的泰銖拋出! 在這種情況下,難怪泰國政府感嘆:自己從300億美金的外匯儲備中,拿出50億美金投放救市,結果竟象一盆水潑在了夏日滾燙的沙漠上一樣無濟於事。終於泰國政府宣布投降—放棄國家匯率,實行浮動匯率。泰銖則應聲貶值:從7月1日的1美元兌25.9泰銖,狂降至11月1日的1美元兌40.6泰銖,幾乎快貶至一倍!於是索氏自己一個人凈賺40億美金!天文數字,金融風暴發生是迅速的,就象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個倒了引起一連串的反應。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香港及台灣等地紛紛出現大量外資外逃,大量內資逃出股市,尋求保值。於是乎股市匯率大跌。造成大量失業。如日本的最大的證券公司——山一證券倒閉後,即刻造成了7500名員工失業。股票跌至歷史的最低點。以菲律賓為例,8月28日一日創下了10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輻:9.28%,差一點擊破2000點大關。就連美國的華爾街,英國倫敦,日經指數也暴跌! 總之,其波及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持續的時間之長,是空前的。這一點在以後的幾年裡,人們會逐漸感受到! 其結果,損失慘重的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貨幣體系崩潰,必須依靠國家緊急貸款;韓國政府忍辱負重,被迫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AMi)苛刻的條件,喪失了相當的國家自主權,以此為代價向AMI貸款570億美元;泰國同樣也需要幾百億美元的貸款;其它東南亞受害國也與此類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給他們這樣巨額數目的貸款,仍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比如:韓國1998年到期外債總額為900億美元,570億美元的貸款是遠遠不夠的! 同樣,要想在短時期里解除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談何容易?人們不能揮灑自如地把它「掃地出門」,就像當初誰也阻擋不住它的不速而至一樣。一句話,東南亞金融危機就那麼厲害——「找上你沒商量!」
E. 分析泰國出現金融危機的經濟和金融原因
由泰國開始蔓延的亞洲金融危機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
(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
(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亞洲金融危機和這次的金融危機不一樣,這次的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
F. 97年泰國金融危機是誰引起的,這個人是幹嘛的詳細點
引發97年泰國金融危機的人是喬治·索羅斯。
喬治·索羅斯1930年8月12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本名捷爾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慈善家,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
現任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和開放社會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務委員會董事會前成員。在美國以募集大量資金試圖阻止喬治·布希的再次當選總統而聞名。其一生率領的投機資金在金融市場上興風作浪,翻江倒海,颳去了許多國家的財富。
索羅斯曾於1997年閃襲香港金融市場,使港元匯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入市,中央政府也全力支持。在一連串反擊行動下,索羅斯在香港的「征戰」無功而返,損失慘重。
(6)泰國貨幣危機怎麼導致銀行危機擴展閱讀:
索羅斯狙擊香港
1997年7月中旬,港幣遭到大量投機性的拋售,港幣匯率受到沖擊,一路下滑,已跌至1美元兌7.7500港幣的心理關口附近;香港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各大銀行門前擠滿了擠兌的人群,港幣開始多年來的首度告急。香港金融管理當局立即入市,強行干預入場,大量買入港幣以使港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7.7500港元的心理關口之上。
剛開始的一周時間里,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不久,港廳兌美元匯率就跌破了7.7500港元的關口。香港金融管理局再次動用外匯儲備,全面干預市場,將港幣匯率重又拉升至7.7500港元之上,顯示了強大的金融實力(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匯儲備為928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僅次於日本和中國內地[6])。索羅斯第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有力防守中失敗了。
這時候的索羅斯剛剛打完一場漂亮的「掃盪戰」,掃盪了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這次出手甚至波及到了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但是索羅斯絕不是那種肯輕易罷休的人,他開始對港幣進行大量的遠期買盤,准備再重現英格蘭和東南亞戰役的輝煌。
但這次索羅斯的決策可算不上英明,因為他也許忘了考慮香港背後的中國大陸,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達2000多億美元,加上台灣和澳門,外匯儲備不少於3740億美元,如此強大的實力,可不是英格蘭、泰國等國所可比擬的。此番襲擊港幣,勝算的把握並不大。
對於香港而言,維護固定匯率制是維護人們信心的保證,一旦固定匯率制在索羅斯等率領的國際游資的沖擊下失守,人們將會對香港失去信心,進而毀掉香港的繁榮,所以,保衛香港貨幣穩定註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生死戰。香港政府會不惜一切代價反擊對港幣的任何挑戰。
1997年7月21日,索羅斯開始發動新一輪的進攻。當日,美元兌港幣3個月遠期升水250點,港幣3個月同業拆借利率從5.575%升至7.06%。香港金融管理局立即於次日精心策劃了一場反擊戰。香港政府通過發行大筆政府債券,抬高港幣利率,進而推動港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上揚。
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對兩家涉嫌投機港幣的銀行提出了口頭警告,使一些港幣投機商戰戰兢兢,最後選擇退出港幣投機隊伍,這無疑將削弱索羅斯的投機力量。當港幣又開始出現投機性拋售時,香港金融管理局又大幅提高短期利率,使銀行間的隔夜貸款利率暴漲。
接著香港恆生指數從16673點的高峰一直跌到6660點,跌去60%,而索羅斯事前大量做空恆指,個中利害請大家理性判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喬治·索羅斯
G. 泰國金融危機事件的始末
1997 年2月初,國際投資機構掀起拋售泰銖風潮,引起泰銖匯率大幅度波動.於1997 年2 月開始向泰國銀行借入高達150 億美元的數月期限的遠期泰銖合約, 而後於現匯市場大規模拋售, 使泰銖匯率波動的壓力加大, 引起泰國金融市場動盪, 泰國央行為捍衛泰銖地位, 僅在1997 年2 月份就動用了20 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國中央銀行要求流動資金出現問題的9 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增加資本金82. 5 億銖(合3. 17 億美元) ,並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壞賬准備金的比率從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舉令金融系統的備付金增加500 億銖(合19. 4 億美元) .泰國央行此舉旨在加強金融體系穩定性並增強人們對金融市場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應有的穩定作用, 反而使社會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下降,從而發生擠提,僅5 日,6 日兩天,投資者就從10 家出現問題的財務公司提走近150 億泰銖(約兌5. 77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者大量拋售銀行與財務公司的股票, 結果造成泰國股市連續下跌,匯市也出現下跌壓力.在泰國央行的大力干預下,泰國股市和匯市暫時穩定下來.進入5 月份,國際投資機構對泰銖的炒賣活動更趨猛烈.5 月7 日,貨幣投機者通過經營離岸業務的外國銀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遠期外匯交易的頭寸.從5月8 日起,以從泰國本地銀行借入泰國銖,在即期和遠期市場大量賣泰銖的形式,在市場突然發難,沽空泰國銖,造成泰國銖即期匯價的急劇下跌,多次突破泰國中央銀行規定的匯率浮動限制,引起市場恐慌.本地銀行和企業及外國銀行紛紛入市,即期拋售泰銖搶購美元或敘作泰銖對美元的遠期保值交易,導致泰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惡化, 泰銖一度兌美元貶至26. 94 :1 的水平.面對這次沖擊,泰國中央銀行加大對金融市場的干預力度,動用約50 億美元的外匯進行干預,並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中央銀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時,泰國中央銀行又將離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機泰銖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國銀行向外借出泰銖.在一系列措施干預下,泰銖匯率回穩,泰國中央銀行又暫時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國前財長辭職,又引發金融界對泰銖可能貶值的揣測,引起泰銖匯率猛跌至1 美元兌28 泰銖左右.泰國股市也從年初的1200 點跌至461. 32 點,為8 年來的最低點,金融市場一片混亂.7 月2 日,泰國中央銀行突然宣布放棄已堅持14 年的泰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同時,央行還宣布將利率從10. 5 %提高到12. 5 %.泰銖當日聞聲下跌17 % ,創下新低.泰國金融危機就此爆發.泰銖貶值引發的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泰國經濟發展,造成泰國物價不斷上漲,利率居高不下,企業 外債增加,流動資金緊張,經營困難,股市大跌,經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