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為什麼叫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為什麼叫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發布時間: 2022-06-08 23:04:18

『壹』 請指出彈性價格分析法和購買力平價理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又稱貨幣模型,是建立在購買力平價說前提上的,但不是購買力平價說的簡單翻版,而具有獨立的匯率決定理論。
1) 貨幣模型將購買力平價這一形成於商品市場上的匯率決定理論引入資產市場。
2) 貨幣模型引入了貨幣供給量、國民收入等經濟變數,避免了直接使用購買力平價而產生的物價指數選擇等技術問題,從而在現實分析中具有特定的實用性。

『貳』 決定人民幣匯率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建議看一下匯率決定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假定t0時期A 國的物價水平為PA0,B國的物價水平為PB0,A 國貨幣的匯率為e0,t1時期A國的物價水平為 購買力平價
PA1,B國的物價水平為PB1,A 國貨幣的匯率為e1。PA為A國在t1時期以t0時期為基期的物價指數,PB為B國在t1時期以t0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則依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 相對購買力平價意味著匯率升降是由兩國的通脹率決定的
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投資者投資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投資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投資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資收益的差異,投資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iA是A 國貨幣的利率,iB是B國貨幣的利率,p是即期遠期匯率的升跌水平。假定投資者採取持有遠期合約的套補方式交易時,市場最終會使利率與匯率間形成下列關系:p = iA ? iB。其經濟含 利率平價學說
義是:匯率的遠期升貼水平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 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A 國遠期匯率必將升水,A國貨幣在遠期市場上將貶值。反之亦然。匯率的變動會抵消兩國間的利率差異,從而使金融市場處於平衡狀態。 非套補的利率平價。假定投資者根據自己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計算預期的收益,在承擔一定的匯率風險情況下進行投資活動。假定,Ep表示預期的匯率遠期變動率,則Ep = iA ? iB。其經濟含義是:遠期的匯率預期變動率等於兩國貨幣利率之差。在非套補利率平價成立時,如果A國利率高於B國利率,則意味著市場預期A國貨幣在遠期將貶值。
國際收支學說通過說明影響國際收支的主要因素,進而分析了這些因素如何通過國際收支作用到匯率上。假定Y、Y'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國民收入,P、P'分別表示本國及外國的一般物價水平,i、i'分別是本國及外國的利率,e是本國的匯率,Eef是預期匯率。假定國際收支僅包括經常帳戶(CA)和資本與金融帳戶(K),所以有BP=CA+K=0。CA由本國的進出口決定,主要由Y、Y'、P、P'、e決定。因此,CA = f1(Y,Y',P,P',e)。K主要由i,i',e,Eef決定。因此K = f2(i,i',e,Eef)。所以BP=CA+K=f1(Y、Y 、P、P'、e)+f2(i、i'、e、Eef)=f(Y、Y'、P、P'、i、i'、e、Eef)=0 如果將除匯率以外的其他變數均視為已經給定的外生變數,則匯率將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變化到某一水平,從而起到平衡國際收支的作用,即: e = g(Y,Y',P,P',i,i',Eef) 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有利於全面分析短期內匯率的變動和決定。國際收支說並沒有對影響國際收支的眾多變數之間的關系,及其與匯率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分析,並得出具有明確因果關系的結論。國際收支學說是關於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
資產市場說: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 資產市場說
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1976年,Dornbuseh提出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也即所謂超調模型(overshooting mode1)。他認為商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的過渡過程。在超調模型中,由於商品市場價格粘性的存在,當貨幣供給一次性增加以後,本幣的瞬時貶值程度大於其長期貶值程度,這一現象被稱為匯率的超調。
資產組合分析方法
1977年,Branson提出了匯率的資產組合分析方法。與貨幣分析方法相比,這一理論的特點是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是不完全的替代物,風險等因素使非套補的利率平價不成立,從而需要對本幣資產與外匯資產的供求平衡在兩個獨立的市場上進行考察。二是將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引入了模型。本國資產總量直接制約著對各種資產的持有量,而經常帳戶的變動會對這一資產總量造成影響。這樣,這一模型將流量因素與存量因素結合了起來。 假定本國居民持有三種資產,本國貨幣M,本國政府發行的以本幣為面值的債券B,外國發行的以外幣為面值的債券F,一國資產總量為W=M+B+e'F。一國資產總量是分布在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外國債券之中的。從貨幣市場來看,貨幣供給是由政府控制的,貨幣需求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本國債券市場來看,本國債券供給同樣是由政府控制的,本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從外國債券市場來看,外國債券的供給是通過經常帳戶的盈餘獲得的,在短期內也是固定的。對外國債券的需求是本國利率的減函數,外國利率的增函數,是資產總量的增函數。 在以上三個市場中,不同資產供求的不平衡都會帶來相應的變數(主要是本國利率與匯率)的調整。只有當三個市場都處於平衡狀態時,該國的資產市場整體上才處於平衡狀態。這樣,在短期內,由於各種資產的供給量是既定的,資產市場的平衡會確定本國的利率與匯率水平。在長期內,對於既定的貨幣供給與本國債券供給,經常帳戶的失衡會帶來本國持有的外國債券總量變動,這一變動又會引起資產市場的調整。因此,在長期內,本國資產市場的平衡還要求經常帳戶處於平衡狀態。

『叄』 微觀經濟學問題

1.加快企業投資,加速經濟增長。財政通過減、免稅,投資抵免等稅收優惠措施和加速折舊,能刺激企業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快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速度,提高生產率和企業效益,使企業能更短的時間內加速資金的周轉循環。以戰後的日本為例。戰後日本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趕超性,在短期內經歷了高速增長過程,其財政政策作用於企業的調整居功至偉。在經濟恢復時期,推出了特別(加速)折舊制度和稅收減免制度,實現了企業合理化和設備現代化。即使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也對鋼鐵、汽車、造船等行業企業實行特別折舊制度,並加大財政補貼、財政融資政策作用力度,加快了重化工業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企業經濟能在戰後的東方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B。
促進企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企業尤其是工業企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經濟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必要保障。財政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政策手段,引導企業增加投入,發揮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主動作用。政策優惠向不同產業、行業、產品的傾斜,驅動企業市場偏好的改變,使企業適應整體市場形勢和經濟趨勢發展需要。政府通過建立規范的反傾銷、反補貼機制,並在政府采購方面予以優惠,還可以支持重點行業企業的穩定運行。任何國家在走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都會遇到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和生態問題的矛盾,必須要求企業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轉變工業企業的增長方式。此時,財政政策的支持和財政資金的投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
促進企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加速高科技企業產業化發展。我國早在1996年,財稅政策在支持企業進步方面就有相關決定,對工業企業的研究開發費用列支、折舊的提取等方面作出了優惠規定,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方面投入的積極性。同時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創新方面實行稅收減免扶持政策、經費資助政策、政府獎勵政策,加快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加速了企業的科技化發展進程。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政府向企業所屬科研機構提供大量科研經費,對企業當年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予以一定稅款的扣除,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究開發。這使美國高端技術始終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擴大企業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政府通過降低進口產品的關稅稅率,在一定范圍內給予相關項目和進口產品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可以刺激企業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外投資。出口方面,通過加大出口退稅力度,採取多種退稅形式,對出口企業產品在生產過程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可以提升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以我國為例,2001年以來,以支持外貿出口,多次提高出口產品特別是主要產品退稅率;從2002年起,我國部分地區對生產型出口企業出口貨物實行了「免、抵、退」稅管理辦法。!「」!年,對生產型出口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貨物全部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由於財政政策的強力支持,企業在外貿出口方面,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勢頭,也直接起到了拉動整個國內經濟增長的作用。

三、政策效應的目標趨勢:促進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內生性增長理論從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出發,在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理論研究和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內生性增長理論認為:在工業化國家中經濟增長率主要並不是源於物質資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技術進步的作用;又從教育形成人力資本的角度解釋了知識結構與增長率差異之間的潛在關系,將國民收入增長與要素投入貢獻之間的巨大缺口歸於人力資本的作用,還將人力資本知識作為內生變數引入到分析模型中,突出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換而言之,經濟的長期增長有賴於對新知識、新技術、人力資本

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於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並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經濟動盪的現在,在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中,邊際報酬遞減規矩能否適用呢?本人限於水平的限制,無妨通過數字模型,進行證明,只能通過簡單的類比,加以解釋。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主要適用在微觀經濟生產中,作為宏觀的國民經濟發展與 其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1.兩者的主體相同,都是組織機構;
2.兩者的目的相同,都是想社會提供產品,實現本身利益的最大化;
3.兩者的實施對象相同,都是各種不同的生產要素;
4.兩者操作手段相同,都是管理不同要素的投入數量與規模。
綜上,適用在微觀經濟中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可以適用於宏觀經濟;
當前,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要素是投資、消費和出口,可以理解為三種可變得生產要素。目前的狀況是,投資的增加,消費停滯,出口下降。一直以來政府都是通過擴大投資的手段來保持GDP的高速增長,依照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這條路還能走多元?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房地產投資盲目擴大導致邊際報酬遞減所造成的,這種效果通過信貸的形式體現出來。

答案補充

7.匯率決定理論是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主要分析匯率受什麼因素決定和影響。匯率決定理論隨經濟形勢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而發展,為一國貨幣局制定匯率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國際收支說、資產市場說。資產市場說又分為貨幣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與資產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答案補充

因素。。。
通過對購買力平價,利率平價,國際收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用購買力平價分析發展中國家時要做修正。發展中國家經濟起飛時期可能有較高的通脹率而其匯率並不按比例貶值。因為在經濟起飛的一段時間里,發展中國家的非貿易品(住房,服務)的漲價幅度遠高於貿易品的漲幅。第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一般高於發達國家。這也是人民幣未來可能趨強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利率平價對人民幣走勢的解釋和預測能力會越來越強。第四,中國應考慮在貿易項下基本平衡,在經常帳戶下有赤字,在資本項下有盈餘的格局來保持外匯供求平衡和匯率的穩定。第五,靠減少再貸款對沖中央銀行買匯放出基礎貨幣的餘地已變得越來越小。可選擇政策工具有: (1)用鼓勵投資或放寬進口限制的方法適當增加進口;(2)考慮採取用部分自願結匯的辦法使一部分外匯分流在民間;(3)逐步使利率市場化,以減少由套利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4)考慮逐步開放資本帳戶,穩步走向人民幣全面可兌換。

『肆』 為什麼彈性價格分析法與國際收支說的結論不同

貨幣論和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是固匯和浮匯的差別 是一樣的 前提有三個:垂直的總供給曲線;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即Ms=P*f(y,i),在y和i確定時f是不變的;一價定律(購買力平價)成立(差別不大)。
主要是相對價格、收入、利率、國內信貸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固匯就是(比如)國際收支逆差,浮匯就是貶值。
給我最大感受是國際收支分析是把這四個當作外生變數,它們引起國際收支變動;貨幣分析是把它們當作內生變數,別的量引起它們變動同時引起國際收支變動,他們只是結果。
日本低利率與國際收支順差同時存在,我國收入增加與順差同在,可以用貨幣分析法分析。
你可以找到北師大出版社的國際金融學嗎?我是看得它講的國際收支貨幣論,結合將博客的匯率決定理論的貨幣分析法,將博客是強調一個是存量(貨幣分析)一個是流量(國際收支分析),對此算是理解了一些了,感覺中級講不明白(將博客貨幣論貶值就沒講明白,大多數都沒講明白,我現在也不是很懂,只是記著的),太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我打算半清醒半迷糊地去考,真的,很浪費精力。

以收入為例。國際收支分析:收入上升---進口增加---逆差
貨幣分析:先畫三個圖(北師大那本書上看到的,要是找不到就看看我的描述吧)一個是古典adas圖,長期嘛;一個是購買力平價圖,橫軸e(直接標價),縱軸p,p=ep*,p*是外國價格,就是一條過原點的斜率為正的直線;一個是橫軸外匯儲備R,縱軸貨幣供給M,M=D+R,D是國內信貸,假設初始D=D0,就是一條過(D0,0),斜率為正的直線。
收入上升可能是由於as右移造成的,在asad中,價格P會下降,p下降在購買力平價中有貿易順差(在直線下面,本國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出口便宜,會增加),固定匯率下政府增持外匯儲備R,這是順差;浮動匯率下本幣升值(就是將博客的分析結果)。 另外固定匯率下R上升,M上升,導致ad上移,asad中價格回升,直到回到購買力平價直線上,貿易平衡,國際收支平衡。

貨幣分析突出了價格的作用,某些量變動最終引起價格變動,通過購買力平價來產生貶值或升值壓力,將博客匯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分析法什麼貨幣需求上升引起實際貨幣供給怎麼怎麼樣啊感覺解釋得不太能讓人理解,也不能把這個方法和三個圖聯系起來。考試時我還是按他的答吧。

總的來說,我的理解是國際收支分析是流量分析,因此把收入、利率、相對價格、國內信貸當作了外生變數,由此來影響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是存量分析,收入等的變動是因為其他東西變了,它們和國際收支只是共存的結果而已,不是起因。我也感到頭痛啊,不打算深究了,感覺時間很緊。呵呵,加油哈

R=X(出口)-V(進口)+K(資本流入)=M(貨幣供給)-D(國內信貸)
第一個等式是國際收支分析,他是流量分析,收入變動引起v變動,本國價格變動引起xv變動,利率變動引起k變動,信貸變動引起利率變動從而k變動.

第二個等式是貨幣分析法,他是存量分析,匯率是同貨幣市場國內外債券市場聯系在一起的,本國債券和國外債券無差別(風險中立,區別於後面那個資產組合方法),只考慮貨幣市場就行了,因為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兩者有一個均衡的話兩個都會均衡的(瓦爾拉斯一般均衡).要分析就分析在達到均衡後,收入等變數和國際收支的關系,有點事後的感覺.ms=p*f(y,i)在y增加f增加,md/p增加(均衡後的分析,ms恆等於md),p下降,升值壓力,或者國際收支順差,這就是不同於國際收支分析法的地方.

『伍』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模型內容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內容分析粘性價格貨幣模型中解釋的匯率從初始均衡狀態到達新均衡狀態的調節過程如圖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點,M0為初始貨幣存量,P0為與初始均衡點相對應的商品價格,S0為初始均衡匯率。
其調整過程是:當由於某種原因引起了貨幣供給量從M0增加到M1時,由於產生了瞬間的貨幣超額供給,作為資產價格的利率和匯率會作迅速調整。由於價格粘性,在價格水平來不及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時匯率從S0調整至Sb(本幣貶值),即所謂的匯率超調(匯率超調的程度取決於M線的斜率,M線越陡,匯率超調程度越大)。經過一段時間後(從t0到t1),價格開始做出滯後反應,而此時的利率水平經過短暫的下降之後,會由於國際資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貨幣的超額供給導致預期通貨膨脹而使利率上升,相對利率的提高又會引起國際資本的流入。從而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得到緩和。隨著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最終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完全消化。這時匯率則從超調狀態B點(P0、Sb和M1的交匯點),到達E點(Pe、Se、M1的交匯點)。在E點上,匯率、利率、價格、貨幣存量和產出重新達到了均衡狀態。此時,購買力平價成立,這既是所謂的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原因。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區別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和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式都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同屬匯率的貨幣論。
後者由於假定價格是完全靈活可變的,被稱作彈性價格的貨幣論(flexible-price Monetary Approach),而匯率超調模型修正了其價格完全靈活可變的看法,被稱為粘性價格的貨幣論(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陸』 什麼是彈性分析方法

彈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潰後的浮動匯率制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國當局所實行的貨幣貶值對該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影響,著重分析了在匯率貶值改善貿易逆差所需的彈性條件和匯率貶值對於貿易條件的影響兩個方面。這一理論最初由A·馬歇爾和A·勒納提出,以後又由J·羅賓遜和L·梅茨勒在20世紀30年代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彈性分析法是以馬歇爾局部均衡理論為基礎的。有以下假設:1、它只考慮在進出口市場上匯率變化的影響而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包括收入、其他商品價格、偏好等不變),進出口需求曲線本身的位置不變,因而貨物貶值的收入效應和價格效應被抽象掉了。2、所有貿易商品的供給彈性為無窮大,因而按國內貨幣表示的出口商品價格不隨需求增加而上漲,與出口相競爭的外國商品價格也不因需求減少而下降。當進口需求減少時,以外國貨幣計算的進口商品價格不下降;當進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時,與進口商品相競爭的商品價格也不上升。3、假設沒有資本流動,國際收支等於貿易收支。4、假設最初貿易是平衡的,匯率變化很小。

『柒』 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1.垂直的總供給曲線;
2.穩定的貨幣需求;
3.購買力平價的成立。 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這一本國貨幣市場平衡的條件寫成: Ms-P=αy-βi,α>0,β>0
本國價格水平表達式: P=Ms-αy+βi
外國價格水平表達式: P』=Ms』-αy』 +βi』
購買力平價提供了本國價格水平與外國價格水平之間的聯系: e=P-P』
帶入可得: e=α(y』-y)+β(i-I』)+(Ms-Ms』) ⑴
⑴式即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從中可以看出,本國與外國之間實際國民收入、利率水平以及貨幣供給水平通過對各自物價水平的影響進而決定了匯率水平。這樣彈性貨幣分析法就將貨幣市場上的一系列因素引進了匯率水平的決定之中。 第一,本國貨幣供給水平一次性增加的影響。本國的貨幣供給的一次性增加,會迅速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相應提高。 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貨幣供給的一次性增加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本國貨幣的同比例貶值,本國產出與利率則不發生變動。
第二,本國國民收入增加的影響。在貨幣模型中,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貨幣升值。
第三,本國利率上升的影響。在貨幣模型中,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利率的上升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上升,本國貨幣的貶值。 第一,貨幣模型將購買力平價這一主要形成於商品市場上的匯率決定理論引入到資產市場上,將匯率視為一種資產價格,從而抓住了匯率這一變數的特殊性質。
第二,貨幣模型引入了諸如貨幣供給量、國民收入等經濟變數,分析了這些變數的變動對匯率造成的影響,從而使這一理論較購買力平價能在對現實生活的分析中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第三,貨幣模型是一般平衡分析。
第四,由於理論假定的不同,貨幣模型是資產市場說中最為簡單的一種形式,但它卻可以反映出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點。

『捌』 彈性價格分析法的主要假設有哪些

匯率的彈性價格分析法可簡稱匯率的貨幣模型.貨幣模型假定本國債券與外國債券之間可完全替代·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具有完全彈性,因此貨幣市場的平衡情況決定了匯率的變動,這樣彈性貨幣分析法就將貨幣市場上的一系列因素引...

『玖』 資產組合分析法和貨幣分析法的異同是什麼

資產組合分析法與貨幣主義分析法的共同之處在於兩者都將匯率的決定引入到資產市場上。二者區別在於對商品價格的彈性和黏性的分歧。如下:

(1)資產組合分析法,基本思想:本幣資產和外幣資產不完全替代,非套補利率評價不成立。一國總資產W=本幣M+本幣面值債券B+外幣資產的本幣價值eF。通過對三種資產在三個市場的調整決定匯率e。

(2)貨幣分析法,基本思想:本幣資產和外幣資產可以完全替代,可視為統一的市場,匯率決定於貨幣市場上貨幣供求變動。貨幣分析法又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即匯率的貨幣模型;黏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即超調模型。

資產組合分析法

從貨幣市場看,貨幣供給是政府控制的外生變數,貨幣需求則是本國利率、外國利率的減函數和資產總量的增函數。這就是說本國貨幣的需求隨著i和i*的提高而減少,隨資產總量的增加而增加。

從本國債券市場看,本國債券供給量是由政府控制的外生變數,本國債券需求是本國利率和資產總量的增函數,外國利率的減函數。

『拾』 您能再詳細說說國際收支說和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對利率與匯率的影響為什麼不同么

國際收支說作用機制:
Y--> mY --> CA<0 -->外匯需求增加 -->貶值
P -->本國商品競爭力下降 -->CA<0 --> -->外匯需求增加 -->貶值
i -->KA>0 -->升值
彈性貨幣分析法
Y上升 -->MD (貨幣需求)上升 -->C下降(實際余額效應) -->P下降 -->本幣升值(購買力平價)
i 上升-->MD下降 -->C 上升 -->P上升 -->本幣貶值
其不同點在於:前一種方法更注重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分析匯率決定;而後者則是從貨幣供求的角度出發影響物價水平從而通過購買力平價來分析匯率決定的,其匯率決定機制不同,因此所得到的結果不同。

熱點內容
股票被公布可能退市 發布:2025-05-17 10:40:06 瀏覽:959
御家匯股票解禁對股價的影響 發布:2025-05-17 10:36:21 瀏覽:257
中國船舶股票真的要退市嗎 發布:2025-05-17 10:21:46 瀏覽:80
股票退市了還能索賠嗎 發布:2025-05-17 10:09:48 瀏覽:140
期貨居間一共有多少人 發布:2025-05-17 10:06:00 瀏覽:2
如何購買美國債權理財產品 發布:2025-05-17 10:01:26 瀏覽:352
公共維修基金給哪裡交 發布:2025-05-17 10:01:20 瀏覽:397
股市估值高現有資金如何配置 發布:2025-05-17 09:38:53 瀏覽:343
泰康科技股票代碼多少 發布:2025-05-17 09:15:01 瀏覽:328
平安集團下的陸金所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5-17 09:02:01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