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發行什麼貨幣
⑴ 太平通寶是哪個朝代使用的古貨幣,是那位皇帝在位時發行
北宋太宗趙光義鑄造的太平通寶錢是流通最廣、影響最大的「太平」錢。太平通寶錢鑄造於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是宋代第一枚年號錢。錢文隸書體,疑為宋太宗御筆親書,為銅質小平錢。該錢鑄造數量大,不僅作為貨幣流通使用,而且被人們視作吉祥之物,大量收藏保存。當時人們將太平通寶錢釘在帽子上,掛於衣帶上,系於屋樑上,埋藏於墓葬中,甚至在姑娘出嫁的嫁妝箱底也放上幾枚太平錢。直到現在,農村中有人建房蓋屋時,仍會在地基下埋上幾枚太平錢,以祈求納吉祛邪。
此後,遼代聖宗(1021-1031年)、南宋建炎年間李婆備、「太平天國」革命政權以及清末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等也都鑄造發行有太平錢。南宋建炎年間李婆備鑄造的太平通寶錢材質為銀質。清代咸豐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鑄造發行了「太平天國」、「太平聖寶」等錢幣,有金、銀、銅等多種材質。1853年9月,上海小刀會起義佔領上海,建立「大明太平天國」,開爐鑄造了「太平通寶」錢。這種錢正面文字、形制與北宋錢頗為近似,只是在錢幣背面鑄有日、月圖案或「明」字,以示反清復明的政治理想。
除流通行用錢外,古代官府和民間還鑄造了大量帶有太平字樣的厭勝錢,有大有小,背有吉祥語句或吉祥圖案。現在發現的具有厭勝性質的「太平」錢,幣材包羅五金,有金、銀、銅、鐵、鉛、錫等,還見有玉、料、木質者。清代宮廷還鑄造使用滿文「天下太平」錢,正面為帝王年號,從乾隆至宣統列朝都有。
可以
⑵ 關於古幣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⑶ 古幣 銅幣 鑒定 兩枚銅幣,不怎麼懂,各位老師,朋友,給看看
請你看看。我查找的資料。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編輯本段古幣的價格
某些古幣雖年代久遠,由於其鑄量極大,出土的數量也很多,故其價格並不一定比後期錢幣的價格高,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280億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一些皇帝年號較短暫的貨幣,以及執政時間較短的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和地方割據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因流通時間短、數量少,故價格較高。如宋欽宗的「靖康通寶」、「元寶」每枚的價格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錢只值1元左右。
價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張獻忠農民政權所鑄「西玉賞功」銅錢,現價格達3萬多元。我國歷史上幾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於同期漢族政權鑄幣,「雕母」、「母錢」、「錢范」、「開爐錢」,「庫鎮錢」等更是古錢中的珍品,其價格往往在數千元到數萬元之間。
不同比值,不同寶文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定價在2萬元以內;南宋的「建炎通寶」的價格卻在3000元以內。
古錢幣在市場上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因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1、嘉慶通寶,寶陝,普通品,背景:嘉慶年間陝西省鑄造。價格1——2元。
2、嘉慶通寶,寶源,普通品,背景:嘉慶年間在北京鑄造。價格1——2元。
3、乾隆通寶,寶源,普通品,背景:乾隆年間在北京鑄造。價格1——2元。
4、康熙通寶,未見背面的局標識,一般價錢在3——5元左右。
5、元佑通寶,宋錢,普通品,背景:北宋哲宗元佑年間鑄造。價格3——4元。
6、壽字廠牌,背玄武,無價值。
7、正隆元寶,金代,普通品,背景:正隆元寶為金建國四十二年第一錢,與前此沿用之遼、宋錢並行。價格:3——4元。
8、天禧通寶,宋錢,普通品,背景:北宋真宗天禧年間鑄。價格3——5元。
9、開元通寶,唐代,普通品,背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價格2——3元。
10、光緒元寶,當十銅元,普通品,背景:光緒年間機制銅元。價格3——4元.
⑷ 關於太平天國的資料
太平天國 - 清末的農民起義政權
太平天國運動,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後建國號「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1872年,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囯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因清朝推行薙發易服,太平天囯均不剃發、不結辮,披頭散發,故太平軍一眾均被稱作「長毛」。
1.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支付戰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統治更加腐敗。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也乘機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勞苦大眾紛紛起義。
2.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3.自然災害嚴重。1846年至1850年,兩廣地區水、旱、蟲災不斷,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飢餓和死亡的困境。
4,鴉片的輸入,導致滿清白銀外流,勞動力衰竭,為遏止這種狀況,清帝國認為需要對國民進行清洗,於是,發生了1850年代的太平天國,捻軍,陝西回民起義,清帝國損失老弱人口1/4,換得30年的繁榮期。所以,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時候也可能是統治階級的默認。
經過
金田起義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曾多次到廣州參加科舉,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貴縣一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廣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聖經》,因受羅孝全的中國助手欺騙,令羅孝全推遲了為其洗禮的計劃,離開廣州,前往廣西桂平與馮雲山會合。
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荊山蒙沖鄉石人村地方團練以「聚眾謀反」罪名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衙門囚禁。洪秀全前往廣州欲以「傳教自由」為由,找上層關系營救。後馮雲山被信徒集資賄賂桂平知縣王烈,而得到釋放。
1850年夏,洪秀全發布團營令,要求會眾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團營編伍,同年年底,太平軍先後在思旺和蔡村江與清軍展開戰斗,由此開始了與清廷的武裝對立,初以「太平」為號,後建國號「太平天國」,並實行公有財產制。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後世人將這一天定為金田起義紀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後改稱天王。
永安建制
1851年秋,太平軍占廣西永安州(今蒙山縣)。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封原中軍主將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東王,稱九千歲,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稱八千歲,原後軍主將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稱七千歲,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稱六千歲,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皆受東王節制。太平天國在南王馮雲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創的歷法——「 太平天歷」。
1852年(咸豐二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圍攻省城桂林,不克,繼續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軍江忠源部攔截,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後傷重死亡。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8月,西王蕭朝貴聞長沙兵力空虛,率偏師進攻長沙,9月12日在攻城時戰死。洪秀全、楊秀清聞訊後急率主力來到長沙城下,但此時清方已重兵雲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攻克岳州。
定都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太平軍人數增至五十萬(裹挾難民),3月19日攻克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陸建瀛陣亡。進城後洪秀全下令,全城捕殺旗人,「有擒得旗人者,賞銀五兩」。於是城中的漢人都起來搜捕追殺旗人,旗人兩萬餘人無論男女老幼幾乎全部被殺。太平軍將江寧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
4月27日,英國戰艦HMS Hermes到達江寧,英國公使文咸(同時為香港總督)Samuel George Bonham與北王韋昌輝及翼王石達開會面,密迪樂Thomas Taylor Meadows為翻譯。
英國對太平天國表達了目前對太平天國及清朝中立的態度。年底,法國駐華公使布爾布隆訪問天京。
出師北伐
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1855年3月,林鳳祥在直隸東光縣連鎮受傷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處死。李開芳在山東茌平縣馮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處死。
西征及天京解圍
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賴漢英、曾天養、林啟榮等奉命督戰船千餘,溯江西征。先後攻下安慶、九江、武昌等地。
為反擊太平天國,1853年3月底清欽差大臣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4月16日,清欽差大臣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
1854年,西征軍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軍抵抗,湘軍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達開大破湘軍,復陷武昌。
1856年4月5日,太平軍再克揚州,攻破「江北大營」。1856年(咸豐六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清軍統帥向榮在8月9日自殺。
天京事變
太平天國前期,軍政大事由軍師負責,洪秀全退居幕後少理朝政,大權落在東王楊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軍攻破清軍向榮的「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後,東王楊秀清見當時太平天國形勢大好,便另有圖謀。楊假裝「天父下凡」迫天王將自己由「九千歲」封為「萬歲」。北王韋昌輝在這時請求天王誅殺東王,天王不肯。後來,陳承瑢向天王告密,謂東王有弒君篡位之企圖,天王密詔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綱鏟除東王。
一直與楊秀清有矛盾的韋昌輝在9月1日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偷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人被殺,東王幕府部屬、他們的家人及其他軍民共2萬多人亦被殺,史稱「天京事變」。翼王石達開抵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石達開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後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韋昌輝盡殺翼王府中家屬。
石達開在安徽舉兵靖難,上書天王,請殺北王以平民憤。天王見全體軍民都支持石達開,遂下詔誅韋。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洪秀全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盡管武昌在石達開回京後不久即因糧盡援絕而陷落,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鋒直指湖北。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且洪秀全又以其兄長洪仁發制肘他。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數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最後在四川紫打地與清兵戰斗,戰敗被清兵誘降,被押返成都凌遲處死。
天京事變使三王被殺,翼王遠走,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
石達開遠征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准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後,石達開先後轉戰於天京外圍的閩、浙、贛等省,牽制大量清軍,支援天京、安徽戰場。
1858年,清軍乘太平天國內訌之後,重建江北、江南大營。4月,洪仁玕輾轉到達天京,被封為干王。
1859年年春,石達開入湖南,發動「寶慶會戰」,欲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
1861年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轉戰蜀、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1863年4月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但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陷入重圍,多次突圍不成。
時任四川總督的駱秉章遣使入太平軍中談判。經協議,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剩餘兩千武士保留武器隨行,在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太平軍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四川成都被凌遲,余部堅持戰斗。
太平軍東征和清軍反擊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擊破清軍江南大營後,乘勝攻下江蘇南部多個地方。同年9月,太平天國部署第二次西征,以陳玉成、李秀成軍為江北江南兩支主力,目的為進攻清軍後方以援救安慶。
1861年上半年,北路的陳玉成因英國官員干預而不敢進攻武漢;南路的李秀成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李知道其他太平軍吃敗仗後,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攻下浙江大部份地區。
1861年9月,安慶失守。
1862年1月,李秀成率軍攻上海,清軍和洋人聯合抵抗,太平軍久攻仍未能佔領上海。此戰引起控制上海的西方列強不滿,加上有教徒指稱太平天國根本為異端,其說詞詭異,不符合羅馬公教或新教教義,以及太平天國影響歐美各國在華利益,西方各國對太平天國運動轉向反對。5月,陳玉成在壽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軍勝保。同年6月陳玉成被清軍處死。
1862年(同治元年)6月,洪秀全命令李秀成回援天京,李集結二十萬人兵力,10月起大戰湘軍四十多天,未能取勝。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長江。同年李鴻章攻江蘇南部,左宗棠攻浙江。
1863年12月4日,蘇州守將譚紹光被部下殺死,蘇州失守。
運動結局
天京陷落與敗亡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圍要塞盡失,並苦缺糧食,忠王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洪秀全不準。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飢後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隨後清軍屠城,許多平民百姓被殺(相較之下太平天國攻下南京時並未屠城),其慘況無可描述。
湘軍攻破天京後太平軍放火燒城,湘軍在大肆搶劫後也到處縱火。
李秀成、洪仁玕護送幼天王突圍。李秀成讓好馬給幼主,混亂中與幼主失散,於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親書供狀數萬字後(《李秀成自述》),於8月7日被曾國藩處死。
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今江西石城縣木蘭鄉新河村古嶺組)兵敗被俘,11月23日在南昌被殺。
10月25日,幼天王洪天貴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遲處死。
余部戰斗
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余部,譚體元部隊向廣東方向突圍,在1866年初於廣東梅縣被肅清。
江北的太平軍賴文光部投入捻軍,於1865年殺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繼續對抗清軍直至1868年。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余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
1872年4月,石達開余部李文彩部在貴州大塘覆滅,這是最後一支可以查證的使用太平天國旗號的反清武裝,理論上是最後一支太平軍。不少學者認為,應以李文彩部的覆滅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標志。
起義概況折疊編輯本段
思想政治
思想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佔有中國半壁江山。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徵。另一方面,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這可能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
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等幾本書之內。然而,很出奇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雖然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但他其實對基督徒一無所知。他的思想,其實全部源於當時的中國籍傳教士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後來有外國傳教士知道了這件事,試圖向他講述聖經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為異端。不過,洪秀全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對於當時處於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群眾有著很大的號召力。
政治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革命綱領,體現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舊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資政新篇》是干王洪仁玕在後期提出的中國第一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由於客觀上周邊環境的惡劣與主觀上農民階級的漠視而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另有意見認為,太平天國存在本質上的缺陷,進步的表徵底下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國由神權與王權結合,朝中不但階級森嚴,為王為官者的為所欲為,更甚於儒家思想約束下的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國對固有傳統文化完全推倒,對傳統知識分子仇視。洪秀全等王定都天京後,生活糜爛腐化,朝政綱紀紊亂,聖靈亂封。制度上,天朝田畝、資政新篇等綱領只屬紙上談兵,從未有認真推行,亦不見有任何成效可言。至於所謂「開放科舉考試予女子應考」等進步政策,大多僅存在於野史傳說之中。
這個政權在歷史上存在非常大的非議,他的「先進性」並沒有得到歷史學家的贊同;太平天國被認為是建立在欺壓人性基礎上的另一個殘暴的政權。洪秀全本人也並不被認為是理解基督教教義。他的所有的政策都沒有得到過成功實施。事實上,這更加傾向於一個農民暴力政權。
政治制度
前期七王表
爵號 姓名 襲爵
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 楊秀清 天王第五子洪天佑承嗣,稱幼東王九千歲,
天京陷落後不知下落。
右弼又正軍師西王 蕭朝貴 長子蕭有和襲爵,稱幼西王八千歲,
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前導副軍師南王 馮雲山 西王二子蕭有福承嗣,稱幼南王七千歲,
天京失陷後,突圍至湖熟鎮犧牲。
後護又副軍師北王 韋昌輝 以罪誅,爵除。
左軍主將翼王 石達開
燕王 秦日綱 以罪誅,爵除。
豫王 胡以晃 子胡萬勝襲爵,稱幼豫王強千歲。
展開
前期侯爵表
爵號 姓名 備注
頂天侯 秦日綱 1854年封燕王
靖胡侯 林鳳祥 追封求王
定胡侯 李開芳 追封請王
平胡侯 吉文元 追封祝王
剿胡侯 朱錫琨 後期事跡不詳,可能在北伐中戰死。
滅胡侯 黃益芸 1853年軍營火災中喪生
護國侯 胡以晃 1854年封豫王
興國侯 陳承瑢 後改佐天侯
衛國侯 黃玉昆 後改衛天侯
鎮國侯 盧賢拔 楊秀清親戚,後期事跡不詳。
補天侯 李俊昌 後改名俊良,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贊天侯 蒙得恩 1859年封贊王
襄天侯 林大基 楊秀清甥婿
相天侯 黃期升
匡天侯 黃維江 楊秀清姊夫
助天侯 劉紹廷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翊天侯 吉成子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扶天侯 傅學賢 東殿尚書,天京事變中被韋昌輝殺死。
衛天侯 曾錦謙
展開
後期重要的王干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扶王陳得才、啟王梁成富、 遵王賴文光、祜王藍成春。
經濟制度折疊
聖庫制度
聖庫制度是太平天國創立的第一個經濟制度。這個制度是伴隨著太平軍金田起義而同時產生的,直到太平天國革命失敗,聖庫制度也隨之泯滅。當太平軍創興之時,聖庫制度對保障部隊供結、吸引貧苦農民參加革命和保證軍事紀律等方面,都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定都天京後,洪楊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經濟生活也納入聖庫的供給范圍。而且一度要求以「人無私財」的原則施之於民間,這就走過了頭、違背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顯然是錯誤的和行不通的,其消極作用便逐漸暴露出來。
太平天國無論軍中或城鄉都編立軍伍。地方政權每一萬三干親家設一軍帥,下轄師帥、旅帥.卒長,最基層的組織單位領導稱兩司馬。從每軍到兩司馬按規定都沒有聖庫。在「天朝」則設「總聖庫」主管財物。 在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啟,在它的中央機構中設立「總聖庫」、「總聖糧」,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員,「職同檢點」。其下分設備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國聖庫的物資來源,約有以下五方面;一是起義初期持上帝全會眾交給聖庫的銀糧衣物;二是打敗清軍或攻克城鎮繳獲的戰利品;三是各處城鄉人民的員獻和對富戶派大捐、打先鋒所得的財物;四是「科派」、田賦與工商稅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產品等。天京城中設立的百式衙與諸匠營,是聖庫物資的重要來源之一。
建立在人無私財的原則基礎上的聖庫供給制度,在太平天國革命初期曾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它首先是吸引了貧苦農民群眾踴躍參加起義。其次,聖庫制度保障了太平軍的供給,也鼓舞了他們的鬥志。戰士們的家屬在天京,有聖庫解決生活問題,因此無後顧之憂,能專志於「殺妖取城」,為開創太平天國的大業而斗爭。第三,一切繳獲交歸聖庫,保證了太平軍良好的紀律,也使軍民關系融洽。太平軍紀律之優良在農民起義中為人所盛稱,特別在前朗更是如此。第四,在天京這樣長期被清軍包圍的城市中,實行聖庫供給制有它特殊的意義。聖庫制在保衛天京和鎮江等軍事重鎮中,起到了軍民同甘共苦,民心穩固不懈的巨大作用。
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私有制度還處於方興未艾之時,任何一種想改變這種客觀趨勢的平均主義的思想和制度,都只能是被剝削者的美好幼稚的空想。如要求在實踐中長期推行,無疑將會退到阻礙和破壞。從人們的意識形態來看,幾千年的私有觀念,也絕不是《太平條規》中禁止私藏金銀和天王詔令、東王誥諭中要求「公心和儺」的說教所能改變的。農民雖然具有強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但正因為他們是農民,私有觀念和發家致富的願望是濃厚的。他們並不滿足於平均主義的供給制度。因此,聖庫制度在實施中,便遇到愈來愈多的主客觀困難。它應該隨著情況的發展而作合理的改革,把這種起義初期的供結制度轉變成較為完善的財務制度,以適應新的需要。但是,沒有材料證明太平天國對此作出過重大修正,而是任其自流演變,最後終於被破壞和變質了。
破壞聖庫制度的,首先是太平天國領導階目的封建特權思想和物質享受無度。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便自視力天下萬國之主,天京被稱作「小天堂」。大建宮室,窮極壯麗……。雖有聖庫專管財物,但對諸王與高級官員卻沒有限制,這無疑是對聖庫制度原則的一種破壞。 這說明在太平天國最高領導階層中,封建享受思想何其濃厚。在韋昌輝的眼裡,聖庫何嘗還有平均平等的公庫原則,只不過是封建帝王的私財和任意支配的內庫而已!洪、楊雖然口頭上也講「節用而愛民」的道理,但進入大城市後,講享受與排場,揮霍公共財物的奢靡之風,像病疫一樣地滋長起來。
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於1853年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它是太平天國的基本綱領,其基本內容是關於土地改革制度,同時提及中央及地方政制,還涉及經濟制度。
發行貨幣
太平軍的貨幣除初期名稱為通寶外,其餘均稱為聖寶。聖字取意於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綱領,故太平軍的聖庫、聖糧、聖兵等等多用「聖」字,錢幣亦如此。
此外,還鑄造了一批鎮庫性質不能參與流通的花錢。其種類有四:小號大花錢、中號大花錢、特大號,其中特大號大花錢是我國最大最重錢幣之一,僅半枚殘錢就超過四市斤,重達2170克,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軍事制度折疊
太平天國的軍隊號稱太平軍,1850年7月為洪秀全建立。
太平軍按《太平軍目》規定,在正副軍師的統率下,有丞相、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各級指揮將領。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其中伍長統轄4人、軍帥管13155人。
太平軍表定紀律甚嚴,按《定營條例》及《行營規矩》規定,必須遵守命令、愛護武器、保護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銀物資等;作戰號令按《行軍總要》部署。前期執行甚嚴,後期日漸鬆弛。
太平天國在從廣西轉戰到南京期間曾在軍中推行男女隔離的制度,並將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兩年,其後全面廢止。但在天京以外的太平天國佔領區,僅於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間在武漢短暫推行過,其他地區並未將此制度推行民間。
其它制度折疊
關於生活物資的分配製
太平天國對農村的社會組織,按照太平軍編制進行了改組,即以軍、師、旅、卒、兩司馬為編制。
關於各級職官的保舉與黜陟制度
太平天國的各級職官,分為朝內、軍中和地方鄉富三種。規定每年一保舉,三年一升貶。
關於教育與司法制度
太平天國的教育是以宗教形式進行,每二十五家設一禮拜堂,禮拜堂兼學校。 關於司法, 《天朝田畝制度》規定每軍設「典刑法」官二人,一正一副,以師帥、旅帥兼任。不過,民間凡有民刑訟事,開始還是由兩司馬調理,如不能平息,則逐級復審。
相關信息折疊編輯本段
歷史功績折疊
其一,太平天國運動所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是農民階級的偉大創造,給予了農民階級一定的物質利益,反映了農民階級渴望自由、平等的強烈願望。《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綱領性文件,也是歷史上農民起義者第一個有關分配土地的具體方案,體現了平等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資政新篇》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學技術,提倡興辦企業,主張工商謀利,鼓勵私人資本,是一個順應歷史潮流的要求,其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的結局。
其二,定都天京後,積極地實施對外貿易政策,並開展正常對外貿易。對外貿易方針是積極開發,平等互利,獨立自主,與清政府閉關自守,投降媚外,喪權辱國等情況形成鮮明對比。對鴉片輸入態度很強硬。1854年,楊秀清在致英使的信中談到通商時寫道:「不惟英國通商,萬國皆通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後方定,害人之物為禁。」給侵略者當頭一棒。1863年,上海港出口茶葉為1200萬磅,比1858年翻了一番。1862年,在上海報關的輪船180艘,上海港進口關稅收入為3370114兩,兩碼頭收入51960兩,極其繁榮。
其三,初步擔負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斗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在意識形態方面,把矛頭指向了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反對封建等級制度,提倡平等思想。太平天國的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至於反帝斗爭,旗幟也非常鮮明。洋槍隊頭子華爾、法國提督卜羅德死在太平天國戰士的刀下。1862年,有一個外國侵略者來南京向洪秀全建議,協力擊敗清軍之後,平分中國。洪秀全當即嚴詞駁斥:「我爭中國,意欲全圖;事成平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後,引鬼入邦。「這充分體現了其愛國主義立場。
其四,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清朝的統治更加風雨飄搖。
其五,19世紀中期,亞洲出現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太平天國運動同波斯,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
重大失誤
一、政教合一,權力系統混亂,神權與皇權矛盾交叉。
二、興拜上帝教,亡也拜上帝教。
三、定都天京,封建體制,漸生腐敗。
四、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後期作戰,屢失良機。戰略上存在重大失誤。
五、理想社會的空想,現實與幻夢的交織。
六、孤家寡人,內部不合。
七、治國無章,社會管理混亂。
⑸ 簡單介紹中國古代的錢幣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編輯本段古幣的價格
某些古幣雖年代久遠,由於其鑄量極大,出土的數量也很多,故其價格並不一定比後期錢幣的價格高,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280億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一些皇帝年號較短暫的貨幣,以及執政時間較短的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和地方割據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因流通時間短、數量少,故價格較高。如宋欽宗的「靖康通寶」、「元寶」每枚的價格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錢只值1元左右。
價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張獻忠農民政權所鑄「西玉賞功」銅錢,現價格達3萬多元。我國歷史上幾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於同期漢族政權鑄幣,「雕母」、「母錢」、「錢范」、「開爐錢」,「庫鎮錢」等更是古錢中的珍品,其價格往往在數千元到數萬元之間。
不同比值,不同寶文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定價在2萬元以內;南宋的「建炎通寶」的價格卻在3000元以內。
古錢幣在市場上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因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
⑹ 中國古代太平天國時期用的什麼錢幣
在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農民起義運動,但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應該是由洪秀全發動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太平軍於癸丑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改稱天京)之後,即開始鑄造自己的貨幣。太平軍的貨幣除初期名稱為通寶外,其餘均稱為聖寶。聖字取意於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綱領,故太平軍的聖庫、聖糧、聖兵等等多用「聖」字,錢幣亦如此。
太平軍的貨幣材料有金、銀、銅、鐵、鉛等。面值分為小平(當一錢)、折五錢、折十錢、當五十錢等多種。同時書體品式較為復雜。[1]
相關花錢
太平天國錢幣
此外,還鑄造了一批鎮庫性質不能參與流通的花錢。其種類有四:小號大花錢、中號大花錢、特大號大花錢,其中特大號大花錢是我國最大最重錢幣之一,僅半枚殘錢就超過四市斤,重達2170克,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⑺ 太平通寶是什麼時候的錢幣是不是太平天國的
樓主所說的是北宋時期的太平通寶,太平通寶背均無字,部分錢幣背"星""月"紋,較無字版價格略高一此,因為鑄量太大,目前錢幣市場價格1元左右,樓上所說價格太高。
太平天國鑄幣分為以下幾種!
太平天國 楷書 小平 宋體背「聖寶」200
太平天國鑄。洪秀全於咸豐三年定都南京,並正式鑄行太平天國錢,幣材金,銀,鉛鐵俱有,然以銅幣為主,形制分小平錢徑1.9厘米,重2.2克,折五錢徑2.85厘米,當十徑3.8---4.2厘米,當五十徑4.8--5.2厘米,錢文多為宋體字,次為楷書,國字方框內從王,名稱不一,
太平天國 楷書 折五 宋體背「聖寶」600
太平天國 楷書 折十 宋體背「聖寶」1100
太平天國 楷書 折五十 宋體背「聖寶」1700
太平天國 楷書 折二 背「聖寶」120
太平天國 楷書 折五 背「聖寶」650
太平天國 楷書 折二十 背「聖寶」1100
有太平天國,天國,背文有通寶,聖寶,初期與後期相比,差別很大,實與國力有關,大花錢徑33.5厘米,重達4500克,太平天國錢因其製作精美,廣受喜愛,傳世以面文:太平天國,背文聖寶者最為長見
太平天國 楷書 小平 背「太平」150
太平天國 楷書 小平 背「聖寶」25
太平天國 楷書 小平大樣 背「聖寶」母錢7000
太平天國 隸書 小平大樣 背「天國」220
太平天國 隸書 小平 背「聖寶」2000
太平天國 楷書 特大型 背「聖寶」70000
太平通寶 楷書 小平 背月「明」300
還有一種上海小刀會咸豐四年鑄,面文隸書,直讀,背日、月、或穿下明字,日、月相合乃一明字,以示反清復明之目標,徑2.4厘米,重3.2--4.5克,小刀會之太平通寶鑄行僅一年,故傳世不豐。
太平通寶 楷書 小平 背「文」500
⑻ 人民幣收藏價值問題
這些都是文化。你看看。你在說有沒有收藏價值。
秦朝:(前221~206)
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西漢:(前221~23)
帝王:高祖(劉邦)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帝王:少帝恭(劉恭)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半兩
帝王:武帝(劉徹)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
帝王: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帝五銖、小五銖
帝王:元帝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注: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劉玄)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注: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東漢:(25~220)
帝王:光武帝(劉秀)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武五銖
帝王:靈帝(劉宏)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齣五銖
帝王:廢帝(劉弁)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三國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注:壓五壓金五銖
吳(222~280)
帝王:大帝(孫權)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漢)(221~363)
帝王:昭烈帝(劉備)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晉、東晉、十六國
西晉(265~316)
帝王: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沿用舊錢
帝王:惠帝(司馬衷) 年號: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興、光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一類小型私鑄泉泉、貨貨、貨泉、布泉、貨布可能為當時豪強鑄造
東晉(317~420)
帝王: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趙王石勒造「豐貨」
帝王:明帝(司馬紹)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沈充造「沈郎五銖」
帝王:成帝(司馬衍)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帝王: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北涼造「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夏造「大夏真興」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劉義隆)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孝建四銖、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南朝:齊(479~502)
帝王:武帝(蕭賾)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南朝:陳(557~589)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嘉五銖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貨六銖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和五銖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平五銖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注: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北朝:東魏(534~550)
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注:小樣永安五銖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齊(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注:常平五銖(齊)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注: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元通寶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歷通寶
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中通寶(新疆鑄)
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注: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國
後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後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後晉(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後漢(947~950)
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佑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周元通寶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趙匡胤) 在位時間:960~976 年號:建隆、乾德、開寶 發行錢幣及備注:宋元通寶
帝王:太宗(趙光義) 在位時間:976-997 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發行錢幣及備注: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 (李順)應運元寶
帝王:真宗(趙恆) 在位時間:998~1022 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僖通寶
帝王:仁宗(趙禎) 在位時間:1022~1063 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歷、皇佑、至和、嘉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聖元寶.明道元寶.景佑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皇佑通寶.至和元寶.至和重寶、至和通寶.嘉佑元寶.嘉佑通寶
帝王:神宗(趙頊) 在位時間:1068~1085 年號:熙寧、元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熙寧元寶.熙寧通寶.熙寧重寶.元豐通寶.元豐重寶
帝王:哲宗(趙煦) 在位時間:1086~1101 年號:元佑、紹聖、元符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佑通寶.紹聖元寶.紹聖通寶.紹聖重寶.元符通寶.元符重寶
帝王:徽宗(趙佶)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國通寶.聖宋元寶.聖宋通寶.崇寧通寶.崇寧重寶.崇寧元寶.大觀通寶.大觀元寶.政和通寶.政和重寶.重和同胞.宣和元寶.宣和通寶
帝王:欽宗(趙桓) 在位時間:1126~. 年號:靖康 發行錢幣及備注:靖康元寶.靖康通寶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趙構) 在位時間:1127~1162 年號:建炎、紹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建炎通寶.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紹興元寶.紹興通寶
帝王:孝宗(趙shen) 在位時間:1163~1190 年號:隆興、乾道、淳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興元寶.乾道元寶.淳熙元寶.淳熙通寶
帝王:光宗(趙敦) 在位時間:1190~1194 年號:紹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紹熙元寶.紹熙通寶
帝王:寧宗(趙擴) 在位時間:1195~1224 年號:慶元、嘉泰、開僖、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慶元通寶.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嘉泰元寶.開僖通寶.開僖元寶.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嘉定雜寶
帝王:理宗(趙昀) 在位時間:1225~1264 年號: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佑、寶佑、開慶、景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宋元寶.大宋通寶.聖宋重寶.寶慶元寶.紹定元寶.紹定通寶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嘉熙通寶.嘉熙重寶 淳佑元寶.淳佑通寶.皇宋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
帝王:度宗 在位時間:1265~1274 年號:咸淳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淳元寶.臨安府錢牌--南宋後期
帝王:恭宗(趙顯) 在位時間:1275 年號:德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端宗 在位時間:1276~1278 年號:景炎 發行錢幣及備注:
帝王:帝丙(趙丙) 在位時間:1278~1279 年號:祥興 發行錢幣及備注:
遼(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機) 在位時間:907~926 年號:神冊、天贊、天顯、 發行錢幣及備注:通行泉貨.天顯通寶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時間:926~947 年號:天顯、會同、大同 發行錢幣及備注:會同通寶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時間:947~951 年號:天祿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祿通寶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時間:951~969 年號:應歷 發行錢幣及備注:應歷通寶
帝王:景宗(耶律賢) 在位時間:969~982 年號:寶寧、乾亨 發行錢幣及備注:寶寧通寶
帝王:聖宗(耶律隆緒) 在位時間:982~1031 年號: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注:統和通寶
帝王:興宗(耶律宗真) 在位時間:1031~1054 年號:景福、重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景福通寶.重熙通寶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時間:1054~1101 年號:清寧、咸雍、大(太)康、大安、壽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清寧通寶.咸雍通寶.大康通寶.大康元寶.大安元寶.壽昌元寶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時間:1101~1125 年號:乾統、天慶、保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統元寶.天慶元寶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諒祚) 在位時間:1048~1067 年號:延嗣寧國、天佑垂聖、福聖承道、拱化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福聖寶錢.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時間:1067~1086 年號:乾道、天賜禮盛國慶、大安、天安禮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大安寶錢.大安通寶
帝王:崇宗(李乾順) 在位時間:1086~1139 年號:天儀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貞觀、雍寧、元德、正德、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貞觀寶錢.元德通寶、重寶.大德通寶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時間:1139~1193 年號:大慶、人慶、天盛、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乾佑寶錢.天盛、乾佑元寶
帝王:桓宗(李純佑) 在位時間:1193~1206 年號:天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西夏文天慶寶錢.天慶元寶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時間:1206~1211 年號:應天、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建元寶
帝王:神宗(李順頊) 在位時間:1211~1223 年號:光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定元寶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顏晟) 在位時間:1123~1135 年號:天會 發行錢幣及備注:偽齊劉豫:阜昌元寶、通寶、重寶
帝王:海陵王(完顏亮) 在位時間:1149~1161 年號:天德、貞元、正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眷通寶、元寶.皇統元寶
帝王:世宗(完顏雍) 在位時間:1161~1189 年號: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定通寶
帝王:章宗(完顏景) 在位時間:1189~1208 年號:明昌、承安、泰和 發行錢幣及備注:承安寶貨銀鋌.泰和通寶、重寶
帝王:衛紹王(完顏永濟) 在位時間:1208~1213 年號:大安、崇慶、至寧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慶元寶.崇慶通寶.至寧元寶
帝王:宣宗 在位時間:1213~1223 年號:貞佑、興定、元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貞佑元寶、通寶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時間:1260~1294 年號:中統、至元 發行錢幣及備注:大朝通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
帝王:成宗(鐵穆耳) 在位時間:1294~1307 年號:元貞、大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元貞元寶、通寶.大德元寶、通寶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時間:1308~1311 年號:至大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大通寶、元寶.大元通寶、國寶
帝王:仁宗 在位時間:1311~1320 年號:皇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皇慶元寶
帝王:英宗(碩德八剌) 在位時間:1321~1323 年號:延佑 發行錢幣及備注:延佑元寶、通寶
帝王:泰定帝(也孫貼木兒) 在位時間:1323~1328 年號:至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 至治元寶、通寶.大元至治
帝王:天順帝(阿速吉八) 在位時間:1328 年號:泰定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定通寶、元寶
帝王:順帝(妥歡貼睦爾) 在位時間:1333~1368 年號:至順、元統、至元、至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至順元寶、通寶、至元元寶、通寶.至正通寶、之寶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8~1398 年號:洪武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武通寶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時間:1403~1424 年號:永樂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樂通寶
帝王:仁宗(朱高熾) 在位時間:1425 年號:洪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洪熙通寶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時間:1426~1435 年號:宣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德通寶
帝王:考宗 在位時間:1488~1505 年號:弘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治通寶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時間:1522~1567 年號:嘉靖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靖通寶
帝王:穆宗(朱載厚) 在位時間:1567~1572 年號:隆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隆慶通寶
帝王:神宗(朱翊鈞) 在位時間:1573~1620 年號:萬曆 發行錢幣及備注:萬曆通寶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時間:1620 年號:泰昌 發行錢幣及備注:泰昌通寶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時間:1621~1627 年號:天啟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啟通寶
帝王:毅宗(朱由檢) 在位時間:1628~1644 年號:崇禎 發行錢幣及備注:崇禎通寶
帝王: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發行錢幣及備注:永昌通寶.大順通寶.西王賞功
帝王:南明 在位時間:1644~1662 發行錢幣及備注:弘光通寶.隆武通寶.大明通寶.永曆通寶.興朝通寶
帝王:三藩 在位時間:1673~1680 發行錢幣及備注:利用通寶.昭武通寶.洪化通寶.裕民通寶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爾哈赤) 在位時間:1616~1626 年號:天命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命漢錢、天命通寶
帝王:太宗(皇太極) 在位時間:1626~1643 年號:天聰、崇德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聰漢錢
帝王:世祖(福臨) 在位時間:1644~1661 年號:順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順治通寶
帝王:聖祖(玄燁) 在位時間:1661~1722 年號:康熙 發行錢幣及備注:康熙通寶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時間:1723~1735 年號:雍正 發行錢幣及備注:雍正通寶
帝王:高宗(弘歷) 在位時間:1736~1795 年號:乾隆 發行錢幣及備注:乾隆通寶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時間:1796~1820 年號:嘉慶 發行錢幣及備注:嘉慶通寶
帝王:宣宗(旻寧) 在位時間:1821~1850 年號:道光 發行錢幣及備注:道光通寶
帝王:文宗 在位時間:1851~1861 年號:咸豐 發行錢幣及備注:咸豐通寶.重寶.元寶
帝王:穆宗(載淳) 在位時間:1862~1874 年號:同治 發行錢幣及備注: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同治通寶.重寶
帝王:德宗(載湉) 在位時間:1875~1908 年號:光緒 發行錢幣及備注:光緒通寶.重寶
帝王:(溥儀) 在位時間:1909~1911 年號:宣統 發行錢幣及備注:宣統通寶
太平天國
帝王:洪秀全 發行錢幣及備注:天國通寶.天國聖寶.太平天國.太平聖寶
編輯本段古幣的價格
某些古幣雖年代久遠,由於其鑄量極大,出土的數量也很多,故其價格並不一定比後期錢幣的價格高,如西漢從武帝至平帝共鑄五銖錢280億枚,使用300多年之久。其普通品目前定價僅1至3元;而比漢代晚1000多年的明朝錢幣定價普遍高於漢五銖,如明代「宣德通寶」、「弘治通寶」定價均在20元以上。
宋、明、清的古幣價值較低,先秦、漢、隋、唐、元各代的古幣價值較高;黃銅、紅銅、鐵質古幣價值較低,金、銀幣價值較高;正式流通的錢幣價值較低,非正用錢,如供養錢、春錢、秘戲錢、宮錢、打馬錢等價值較高;方孔圓錢價值較低,圓孔圓錢、刀幣、布幣價值較高;正統王朝的古幣價值較低,偏安王朝、區域政權的古幣價值較高;光背古幣價值較低,雙面均有錢文、雙面均為錢背、背星、月紋、背文字等古幣價值較高。
一些皇帝年號較短暫的貨幣,以及執政時間較短的少數民族政權、農民起義政權和地方割據政權所發行的貨幣,因流通時間短、數量少,故價格較高。如宋欽宗的「靖康通寶」、「元寶」每枚的價格從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而普通宋錢只值1元左右。
價格由珍稀程度而定
明末張獻忠農民政權所鑄「西玉賞功」銅錢,現價格達3萬多元。我國歷史上幾個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遼、金、西夏、元等朝代鑄造的錢幣.其價值也遠遠高於同期漢族政權鑄幣,「雕母」、「母錢」、「錢范」、「開爐錢」,「庫鎮錢」等更是古錢中的珍品,其價格往往在數千元到數萬元之間。
不同比值,不同寶文的錢幣有時價格懸殊。如宋代「皇宋通寶」,一般銅錢價格在一元以下,而折二篆書銅錢如今定價在2萬元以內;南宋的「建炎通寶」的價格卻在3000元以內。
古錢幣在市場上價格相差很大,有些雖然年代久遠,如秦半兩、漢五銖等,但因出土數量多,所以價格低廉。1、嘉慶通寶,寶陝,普通品,背景:嘉慶年間陝西省鑄造。價格1——2元。
2、嘉慶通寶,寶源,普通品,背景:嘉慶年間在北京鑄造。價格1——2元。
3、乾隆通寶,寶源,普通品,背景:乾隆年間在北京鑄造。價格1——2元。
4、康熙通寶,未見背面的局標識,一般價錢在3——5元左右。
5、元佑通寶,宋錢,普通品,背景:北宋哲宗元佑年間鑄造。價格3——4元。
6、壽字廠牌,背玄武,無價值。
7、正隆元寶,金代,普通品,背景:正隆元寶為金建國四十二年第一錢,與前此沿用之遼、宋錢並行。價格:3——4元。
8、天禧通寶,宋錢,普通品,背景:北宋真宗天禧年間鑄。價格3——5元。
9、開元通寶,唐代,普通品,背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范,開鑄「開元通寶」。價格2——3元。
10、光緒元寶,當十銅元,普通品,背景:光緒年間機制銅元。價格3——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