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與信用以什麼為前提

貨幣與信用以什麼為前提

發布時間: 2022-06-10 12:35:55

Ⅰ 貨幣、信用、金融的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這是會計專業大三的貨幣銀行學的內容。

一,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貨幣在信用和金融中充當著流通的角色。信用是在經濟中是指在商品交換或者其他經濟活動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夠實現其承諾的基礎上,用契約關系向受信人放貸,並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夠迴流和增值的價值運動。金融是指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二,金融是信用和貨幣出現以後形成的一個經濟范疇,它和信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實物借貸而專指貨幣資金的融通(狹義金融),人們除了通過借貸貨幣融通資金之外,還以發行股票的方式來融通資金。
(2)信用指一切貨幣的借貸,金融(狹義)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人們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創造一個新的概念來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是為了概括一種新的經濟現象;信用與貨幣流通這兩個經濟過程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徵的是可以創造和消減貨幣的銀行信用,銀行信用被認為是金融的核心。
(3)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拓展資料:
通貨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基本含義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Ⅱ 先有貨幣還是先有信用二者關系如何請論述!謝謝!

我認為是先有貨幣,隨著人類經濟的發展,對於交易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是商品,從起源時的獸骨,貝殼等到後來用的金銀等,再到考慮到金銀的不足之處和考慮到貨幣的形式意味著幫助交易完成,可以是一種價值符號,從而產生了紙幣這一現在普遍通用的貨幣代表。
而信用在經濟領域中是指不需要提供物資保證,不立即支付現金,而憑信任所進行的。如:信用貸款;信用交易。《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貨物或服務後並不立即而是允諾在將來付給報酬的做法。」
《貨幣銀行學》對信用的解釋是:「信用是以還本付息為暫時條件讓渡資本的使用權的借貸行為。」
由此可見,信用的出現應該是在貨幣這一交易媒介之後才出現的。
貨幣與信用在現代來說兩者關系越來越緊密,信用使得貨幣行使流通手段的時候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信用貸款,信用交易成為可能。

Ⅲ 貨幣與信用的關系

信用與貨幣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緊密聯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發展,為商品買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離創造了條件;商品的價值通過貨幣來表現,使價值可以從觀念上獨立於使用價值之外。而這種價值觀念的強化,就為信用交易提供了可能,所以,貨幣是信用得以產生的一種原始的推動力。

其次,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的發展,使商品讓波同商品價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這種分離意味著商品的賣者要先讓渡商品,然後才能獲得出賣的商品的價值,而商品的買者則可以先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並作為未來所應支付貨幣的代表而賒購商品,形成了賣者作為債權人和買者作為債務人的債權債務關系。

信用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以償還和付息為條件的價值單方面的運動。對它的本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

第一,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貸行為,而是以償還和支付利息為條件的。

第二,信用是價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價值運動的形式有多種,而信用是通過一系列的借貸--償還--付過程實現的。價值單方面的轉移同傳統的對等轉移形成鮮明對照。

第三,信用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貸出方為債權人,借入方為債務人,信用關系是債權債務關系的統一。

第四,信用是與商品貨幣經濟緊密相連的經濟范疇。不同社會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會的經濟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在歷史上,貨幣是信用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換言之,信用在歷史上以貨幣流通為其發展之基礎。

Ⅳ 現代貨幣信用創造的條件是什麼

兩個層次,一是存款貨幣的創造,二是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一)存款貨幣的創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銀行資產負債表,存款貨幣創造乘數) ·銀行,在其調劑貨幣資金餘缺和組織客戶相互結算的基礎上,發展了發行銀行券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 ·鑄幣的需要,相對於存款額來說,只是其一部分,而且比例關系相對穩定。只要按存款的一定百分比保持鑄幣庫存即可應付顧客對於鑄幣的需要。 ·存款貨幣創造的兩個必要的前提條件: 1.各個銀行對於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備金;2.銀行清算體系的形成。 存款貨幣創造的乘數 ·1. 銀行存款貨幣創造機制所決定的存款總額,其最大擴張倍數稱為派生倍數,也稱為派生乘數。它是法定準備率的倒數。若以K代表;則如下式: 2.這里的 K 值只是原始存款 能夠擴大的最大倍數, 實際過程的擴張倍數往往達不到這個值。 (二)中央銀行體制下的貨幣創造過程 1、派生存款的緊縮過程2、現金進入流通3、現金增發與准備存款的補充 備存款的補充必須有中央銀行的支持 (1. )要使存款貨幣銀行整體的准備存款總額增加,必須有中央銀行資產業務的增加。 (2. )存款貨幣銀行從中央銀行補充准備存款的途徑: ⑴向中央銀行再貼現和直接取得貸款; ⑵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債券;⑶向中央銀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匯…… (3. )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中央銀行一方面積累了自己的資產;而另方面則形成兩大負債項目: ⑴不斷補充、不斷提取現金的准備存款余額; ⑵由一筆筆現金漏損所累積形成的流通中現金。 (4.)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

Ⅳ 為什麼說金融是貨幣與信用關系的有機統一

金融范疇的形成

貨幣與信用自古以來就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貨幣借貸不僅早就產生,而且日益成為借貸的主要形式。這一方面表明,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造成了信用擴展的條件:貨幣的餘缺要求信用調劑;單一的貨幣作為借貸的對象也使約束債權債務關系的規則便於形成。另一方面,由於貨幣借貸的擴展,使不流動的貨幣流動起來,使金融貨幣的不足可由信用流通工具的創造得到補充,從而成為推進商品貨幣關系的重要因素。但是直到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形成之前,兩者雖有密切聯系,就其主要方面講,還是各自獨立發展的。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確立,情況逐步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信用貨幣——銀行券和存款貨幣等最終取代了金屬鑄幣而成為流通中貨幣的基本形式。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獨立於信用活動之外的貨幣制度已不存在。相應地,任何信用活動也同時都是貨幣的運動。


信用的擴張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信用的緊縮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信用資金的調劑則影響著貨幣的流通速度和貨幣供給的部門構成和地區構成。當貨幣的運動和信用的活動雖有密切聯系卻終歸各自獨立發展時,這是兩個范疇。而當兩者不可分解地連結在一起時,則產生了一個由這兩個原來獨立的范疇相互滲透所形成的新范疇——金融。所謂金融,是經濟過程中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


它包括貨幣發行與回籠;資金的籌集與借貸;銀行的現金收付與存款結算;信用工具的發行與交易以及國際交往中的貨幣收入與支出。從本質上講,金融活動是以信用方式對社會資金進行再分配達到重新配置社會資源、協調經濟發展的目的。它在活動方式上的主要特徵是有償和支付利息;它的活動主體是金融中介機構、金融市場;它的活動范圍是貨幣信用領域,主要對象是貨幣資金。其基本構成要素是:貨幣與貨幣資金、信用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但金融范疇的形成並不意味貨幣和信用這兩個范疇已不復存在。

Ⅵ 金融學考試:信用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1、剩餘產品、貧富差別和私有制的出現是信用產生的基礎和條件。
2、信用是以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為條件的借貸行為。貸者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使用,要求對方按期償還本金,並支付使用的報酬——利息。信用是在私有制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產品有了剩餘,私有制出現造成了社會財富佔有的不均,從而出現貧富的差別和分化。一部分人因家庭貧窮而缺少生活資料,為了維持生活和繼續從事生產,他們被迫向富裕家庭告借,於是,信用就產生了。
3、借貸活動產生後,一直採用兩種形式:一種是實物借貸,一種是貨幣借貸。實物借貸是指以實物為對象進行的借貸活動,即貸者把一定的實物貸給借者,借者到期以實物形式歸還本金,並以實物形式支付利息;貨幣借貸是以貨幣為對象進行的借貸活動,即貸者把一定數額的貨幣貸給借者,借者到期用貨幣歸還本金,並用貨幣支付利息。貨幣借貸是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借貸形式。



Ⅶ 貨幣產生的前提條件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 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 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 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 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 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Ⅷ 一國的貨幣信用與什麼有關系

主要和該國的政府信用有關。
政府信用是一個國家貨幣金融穩定所賴以生存的基礎。哪怕該國的經濟基礎很差,經濟發展也緩慢都沒有關系,只要國家人民對政府的信用認同,該國的貨幣信用就一定很強,舉例子就是日本等國家,經濟一直不振,甚至失業率很高,但日元並沒有國際上喪失其地位。再一個就是美國,美國經濟危機經歷無數,但無論哪次危機,美國人民從來沒有說拋棄美元去兌換英鎊等其他國家貨幣,甚至沒有動搖過美元的世界貨幣金融霸主地位。就算美聯儲拚命印美鈔,美元再貶值也沒事。
但政府信用的降低會導致貨幣信用的下降,典型的就是蔣介石時期的中國和現在(未來可能)的希臘,蔣介石隨意的濫發貨幣,本身他的政治基礎就不牢靠,那時國內有多種貨幣流通,甚至國民政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紙幣,想法搜刮金銀等硬通貨。希臘在歐元已經深入人心的情況下,如果被迫退出歐元區,希臘政府自己發行新的希臘幣的話,老百姓一定不會認賬,因為希臘政府已經嚴重違約,現在歐債危機不就是以希臘為首的政府財政陷入了困境從而面臨政府債務違約的可能性,政府大規模違約,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Ⅸ 公有制是貨幣與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是正確還是錯誤

錯誤的

熱點內容
如何遠離手機理財產品 發布:2025-05-16 21:40:42 瀏覽:276
如何評論股權投資 發布:2025-05-16 21:35:43 瀏覽:114
如何看待中央銀行干預金融危機 發布:2025-05-16 21:22:30 瀏覽:715
抹茶基金怎麼構建 發布:2025-05-16 21:08:24 瀏覽:175
如何玩好企業法人股權 發布:2025-05-16 20:54:21 瀏覽:453
a股投資者可買什麼基金 發布:2025-05-16 20:54:12 瀏覽:51
貨幣期末數怎麼算 發布:2025-05-16 20:28:59 瀏覽:273
如何算股權質押的價格 發布:2025-05-16 20:24:19 瀏覽:763
股票st之後幾年退市 發布:2025-05-16 20:20:24 瀏覽:251
單位市值有什麼用 發布:2025-05-16 20:03:57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