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為什麼是圓
㈠ 為什麼人民幣上用的是圓而不是元
人民幣的計量單位是「圓」,而不是「元」。「圓」起源於銀圓,因為銀圓是圓的,一塊銀圓大家都叫一圓錢。後來,因為元字比圓字寫起來方便,所以大家都寫成了元,其實這是個白字。不過因為用的普遍,後來字典也被迫承認了。所以,正宗的還應該是「圓」。兄弟認為,用元這個漢字,來代表貨幣的單位,是奇妙的。元,在漢語當中,有本原的意思,有一個大籠統的意思,例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裡面的元。
元是貨幣的單位,但是貨幣是源於社會財富,代表社會財富。貨幣是伴隨的生產、交換而產生。在開始,為了交換的方便,貨幣相當於貨物的標簽,例如一個蘋果,它上面有個虛擬的標簽,這標簽上面寫著:這是一個這樣的蘋果,值張三的2天的勞動。進而,這具體化的標簽,變化為一般化的標簽了,並且脫離了貨物本身了,也就成了貨物的信物、憑證、代表了,也就是貨幣了(例如,人們用貴金屬來造這種標簽、一般化標簽)。貨幣,是社會財富的身影。而社會財富呢,這頭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頭是社會化的各種財富,兩相對頭、對等,也就是一般等價物了。當貨幣代表了社會財富,則就好象貨幣本身也成了財富一樣了。
我們看上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總量=社會財富總量,再進行單位的平均,就能得到一個元了。這個元,再復製成標簽,也就是貨幣,就是貨幣的元了。
㈡ 為什麼人民幣上的元字是圓
人民幣是我國現行流通的法定貨幣。它包括人民幣紙幣、人民幣流通金屬幣、人民幣流通紀念幣、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人民幣的貨幣單位為元,輔幣單位為角、分。但在我國已退出和正在流通中的人民幣上的圓字有四種不同文字:_元,卻有七種寫法: _元 ,即繁體楷體、變體楷書:繁體張黑女碑、繁體印刷宋體、簡體張黑女碑、簡體印刷宋體。個人認為:
一、第一、二、三套的人民幣上的圓屬我國傳統繁體字。由於第一、二、三套的人民幣在設計製作時,國家還沒有明確規定推廣使用簡化字。第一套人民幣的圓字是當時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華北財經辦主任董必武同志用楷書字體書寫的。董必武同志不但資格老、職位高,還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和人民幣發行的直接領導者。他飽讀詩書,知識淵博,是當時我黨領導者中文化知識、學識水平都是比較高的,尤其寫得一手好字,其字體為「柳體楷書」,遒勁豐潤、端莊嚴謹、俊俏舒逸,董老的書法在解放區是有口皆碑的。因此。第一套人民(除狹長版1000元耕地票劵外)所有文字均出自董老之手,他為第一套人民幣題字時,每個文字均寫了兩個以上供設計人員篩選使用;第二套人民幣的圓字是由原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研究員馬文蔚先生用「張黑女碑」字體書寫的。他博學多才、精通業務、尤善書法。他參照了魏碑字體而基本筆畫仍屬隸書的一種獨特寫法,書法上稱「張黑女碑」字體,該字體蒼勁端莊、舒展大度、自成一體、難以仿製,是我國書法中的精品;第三套人民幣上圓字是用印刷宋體寫成繁體字圓;從第四套人民幣開始均採用了簡化字「圓」,在人民幣所有文字的設計上,均按照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意見,使用國家頒布的《漢字簡體方案》和《通用漢字字型表》規定的標准簡體漢字。第四套人民幣仍沿用了馬文蔚先生的字體,只是由繁體字改為標准簡體字。第五套人民幣上的圓字使用了印刷宋體簡體字。
二、第一套人民幣20圓帆船火車票券;1000圓耕地票券(狹長版)兩種票券上用的「圓」字 中的「貝」字下面不封口,俗稱「開口圓」,屬我國文字中比較少見的變體異體字,多用於各種書法字體的寫法中。在《中國書法大字典》(香港版)中記載,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的《雲岡庵記》中曾出現過。此字還出現在我國澳門由大西洋銀行發行的澳門鈔票上。
三、元字屬我國文字中傳統漢字,有多種用法、包涵多種意思的文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典著中,除了注釋其它用處外,其中註解為貨幣單位,與圓在貨幣上同用同意,可互為通用。因此,在人民幣1992年6月1日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流通金屬幣(俗稱三花幣)使用「元」作貨幣單位;人民幣流通紀念幣也有相當品種是使用「元」作貨幣單位的;人民幣貴金屬紀念幣上均使用「元」作貨幣單位。
綜上所述,使我們看到了人民幣上的「圓」字在人民幣使用上的變化和兩種圓、元字並用。從第四套人民幣開始按照統一的規范漢字寫成了「圓」或「元」。但目前人民幣上的「圓」字在使用上還是值得商榷的。若是按照詞典注釋和日常生活思維習慣及認識看法,我們可以認為此「圓」即彼「元」,用法相同,意思一樣並可互為通用。但筆者認為,人民幣的「圓」字不應也不能作為人民幣的貨幣單位,屬使用不當。從1910年4日,清朝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制則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近代貨幣制度,確立了以「圓」為貨幣單位,圓、角、分、厘各以十進位的貨幣制度,一直沿用到現在。根據1995年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十六條規定:「人民幣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為角、分」。2005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人民幣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依其面額支付」。明白清楚地從法律角度對人民幣的貨幣單位作了規定、要求。即「元」才是人民幣合法標準的貨幣單位。圓有表達和曾表達過貨幣單位,那是指歷史上;圓作貨幣單位在我們錢幣上使用的時間長、人們較熟悉;圓字在人民幣票面上比元字好看受看,那是與人們相處的時間長,接觸的時間久。國家的法定貨幣上同時有兩種貨幣單位文字出現是不合適的,雖然沒有影響人民幣在我國的法定地位,沒有影響人民幣在我國的發行流通,沒有影響人民群眾對人民幣的信賴、喜愛。但我認為」元」才是人民幣的合法貨幣單位文字。
㈢ 現在的硬幣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不是其它形狀
現在的硬幣為什麼要設計成圓形,不是其它形狀?
相信大家都有用過硬幣吧,硬幣這種東西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無論我們是出門逛街,還是出門坐車,都有可能用到硬幣,作為一種消費的貨幣,大家知道硬幣為什麼是圓的嗎?而不是其他形狀,不止中國的硬幣是圓形的,世界大部分國家使用的硬幣都是圓形的,接下來小編告訴大家答案。
從古至今,貨幣經過了幾番的改變,從一開始我們的祖先採用貝殼充當貨幣,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替代品。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才統一貨幣這在中國貨幣發展歷史上是一個新進程。我們在很多的電視劇中都可以看到古代貨幣,古代硬幣一直遵循著秦始皇那時候設計的圓形。其實每個國家的硬幣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他們都會在硬幣上刻制著自己國家的象徵,就好比中國現在在使用的第四套硬幣,從1999年開始鑄造並流通於市面,一元硬幣上就刻制著菊花,象徵著社會主義文化、科學和藝術百花齊放。比起其他形狀的硬幣,小編還是喜歡圓形的,並且也已經習慣了。
㈣ 硬幣為什麼是圓的
1、古代人認為天圓地方,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錢幣中間有個正方形。2、硬幣做成圓形易於鑄造,而且可以節約成本。3、硬幣做成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可以盡量減少流通過程中的磨損。
硬幣並不都是圓的,古代有刀幣等各種圖形的貨幣。硬幣最先出現在夏代,源自於殷商時期,在東周的時候發展了起來,最後統一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全國都統一使用圓形的貨幣秦半兩。從這以後,貨幣的形狀就沒怎麼改變了,一直都保持著外圓內方的模樣。
根據歷史的記載,漢武帝創建了「五株錢」,它是圓形方孔的貨幣,它的使用時間可以說是最長的。有著五千年的深遠影響。就這樣,圓形貨幣一直沿襲到現在。
除了歷史原因外,從實用性上考慮,這樣圓形的設計,硬幣不容易被磨損,並且也便於收納,如果將其做成方形或者三角形,就非常容易刮破自己的衣服。其次,在製作的成本上,和其他三角形之類的形狀相比,圓形的設計是裡面成本最低的。
現在的硬幣也漸漸的不再僅僅只是用於交換的貨幣了,更多地則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特色。
㈤ 人民幣為何寫的是「圓」,而不是「元」
導語:人民幣不能說的秘密,為什麼要寫“圓”呢?而不是“元”,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下。
從此之後中國的貨幣便成為單位“元”,名字則是“圓”。 所以,正宗的還應該是“圓”。我認為,用元這個漢字,來代表貨幣的單位,是奇妙的。元,在漢語當中,有本原的意思,有一個大籠統的意思,例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裡面的元。 元是貨幣的單位,但是貨幣是源於社會財富,代表社會財富。貨幣是伴隨的生產、交換而產生。貨幣,是社會財富的身影。而社會財富呢,這頭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頭是社會化的各種財富,兩相對頭、對等,也就是一般等價物了。當貨幣代表了社會財富,則就好象貨幣本身也成了財富一樣了。 其實這個答案在我國的第一本《說文解字》上能夠找到答案。在書中,“元”是開始、起頭的意思,就比如“元旦”意指新年的第一天。而“圓”字則有圓滿的意思,就像是它所代表的圓形一樣完完整整。所以由此我們便可以區分出,關於“圓”和“元”的區別其實沒有太多的關系,“圓”是人民幣的統稱,而“元”則是人民幣的單位,而這是沒有關系的,也不存在錯別字的說法了。
我們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貨幣上也蘊含了很多歷史的知識和中國的文化元素,可以說我國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㈥ 為什麼人民幣的一元上是這個「圓」而不是這個「元」呢
這個圓字來自舊時中國流通的「銀圓」單位,當時最初見於香港生產圓銀幣,都會印上「香港壹圓」四字。後隨通貨流通,名稱亦由香港傳回內陸、日本及韓國,成為各地通貨的單位名稱。
古時貨幣使用「元寶」泛指銀錠,特指重約50兩的大銀錠。到明清之際,西洋銀幣流入中國。這是與中國傳統的銀錠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種「銀元寶」,簡稱「銀元」。銀元是圓的,且「元」與「圓」同音,因而又加以混同。
1933年,廢兩(銀兩)改元,銀錠退出流通,銀元成為法定貨幣。1935年,廢止銀元,實行法幣(紙幣)。至此,銀子作為一般等價物徹底告別歷史舞台。法幣的單位繼承了銀元的單位,這就是今天的人民幣或新台幣「元」的來歷。因「元」是中國的本位貨幣,所以我們也同樣以此對譯外幣,如美國的本位貨幣就叫美元,歐洲的本位貨幣為歐元。
㈦ 為什麼人民幣上的金額單位是"圓",而不是"元"
圓」起源於銀圓,因為銀圓是圓的,一塊銀圓大家都叫一圓錢。後來,因為元字比圓字寫起來方便,所以大家都寫成了元,其實這是個白字。不過因為用的普遍,後來字典也被迫承認了。所以,正宗的還應該是「圓」。圓是金額大寫時的標准用法,但通常業務中元更適用。
㈧ 為什麼人民幣上的是「圓」,而平時我們通常寫的是「元」
新中國人民幣為什麼採用「元」作單位呢?現在有兩種較流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貨幣出現「元」是從唐初開始的。唐高祖廢五銖錢,改為「開元通寶」。「開元」是開辟新紀元的意思。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鑄造銀元的同時,廣東開始製造機制銅元,清朝銅元的發行為今天的貨幣名稱「元」打下了基礎。由於交換的擴大,人們迫切需要更輕便的貨幣來代替銀元、銅元,這時銀行就印製了一種銀元、銅元的兌換券,這種兌換券的名義價值和實際的銀元、銅元一樣,逐漸兌換券演變成了紙幣。我國人民幣的名稱「元」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另一種說法認為,用「元」作貨幣單位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的貨幣「銀圓」開始傳入中國,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面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材質為銀,形狀呈圓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圓字的同音字「元」代替了「圓」。人民幣的單位名稱——「元」,也是由此演變來的。
至於元以下的輔幣單位「角」和「分」,也是習慣繼承下來的。「角」本義為獸角,《說文》載:「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本義為分別,分開,後引伸亦指被分開後的部分。所以,就長度而言,一兩的百分之一稱分;就地畝而言,一畝的十分之一稱分。引用到貨幣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亦被稱分。人民幣的「分」自然產生於此。
流通貨幣(簡稱通貨),是一種或一組用於物資交換的工具,有時也僅稱「貨幣」。它根源於商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金錢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度量單位。貨幣區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不同的貨幣區之間在互相兌換貨幣時,需要引入匯率的概念。
簡介
通常,每個國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種貨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制。不過也存在例外,亦即多個國家可以使用同一種貨幣。例在歐盟國家通用的歐元,在西非經濟共同體的法郎,以及在19世紀的拉丁貨幣同盟,名稱不同但能在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一個國家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比如,巴拿馬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不同國家的貨幣還可能使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國和比利時使用歐元之前, 它們和瑞士的貨幣都叫法郎。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拿出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有的國家的貨幣沒有輔幣,或者雖然有輔幣,但是由於幣值太小而只是理論上的換算單位,而沒有發行實際的貨幣,比如日圓和韓圓。
歷史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最早出現物質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貨幣防偽
偽造貨幣的問題與貨幣制度一同出現。在使用金屬貨幣的時代,偽造的方法是在金幣中攙入銅、鉛等廉價金屬。當時對付這種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發現,就使用嚴厲的刑罰,以此來威嚇偽造者。
紙幣更容易偽造。法國大革命後,發行了以沒收的教會地產為抵押的債券,作為代用紙幣。為了破壞法國經濟,英國政府曾經偽造過這種貨幣(同時規定私人偽造法國紙幣將會被判處死刑)。這也是最早的經濟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在集中營里大量偽造英國和美國的紙幣。私人或犯罪組織偽造紙幣的記錄也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偽造,紙幣採用了很多防偽措施:專用的特殊紙張,膠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屬安全線,紫外線熒光記號、變色油墨、正反面圖案對印(這種技術在法國法郎上最為醒目)等等。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發行了塑料貨幣。
現代的貨幣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一些比較穩定的或者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如瑞士法郎、西德馬克等等。
國際標准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為ISO 4217。
在貨幣匯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幾年裡,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情況。
貨幣的職能
由於貨幣根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准,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准,即規定價格標准(有時亦稱價格標度)。制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有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
中國的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㈨ 為什麼硬幣是圓的
硬幣的為什麼是圓的?
首先我們從實用性上考慮,這樣原型的設計它不容易被磨損,並且也便於收納,像是假如說我們所涉及的硬幣是三角形那種帶有稜角的形狀的話,就非常容易刮破自己的衣服。其次的話,在製作的成本上,和其他三角形之類的形狀相比,圓形的設計是裡面成本最低。
現在的硬幣也漸漸的不再僅僅只是用於交換的貨幣了,更多地則是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特色。
㈩ 為什麼人民幣的單位是「元」紙幣上用「圓」而不用「元」
1.現在有兩種較流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貨幣出現「元」是從唐初開始的。唐高祖廢五銖錢,改為「開元通寶」。「開元」是開辟新紀元的意思。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鑄造銀元的同時,廣東開始製造機制銅元,清朝銅元的發行為今天的貨幣名稱「元」打下了基礎。由於交換的擴大,人們迫切需要更輕便的貨幣來代替銀元、銅元,這時銀行就印製了一種銀元、銅元的兌換券,這種兌換券的名義價值和實際的銀元、銅元一樣,逐漸兌換券演變成了紙幣。我國人民幣的名稱「元」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2.另一種說法認為,用「元」作貨幣單位是從明代萬曆年間開始的。那時,歐美流行最廣的貨幣「銀圓」開始傳入中國,最流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面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因材質為銀,形狀呈圓形而得名,一枚就稱為一圓。這「圓」字既是貨幣名稱,又是單位名稱。為了書寫方便,後來人們就用圓字的同音字「元」代替了「圓」。人民幣的單位名稱——「元」,也是由此演變來的。
3.至於元以下的輔幣單位「角」和「分」,也是習慣繼承下來的。「角」本義為獸角,《說文》載:「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本義為分別,分開,後引伸亦指被分開後的部分。所以,就長度而言,一兩的百分之一稱分;就地畝而言,一畝的十分之一稱分。引用到貨幣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亦被稱分。人民幣的「分」自然產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