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中國什麼時候會有自己的貨幣政策

中國什麼時候會有自己的貨幣政策

發布時間: 2022-06-11 03:16:41

Ⅰ 中國是從哪一年開始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

2005年到現在 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驚醒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這與完全的一籃子貨幣不同
1973~~~~1980年的人名幣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不同

Ⅱ 中國貨幣政策的形成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Ⅲ 中國財政什麼時候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05年到現在,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驚醒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這與完全的一籃子貨幣不同
1973~~~~1980年的人名幣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制度不同。

Ⅳ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2020年中國經濟工作,明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仍然實行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

我們將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本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通脹預期、宏觀杠桿率和匯率穩定,保持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疏通政策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效能,發揮好結構性工具引導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尤其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製造業支持力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4)中國什麼時候會有自己的貨幣政策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是指貨幣政策「逆經濟風向行事」。當經濟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時,就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緊縮貨幣供給與信貸,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抑制過高的通脹率。

反之,當經濟增長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風險的時候,貨幣政策則要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量,保障流動性供給,刺激投資和消費。

在經濟下行階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金融機構或企業等面臨短期資金供給不足時,中央銀行要為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改善融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信心,為經濟增長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的應用,旨在調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Ⅳ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不同貨幣政策及其意義

新中國成立前,1948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以原華北銀行為基礎在石家莊組建成立,開始發行人民幣作為法定本位幣,新中國成立之初完成了全國貨幣的統一,建立起了統一、垂直領導的國家銀行體系。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中國人民銀行同時兼負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既是行使貨幣發行、金融管理職能的中央銀行,又是從事信貸、儲蓄、結算、外匯等商業銀行業務活動的金融機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貨幣、信用、金融在經濟生活中居於從屬、次要的地位,雖然實際上也存在有關貨幣政策這樣性質的問題,但對經濟的發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而也就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政策。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貨幣政策」這個詞也極少提及。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漸進轉軌,同時金融體系也開始朝著機構多元、門類多樣的方向發展,中央銀行職能與具體金融業務的分野日漸清晰。198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不再兼辦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以加強信貸資金的集中管理和綜合平衡,更好地為宏觀經濟決策服務。從此開始探索建立現代意義上的貨幣政策調控管理框架。特別是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後,我國基本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體制。隨後,針對經濟金融領域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新機遇與新挑戰,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貨幣政策又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調整和創新。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此為標志,我國進入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與之相適應,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在貨幣政策目標方面,1993年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正式確立了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貨幣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信用總量、同業拆借利率和銀行備付金率」。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沿用了「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的表述。在這一時期,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貨幣供應量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中國人民銀行從1994年開始逐季發布三個層次(M0、M1、M2)的貨幣供應量數據。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開始注重採用間接工具和國際通行的政策工具來進行宏觀調控。1994年10月開始辦理再貼現業務,再貼現逐步成為一種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自此以後,中央銀行通過增減貼現額度、放鬆或收緊再貼現條件、調整再貼現率、選擇再貼現對象等手段靈活地進行貨幣量調控。同時,中央銀行開始進行公開市場操作,通過買賣有價證券收放貨幣供應和調節利率水平,包括1994年4月開始的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6年4月開始的國債公開市場操作,以及後來的政策性金融債、央行融資券等證券的公開市場操作。除此以外,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已有的中央銀行貸款制度和存款准備金制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國內經濟形勢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貨幣政策的運行環境,這在客觀上要求貨幣政策進行主動適應和轉型調整,由此導致貨幣政策呈現一些新的特徵。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多元且相機變化。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法》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單一目標」取向,但在近年的實踐中,我國貨幣政策追求的最終目標卻較為多元,包括維護價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大體平衡、推動改革開放和促進金融市場發展等等。而且在不同的條件下,中央銀行對不同目標的相對重視程度會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而做出相機調整。例如,當通貨膨脹壓力較大時,會調高物價穩定的權重;當外部沖擊來臨時,會調高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權重;當資產價格大幅變動時,會調高金融穩定的權重等。其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過去較長一個時期,中央銀行主要盯住廣義貨幣量(M2)、社會融資規模、新增貸款及其增速等數量型中介目標。隨著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的日趨復雜化,中央銀行跟蹤監測、准確調控貨幣信貸數量的難度越來越大,而且貨幣信貸數量與經濟增速、通貨膨脹、金融穩定之間的相關性也在逐漸弱化,所以,提高了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存貸款利率上下限管制放開之前,中央銀行關注的價格型中介目標主要是商業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利率管制放開之後,充當中介目標的主要是貨幣市場利率。

Ⅵ 90年代以來中國的貨幣政策

具有中國特色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是1998年以後逐漸形成的。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含義是指: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中央提出穩健貨幣政策的背景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

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

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 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
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
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Ⅶ 評述2006-2007中國貨幣政策

2006年貨幣政策大事記

1月3日,發布實施《關於進一步完善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的公告》(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6]第1號),旨在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促進外匯市場發展,豐富外匯交易方式,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公告》宣布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OTC)方式,並保留撮合方式。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個工作日上午9時15分對外公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和港幣匯率中間價,作為當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銀行櫃台交易匯率的中間價。

1月12日,與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關於改進和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的通知》(銀發[2006]5號),明確進一步完善小額擔保貸款的管理辦法,加快信用社區建設,推動建立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培訓與信用社區建設的有機聯動協調機制。

1月24日,發布實施《關於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06]27號)。開展利率互換交易試點,有利於豐富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風險管理及資產負債管理工具,解決資產負債結構錯配問題,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

2月6日,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匯報2005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2月21日,發布2005年《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月22日,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開發布銀行間債券市場回購定盤利率。有利於加強我國市場利率指標體系建設,增強銀行間債券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完善市場收益率曲線以及推動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

3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兌付考核評審委員會第四次例會決定,對92個縣(市)農村信用社發行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總額度為50億元。

3月10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正式簽署了國際貨幣產品交易合作協議。引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相關金融產品,有利於促進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交易實踐中提高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更加有效的進行國際貨幣匯率和利率的風險管理。

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06年第一季度例會。

4月13日,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匯報2006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4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5號公告,調整經常項目外匯賬戶、服務貿易售付匯、境內居民個人購匯以及銀行代客外匯境外理財、保險機構和證券經營機構對外金融投資等六項外匯管理政策。

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發布《商業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銀發〔2006〕121號),允許境內機構和居民個人委託境內商業銀行在境外進行金融產品投資。

4月24日,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考核工作指引》(銀發[2006]130號),進一步明確兌付考核標准和程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及時兌付專項票據資金。

4月28日,上調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5.58%提高到5.85%。其他各檔次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保持不變。

5月25日,發布《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增刊——《2005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

5月31日,發布2006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兌付考核評審委員會第五次例會決定,對江蘇等6個省(市)轄內的18個縣(市)兌付專項票據,額度為9.8億元,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票據兌付工作正式啟動。同時,對新疆等3個省(區、市)轄內34個縣(市)農村信用社發行專項票據,額度為3.4億元。

6月2日,頒布《中國人民銀行外匯一級交易商准入指引》,為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外匯一級交易商提出了具體的執行辦法。

4月27日、5月18日和6月13日,分別召開「窗口指導」會議,傳達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要求商業銀行統一思想,全面、正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確定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合理均衡發放貸款,更好地發揮金融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6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06年第二季度例會。

6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7月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執行8%存款准備金率,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暫不上調。

7月6日,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貨幣經紀公司進入銀行間市場有關事項的通知》(銀發[2006]231號),以規范貨幣經紀公司業務行為,提高銀行間債券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流動性,促進銀行間市場的健康發展。

7月11日,建設部、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工商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准入和管理的意見》(建住房[2006]171號),就外商投資房地產市場准入、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房地產開發商經營管理、境外機構和個人購房管理等提出意見,並進一步規劃和落實了監管責任。

7月13日,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匯報2006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7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8月15日起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執行8.5%的存款准備金率,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暫不上調。

8月9日,發布200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8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9月15日起提高外匯存款准備金率1個百分點,執行4%的外匯存款准備金率。

8月15日,召開「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正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確定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合理均衡發放貸款,更好地發揮金融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8月19日,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長期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利率上調幅度。同時,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由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擴大為0.85倍,其他商業性貸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變。

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兌付考核評審委員會第六次例會決定,對江蘇等6個省(市)轄內60個縣(市)農村信用社兌付專項票據,額度為35.78億元。同時,對新疆等2個省(市)轄內8個縣(市)農村信用社發行專項票據,額度為3.26億元。

9月11日,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拆借期限相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06]322號),延長存款類金融機構拆入資金最長期限至1年,拆出資金期限不得超過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對手方的拆入最長期限。

9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聯合頒布了《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操作規程》,以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規范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操作。

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06年第三季度例會。

10月16日,向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匯報2006年前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11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11月15日起提高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執行9%存款准備金率。

11月3日、12月8日,分別召開 「窗口指導」會議,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統一思想,全面、正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中央確定的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合理均衡發放貸款,更好地發揮金融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11月14日,發布2006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11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兌付考核評審委員會第七次例會決定,對江蘇等7個省(市)轄內82個縣(市)農村信用社兌付專項票據,額度為49億元。

12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2006年第四季度例會。

12月25日,發布「中國人民銀行令(2006)第3號」,公布《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對個人結匯和境內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進一步便利個人貿易外匯收支活動,明確和規范了資本項目個人外匯交易和相關外匯收支活動等。

12月27日,印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相關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銀發[2006]451號),要求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做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等相關金融服務工作。

12月29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建立獨立清算所,有利於完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控制清算風險,提高清算效率和市場流動性。

2007年1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簡稱Shibor)開始運行。對社會公布的Shibor品種包括隔夜、1周、2周、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及1年。(完)

Ⅷ 求有關我國2008年以來的貨幣政策的歷史 (能詳細就詳細)

200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我國貨幣政策取向根據形勢需要適時調整,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全年貨幣信貸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力支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30.1萬億元,同比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9%。

年初,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中國人民銀行執行了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當時經濟運行情況和通貨膨脹形勢看,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3%;全球普遍面臨較強的通貨膨脹壓力,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並屢創新高,我國2008年第一季度CPI漲幅為8%,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持續攀升,8月份達到10.1%的高點。綜合考慮美國次貸危機等不確定因素,中國人民銀行加強對通貨膨脹內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預測,靈活協調運用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基礎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穩。針對「雙順差」繼續擴大、外匯大量流入的態勢,主要採取了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措施對沖多餘流動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共計3個百分點,凍結的流動性大約佔新增外匯占款所吐出流動性的70%。同時,指導金融機構合理安排信貸規劃。年初,按經濟發展的要求,實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貸款規劃3.87萬億元。冰雪災害發生後,為滿足抗災救災資金需求,2月份根據金融機構類型和各地受災情況,引導金融機構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貸投放進度。5月份汶川地震發生後,立即放開了災區法人金融機構信貸規劃約束,並引導全國性銀行加強系統內信貸資源調劑,加大對災區信貸投入。

年中,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加深,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及時調整了貨幣政策的方向、重點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控制物價上漲的要求,調減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將全年新增貸款預期目標提高至4萬億元以上,指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總量,並與結構優化相結合,向「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後重建等傾斜。進入9月份以後,國際金融危機急劇惡化,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明顯加大。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中國人民銀行實行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採取一系列靈活、有力的措施,及時釋放確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信心的信號,五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四次下調存款准備金率,明確取消對金融機構信貸規劃的硬約束,積極配合國家擴大內需等一系列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

2008年年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47.5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上年高1.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0.3萬億元,同比增長18.8%。人民幣貸款分布更為均衡,全年新增4.9萬億元,各季分別為1.33萬億元、1.12萬億元、1.03萬億元和1.43萬億元。人民幣貸款利率先升後降,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較年內高點8月份下降1.96個百分點,較年初下降1.66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2008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346元。

在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沖擊明顯加劇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顯收縮,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鎮失業人員增多,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明顯加大。但總體上看,我國市場空間廣闊,增長潛力較大,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優勢沒有改變,加之宏觀調控政策逐步發揮效應,國民經濟可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有關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金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理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同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Ⅸ 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中國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形成及基本經驗

具有中國特色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是1998年以後逐漸形成的。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含義是指: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貨幣政策、「中性的」貨幣政策或 「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中央提出穩健貨幣政策的背景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由於過去我國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 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國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國現在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國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貨幣政策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以穩定幣值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穩定幣值的內在要求。不論現代經濟中貨幣形態發生多少變化,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與整個商品世界相對應,因而貨幣增長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這一本質關系不會改變。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健原則還是我國和世界各國貨幣政策的經驗總結,這有大量的實踐經驗提供例證。
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要求我國在貨幣政策操作過程中既要注重穩定,又要注重發展。發展是硬道理,要堅持在金融和經濟的發展中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同時,在強調金融和經濟發展時,又要兼顧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保持長期穩定。貨幣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標而沒有中長期目標,支持短期經濟增長不能以犧牲長期經濟和金融穩定為代價。
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還要求我國必須正確處理金融監管與貨幣政策的關系。這方面在國外也有同樣的經驗。
第二,從中國實際出發,確定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
中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幣值穩定,應該主要指實體經濟價格的穩定。對資產價格我國需要關注,但它不應作為目標。從中國的實踐來看,中國股票價格與實體經濟的波動經常是非常不一致的。
理論上,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強調的不外乎是中間目標變數與最終目標變數的相關性、中央銀行的可控性以及它的數據是否容易得到。關於中國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1997年以前意見基本統一,1998年開始有不同意見,到2000年時出現公開爭論。一方的觀點認為,從1998年開始中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就已經轉變為利率,而不應該是貨幣供應量和貸款。現在看來,這一看法尚難以經受近幾年實踐的檢驗。中國的金融市場不夠發達,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全社會金融資產的90%掌握在商業銀行手中,而商業銀行資產的70%以上是貸款,存款大於貸款,存貸款的利率都沒有市場化。雖然最近幾年貨幣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中央銀行也已經能夠有效地控制貨幣市場的利率,但是,貨幣市場利率對商業銀行存貸款的利率仍然沒有多大的影響。所以,從中國的實際來看,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渠道現在是不夠暢通的,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主要還是信貸渠道。據此,貨幣政策操作目標應主要是商業銀行的超額儲備水平。
根據80年代和90年代的經驗,M1和工業生產是高度相關的,而工業生產又是與物價高度相關的。近幾年M1與工業生產的相關性減弱了,主要原因是由於ML的統計方法存在偏差而使M1的統計准確性出現問題。由於中國投資者對股市有特別的熱情,而新股申購又要凍結資金,所以月底如有新股發行,大量的存款就由商業銀行轉到了證券公司的賬戶上,證券公司再回存商業銀行表現為同業存款。存款在極短時間內的這種轉移,本來不應改變其資金性質,它應列入貨幣供應量統計,但是實際上這部分存款一直未列入貨幣供應量統計。經過三年努力,人民銀行有關部門於2001年上半年終於將M2的統計口徑改了過來。但是,M1的統計口徑至今還沒有改,因此M1的統計仍是不準確的。今年3月份M1增長10.1%,4月份增長11.5%,5月份跳高到14.6%,不是決定貨幣供應的因素(如信貸、外匯占款、債券投資等)有了什麼突然變化,而是新股發行辦法由申購改為配售,干擾因素消失,M1統計基礎自動回歸原位。
我國的基本結論是,貨幣政策中間目標與一個國家的金融結構和貨幣市場狀況是緊密相關的。中國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要符合中國金融結構和貨幣市場發展實際。在討論我國貨幣政策中間目標時,不少論者喜歡引用美國現在的做法和美國學者的說法。美國當時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的呢?當時在美國,主要是由於共同基金的快速發展,銀行資產在全社會金融資產中的比重急劇下降,結果反映到以銀行概覽為基礎的貨幣供應量統計覆蓋面大大縮小,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變數之間的相關性自然大大下降了。在這種情況下,美聯儲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國目前的情況不是這樣。中國商業銀行資產佔全社會金融資產的比重很高,貨幣供應量統計還很有意義。我國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來確定中國的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第三,在發展貨幣市場的基礎上,推進貨幣政策工具的改革。
貨幣政策工具改革的方向,是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其目的是將配置金融資源的主動權更多地交給市場,以便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去發展中國的金融和經濟。貨幣政策工具改革的基礎是貨幣市場的發展,而貨幣市場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利率市場化。這幾年我國整體推進貨幣市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貨幣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發展很快,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了大面積的進步,貨幣政策工具改革使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成為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這些都是近幾年所取得的貨幣政策改革最重要成果的一部分。
第四,搞好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的協調配合。
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之初,曾經有很多人擔心,如果出現貨幣政策操作不當,可能會抵消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近幾年,我國在貨幣政策操作中,時刻注意防止出現這種擠出效應,特別注意及時增加和保持商業銀行適度流動性水平,讓他們在參與購買財政部國債後,仍然有充足的資金用於增加貸款。商業銀行貸款這幾年基本平穩,並沒有減少。公開市場操作促進了債券市場的發展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國債發行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10年期固定國債利率為11.83%,而目前7年期固定國債利率已降到2%。貨幣政策支持產業政策,主要是通過信貸政策支持有市場、有效益企業的發展,以及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和嚴重污染企業。貨幣政策與收入政策的協調配合,主要是支持下崗工人再就業和農村扶貧以及發放貧困學生助學貸款等,這些政策措施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五,適應經濟開放的需要,搞好內部與外部的平衡。
近幾年,我國有效地控制住了短期投機資本的沖擊,由此我國取得了在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方面的主動權。由於把國際短期投機資本擋在了國門之外,因此我國躲過了亞洲金融危機這一場劫難。我國一直堅持對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實行國家控制。當初在確定這個原則時,也有過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國在仔細評估了境內外幣利率對人民幣利率和匯率可能會產生較大影響之後,還是決定對境內小額外幣利率實行了控制。最近幾年,在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出現大幅度波動的情況下,我國成功保持了中國貨幣政策特別是利率政策的獨立性。當美國面對通貨膨脹壓力六次加息時,我國始終保持減息政策不動搖。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它適應了中國經濟形勢的需要,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支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

Ⅹ 中國貨幣政策的背景

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06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信貸總量增加較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2006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O余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上半年累計現金凈回籠563億元,同比少回籠57億元。2006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位運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現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之間差距加大的趨勢有所改觀。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的影響,企業對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機構存款穩定增長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比年初增加3.3萬億元,同比多增604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比年初增加3.2萬億元,同比多增6324億元;外匯存款余額1610億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億美元,同比少增17億美元。
2006年以來,存款期限結構出現了活期存款增加較多、余額佔比上升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2005年出現的存款定期化趨勢。
6月末,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年初增加8052億元,同比多增2564億元;其中,企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億元。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169億元;其中,活期儲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同比少增333億元。6月末,財政存款余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3.1%,比年初增加4375億元,同比多增558億元。
三、金融機構貸款增加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3%,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6068.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外匯貸款余額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5%,比年初增加75億美元,同比少增87億美元。
2006年以來貸款增加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增長較快,投資項目較多,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續積累、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充裕,給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三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後更加註重提升資產收益和股東回報,通過擴張貸款增加盈利的動機增強。
從投向上看,上半年企業用於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多增340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21億元,同比多增913.2億元,其中二季度票據融資增加316.1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多增3835億元,其中,基建貸款同比多增1553.7億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372.1億元,佔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的93.1%。新增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投向上述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億元。
分機構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銀行外,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9185.3億元,同比多增4082.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分別增加4918億元、1641億元和350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724億元、745億元和587億元;政策性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1444億元,同比少增274億元。
四、基礎貨幣平穩增長
6月末,基礎貨幣余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比年初下降1247億元,同比少下降246.3億元。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平均為3.1%,比上年同期低0.62個百分點。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2.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4.2%,農村信用社為5.7%。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金融機構2006年第二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顯示,二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上升1.71個百分點,實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分別下降1.66和0.04個百分點。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佔比表
單位:%
註: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2,2.3]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
受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業銀行人民幣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05%,為基準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固定利率貸款佔比為85.16%,加權平均利率為6.05%,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浮動利率貸款佔比為14.84%,加權平均利率為6.01%,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
上半年,單筆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39個百分點;37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66個百分點。
受美聯儲連續加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影響,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存款利率水平繼續上升。6月份,3個月以內美元大額存款(占金融機構美元大額存款全部發生額的73%)加權平均利率為4.39%,比年初上升1.11個百分點;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35%,浮動利率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分別比年初上升0.9和0.71個百分點。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5、6月份受我國貿易順差數據和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8元上下振盪。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0.94%。由於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有所貶值,對日元匯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別為貶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9956元,最低為8.0705元;共有118個交易日,其中有66個交易日升值、52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波動幅度為0.21%;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幅為35個基點,在匯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個基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一年期合約報價為7.74元左右,貼水在2500點左右,基本穩定在按利率平價計算的遠期貼水附近。

熱點內容
美國股票小於一元會退市嗎 發布:2025-05-16 17:43:25 瀏覽:706
股市指標的英文縮寫是什麼 發布:2025-05-16 17:34:11 瀏覽:360
股市豐收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6 17:33:25 瀏覽:422
智慧能源股票會退市嗎 發布:2025-05-16 17:22:22 瀏覽:10
股票強制退市的多麼 發布:2025-05-16 17:20:29 瀏覽:639
北京聯發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6 17:20:23 瀏覽:513
股市999寓意是什麼 發布:2025-05-16 17:20:23 瀏覽:236
及時止損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5-16 17:17:32 瀏覽:663
股權評估要找什麼公司 發布:2025-05-16 17:00:59 瀏覽:872
國際貨幣多元化怎麼理解 發布:2025-05-16 16:57:32 瀏覽: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