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公元是什麼意思
『壹』 貨幣是怎麼來的
貨幣是人們在物物交換的過程中,為了方便交換過程,逐漸演化出的一種通用的交換替代物。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
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1)貨幣公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貨幣的種類
1、硬幣
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2、紙幣
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3、存款貨幣
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為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4、儲蓄存款
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
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
『貳』 古代貨幣有哪些
最早的金屬貨幣: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銅貝,形狀似貝。
最早的鑄幣:是兩千餘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刀幣,形狀似刀:布幣、形狀似鏟。都是金屬鑄幣的雛形。
最輕的錢:鵝眼錢,即指錢型較小如鵝眼,流行於劉宋時期,一千錢長不到一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10萬錢不盈一掬」。可稱錢幣中最輕的一種。
流通時間最長的鑄幣: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鑄造的方孔圓錢,到清末廢止。最早兌換黃金的貨幣:公元7年,西漢王莽發行的鑄銅幣「錯刀」,每枚五百錢,二十枚兌換黃金一斤。
最早的銅元:公元1659一1661年問。鄭成功鑄造的銀幣,正面鑄有「漳州銀響」四字,背面有一花押,為鄭成功」三字組合,1888年,清發行「光緒元寶」。正式叫銀元。
最早的銀本位貨幣:是公元1137年(宋紹興7年)發行的紙幣「銀合子」,也叫「銀票」、份一錢、半錢兩種。最大的桐幣:是太平天國特大花錢,現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內有半枚,花錢的直徑為33.5厘米,厚0.8厘米,此半枚殘片重21川克,全片約重4500克。」它的大小猶如一面盆,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錢。這枚大花錢質地為黃銅,遍體餾金。正面有「太平」二字
最復雜的銅幣:是明崇禎錢,這種錢的文字、製作、大小、厚薄、輕重,都千變萬化,單就錢背面的文字來說就有幾十種之多。
最早的鐵錢:1960年湖南長沙西漢墓出土33枚鐵半兩錢。說明鐵錢的鑄造至少在西漢中期已經出現。
最早的鋁幣:公元918年,五代時發行的「乾字重寶」,十枚兌一枚銅錢。使用最久最成功的貨幣:五銖錢,自漢武帝直到隋朝,使用達739年。
最早用機器鑄成的銀幣:是公元1882年吉林試鑄廠用機器鑄造的銀元「光緒元寶」。
最早的紙幣:是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時期由成都的十六家官商在政府許可下印製發行的「交子」。其性質與存款收據相似,可以兌換現金,也可在幣場上流通,是紙幣的原始形態。最早的帶色紙幣,是公元1105年北宋印發的「錢形」,有花紋圖案,有紅、藍、黑三種顏色。
最早由政府發行的紙幣:是公元1023年由宋朝政府發行的「交子」。
最早由銀行發行的紙幣:公元1897年建立中國通商銀行後,翌年發行「銀兩券」、「銀元券」、背面印有「中華帝國銀行」的字樣。
最大的紙幣:是1375年明朝興武八年發行的「大明通行寶鈔」,它是用桑皮紙印製的,面額「壹貫」,長34.5厘米,寬23厘米,面積超過當今壹元紙幣的10倍。壹貫摺合銅錢一千,摺合鹽銀一兩,摺合黃金四分之一兩。是我國紙幣中幅面最大、價值最貴、流通時間最長的紙幣。最小的紙幣:民國年間,浙江省地方銀行發行一種長5厘米、寬2.5厘米的紙幣,面積約等於現今壹分紙幣的0.35倍,是面積最小的紙幣。
面額最大的紙幣:民國年間,新疆有銀行發行的一種印有孫中山頭像的紙幣,面額陸拾億元,是我國面額最大的紙幣。面額最小的紙幣:民國年間,浙江省地方銀行發行的「銅幣券」,面額只有一枚,是我國面額最小的紙幣。
最不值錢的紙幣: 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國民黨發行「金圓券」由於發行量成數十倍遞增,致使物價上漲12O萬倍以上,使「金圓券」成為我國歷史上最不值錢的紙幣。
『叄』 各國的貨幣名稱英文縮寫是什麼
1、人民幣——RMB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
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人民幣符號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橫即「¥」。
2、美元——USD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 貨幣縮寫:USD;ISO 4217貨幣代碼:USD;符號:US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法定貨幣。目前流通的美元紙幣是自1929年以來發行的各版鈔票。
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自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
美元的發行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在二戰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同意使用美元進行國際支付,此後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並最終成為國際貨幣。
3、日元——JPY
日元(日語:円,日語羅馬音:en,英文:Yen),其紙幣稱為日本銀行券,是日本的法定貨幣,日元也經常在美元和歐元之後被當作儲備貨幣。貨幣代碼為JPY。
日元是日本的貨幣單位名稱,創設於1871年5月1日。1897年日本確立金本位制,含金量定為0.75克,1953年5月含金量宣布為0.00246853克,1988年3月31日徹底廢除金本位制度。
發行中的紙幣有1000、2000、5000、10000日元四種,硬幣有1、5、10、50、100、500日元六種面額。
4、歐元——EUR
歐元(Euro)是歐盟中19個國家的貨幣。歐元的19會員國是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希臘、馬爾他、塞普勒斯。
1999年1月1日在實行歐元的歐盟國家中實行統一貨幣政策(Single Monetary Act),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
歐元由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和各歐元區國家的中央銀行組成的歐洲中央銀行系統(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ESCB)負責管理。
另外歐元也是非歐盟中6個國家(地區)的貨幣,他們分別是:摩納哥、聖馬利諾、梵蒂岡、安道爾、黑山和科索沃地區。其中,前4個袖珍國根據與歐盟的協議使用歐元,而後兩個國家(地區)則是單方面使用歐元。
5、英鎊——GBP
英鎊是英國國家貨幣和貨幣單位名稱。英鎊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鎊的符號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為英鎊取的ISO 4217貨幣代碼為GBP(Great Britain Pound)。除了英國,英國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由於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占統治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
一戰和二戰以後,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金融業還很發達,英鎊在外匯交易結算中還佔有非常高的地位。英鎊上印有具有貢獻的人物及皇室。
『肆』 貨幣的起源與本質
貨幣的起源,與貨幣的本質
原創:至道學宮白雲先生2019-07-17
錢是怎麼來的,錢為什麼會值錢?
貨幣是什麼呢,簡單的講,貨幣就是我們常說的錢。我們都知道,錢是非常重要的,做什麼都離不開錢。那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錢為什麼會值錢呢?今天我們就簡單的說一說,來把這個問題講清楚。天氣炎熱,文章不會太長,希望大家看得輕鬆些。
錢是怎麼來的,這是貨幣的起源問題。錢為什麼值錢,這是法定貨幣的信用價值問題。我們分開來講。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錢是怎麼來的。
從錢的起源上來講,歷史上所有的貨幣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中心化貨幣,另一類是去中心化貨幣。中心化貨幣,信用基礎是政府。去中心化貨幣的信用基礎,則是私人機構。
也可以把中心化貨幣,稱之為主權貨幣;把去中心化貨幣,稱之為私人貨幣。近現代私人貨幣的全球化,就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世界貨幣。這個我們後面詳細講。
兩種類型的貨幣,源頭上都是起源於中國。主權貨幣的起源,是來自於中央王朝的朝貢貿易,由中央政府發行,信用價值由中央政府來賦予。而私人貨幣,則是起源於中國的民間商賈,它是由民間的商賈來發行,其信用價值也是由民間的商賈來賦予。
朝貢貿易才是全球化的正常態
兩種貨幣在起源上的先後順序,是先有中央王朝發行主權貨幣,然後才有了私人貨幣。也就是說,在國家產生之前,是沒有真正的貨幣的,也沒有真正的信用體系。
當我們講國家的形成這件事的時候,可以認為,它等價於中國的形成。因為中國文明的國家形態,大概在一萬年前,就已經很成熟了。而西方人,他們直到最近四五百年,才能勉強理解什麼是國家。也就是在霍布斯時期,他們才和中國學習,怎麼靠建立國家來統治人民。從這點也可以認為,當我們講文明的時候,文明這個詞等同於中國文明。西方這短短幾百年的文明,在漫長的文明史中,可以忽略不計。
在五百年前的西方,他們既沒有國家,也沒有文明,更沒有貨幣。它們和樹林子裡面的一群猴,並沒有什麼區別。至於什麼西方中心論的偽學術偽歷史體系,都是後來幾百年西方人偽造杜撰出來的,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什麼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
由中國主導的朝貢貿易,是自古以來,歷史上全球化的正常形態。這種正統的全球化,產生了中國所主導的主權貨幣。放大到中國所主導的天下秩序中,中國的貨幣,就是整個天下的中央貨幣,中國的戶部,就是整個世界的央行。歷史上中國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是中央主權信用體系的全球化。而一當中央失去對經濟貿易的控制權,商賈控制經濟和貿易時,則就會產生私人信用。
私人貨幣全球化,明朝江南白銀資本塑造了近現代幾百年的歷史
私人信用的全球化,蒙元時期,建立了基於金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的雛形。西方人關於中國到處都是黃金的幻想,還把中國想像成是現實中的天堂,很大的原因,是蒙古人建立了金本位的世界貿易和世界貨幣,並把這種全球化,推動到了西方人那裡。
蒙古人推動的這種全球化,相對於正統的朝貢貿易全球化而言,它是一種異端的全球化,是商賈資本家和軍事集團結合的全球化。它是後來幫會加行會行全球化的最早雛形。
蒙古人為什麼突然就崛起了,是因為宋朝放任了對民間資本的管控,導致它們做大做強,取代了中央政府,成為了天下真正的統治者,他們就是金融僭主。這些資本家,他們先是用契丹人做打手,來對抗北宋政府,又利用黨項人和金人作為軍事打手,對抗北宋政府。而這個期間,政府一敗再敗,一退再退,資本家接管了一切。於是,他們最後再用蒙古人做軍事打手,把他們的私人信用,蔓延到了全世界。並不是蒙古人所向披靡,而是背後的錢所向披靡。這些錢,無論選擇誰,作為他們的軍事打手,被選中的軍事集團,都能所向披靡。
大宋王朝為什麼一直打不過蠻族,因為中央政府對金融失去了控制,當資本家控制了一切時,中央政府就成了資本家天然的敵人。後來的西夏黨項人為什麼被滅族了,因為他們背叛了背後的金融僭主。契丹人和金人為什麼後來不行了,因為他們被背後的金融僭主拋棄了。
這種私人全球信用體系的最終成熟,是在明朝時期,也就是基於銀本位的全球信用體系。明太祖重建中央信用體系,摧毀了蒙元時期的金本位私人信用體系,資本家們卷土重來,再次用銀本位發起挑戰。到了成祖時期,中央信用體系就被打得瀕臨崩潰。一直硬撐到明神宗時期,才不得不宣布白銀是法幣於是,資本家們大獲全勝,再次接管了一切。銀本位的私人化全球信用體系,直接催生了西方現代文明的誕生,也催生了西方現代銀行體系的誕生。也可以說,我們近現代的幾百年歷史,都是明朝時期金融戰爭的延續。
明朝的江南銀本位私人全球信用體系,一共生了兩個後代。一個後代是金本位的英鎊,和石油本位的美元。作為當前世界貨幣的美元,是私人信用體系的全球化的最高峰。
可以認為,當年英國和滿清的戰爭,就是英國用金本位這種信用體系,來攻擊滿清的銀本位信用體系。在滿清時期,銀本位已經被打擊到奄奄一息,而中國的私人資本家,還在苦苦堅守銀本位,直到民國政府的金融大戰敗,中國的銀本位信用體系,才被徹底斬首,退出歷史舞台。
至此,中國徹底失去了世界貨幣的鑄幣權,同時也失去了金融主權。先是中央失去了全球鑄幣權,接著鑄幣權交給了江南的資本家,再接著江南的資本家,又把全球鑄幣權交給了西方人。
中國所主導的全球信用體系,生於上古時期的朝貢貿易,死於民國時期的金融大潰敗。而在這長達幾百年的金融大戰中,為英國政府設計金本位制度的牛頓,東印度公司,匯豐銀行,美第奇家族,拿破崙,摩根家族……等等,它們都是中國的敵人。
在由資本家聯盟,所主導的私人信用體系,這種金融形態,可以稱之為行會金融。私人信用體系,產生於行會組織。定價,結算,支付,都是行會來解決的問題。金融的行會,也就是銀行,由銀行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就是為了資本的增殖為服務,它天然的要吃人。
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國家金融,則是戶部,也就是財政部為天下管錢。這種金融體系的天職,是天然的為社會服務。
古代的貨幣分級管理理論
基於朝貢體系的全球信用貨幣,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很成熟了。目前,我們能看到的關於這種貿易體系,和全球信用體系,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載,是在《尚書·禹貢》中。
先有中央帝國,然後建立全球貿易體系,最後是全球信用體系。我們現在一講到全球化,就覺得這個詞很時髦。實際上呢,全球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事情,朝貢貿易,就是歷史上的全球化。
英鎊的錨是黃金,美元的錨,早期是黃金,也就是金本位。後來換成了石油,變成了石油本位。那基於中央帝國朝貢貿易的全球通用貨幣,這種中央貨幣的信用基礎是什麼呢?它是一種什麼本位的貨幣呢?
這里需要敲黑板一次。大家要注意了,白銀,黃金,石油,它們都只是私人貨幣屬性的信用載體。
中央政府發行的中央貨幣,它是一個多層復合貨幣體系。在《管子》一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天子用的貨幣是珠玉,諸侯用的貨幣是金銀,卿大夫用的貨幣是銅鐵,百姓用的貨幣是布帛。天子和諸侯之間的貨幣,有固定的兌換匯率。諸侯和大夫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卿大夫和百姓之間的貨幣之間,也有固定的兌換匯率。
天子相當於是中央政府,諸侯相當於省級政府,卿大夫相當於縣級政府,百姓則是基層行政單位。從中央到政府,貨幣的兌換關系是不會亂的。而且貨幣也不能亂用,不能僭越。古人在信用體繫上,也講究禮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同的級別,所使用的貨幣,規格也不同。
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玉呢?因為玉在古代是最高級的貨幣,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貨幣。看吧,這就是文化本能。因為我們中國太有文化了,我們的歷史太悠久了,所以呢,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文化本能無處不在。但是在古代呢,普通人是不能隨便使用玉的,更不能收藏玉,這是僭越。我們現在所講的玉文化,其實背後都是一部貨幣史。雖然現在的人,都不記得玉是一種貨幣了,但是依然還保存著這種文化本能。
現在考古界喜歡挖祖墳,經常能挖到幾千年前的墓中有玉器,說明那挖的都是侯王級別的墓葬。
除了喜歡玉,中國人還非常喜歡金銀。同樣有是文化本能,因為金銀自古都是貨幣。在古代,普通人使用金銀,也是僭越。因為金銀是諸侯一級的政府,才能使用的法定貨幣。這些上層貨幣,只能兌換,不能在更下一級的體系中流通。喜歡玉的人都知道,好玉比金銀還貴,為什麼玉這么貴,因為自古以來,玉就比金銀貴。玉是天子用的貨幣,金銀只是諸侯用的貨幣。
這樣分級管理法定貨幣的好處是什麼呢?首先,什麼層級,使用什麼規格的法定貨幣,用禮制和法律加以約束,禁止跨層流通,這就不會出現私人貨幣現象。其次,如果哪兩層之間,匯率變化出現了異常,就能及時的定位,是哪一級政府的貨幣數量,或者經濟狀況出現了問題。再次,如果出現金融交易的異動,可以有好幾道防洪大堤,不會導致金融災害很快蔓延到中央財政部,這樣就能層層屏藩,保護好國家的金融安全。
貨幣的本質:信用本於天
分級管理,各級政府之家的法定貨幣,和固定匯率都確定好了。那貨幣和商品之間的定價,怎麼確定呢?一個東西值多少錢,這個是確定的嗎?這個也是確定的。
古人的做法,是把天下的山川大澤,土地物產,和人口數量,等等,全部計算一遍,因為在自然經濟的條件下,一個國家,在不出現大的災害的情況下,一年能出產多少糧食,多少樹木等財貨,這些基本上是個彈性區間內的確定值。然後再根據這個精確的確定值,來確定各級政府,總共發行多少貨幣。
也就是說,在這樣的信用體系下,貨幣的信用,和自然的物產,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或者簡單的說,古代的中央貨幣,它的信用價值錨定的是天地萬物。那時候的貨幣,就是萬物流通的尺度。而且,還是多層的復合錨定。天子錨定天,諸侯錨定天子,卿大夫錨定諸侯,百姓錨定卿大夫。商賈錨定百姓,夷狄錨定商賈。也就是說,貨幣信用的本質,從最源頭上來看,它的價值來源於天。
美元上面有句話是這么寫的,In God We Trust。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相信狗蛋」。西方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呢?因為它們的這個思想,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信用本於天思想的山寨版。西方人認為,狗蛋就是它們的天。
古人用輕重之術動態控制金融系統,輕輕鬆鬆穩定物價
萬一出現了災年,經濟產出減少,如果不能及時回籠貨幣,貨幣投放量就會變多了,導致貨重幣輕,這會出現通貨膨脹。如果是豐年,經濟產出增加,如果不能及時的增加貨幣供給,貨幣投放量就變少了,導致貨輕幣重,這就會出現通貨緊縮現象。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那就是管仲所講的輕重之術。要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及時的調整貨幣供給,保持貨幣的投放量,和經濟產出,始終相一致。如果貨幣投放量不動的話,也可以調整商品的投放量,比如古代的開倉放糧,就是用增加商品供給的方式,來調節物價。幣重,就是幣貴的意思,錢越來越值錢了,東西就越來越便宜了。幣輕,就是幣賤的意思,錢毛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東西就變貴了。
在這種貨幣體系下,物價想亂,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那時候的社會,物價是不會怎麼出現異常變化的。物價不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現象。更不會出現經濟危機現象。
反觀我們現在的信用體系,幾乎找不到任何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不確定的。這非常的荒謬,簡直是荒謬到了極致,因為信用不可信,因為貨幣不能給萬物定價,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從貨幣理論上看,現在的人,和古人相比,智力下降的太嚴重了。現在人對貨幣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智力,和古人的差距,比猿猴和現代人的智力差距還要大。現在的人連個物價都解決不了,可見智力太匱乏了。
為什麼信用一定要可信,物價一定要穩定?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因為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常然的法則運轉的,天不會出現不確定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恰到好處,既不多也不少,保持著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這里的天,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上帝。天和上帝基本上是同義詞。
再敲黑板一次,只有中國人才有上帝。外國人並沒有上帝。它們的那個最高主宰並不叫上帝,而是叫狗蛋,或者叫其他什麼奇怪名字。
中國的天子作為天的受託人,代表上帝來管理天下萬物,那麼人在統治和利用萬物的時候,就不能破壞天定的萬物之間的動態平衡,不然就會被天懲罰。所以呢,中國的天子,誠惶誠恐,對萬物進行精確的計算,對貨幣的投放也進行精確的計算,以保持文明活動中,萬物被人管理和利用時,也能保持動態平衡和動態穩定。
萬物本是一體,只有每個東西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正正好適宜,萬物作為一個整體的大生命,才能正常的運行。如果這個太多,那個太少,就好比說,一個人胳膊太長,有一公里那麼長,眼睛太大,有臉盆那麼大,耳朵太小,只有芝麻那麼大,腿太短,只有手指頭那麼短。那這還是個人嗎?他的生命還能正常的運行嗎?顯然是不能的。古人治理經濟,也是把整個經濟體當作一個生命來治理的。如果物價出現了異常波動,如果某些東西太多,某些東西太少,說明這個生命出現了妖異病態現象,它就要死亡了。
在古人看來,一切都是有序的,一切都是確定的,一切都是可以度量的,一切的價值都是可精確的,這些都是天定的。人管理天下萬物,只要讓萬物和天定的秩序保持一致,這就是信。信了之後,才能取用萬物,而不失其和,經濟才能永續發展,人才能永續繁衍。解決物價問題,對古人來說,只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而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解決物價問題,則是一個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現在人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幼兒園水平的事情。
現在美元所主導的貨幣體系,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在於人們不再能夠理解貨幣的本質,在於已經不再能夠理解自然造物的秩序之美,也無法理解萬物本是一體的道理。現在的一切,都荒謬好笑到了可怕的地步。現在的貨幣,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它根本不能稱之為貨幣,因為它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一切都是無價值無意義的,它的一切都好笑到了不可救葯的地步。
如果非要說,這種貨幣是個什麼東西的話,那它就是個笑話,它就是人類智力墮落到谷底的恥辱柱。
『伍』 什麼是貨幣貨幣的本質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 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 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 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 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 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歷代政府發行的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自產生金屬鑄幣以來,歷代貨幣形式、種類、數量之多均為世所罕見,並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方貨幣文化,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貨幣發展緩慢,很少重大變革。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沖擊下,雖然經歷了一系列貨幣改革,開始具有現代形態,但始終未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貨幣的紊亂狀態。 幣制改革的經歷過程:先秦貨幣——>秦漢至隋貨幣——>唐宋貨幣——>遼西夏金元貨幣——>明清貨幣——>近代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現代貨幣 我國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商品或一般等價物,而西方經濟學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本文認為:我國傳統貨幣理論和西方經濟學對貨幣本質的認識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論只適用於金屬貨幣經濟,不適用於信用貨幣經濟;而後者的理論則只是描述了貨幣的表象,沒有涉及貨幣的本質內容。本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利用這一觀念能較好地描述各種貨幣形式的內在特徵。 http://ke..com/view/651418.htm
『陸』 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四月 7日.周五 2006 Bigyuwen
教育動態 教師天地 學生園地 課外時空 初中考試 高中考試 課件下載 教案下載 素材下載 閱讀 課本插圖 語文Flash 大語文教學論壇 在線教學平台(E-learning) E-book電子書下載 中央電教館主題資源 教育論文 | 教學論文 | 教學反思 | 教學隨筆 | 班級工作 | 教育總匯 | 在線教育 您的位置: 教師天地 → 教育總匯 → 貨幣的起源
用戶登陸
用戶名
密碼
文章搜索
高級搜索
Google支持
Google支持
xhtml+css @ July 2004 by No3
@ 2005 Change by Hawking
技術支持:
貨幣的起源
日期:2005-12-27 03:13 點擊:394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指導老師:吳峰
組長:謝海雄
成員:林士斌、李明、蔡粘超、胡亮、符華勝、朱家侶
一、起源和本質:
(1)唐代時貨幣起源的認識仍然出於《管子》的「先生制幣」說(亦稱「貨幣國定稅。」)此說在《管子》一書中多處言及,有縣代表性的是《國蓄》,日「王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玉起於亦野,東西南兆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真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幣,以刀幣為下幣。三幣、中屋之則非有補於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口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這一觀點產生以後影響至巨、幾成定論,成與貨幣起源說上的主流認識。(2)唐代堅北說的以張九齡、陸貸、白居易、揚子陵等人為代表。
宗開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張九齡在所寫《敕議放私鑄錢》中指出,「古者以幣帛菽粟不可尺寸,乃為錢為通貿易」。德京貞元十年(794),陸勢《均節且武稅恤而姓六條》中說:「先王懼物之貴賤先平而人之交易難准,又立貨泉之法,以節垂之宜。」又說:「錢貨者,宮之所為也。」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無常,故歲有豐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限,故物有盈父之縮。坐人知真必然,可是作錢刀布帛之貨,以時交易之,以時斂敬之。」穆宗長東元年(821),戶部尚書揚於陵江為,「王者制錢,以權而貨,留遷有無通變不倦。」(3)這紫言論從便利商品交換的技術求角度及維護政權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解釋貨幣的起源,以為貨幣乃是帝王賢哲人為設計製造出來的,在認識是一種「非常膚淺的觀點」,也是一種主觀唯心主要看法。它把貨幣的產生,解釋為是政治權力和統治利益的產物,從而混淆了貨幣起源與商品交換之間的內在聯系。也進而阻止了對貨幣本質問題的正確認識。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實際上是人君之權柄,是流治階極治國家安邦的一個工具,報本不可能看到貨幣是在商品交換中向發生的,是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的本質所在。這而言之,貨幣起源論上的膚淺和錯誤,決定了貨幣本質論上的想當然和謬誤。這樣的認識水平,與西漢司馬遷所持「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共焉」的貨幣自然發生說法比,無疑在方面的認識道路上是相去甚遠的。司馬遷雖然認識到貨幣本身即是一種特殊商品,但他把貨幣的產生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聯系在一起,以為「龜貝金錢刀布之幣」是「農工商交易」發展的結果,提出了關於貨幣起源的正確和客觀的論點,唐代統治階段則僅僅是接受《管子》的成說,並沒有去認真地加以思考研究。
二、作用入管理特點:
一是用於權日貨,准交易,促進商貿涉及,發展社會經濟,二是通過貨幣總量的斂與散來調節物價高低,操輕重之柄,即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三是用於權本來調整工商業之間的關系,使商品經濟發展處在封建治所能允許范圍之內,四是制兼並,限制地方勢力的狀大,鞏固經濟封建統治基礎。貨幣管理主要包括對貨幣流通管理,從貨幣起源論上的國家說和貨幣本質論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生產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場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脂。
三、結論:
由以上話述可以看出,唐代貨幣思想主要是承繼和沉迷《管子》和西漢時期貨幣學說,雖然,有些問題上有所進步,有的觀點也表現得更加清楚明白,但是在總體上以現代水平上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和進展,仍停留在固定說和輕論的認識體繫上。這樣的認識水平與唐代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發展相比,明顯過於滯後,並反過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一是唐代統治階段仍然認為貨幣及國之權柄,是現財,平天下的工具,從而使他們著力可以以財政和政治的原則出發使用貨幣,不可能自覺地換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要求辦事,也不可能滿足經濟發展對貨幣的客觀需求,造成財政利益、政治利益與經濟自然法財之間的矛盾與對立。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起源的總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煤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椐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治爍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旱的金屬貨幣。
旱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遞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
從歷史角度看,交換發展的過程可以濃縮為價值形態的演化過程。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這么一個歷史沿革。從這一發展過程應該看出:首先,貨幣是一個歷史的經濟范疇。是隨著商品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的。其次,貨幣是商品經濟自發發展的產物,而不是發明,人們協商或法律規定的結果。再次,貨幣是交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帶動矛盾發展的結果
而今,因它們與實用器形似面體積子,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歷代錢幣簡述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皇帝時期,因機時中國貨幣自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後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屆士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減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要林區、林農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園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主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冠軍。西魏鑄永五銖,北周鈦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之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貸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中,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朝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咸能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貨幣的發展史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幣本質上的工具論出發,唐代統治階級對貨幣管理有著一個總體上的指導思想,即貨幣的產生鑄造權和發行權,流通權均要由政府壟斷,及國之權柄,不許私人染指。開元二十二年(734),唐遷就張九齡所以縱民私鑄案展開了討論,結果。「公卿群官,皆建議以為便」。裴耀卿、李林甫、蕭炅等人認為「錢者通貨,有回之權,是以歷代禁之以絕奸濫。今者一啟此門,但恐小人棄農逐利,而濫惡更裝,幹事不便」。劉秩則上《泉貸議》,系統闡述鑄幣權乃「人生之權」,不可假於人。後來,陸貸明確強調貨幣「為國之利權,守之在宮,不以任下」。杜佑也認為,「昔賢有去,銅不布下,乃權歸於上」誠為皆論。固有國之切務,權弊之良算也。總之,雖然張九齡提出了縱民私鑄的議案,但是並沒有取得認同,貨幣的生產鑄造權為國之特權的指導思想是十分明確的。
貨幣的起源(演變)
1、對於錢幣開始於人類最早用於互相交換的物品,還沒有意識到貨幣的重要性,在人類開始文明時期是平均分配,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在交換方面越來越頻繁,交換范圍越來越廣,並克服「商品——商品」交換困難的辦法,這就是先把自己的東西換成市場上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再用這種商品去換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而成為社會發展的生意買賣;到了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簡單的冶煉金屬技術,是一些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還製造出青銅塊金屬貨幣(這是考古學家在一些殷商墓葬發現的,是早期殷商貨幣)。
到了秦統一前西周、東周時期,隨部落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春秋戰國又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開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便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在減重、變輕,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錢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替,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延續不衰。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紗,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仍以方孔圓錢為主。
2、貨幣存在已有幾千萬年歷史,當代經濟生活中人們更離不開貨幣,對貨幣的存在早已以為常,山西大同市錢幣收藏與研究學者趙忠格最新提出:「錢幣的起源始於女陰崇拜,而在中國古代長期延用的錢幣上也反映著當時的性崇思想。」趙氏的這一古錢幣產生說法頗具新意,據了解在國內還是首次提出,令人關注。後趙忠格對錢幣女陰崇拜的新說介紹一番,無論中國與外國都有以海貝為幣的歷史考證,可以看到貝幣的女性生殖特徵非常明顯。還談到海貝殼與女陰外形的特徵接近,然而就被當進有地位的原始人類做為一種推崇的稀物而掛在身上,以表明自己對女陰的崇拜或表明自己所佔有的女性數量,以此來炫耀,那時候由於海貝的象徵意義以及內陸地區的稀物,已成為一種財富的象徵,後來又成有價值的交換物。
認為:從母系社會的「女陰崇拜」到父系社會的「男根崇拜」,人類經歷很長時期的原始性崇拜過程,古錢幣作為當時流通的價值符號,表示性文化的內涵,也在情理之中。在了解後人類早期就以貨幣作為裝飾品和高貴產物。
3、在貨幣的源起於「女陰崇拜期」的說法又有新的觀點,就是大業大學共同教學中心的高婉瑜,他談到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交換過程中,因必要而形成的一種結晶。若從商業行為的觀察,貨幣在每個地域產生文明始點不同,林林總總的貨幣體系,均有一段很長的演進過程,縱然各區流通貨幣的濫觸期不一,然而演變歷程也隨相似之處。貨幣通常以商品貨幣開始,到許多物品被當作交易媒介,如斐清群島用鯨魚的牙齒;早期法國人用口皮;美國早期移民人用巧克力用現象;印度一些原住民的仁杏、瓜地馬拉、烏龜、貝殼、小刀,另計有食鹽、煙草、乾魚、食米、衣物等等。
在人類早期,發展水平低下或沒有,往往用一些生活實際用到的,一些古怪少見的物品作為交換,在進化過程中,一些鑄鐵器的水平提高,進入貨幣的升職過程。
4、曹魏時期是否鑄行過五銖錢,在史載簡略。《晉書,食貨志》記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董卓小錢,還用五銖。」《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春三月初復五銖錢」,冬十月「以谷貴,罷玉銖錢。」《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載太和元年(公元四年)「夏四月乙亥,行五抹錢。」對於上述史書有關曹魏「還用」、「初夏」、「行」五銖錢的記載。1986年,在安陽西郊出土的古錢窖藏時,曾分離出一種面有輪郭,無好郭,面文「五」字右則,「銖」字「金」旁左則分別被錢的外郭侵壓,背具輪好郭,五銖錢不同於在東漢五銖,也有別於鑄剪邊五銖,似乎介二者之間,從情況分析,這種五銖錢與西漢半兩五銖、新莽錢、東漢五銖、繼環鑿、鑄五銖對文、直百五銖、太平百銖、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太泉當千伴出。經初顯不開簾,有認為這種「壓五壓金」五銖當為曹操五銖。後來又重新對安陽縣倫掌鄉孟村古錢窖藏,這種「壓五壓金」五銖錢,所古窖藏的比例為1.8-2.2%,大者錢徑可過24毫米,重3.4克以上,鑄造較規整,字還清晰,高挺,同時也有一定數量的錢徑在21毫米以下。
謝海雄
壹貫紙鈔
長方形。長29厘米,寬20厘米。紙幣用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壹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印印鑒。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七月,詔造「中統元寶交鈔」,亦名「通行交鈔」。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中統元寶交鈔」,鈔名下以長方形欄分為上下兩段,上段居中印有寶鈔,面額「壹貫文省」。左右分別印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對照的「中統元寶,諸路通行」,漢文九疊篆,八思巴文繫上述八字的音譯。下段居中印,「偽造者斬,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中書省奏准印造,中統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元寶交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中統年月日元寶交鈔庫使副判印造庫司副判」。末行抬頭書「中書省提舉司」。上下兩框各蓋一正方形官印。該印背面有「至正印造元寶交鈔」字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出土,屬元代。
貳貫紙鈔
長方形。長30厘米,寬20.5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貳貫。紙幣上蓋有中書省、尚書省等朱紅印鑒。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三月,更造至元寶鈔,全稱「至元通行寶鈔」。灰黑色桑皮紙銅板印刷。正面上端自右至左為鈔名「至元通行寶鈔」,鈔名上下端正中印有寶鈔面額「貳貫」,字下為兩貫錢形圖案。左右為八思巴文:「至元寶鈔,諸路通行」,不見漢字。下半部正中印「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兩,仍給犯人家產」。右起印「尚書省奏准印造至元寶鈔宣課差役內並收受不限年月諸路通行」。後接「寶鈔庫子,攢司」,「印造庫子,攢司」。左起印「至元年月日」,「寶鈔庫使副」「印造庫司副」。抬頭書「尚書省提舉司」。幣背面有官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伍值文紙鈔
長方形。長26厘米,寬18厘米。紙幣用桑皮紙印刷,比較粗糙,票面為伍文。其餘格式板面均同壹貫紙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出土,屬元代。
大明寶鈔
長方形。長28厘米,寬20厘米。
『柒』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7)貨幣公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捌』 貨幣是什麼
一、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二、貨幣的形式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
(8)貨幣公元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貨幣的產生: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但是,由於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是不同的,銷售時間也是不同的。
生產和銷售時間上的差別,使某些商品生產者在自己的商品沒有生產出來或尚未銷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產者賒購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即出現賒購的現象。賒購以後到約定的日期清償債務時,貨幣便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由商品的賒購、預付引起的,後來才慢慢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在商品交換和信用事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就日益成為普遍的交易方式。
『玖』 古代錢幣的古代錢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21世紀--前2世紀,主要使用於中原地區,後逐步被金屬貨幣取代,單位為「朋」,每拾枚幣為「一朋」。在先秦時期貝同時具有幣和飾的雙重作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直到明末清初還使用貝作為貨幣,稱為「ba (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巴』)」。
公元前11世紀,產於海濱,因其堅固美觀,便攜帶,又能計數,而逐步演變為實物貨幣。
天然海貝
公元前1368-618年 。
人工貝類(石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貨幣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為彌補自然貨幣流通不足而仿製的玉貝、骨貝、陶貝、石貝等,被統稱為人工貝類貨幣。它們形態大抵仿照自然海貝,其交換價值,約等於或稍低於天然貨貝。
人工貝類(骨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玉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人工貝類(陶貝)
公元前16世紀--前2世紀
銅貝
公元前11世紀
包金貝
公元前11世紀,商代中晚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掌握了冶煉技術,於是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形仿天然海貝。有金貝、銀貝、銅貝等。用青銅澆鑄的無文銅貝,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金屬鑄幣。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徵:平肩、襠部呈弧形,銎(音窮)長,有穿孔,銎內一般留有寒。面文鑄有干支、數目、天象、地名、事物、陰陽五行、方位、吉語等。幣材多為青銅。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戰國趙鑄幣。聳肩、方襠或弧襠、尖足。以一jin(左右結構,左為『金』,右為『斤』)、半jin(同前)二等紀值分別稱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為數字。體輕薄。幣質為青銅。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 戰國後期錢幣。按背文分大小兩式。圓首、圓肩、圓襠、圓足,首及兩足各有一圓形穿孔。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大者背文「一兩」,小者背文「十二銖」(半兩)。
銳鋒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戰國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與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戰國之交。戰國中晚期中山國、趙國鑄幣,也稱圓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帶弧形、圓首,柄面多有二直線,體型輕薄,其中「yan(內外結構,外為『門』,內為『言』)陽」(今陝榆)小直刀尤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餘背多平素。
圓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中晚期。戰國中晚期鑄幣,外圓、孔圓、背平素,面背間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徑大於面徑,背孔小於面孔,邊緣常殘留火口。多數面背無廓,少數品類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銅質。主要流通於秦、趙、魏故地。
方孔圜錢
成色年代:戰國後期。戰國後期秦、齊、燕等國鑄幣。外圓孔方,或有廓或無廓,為後世方孔圓錢之祖。含有「半兩」、「兩甾」、「文信」、「長安」、「yi(左右結構,左為『貝』,右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類。
秦漢貨幣
秦半兩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滅六國後,以秦幣為全國貨幣,秦半兩成為與上幣黃金對稱的下幣,鑄行全國。秦半兩與前述先秦半兩相比,其面文高而狹長,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圓孔方,面背無廓,形制與錢文精整。 榆莢半兩
成色年代:西漢早期 。因形如榆莢,稱為「莢錢」。「莢錢」一般甚為輕薄,輕重不一。
三銖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鑄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銖錢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武帝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鑄,含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橫廓,四決文等不同形式。輪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銖開創了七百三十九年鑄行「五銖」錢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銖兩制」鑄幣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錯刀」,又稱「金錯刀」。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其環如錢,其身如刀」,環面「一刀」直讀,陰文錯金,刀面「平五千」三字為陽文,篆書。以一當五千五銖。「一刀平五千」鑄制精美,為歷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懾二年(公元7年)鑄。「環如大錢,身形如刀」,環面鑄陽文「栔刀」二字,刀面鑄陽文「五百」,篆書。「栔」能通「契 」。以一當五百五銖。「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鑄文精美。
東漢前期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40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採納馬援建議開始大鑄行。面文特徵是「金」字頭較大,「五」字交筆更彎曲,「朱」字頭圓折,豎畫兩頭較細。鑄造較為規整。
剪邊五銖
成色年代:東漢晚期又稱「鏨邊」五銖或「剪輪」五銖,指邊廓連同部分錢肉均被剪去或鏨切的五銖錢。無外廓,「五銖」二字殘留偏旁。
董卓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東漢末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鑄。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夷漫不全,很難辨認,世譏稱之為「無文」。該錢堪稱我國貨幣史上最劣質輕賤之小錢。 直百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漢獻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入蜀後鑄於成都。初鑄錢大而厚重,後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一百枚五銖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字或四齣文。
蜀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劉備入蜀後鑄,時約公元214-263年。形體小於兩漢五銖,較厚,面背均有外廓,筆畫較肥,銅質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 。史記未載,據考證列為蜀漢錢較宜。「定平一百」錢體薄小,錢文篆書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於直百
魏五銖
成色年代:三國時期。魏文帝,明帝皆鑄有五銖,新錢形仿漢制五銖,故稱「魏五銖」。魏五銖輪廓清晰,錢形厚重,邊廓壓金。
大泉當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當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一千。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傳世較少。
涼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涼張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鑄,是以國號為名的第一例方孔圓錢。篆書,有對讀,直讀二式,錢文字體也有分別,形體可分為輕小、厚重兩式。
沈充五銖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東晉孝元帝太興年間(公元318-321年),吳興沈充所鑄大孔小錢。錢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隱約,錢體輕小,似為東漢「剪輪」錢式的仿鑄品。
豐貨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晉十六國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鑄,面文為「豐貨」,有篆、隸兩體,均橫讀,篆書錢面有好廓,隸書錢面無好廓。錢背皆有內、外廓。
漢興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漢昭文帝李壽漢興年間(公元338-343年)鑄行,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的年號錢。錢文有隸書、篆書,直讀、橫讀之分,製作精美,字淺肉薄,傳世數量不多,尤以橫讀者為罕。 孝建四銖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公元454-456年)鑄行。面文「孝建」為柳葉篆,背文「四銖」隸帶篆意。同於宋文帝「四銖」,面背文均橫讀。孝建四銖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雲起」,其後省「四銖」而專留「孝建」面文,更趨薄小,品類甚雜,大小懸殊。
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鑄行,形制相似於文帝孝建四銖,內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書,橫讀,重二銖。因鑄行數月即改元鑄行「景和」,存世極罕。
景和
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鑄行。面文「景和」二字,篆書,橫書穿孔兩側,筆畫清楚。該錢由官府頒布準式,交民間依式樣鼓鑄,再交官驗收通行,嚴禁盜鑄剪邊。因此文字輪廓較永光精整。廢帝改元後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極稀罕。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鑄行,「公式女錢」實為無外廓而僅有內郭的「五銖」小錢。因其輕小薄弱,又稱「女錢」與「男錢」(大錢)對稱。約在二銖,三銖之間。
梁鐵五銖
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鑄行。鐵「五銖」形體略小,背紋四齣,是我國首次大批量鑄造的鐵錢。
太貨六銖
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鑄的六銖錢,面文「太貨六銖」,玉筋箸篆體勻稱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內外廓精整挺拔,製作精良。
永通萬國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鑄。面文「永通萬國」,玉筋篆,「永通」意為永遠通行,「萬國」示天下萬國可用。字廓深峻,形體厚重,錢文和鑄工均臻妙境,堪稱「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當十,與布泉、五銖並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錢文及製作均極為精美,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銖
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鑄行。製作精好,錢文優美,「常平五銖」四字玉筋篆直讀,構架勻稱,筆畫圓潤,「平」字上橫與面穿下廓合一。屬設計和鑄造都極為考究的泉品。 隋五銖
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通寶錢系代替五銖錢系後沿用近1300年,為秦漢錢制以來,中國古錢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幾個方面「1.首創錢、兩十進位衡制。2.開創了錢文以八分隸書、楷書甚至草書的時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錢,改為「寶」或「通寶」、「元寶」。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錢徑八分,重二銖四lei(上下結構,上為品字形三個田字,下邊為系字) ,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後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後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並常有錯范。
乾封泉寶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行。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形制精整,邊廓完好,錢文四字旋讀,因鑄行時間短暫而存世較少,是古錢史上首例以「泉寶」命名的錢品,也是首例以年號命名的「寶錢」。
乾元重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鑄。以一當開元通寶十,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其中白銅母錢為迄今所見最早的銅質母錢。
得壹元寶
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鑄於洛陽,以一當開元通寶百,銅色暗紅,製作工整,隸書「得壹元寶」四字旋讀,拙樸明晰,背多有月紋,或星紋和祥雲,因鑄期短,較為稀少,故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
大歷元寶
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朴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
建中通寶
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有大小兩式。
會昌開元通寶
唐武宗李炎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廢各地銅佛鍾磬等作為幣材鑄錢。各州鑄錢背銘以州名,後鑄「昌」字以記年號,今所見計有23種之多。該錢鑄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襲歐陽詢舊制。
咸通玄寶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鑄,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是為古泉珍品之一。 開平通寶、開平元寶
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公元907-910年)鑄行,形仿開元,製作粗糙,通寶背廓平淺,元寶輪廓精整。錢文四字隸書旋讀。存世甚罕。
漢元通寶
五代後漢隱帝劉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鑄行。製作精良,邊廓完好,錢文四字隸書直讀,錢背多有星、月紋。
通正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背有星、月紋。
天漢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為王建五錢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寶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此錢製作粗劣,錢文草率,錢文「光」字作行書,其餘三字為隸書,背有月紋,另有鐵錢,罕見。
咸康元寶
十國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乾封泉寶
十國楚王馬殷鑄。錢文四字隸帶楷意旋讀,背多有文,銅鐵兼有。
唐國通寶
十國南唐元宗李璟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鑄。錢文有篆、隸、楷三體,篆書與楷書配成一對,為「對錢」之祖。一當開元二,另有篆書當五或當十大錢。背穿上或有星紋。鑄造甚精。
永隆通寶
十國閩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鑄。錢文四字書體,在行、隸之間。材質或銅、或鐵、或鉛,銅質少見,鉛質甚罕。 宋元通寶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鑄,為宋開國錢。錢文仿八分書,形制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嘉祐元寶
宋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光背。為小平對錢,製作稍遜,大小厚薄不等,配對欠佳。
靖康元寶
宋欽宗趙桓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鑄行。錢文為篆、隸二體,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對錢。此錢量少難覓,尤以小平顯為珍貴。
紹興元寶
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旋讀,多為光背,對錢;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紹興」年號行32年,故鑄錢量多品雜,但小平錢奇少。
慶元通寶
宋寧宗趙擴慶元年間(公元1195-1200年)鑄行。錢文楷書,旋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紀年錢。背文「元」至「七」紀年;「川」、「利」等紀地;「同」、「春」等紀監;「┴」紀值,「西一」紀爐,「五五」等紀范。
開慶通寶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種。背文紀年字「元」。
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1213-1217年)鑄。錢文楷收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五三種。 光背無文。
泰和重寶
金章宗完顏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鑄。錢文篆書直讀,有當十大、小兩式。錢文是文學、書法大家黨懷英手書,字體清純典雅。
天慶寶錢
西夏桓宗趙純祐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5年)鑄行,錢文為西夏文,平錢。製作精整,邊廓堅挺,文字清晰,筆畫勻稱。 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
中統元寶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至元通寶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無文。
元貞通寶
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兩等,蒙文錢為折三型。光背無文,製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寶
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鑄行。錢文有漢文、蒙文兩種版式。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蒙文為折三型。光背無文。
至大通寶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等,邊廓峻深,光背無文。
延祐元寶
元仁宗延祐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行的漢文小錢,錢文楷書,極不規整,直讀,光背無文。製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寶
元泰定帝泰定年間(公元1324-1327年)鑄行漢文小錢。鑄 文楷書直讀,有大、小二種,大錢鑄制精工,邊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無文。
大義通寶
元末起義將領陳友諒漢政權大義年間(公元1360-1361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無文。 洪武通寶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背文記值,記重,記地等多種形式。
永樂通寶
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精良,邊廓規整,筆畫秀麗,光背無文。
嘉靖通寶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鑄行。錢文楷收仿瘦金體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五等。此錢製作混雜,筆畫多變,大小不一。背文記重或無文。
萬曆通寶
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戶」、「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紋。
天啟通寶
明嘉宗朱由校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當十三等,背文記值,記局,記地,記事由或有星、月紋。大小名異,品種較多。
崇禎通寶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錢大小不一,文字多變,精粗互見,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我末代貨幣。背文有星、月圈、圈內星、奔馬等紋或記地、記值、記事由等數項。
崇禎通寶
大順通寶
明末起義軍張獻忠大西大順年間(公元1644-1646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戶」、「工」、「用」等字,此錢邊廓勻闊,文字工整。
宣德通寶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僅見小平錢。製作粗率,光背無文。
洪化通寶
明末吳世璠周洪化年間(公元1678-168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平錢、有大、小兩種版式,小錢多見光背文,大錢背文可見「工」、「戶」字。 順治通寶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年間(公元1644-1661年)鑄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小平、折、折十數等,背有漢文記局,新滿文記局或滿漢文記局。
康熙通寶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小、折十大錢兩種。按背文可分滿文錢,滿漢文錢。
雍正通寶
清正宗雍正年間(公元1923-173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記局滿文記20字。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可見雍正錢法之嚴謹。
乾隆通寶
清高宗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鑄各局名。
嘉慶通寶
清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平錢,背文穿左滿文「寶」字,穿右記局名19字。少數可見星月紋及記地或吉祥漢字。
道光通寶
清宣宗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鑄。錢文楷書,直讀。背多滿文記局、或有星、月紋及記地記年記值漢字。
咸豐通寶
清文宗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鑄,錢文宋、楷、隸三體,直讀,平錢。背文為滿文各寶局名。此錢製作簡陋,形制混雜,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寶
清穆宗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當四、當五、當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滿文記局,穿上下漢文記值。
光緒通寶
清德宗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迴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幣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製造幣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清代晚期,交通暢達,商業繁榮,民間資本活躍。除官錢局發行錢票投入流通外,民間各大錢庄和商號也紛紛發行鈔票,當時稱之為「花票」,票貼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圖案,其內容取材於歷史典故和古典小說,如《紅樓夢》《西廂記》、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運用傳統的表現手法,在同一畫幅內,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邊框內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聯成一組連環畫。四周邊框的圖案,均為象徵吉祥的花草,如梅、蘭、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雲紋、金錢紋、幾何紋等,線條流暢、舒展,完全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風格。庄票正面四周的邊框內印有用正楷抄錄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數取材於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文觀止》,如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羲之《蘭亭集序》、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韓愈《師說》、蘇洵《辯奸論》、蘇軾《前赤壁賦》等等,內容由各出票店號自行選定。
湖南有一種比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則稱之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會後,影響極其深遠。它像一般銀錢一樣成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貨幣功能。發行花票的各錢庄和商號資本充足,不怕擠兌,很快得到社會的接受和認可。花票的發行,為繁榮地區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時間不長,隨著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