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貨幣中性
① 宏觀經濟學 貨幣中性和貨幣非中性是怎麼回事 盡量用人類語言解釋
簡單來說,貨幣中性是指貨幣的供應(流通)量,不會影響經濟的實際產出,只會影響價格水平。
貨幣非中性就是貨幣的供應量會影響經濟的實際產出。
貨幣中性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迅速傳導到(全部商品的)價格,經濟參與者可以對價格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包括投資,勞動供給等),因此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例如工資上漲10%,消費物價也上漲10%,你可能不會選擇加班,也不會曠工)
貨幣的非中性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各種商品價格的影響不一致,不同步,經濟參與者的行為會發生變化,從而實體經濟也會變化。(例如工資上漲10%,消費物價也上漲1%,你可能會選擇加班)
② 根據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通速度和利率水平怎麼判斷貨幣是中性的
貨幣中性理論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
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總體來看,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隻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影響實際產出水平,因而貨幣是中性的。
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將統一的經濟整體機械地分為實物方面和貨幣方面,他們一般把貨幣作為與實體經濟沒有內在聯系的「外生變數」,強調貨幣的中性,即貨幣的供給變化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從而形成了傳統的兩分法和所謂的「貨幣面紗論」。
在「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看來,經濟的長期發展完全是由實物部門決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積極的貨幣政策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政策任務只是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
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理論的典型代表是貨幣數量論。貨幣數量論最基本的觀點是貨幣供應量變化將最終體現於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上。
我們可以通過劍橋方程式和費雪方程式清楚地說明這一問題。劍橋方程式M=kPY和費雪方程式MV=PY雖然形式不同,但這兩個方程式卻表現了同一實質內容的關系:即國民收入水平((Y)與價格水平(P)、貨幣供應量(M)之間的數量關系。假定k(貨幣余額與名義國民收入或實際國民收入的比例系數)或V貨幣流通速度,即一單位名義貨幣余額的流通速度)不變、Y也不變,則貨幣供給量M的變化將完全體現於價格P的變化上,所以貨幣是中性的。
貨幣中性論的另一理論支柱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
他認為經濟本身是一個整體,任何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不僅取決於該商品的價格,而且取決於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則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而迅速消除,貨幣的出現不過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添加一個特殊的商品而已,利息只是這個特殊商品的「價格」,貨幣均衡的實現和利率的決定過程,同其他任何商品供求均衡及價格的決定過程是一樣的,它的存在既無助於也不妨礙經濟的全面均衡,貨幣對經濟是「中性」的。
帕廷金試圖將古典學派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與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結合在一起。他提出了實際貨幣余額這一概念,並認為個人的實際貨幣余額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個常量,通過這一概念,他將貨幣變化引入了一般均衡分析。在一般均衡已達到的情況下,假使MS/P的水平一定,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一倍,那麼實際貨幣余額水平也將隨之上漲一倍,由此必然造成對物品的過度需求,由於是在充分就業水平之上,過度需求必然造成價格水平上漲,只有價格水平也上漲一倍,實際貨幣余額水平方能恢復常態,這時,商品間的相對價格水平沒有受絕對價格水平變化的影響,實際部門也就不會作出調整。所以貨幣是中性的。
供參考。
③ 不同的經濟流派是如何闡述貨幣的中性與非中性問題
所謂貨幣中性問題,實際上就是貨幣是否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問題。也就是說,貨幣是否僅僅是罩在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而並不使消費、投資、產量、收入等實際經濟變數發生實質性變化。因此,關於貨幣中性的爭論只能放到貨幣經濟模型框架中進行。
按照貨幣理論界對貨幣中性的一般解釋,「如果名義貨幣供給變動引起初始均衡的破壞,新的均衡與所有實際變數數值 和貨幣供給變動同時達到,貨幣就是中性的。否則,貨幣就是非中性的」。因此,判 斷一個特定模型中貨幣是不是中性的標准 是,確定名義貨幣供給的變化會不會引起均衡的相對價格和利率的變動,或者,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化。因為相對價格或利率的變動包括了消費或投資方式的變動,貨幣就不是中性的;如果名義貨幣余額變化僅僅引起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動,那麼,所有的實際變數,包括貨幣余額的實際價值 在內,都不會改變。如名義貨幣供給的倍增只引起了絕對價格水平的相應提 高,那麼,貨幣就是中性的。
由於在新古典理論家的頭腦中,存在貨幣經濟與實物經濟的兩分,這樣在理論上人為地創造了貨幣理論(總量理論)和價值理論(相對價格理論),以分別解釋貨幣總量問題和商品交換的相對價格問題;前者以費雪的數量論和劍橋方程為基礎,現代版本是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而後者以馬歇爾局部均衡和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價值理論為核心,現代版是阿羅-德布魯模型。
④ 貨幣是中性的嗎
貨幣短期不是中性的,長期是中性的。
在短期,貨幣投放的數量會影響產量。這就是菲利普斯曲線,即通貨膨脹和就業率面臨著短期的權衡取捨;這也是凱恩斯宏觀調控的理論依據。
但在長期,貨幣是中性的,投放的貨幣數量只會影響價格,而不會影響產量。這正是弗利德曼貨幣主義的觀點。
⑤ 為什麼長期來說貨幣政策是中性的
第一,貨幣政策是成熟穩健的,穩健是與中國經濟環境連在一起的。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反通貨膨脹,但是中國目前物價上漲不完全是因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通貨發行過多引起的物價上漲,但是目前的物價上漲更多與勞動成本上升有關。從這個意義來講,貨幣政策要控制這種原因導致的物價上漲難度比較大,進而出現了目前的局面——政策緊一點,物價並不能降到理想水平,但是政策一松,物價將漲的更快。因此,這就決定了貨幣政策將長期處於中性。
第二,在中性情況下,貨幣政策一定是微調,不會出現方向性的變化。貨幣政策與中國經濟相聯系,即使貨幣政策稍微有所松動,都要將其對經濟的幫助作用與對通貨膨脹的刺激作用結合考慮,要有所均衡,因此其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三,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僅是補充流動性的舉措,並不是貨幣政策方向性的轉變。過去中國貨幣補充機制與外匯占款密切相關,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由於外匯占款的下降,意味著央行補充貨幣的渠道受到堵塞,因此流動資金會偏緊,其對沖的辦法是在市場的回購,或是存款准備金率。而這種辦法只與流動性的多廣、松緊相關,與貨幣政策的方向無關。
2.中性貨幣政策指的是使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貨幣政策,換句話說,就是一種保證貨幣因素不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從而保證市場機制可以不受干擾地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貨幣政策。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貨幣政策理念,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才連續多次加息,對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擔心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變化實現一種市場均衡的復歸才是最重要的考慮。
⑥ 古典二分法和貨幣中性的觀點是如何看待貨幣供給的變動影響
貨幣供給不影響產出,只會造成物價上漲,片面的,在充分就業的前提下才會成立
⑦ 為什麼有人認為貨幣是中性的,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增加就業和收入
這樣,貨幣中性的解釋就是 增發貨幣而實際國民產出不變,只會導致物價同比上漲。
貨幣供給的增加在短期內會增加就業及收入(物價漲了),但長期對總產出沒有影響。
⑧ 如何理解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一直想不通,貨幣的增加為何在長期不影響真實變數
貨幣中性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中性的原因就是: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
⑨ 貨幣中性理論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的簡述,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隻影響經濟中的價格水平,不會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
有關貨幣中性的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魏克塞爾首先對貨幣中性的問題提出質疑,他認為貨幣只有在銀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時才是中型得,否則經濟就會發生累積性擴張或者收縮,貨幣就不是中性的。
哈耶克則認為貨幣只有在影響一般價格水平,而不影響相對價格水平的情況下才是中性的,否則也會影響經濟運行,貨幣就是非中性的。根據這樣的標准,凱恩斯理論中的貨幣是非中型的,因為貨幣供給和需求對實際收入是在充分就業水平,還是非充分就業水平的決定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帕廷金的「實際余額效應」分析說明在特定的條件下,貨幣存量的變動會引起一般價格水平同方向、同比例地變動。這就是說,帕廷僅用與古典數量論不同的分析方法,得出與古典學派相同的貨幣中性的結論。但是,帕廷金的分析突出了古典數量說沒有展開的貨幣影響經濟的過程分析,而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影響了實際經濟的運行,因此是非中性的。
總體而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贊同貨幣中性理論。新凱恩斯主義明確提出貨幣非中性。
⑩ 什麼是貨幣變數中性
貨幣中性(Money Neutrality) 貨幣中性是指 貨幣供給 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 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傳統的 貨幣數量論 認為貨幣量的增 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 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 貨幣 是中性的。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