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

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

發布時間: 2022-06-16 19:36:32

1. 貨幣的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勞動產品也就轉化成了專門為交換而生產的商品。

商品的交換比例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即商品的價值決定的。隨著交換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價值形式。價值形式先後經歷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在貨幣形勢下,產生了貨幣。

貨幣與人性、人的自由相聯系,貨幣被深深地烙上了人類智力進 化的印記,正是人的智力水平使得一些本不具一致性或相似性的對象之間有了對等的關系, 貨幣體現了這種社會的抽象理智。

如馬克思所言,「貨幣是需要和對象之間、人的生活和生活 資料之間的皮條匠。」

(1)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

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2. 貨幣的解釋

貨幣(Currency / Money)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貨幣。
貨幣概述
貨幣的通俗定義有多種,其中之一是把貨幣等同於現金,把貨幣僅僅定義為現金,對於經濟分析而言是過於狹窄了。因為可開列支票的存款在流通領域中與現金一樣,都可用以支付所購買的商品與勞務。如果我們把貨幣定義為現金,那麼我們就難以把貨幣與人們所進行的全部購買活動聯系起來。事實上,正是因為貨幣與購買相關聯,才使貨幣問題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因此,在現代經濟學中必須把可開列支票的存款與現金一起包括在貨幣的定義之中。

貨幣的另一種通俗定義是把貨幣等同於財富。把貨幣定義為財富,從而把貨幣與股票、債券、不動產等相混同,那麼在經濟分析中就無法界定貨幣的基本特性。事實上,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是社會財富的一般性代表,但貨幣並不等同於社會財富本身,它只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貨幣的第三個通俗定義是把貨幣等同於收入。收入是一定期限內的流量,而貨幣是某一時點上的存量,若把貨幣定義為收入,那麼貨幣量將無法計量。

古代貨幣起源說
中間媒介說:隨著剩餘物品的增多,人們逐漸互相依賴,收到別的物品,需要輸出自己多餘的物品,這樣,作為中間媒介的貨幣就產生了。

帝王統治說:先王為了進行統治而選定某些難得的,貴重的物品為貨幣。

自然交換說:貨幣的產生是自然發生的事情,是經濟發展交換的結果。

馬克思的貨幣產生理論
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個定義是建立在金屬貨幣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紙幣是貨幣金屬的代表,是一種價值符號,間接發揮貨幣的職能。問題是現在流通中的貨幣已經與貴金屬脫離了關系,這一解釋就落後了。貨幣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說明了,貨幣是商品,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交換價值一種商品與另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的關系。

貨幣的形態
貨幣的形態包括以下幾種:

(1)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最早的貨幣。是由普通商品充當的,基本保持原有形態,且在交易過程中不固定的充當交易媒介的貨幣。中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古代歐洲以牛為貨幣,其他地區以鹽、煙草等為貨幣。

(2)金屬貨幣:

價值比較高,易於分割,便於攜帶,如金、銀等貴金屬為幣材的貨幣即為金屬貨幣。。

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統稱為商品貨幣,因為它們既可以作為貨幣使用,也可以作為商品使用。

(3)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是金屬貨幣的代表物,它通常是由政府或銀行發行代替金屬貨幣流通使用的紙幣。這種代用貨幣事實上是一種可流通的實質貨幣收據,如早期的銀行券。

可兌現的紙幣—銀行券:由銀行發行的,以金、銀為發行保證,可以隨時兌換為金銀。

(4)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是代用貨幣的進一步發展物,只作為信用關系的產物,不再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物,不能與金屬貨幣相兌換,是純粹的貨幣價值符號,因而它是一種債務型貨幣。 信用貨幣分為:紙幣,輔幣和銀行存款貨幣

(5)存款貨幣(可簽發支票的存款)和電子貨幣:現代銀行簽發,可用於轉帳結算,與銀行券同時發揮著貨幣的作用。

貨幣的本質
貨幣作為一個重要的范疇,可以從現象和本質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馬克思的貨幣定義

1.本質定義:馬克思在分析了貨幣的起源和本質以後,從本質的角度下了一個定義:貨幣是一個能夠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三點理由:第一,貨幣是一種商品,這是商品世界經過千百年進化選擇的結果,與其他商品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即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第二,貨幣具有以自身的使用價值形態表現商品價值的能力,即一般等價物;第三,交換領域之所以接受貨幣,首先因貨幣是一種商品(注意,馬克思的理論是建立在(1)勞動價值論;(2)馬克思的時代是金屬本位制流通時期)。

2.職能定義:馬克思從貨幣的現象入手,來分析貨幣,從而得出貨幣的職能定義:貨幣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

這一定義非常重要,這是因為,現實世界的各國主幣都是紙幣,從造幣材料的角度看,貨幣不是一種商品。顯然糾結在本質定義上很難得出一個同一的結論,因此使用貨幣的職能定義尤為重要。這一點大家可以在以後的學習中可以感受到。

(二)西方貨幣銀行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的貨幣定義:貨幣是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價值儲藏和計算單位的物品。貨幣就是貨幣行使的職能。

注意:這里特別強調的普遍接受是指能被社會大眾普遍接受,也就是說,這里的標准不是國家的批准與否,而是大眾是否接受、承認.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國家規定的貨幣的普遍接受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國家的規定仍然可能是行不通的,相反,有一些信用工具,如銀行支票存款最初在法律上並沒有地位,但是在經濟中普遍被企業界承認和接受,類似的例子很多。

貨幣的職能
1、價值尺度:貨幣在衡量和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和勞務的價值時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衡量商品的價值就是評價計算商品包含多少社會勞動,而表現商品的價值就是把社會承認的勞動表現為一定數量同質的貨幣。價值尺度的表現――價格: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即價格是他們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相比。如果沒有貨幣,有n種商品,它們相互交換需要標出n(n-1)/2個交換價值。有了貨幣只需要n個價格。價格標準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技術規定,即計量單位元、英鎊等。

2、流通手段:也稱作交易媒介。指貨幣在交易中充當交易的媒介。由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換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間接交換。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貨幣流通是以貨幣作為購買手段不斷地離開起點,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的所有者手裡運動。其特點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可以是代用品,並不一定是價值十足的貨幣

3、支付手段: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單方面運動時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如清償債務。支付手段的產生源於商業信用,有兩個作用①擴大商品流通:可以賒欠。②節約現金流通,債權、債務可以抵沖。其范圍包括①大宗交易②財政收支,銀行存貸③工資、傭金、房租、地租、水電費等。支付手段的特點是可能先買後賣。而流通手段是只能先賣後買。

4、貯藏手段:貨幣暫時退出流通領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時執行價值儲藏功能。貯藏的原因一是存儲購買力,二是存儲財富。凡是貨幣不論是足值的金屬貨幣還是不足值的紙幣都具有存儲價值的職能,只是前者更多的是存儲財富,後者是存儲購買力。

5、世界貨幣:當貨幣超出國界發揮職能時,這個貨幣就有了世界貨幣的地位。在金屬貨幣階段,執行世界貨幣的是貨幣金屬塊或條,而不是哪國鑄幣形式或單位。

在信用貨幣制度下,部分國家的貨幣充當世界貨幣的職能。一般說來,除了軍事(武力征服,強制推行)這個途徑外,一國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往往有這樣幾個條件:1、一國進出口貿易額佔世界進出口貿易額的比率很高;2、一國貨幣價值比較穩定;3、該國貨幣是自由兌換貨幣。由於歷史的原因,並不要求滿足所有這三個條件。(但第三個條件應該看成是必要條件,從長期來看第二個條件也很必要。)

因此,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具有貨幣質的規定性。存儲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派生職能。

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是指決定商品的流通過程中貨幣需要量的規律。

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因素:其一,參加流通的商品的數量;其二,商品的價格水平;其三,貨幣流通速度。

貨幣流通規律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貨幣量=

商品價格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支付手段職能出現後,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要發生變化。這時,上述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應調整為: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銷售商品價格總額-延期支付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的支付總額
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制度
貨幣制度是國家以法律確定的貨幣體系和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

貨幣制度的構成要素
1.貨幣種類:通貨一般包括本位幣與輔幣。本位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是法定的計價、結算貨幣,即主幣。輔幣則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主要用於輔助本位幣完成小額零星交易以及找零使用。輔幣是一種不足值貨幣。

2.貨幣材料:確定貨幣材料就是規定用何種商品充當本位幣的材料。

雖然是由國家通過法律機制確定的,但是這種選擇受客觀經濟需要的制約。

3.貨幣單位: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與確定貨幣單位所包含的貨幣金屬量

4.貨幣發行與流通

(1)在金屬商品貨幣制度下(2)在信用貨幣流通階段

5.貨幣支付能力(1)無限法償(2)有限法償

6.金准備:又稱黃金儲備,指國家所擁有的金塊和金幣的總額。

貨幣制度的演變
某種或某幾種商品一旦被規定為幣材,即稱該貨幣制度為這種或這幾種商品的本位制。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各國先後曾採用過以下幾種貨幣本位制: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信用本位制。

兩種市場價格不同而法定價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市場價格偏高的貨幣(良幣)就會被市場價格偏低的貨幣(劣幣)所排斥,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良幣退出流通進入貯藏,而劣幣充斥市場,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又稱為「格雷欣法則」。

我國的人民幣制度
1、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它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以元為貨幣單位,主幣有7種,元以下有十進位的輔幣(紙制或鑄幣)6種。

2、人民幣是我國唯一合法通貨,禁止經營外匯流通。

3、人民幣的

3. 貨幣的形成與發展

1、貨幣產生與發展趨勢。
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是反映貨幣本質的概念。貨幣產生與發展從這一概念表述中可知,貨幣首先是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
2、貨幣的出現是和交換聯系在一起的。
歷史上曾經有許多物品充當過貨幣,不同的歷史時期使用過不間的支付手段。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交換的發展及其有關的大且歷史材料中得出科學論斷:貨幣的根耳在於商品本身二即貨幣起像於商品。
3、貨幣產生與發展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優雙重月性,從而也枕具有各種表現形式。使用價位的表現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價位的表現形式,只有和其他商品相互交換時才能表現山來。並在其他商品上相對地表現出來。
隨著商品生產的擴大和商品內在矛後的發展。價位形式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在商品交換發展的過程中,價值形式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簡單價位形式、擴大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價值形式。
供參考。

4. 貨幣是如何生產的

貨幣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發展的產物。

最初,人類社會過著純粹的自然經濟生活,沒有商品,沒有交換。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逐漸產生了社會分工,既出現了剩餘的物產,也產生了物產的需求,於是就有了交換。

先是偶然的物物交換,互通有無,交易而退;繼而是經常的物物交換,有較為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參加者更多,交換的物品更為豐富。交換的頻繁,致使某些大家都需要、或者多半能接受的商品游離出來,成為可以固定表現其他商品價值的交換媒介物。這些特殊商品,通常被稱為自然物貨幣或商品貨幣,它們尚不具備貨幣的完全職能,只能算是貨幣的萌芽。
萌芽期的兩類貨幣雛形
在距今7,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大約相當於古史傳說中的神農、黃帝、唐堯、虞舜時代,中國已有了經常的物物交換,也開始出現最早的自然物貨幣。受到地理環境、物產、經濟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最早的自然物貨幣主要有兩類:

一、天然物質,如貝殼、龜殼、皮革、齒角、珠玉;

二、生產工具和生產物,如牲畜、糧食、布帛、農具等。

貨幣的萌芽,最終發展為真正的貨幣,如貝幣、布幣、刀幣.

5. 貨幣產生的原因

1、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使得交換越來越頻繁和復雜化

2、這就需要一個交換的中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貨幣逐漸產生。

(5)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擴展閱讀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6. 貨幣起源過程中經歷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貨幣經歷的四個階段:

1、偶然的物物交換

偶然的物物交換指在原始社會未期,產生了人類最初的商品交換,它是在部落雙方都有剩餘產品這種極其偶然的情況下發生的,這時的商品交換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叫偶然的物物交換。

2、擴大的物物交換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物物交換的次數頻繁了,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也增加了,這時的商品交換就是擴大的物物交換。

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

在交易的范圍擴大、品種增加時,物物交換就顯得非常困難,即使能夠成立,也要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交換效率的低下嚴重阻礙了商品生產的發展。

於是,一般等價物是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統一表現的特殊商品。這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

用什麼商品充當一般等價物,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一樣,這種情況客觀上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因為金銀自身稀有,而且易分割儲存,所以就漸漸將它們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貨幣也就產生了。

(6)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擴展閱讀: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貨幣質上是一種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它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經濟協作關系。

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貨幣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

貨幣以發行者來分類,可分為公錢(法定貨幣)、私營貨幣和區域貨幣(社區貨幣)。公錢一般說來由政府來發行,當它存在的時候,一般說來佔主導地位。私錢和區域貨幣則由非政府機構來發行。

按材資來分類,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使用不同的物品作為貨幣。可分為貝殼、珠子、棍子、金屬貨幣(參見商品貨幣)、紙幣以及數字貨幣。就性質來分,可分為真實貨幣和虛擬貨幣。

參考資料:網路-貨幣

7. 貨幣的來源貨幣的產生

傳統教科書一般都會列出貨幣的特徵,然後說明金銀和法幣擁有這些特徵,所以金銀和法幣就成為了貨幣。但這種寫法很容易產生一個嚴重的誤導,那就是很多人會以為貨幣是可以隨意設計出來的。用另一種說法就是,貨幣是可以用計劃和法律創造出來。但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貨幣並非由一個人,或一群聰明人創造出來,也不是某一個歷史上的國王用計劃創造出來的,而是大量行動人通過不斷交換而發現出來的。

簡單來說,貨幣必然有一個多階段的形成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發現貨幣可以有更多不同用處,最後才產生書上所說的貨幣特徵。當然未來的貨幣產生過程可能產生更多或更少的特徵,所以用書本上寫的貨幣特徵來判斷一種財貨是否是貨幣並不恰當,某一種財貨最終能否成為貨幣是由市場中的行動人決定。例如在監獄中,香煙成為貨幣並不是法律規定,而是監獄中的囚犯通過交換行動而決定。

(7)貨幣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擴展閱讀:

羅斯巴德遵循奧派的貨幣理論傳統,不從貨幣的特徵開始寫,而是從貨幣的產生過程開始寫。奧派的貨幣理論源於門格爾,傳到米塞斯。米塞斯的《貨幣與信用原理》可以說是奧派貨幣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的典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

羅斯巴德在第三章第一節首先表述直接交換的二個主要問題:第一個是需求巧合(coincidence of wants)問題;第二個是財貨分割性(indivisibility of goods)問題。需求巧合問題在上一講已經解釋過,這里就不再重復,財貨分割性問題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假設擁有一副犁(小編註:犁,就是一種耕地用的農器具)的D想要換取雞蛋、奶油、鞋子和很多其它商品。顯然,他不能把他的犁切分成好幾塊,用這些換取雞蛋、奶油等等。每片犁對他人的價值幾乎為零。在直接交換的體系下,一副犁在交換中幾乎沒有適銷性,即便有人生產,其數量也會很少。」

簡單來說某些財貨是不能分割使用,分割後這些財貨就無法用來滿足目的或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犁就是一個例子,把犁分割成幾塊,犁作為生產工具的用處就完全消失,變成垃圾。

對於奧派經濟學來說,問題就等於機會。誰能解決問題就能得到更高的報酬,面對直接交換的問題,人類發現了間接交換的解決辦法。間接交換的方法在上一講已經介紹過,我也不重復。重點是間接交換多了一個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理論上任何財貨都可以成為交換媒介,但不是每一種財貨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marketability)都一樣。請同學注意適銷性是指某個財貨在特定的市場中更容易被接受成為交換媒介,簡單來說就是容易出手。所以適銷性和市場中行動人的目的和生產並無直接關系,只有間接關系。例如張三從不吸煙,如果張三進了監獄,他依然會用香煙作為交換媒介。

從奧派理論中,間接交換剛剛出現時會有很多財貨會成為交換媒介,但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發現某些財貨的適銷性更高。例如鹽作為交換媒介的適銷性比豬高,市場中的行動人會逐漸放棄用豬來做交換媒介,而採用鹽來做交換媒介。當一個交換媒介在市場中被普遍接受就變成這個市場的貨幣。

8. 宏觀經濟學中簡答題 貨幣是如何創造出來的

艾爾蒙頓(Elmendyn)經濟中有2000張1美元的紙幣。1.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現金持有,那麼貨幣量是20002.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活期存款持有,並且銀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備金,那麼貨幣量是20003.如果人們持有等量的現金和活期存款,並且銀行保持百分之百准備金,那麼貨幣量是20004.如果人們把所有貨幣作為活期存款持有,並且銀行保持10%的准備率,那麼貨幣量是200005.如果人們持有等量的cash和活期存款,並且銀行保持10%的准備率,那麼貨幣量是5000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9. 求完整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不要簡單概括

馬克思研究貨幣起源是從分析商品開始的,「只要理解了貨幣的根源在於商品本身,貨幣分析上的主要困難就克服了。」對於貨幣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馬克思始終圍繞著商品的內在矛盾及其外化這一中心來展開。馬克思認為在人類幾千年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史上,貨幣的價值形式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

(一)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只是偶然地、簡單地通過另一個商品表現出來。例如:1隻羊=3把斧子。這個等式表明了一隻羊的價值通過三把斧子表現出來。
(二)擴大的價值形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換成為一種經常現象。這時一種商品已經不是偶然同一種商品相交換,而是經常地和許多商品相交換了。這樣,價值形式便發展到第二階段,這就是擴大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是指商品的價值通過許多商品表現出來。這一價值形式較簡單價值形式更能充分反映價值的性質,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
(三)一般的價值形式。人們從無數次的交換中認識到,在某地區市場上,什麼商品是大家願意接受的。這樣只要用自己的商品先換到這種大家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然後用這種商品再去換自己需要的東西,交換不僅成功,而且省事了。這樣就有一種商品會自然而然地從許多商品中分離出來,變成一切商品的等價物。價值都通過這種商品表現出來。這種價值形式便稱為一般價值形式。它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
(四)貨幣形式。交換的發展,使一般等價物固定地由金銀來承擔。金或銀之所以能夠固定地擔當這個重任,首先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有價值;其次,是因為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便於攜帶、不易變質損壞、質地均勻、易於分割等方面的特性,最適合充當貨幣材料。因此,馬克思指出:「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當金銀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固定地獨佔一般等價物地位時,就成為貨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貨幣是價值形式發展的結果,它是在商品交換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從商品世界中游離出來的一種特殊商品。貨幣是價值形式的完成形態,這就是貨幣的起源。正是基於此,馬克思認為貨幣的本質無非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種本質只有通過貨幣的職能才會充分表現出來。貨幣有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貨幣、世界貨幣。前面兩種職能是基本職能,後面三種職能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不斷產生出來的。
(一)價值尺度。所謂價值尺度,就是貨幣充當計量其它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貨幣能有價值尺度的職能是因貨幣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結著一般的人類勞動,也有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因而不需要實在的貨幣,只要有想像的或觀念的貨幣就行了。(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的職能。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就是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是:商品—貨幣—商品(W—G—W)。執行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需是實在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金銀在逐步為紙幣所代替,有形的紙幣又為無形的電子貨幣所代替。(三)貯藏手段。貯藏手段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而被人們當作社會財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獨立的價值形態保存和貯藏的職能。作為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和足值的貨幣。(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指貨幣作為交換價值而用於清償債務、繳納賦稅和租金等方面的職能。在商品生產和交換中,由於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和銷售時間各有不同,必然會出現賒銷賒購現象。在這里,貨幣不是直接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的支付只是為了償還以前的欠款。貨幣執行支付手段時,必須以交換雙方的信用為前提,並藉助一定的契約形式。(五)世界貨幣。世界貨幣指在國際市場上發揮一般等價物作用的貨幣。世界貨幣的職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來支付國際收支的差額;二是作為一般的購買手段,用來購進外國商品;三是充當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如支付戰爭賠款、輸出貨幣資本等。隨著貨幣形式的發展和國際經濟聯系的加深,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形式大為減弱,某些經濟實力雄厚國家的貨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世界貨幣的作用。貨幣的五種職能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它們共同體現了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
最後,馬克思還詳細闡述了貨幣流通規律問題。貨幣流通規律即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其基本內容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量,取決於需要流通的商品的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價格總額又取決於待流通的商品數量與商品的價格水平的乘積。因此,價格水平、待流通的商品量和貨幣的流通速度這三個因素,決定著貨幣的流通量。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產生以後,出現了賒銷賒購現象,在這種條件下,上述關於貨幣流通量的公式應作適當補充。用公式表示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應支付的價格總額-相互抵消的總額)/同名貨幣流通次數。
貨幣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尤其是對於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特別是金融領域的宏觀調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首先,我們必須自覺遵循貨幣流通規律,以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為依據,嚴格控制貨幣發行,保持貨幣流通與市場商品可供量的大體平衡。其次,對於貨幣執行的信用職能來說,我們既不能迴避它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面,又不能讓其自由發展。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待逐步完善和成熟、我國金融體系還很脆弱的情況下,只能採取漸進式的金融領域的開放和改革。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和規范發展虛擬經濟。虛擬經濟的發展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以防止虛擬經濟盲目擴張。

10. 貨幣是如何起源的

人類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而貨幣的出現不過是幾千年以前的事情。

自古以來,對於貨幣是怎樣產生的、貨幣與商品是什麼關系等問題,一直眾說紛紜。

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採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觀察問題,科學地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與本質,破解了貨幣之謎。

馬克思認為,貨幣的出現是和交換聯系在一起的,商品交換的出現和發展為貨幣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交換採用的是直接的以物易物的方式。

在簡單的以物易物交換中,要求交易者A所交換的物品恰好被交易者B所需,交易者B所交換的物品也恰好被交易者A所需,而要出現這種相互所需的情景十分困難,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換形式就給商品交換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為了避免「需求雙重巧合的困境」,貨幣就產生了。

因此,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結晶,只有在商品交換出現以後,才逐漸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一種商品,固定地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熱點內容
成都金融局待遇怎麼樣 發布:2025-05-15 07:45:18 瀏覽:561
股票交易最後5分鍾無法撤單 發布:2025-05-15 07:41:44 瀏覽:46
貿易戰對中國哪些股票影響較大 發布:2025-05-15 07:32:12 瀏覽:751
基金怎麼沒有白點了 發布:2025-05-15 07:27:06 瀏覽:383
豆粕期貨跌多少爆倉 發布:2025-05-15 07:22:09 瀏覽:704
緊縮金融政策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5 07:18:04 瀏覽:166
股市主要看什麼股票 發布:2025-05-15 07:08:41 瀏覽:348
查詢股票歷史最高價格 發布:2025-05-15 07:01:40 瀏覽:52
外盤期貨最低開戶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6:57:20 瀏覽:553
鴻茅葯酒什麼時候能入股市 發布:2025-05-15 06:56:29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