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磨損費用什麼意思
㈠ 固定資產價值損耗減少和磨損減少有什麼區別
價值損耗減少是由於科學技術進步等原因而引起的 固定資產價值的損失,例如,由於技術的進步,出現了性能更先進的設備,使該設備的生產成本相對提高,逐漸被新設備所取代;磨損減少是指由於使用和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固定資產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損失,比如機器設備等的磨損或空氣、水分等自然因素的侵蝕等。涉及累計折舊的分錄:計提折舊時,累計折舊貸方發生額增加,一般是 借:製造費用(或管理費用) 貸:累計折舊。對固定資產進行清理時,累計折舊的借方發生額減少,一般是 借:固定資產清理、借:累計折舊 貸:固定資產。
㈡ 貨幣是什麼
一、貨幣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二、貨幣的形式
貨幣從形式上,根據貨幣的商品價值可分為實物貨幣和形式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一種特殊商品,包含價值量,如羊,貴金屬等;而形式貨幣本身沒有價值量,價值是契約約定的,只有契約價值。
(2)貨幣磨損費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貨幣的產生: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是適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因為商品交易最初是用現金支付的。但是,由於各種商品的生產時間是不同的,銷售時間也是不同的。
生產和銷售時間上的差別,使某些商品生產者在自己的商品沒有生產出來或尚未銷售之前,就需要向其他商品生產者賒購一部分商品。商品的讓渡同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即出現賒購的現象。賒購以後到約定的日期清償債務時,貨幣便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開始是由商品的賒購、預付引起的,後來才慢慢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在商品交換和信用事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里,就日益成為普遍的交易方式。
㈢ 什麼是貨幣它的產生經歷了哪四個階段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貨幣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貨幣的產生經歷了物物交換、金屬貨幣、金銀和紙幣四個階段。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磨損掉。
(3)貨幣磨損費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最早的貨幣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
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㈣ 折舊費是什麼意思
折舊(depreciation)是指資產價值的下降。無論在企業核算還是在國民經濟核算中折舊都指:在所考察的時期中,資本所消耗掉的價值的貨幣估計值。在國民收入賬戶中也稱為資本消耗補償(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
折舊費是定期地計入到成本費用中的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固定資產經過使用後,其價值會因為固定資產磨損而逐步以生產;而通過法律以貨幣形式進入產品成本和費用,構成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的一部分,並從實現的收益中得到補償。
(4)貨幣磨損費用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採用適合的折舊率計算折舊
企業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從理論上講,可以用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和綜合折舊率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附有條件地,從實際出發,合理選擇其中的一些方法予以應用,對准確計算產品成本費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個別折舊率是對每一項固定資產確定的折舊率。採用這種折舊率計算折舊費用時,要分別按每一項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與折舊率相乘,單獨計算其折舊費用,然後按一定類別以及全企業固定資產匯總出某一時期的折舊費用。採用個別折舊率計算,匯總的折舊費用,比較正確,但工作量大。為了簡化核算手續,有的企業就採用分類折舊率進行計算。
分類折舊率是指按固定資產類別來確定折舊率的一種方法。採用分類折舊率是將同類固定資產的條件和使用情況(如可使用年數、估計殘值、清理費用以及工作班次等)大體相同或相似的歸為一類,按類確定其折舊率。這與個別折舊率差別不大,但可以節省工作量。我國目前多數企業採用這種折舊率計提折舊。
綜合折舊率是指全企業或全部門所有固定資產使用同一個折舊率。這種折舊率,一般是根據歷史資料,將企業或部門歷史上全部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總額除以相應的全部固定資產原價總額而計算求得的。
計算各期折舊費用時,就以應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原價總額(總和)乘以綜合折舊率,求得各該期的折舊費用。採用這種折舊率計算方便,工作量小,但在固定資產結構復雜、使用狀況多變的情況下,採用綜合折舊率計算折舊費,相對不夠准確。過去我國曾在某一行業企業統一使用過這種折舊率。
㈤ 請問外幣知識
一、什麼是外幣
外幣,通常是指除本國貨幣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發行的貨幣,有紙幣和鑄幣兩種形式。分為「自由兌換貨幣」和「非自由可兌換貨幣」兩種類型。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一個會員國只要對貿易和非貿易的支付不加限制,不採取差別性的多種匯率措施,在另一會員國的要求下,可以隨時換回對方所積存的本國貨幣,就實現了「自由兌換」,其貨幣也就是「自由兌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統計,目前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的傾向為自由兌換貨幣。
二、外鈔票面的基本結構
各國鈔票的票面圖案,不僅反映了各國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也充分反映了各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生產印刷技術。由於各國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不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表現在鈔票上的形式和風格也各不一樣,但都具備了以下幾項基本內容:
1.貨幣名稱
各國貨幣的名稱五花八門,大約有50多種,如稱「元」的有中國、美國、日本、朝鮮、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稱「法郎」的有法國、比利時、瑞士、盧森堡等;稱「鎊」的有英國、愛爾蘭、埃及、敘利亞等;稱「馬克」的有德國、芬蘭。此外還有叫「比索」、「盧比」、「先令」等等。
2.發行機構
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貨幣發行的有關法律規定,發行鈔票的機構各有不同。目前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是由本國的中央銀行發行,也有的是由政府指定的專門機構發行,如新加坡貨幣是由新加坡貨幣局發行,還有的是由政府核準的銀行發行,如香港地區的鈔票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香港渣打銀行和中國銀行發行。發行機構名稱,通常印在鈔票正面的顯著位置。
3.貨幣券別
貨幣券別是指貨幣票面的金額,也就是面值,它是貨幣實際代表的價值量。各國鈔票的面值大小和種類是不同的,這是由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決定的。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幣一般從1元到100元居多,面額分等為1、2、5、10、20、50、100,大小面值相差100倍,也有的國家貨幣面值相差500、1000倍,如法國、德國。
4.貨幣版別
是指同一面額的貨幣在版質上的區別,也就是同一面額的貨幣在票面圖案設計、鈔票印刷特徵和發行時間的不同,也稱版式的不同。不少國家鈔票均印有年版,有些還回列月、日表示該鈔票發行的年份和日期,但也不完全表明是實際的發行日期,因為有些鈔票是很早就已設計印刷的而推遲發行,也有些鈔票的某種版式長久不變,面上的年版日期是指印刷日期。此外,也有的鈔票沒有印刷年份和日期。
5.連號
它表示某一種式樣鈔票的發行數量。鈔票;連號均採用固定的位數(如6、7、8或10位),為了循環使用,有的在號碼前後加印代表版數的數字或文字,也有通過其它形式表示的,如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鈔票在鈔票背面加印數字母。為了防止將兩張鈔票拼湊成一張,通常連號都採用兩組。分別列在鈔票正、背面適當的位置。
6.簽字和蓋章
鈔票上的簽字和圖章表示該國政府或發行機構對所發行的鈔票在法律上的認可。簽字一般為兩個,也有一個或三個的,有些國家早期鈔票上的簽字是有權人逐張親筆簽的,後來均為機印。也有少數國家用圖章形式的,如新加坡的鈔票上,即有簽字,也有財政部長的圖章。
7.圖案
作為國家法定貨幣的鈔票既有它的嚴肅性又有它的藝術性,為了美化票面,除了前述各項內容外,各國鈔票上還印有精美的圖案,內容充分表現了民族文化的特點,有現代和歷史上知名作物的肖像,有代表性的建築物、風景、動物、植物和各式花紋圖案等。
三、我國收兌外鈔的種類
一個國家能否收兌其它國家或地區的貨幣,除要依據貨幣發行國的貨幣金融政策外,還要考慮本國的貨幣政策,經濟、金融狀況及銀行的實際情況。目前我國收兌的外鈔有澳大利亞元、奧地利先令、美元、加拿大元、丹麥克朗、德國馬克、法國法郎、義大利里拉、日圓、荷蘭盾、挪威克朗、新加坡元、瑞典克朗、港幣、瑞士法郎、英鎊、比利時法郎、澳門元、泰國銖、芬蘭馬克共二十種。
四、收兌標准
任何鈔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通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損,各國對收兌污損券均有不同的標准。為此,在由兌外鈔時一定要了解各國對污損券的收兌要求,避免必要的經濟損失。基本分類情況如下:
1.塗污:在鈔票上被人為加上的任何非原來印刷的文字、線條或者圖案(包括印章)。標准:一級,不容許任何塗污;二級,容許輕微的塗污,但以不影響鈔票的主要圖案或人像,不帶侮辱性為准。
2.污漬:不論有意或無意使鈔票紙張部分或全部染色,包括油脂染污(由於正常流通使用而造成的一般性不明顯污漬可忽略不理)。標准:一級,不容許任何污漬;二級,容許輕微的污漬,但以不影響鈔票的主要圖案及人像為准;三級,對於污漬方面的標准比較松,只要不影響辨別真偽及不是護衛煙箱的煙熏污漬(鐵銹色或淺紫色由四邊滲入鈔票中央),一般可以接受。
3.切斷、撕裂:鈔票上的任何裂痕和斷口,對接後鈔票能保持完整無缺。(由於正常流通使用在鈔票邊緣造成不長於5mm的裂痕可以忽略不理)。標准:一級,不空話任何切斷、撕裂的情況,即使是用透明膠紙補後能恢復原狀仍不合乎此標准。二級,容許不多於一條的裂痕和斷口,以不影響鈔票上的圖案及文字的連貫與完整性為准。
4.磨損:由於磨擦而使鈔票表面纖維受到破壞使之失去其原來印刷的線條、文字或圖案。標准:一級,不容許任何磨損情況。二級,容許輕微磨損,但磨損面積不超過100平方毫米及不影響原人像或主要圖案為准。
5.霉爛:鈔票經長期流通或不正確使用使紙張發霉、軟化回因此而造成破損、穿空而使鈔票面不完整。標准:一級,不容許任何霉爛情況;二級,容許輕微紙質軟化情況、但票面仍需保持完整。
6.殘缺:凡因撕裂、切斷、火燒或火烘而使紙質變脆或其它原因導致鈔票票面不完整(針孔及釘孔可以忽略不理)。標准:一級,不容許任何殘缺情況。
現在世界上流通的可自由兌換貨幣,多數在磨損、霉爛兩方面屬一級貨幣,其它方面屬二級貨幣。註:新加坡幣收兌較嚴,基本上都屬一級貨幣。美元、港幣相對於其它貨幣,收況標准可以適當放寬。
五、流通狀況
世界各國貨幣的版式繁多,有新版也有舊版,有些國家新舊版混合流通,而有些國家則是推陳出新,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版式的鈔票流通。
當一種新的鈔票發行後,舊版鈔票就逐漸被收回,但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做法。
六、如何處理已停止流通的貨幣
已停止流通的貨幣分為有償還期的和已無法定價值的貨幣。已停止流通但有法定償還期的貨幣不可以直接兌換,在法定償還期內可按托收方式處理,但超過法定償還期的就意味著失去法定價值,此類貨幣不可受理;已停止流通並同時失去法定價值的貨幣即不能兌換也不能辦理托收。
七、鑒別假鈔
貨幣是一種工業產品,是一種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有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因此,偽造貨幣在所有國家都被認為是嚴重犯罪的,是嚴厲打擊的對象。然而超值利潤的誘惑使不法分子無法抑制犯罪的心理去鋌而走險,採取各種方法偽造貨幣。在各國的貨幣中面值較大的鈔票是被偽造的重點。進入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的印刷、復制技術的出現,使得偽造假鈔變得容易和方便,犯罪分子藉助現代化的設備,偽造出質量很高的假鈔。然而假鈔畢竟是仿製品,與真鈔相比有質的不同,所以,鑒別假鈔要首先了解真鈔的印刷工藝及防偽技術在鈔票上的運用,從而發現假鈔的特徵。
㈥ 金錢的概念
金錢,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金錢可以衡量大部份具體事物的價值,也為人類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使人類從以物換物的營商手法進步到現代的社會中有股票、地產、金融等等的公開交易平台,這全是金錢的功勞。金錢雖然對人類有很大的功用,同時也製造出一連串的問題。
金錢有或無在現代社會中,金錢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它早就滲透了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一個人如果沒有錢,那麼他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如果有了錢,就可以得到物質享受。由於錢有這個作用,所以它就有了一種令人瘋狂的魔力,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錢,是許多人嚮往的東西。在有的人眼裡,只要有了錢,就會有一切,他們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了錢就必然會有幸福。
但金錢真的是萬能的嗎?錢真能使人幸福嗎?未必。
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們透過金錢的魔力,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就會發現錢不過是一種商品,如果喪失了那種能夠交換商品的能力的話,那麼紙幣不過是一些廢紙,金屬幣也只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對錢的態度正確,理解得透徹的人是不會被錢所動的。
我們對錢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既不能像晉朝的王夷甫那樣把它蔑稱為「阿堵物」,連碰也不願碰它,也不能為它而瘋狂,用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它。總而言之,我們對錢的態度應是「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㈦ 商品流通費用的生產性流通費用
包括商品的保管、運輸等費用。商品在離開生產領域後,必須經過保管、運輸勞動,才能順利地進入消費領域,它們是社會再生產過程正常進行的必要環節。由此產生的流通費用有如下特點:①是與商品體本身的運動直接有關,作用於使用價值之上的費用。不支付這部分費用,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最終實現。②是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中繼續的耗費,其所消耗的物質資料的價值會轉移到商品中去,其所消耗的活勞動則能創造新價值,因而是生產性的流通費用。不過,這些費用是在流通領域中耗費的,它們的生產性質往往為流通形式所掩蓋。
生產性流通費用包括: 它首先包括社會花費於貨幣本身的費用。充當貨幣商品的金銀,既不進入生產過程,也不用於個人消費,只是作為單純的流通機器而發生作用,因而它們成為對社會財富生產的一種限制。此外,貨幣在流通中會逐漸磨損,必須耗資鑄造和發行新的貨幣,進行補充或更新。這些用在貨幣流通上的費用,同樣是由商品的價值形態變化所引起的。是社會財富為流通過程而消耗的部分,屬於非生產性的流通費用。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隨著生產和消費矛盾的加深和商品銷售困難的增多,純粹流通費用不斷擴大。特別是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純粹流通費用增長更快。不僅廣告推銷費用數額驚人,而且原有的生產性流通費用也有相當一部分轉化為純粹流通費用。急劇增長的純粹流通費用不僅加重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負擔,而且阻礙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流通費用的補償由於生產性的流通費用能夠加入商品的價值,因而可以通過商品價值本身的實現來補償,而純粹流通費用則不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它只能從社會總剩餘價值的扣除中得到補償。這是因為,社會總商品價值量是由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三個部分的總和組成的,其中不變資本用於補償磨損了的生產資料價值,可變資本用於支付工人工資。純粹流通費用的補償來源只能是剩餘價值這一部分。
關於純粹流通費用如何補償的問題,國內外經濟學界曾爭論不已。一種意見認為,純粹流通費用只能從社會總剩餘價值中得到補償;另一種意見認為,純粹流通費用是通過加價形式得到補償的。這兩種意見其實並非完全對立,只是論述的角度不同而已。前一種意見主要是就純粹流通費用的補償源泉而言的;後一種意見則主要是就補償的實現形式而言的。因為純粹流通費用固然只能從剩餘價值中得到補償,但就其具體的實現過程來說,它並不是通過直接扣除的方式,而是通過一系列中介環節,採取迂迴的途徑,最終從商品的出售價格中得到補償的。
㈧ 1.固定資產因磨損而減少的價值稱為損耗。
是的。這個損耗在會計上採取固定資產折舊的方式進行核算。折舊是指固定資產由於使用而逐漸磨損所減少的那部分價值。固定資產的損耗有兩種: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一般情況下,當計算固定資產折舊時,要同時考慮這兩種損耗。
拓展資料:
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有:直線法根據固定資產在整個使用壽命中的磨損狀態而確定的成本分配結構。直線法依據是,固定資產的使用強度比較平均,而且各期所取得的收入差距不大。在直線法下,折舊金額是時間的線性函數。產量法根據固定資產的產出量分配其成本的方法。產量法的依據是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主要是受其使用量影響,其合理性取決於三個條件:(1)固定資產的每期用量波動較大;(2)固定資產使用期內的產出的每期用量波動較大;(3)固定資產服務潛力的下降與其使用程序密切相關。如果符合這三個條件,產量法是最符合配比原則的。反對產量法的人認為,估計固定資產的產出量比估計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更加困難,而且很難考慮功能損耗因素。採用產量法折舊,折舊費用是一項變動成本,而不像直接法的折舊費用那樣是固定成本。固定資產的產出量可以用機器小時或產量(如汽車的行駛里程)來衡量。
工作量法,又稱變動費用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折舊額的一種方法。它的理論依據在於資產價值的降低是資產使用狀況的函數。根據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或設備的使用狀況來計提折舊。假定固定資產成本代表了購買一定數量的服務單位(可以是行駛里程數,工作小時數或產量數),然後按服務單位分配成本。這種方法彌補了平均年限法只重使用時間,不考慮使用強度的特點。計算公式: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固定資產原價?× ( 1 -?預計凈殘值率?)/ 預計總工作量。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 = 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 ×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工作量法的缺點:首先,同平均年限法一樣,未能考慮到修理費用遞增以及操作效能或收入遞減等因素。再次,資產所能提供的服務數量也難於准確的估計。最後,工作量法忽視了無形損耗對資產的影響。
㈨ 什麼是貨幣舉例說明3點
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金本位
最初的紙幣是以黃金為基礎的,與黃金可以自由兌換,兩者可以同時流通,紙幣的發行量也比較少。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了速度空前的膨脹與發展,於是紙幣逐漸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但是它們仍然有黃金作為發行的保障。這種貨幣制度稱為「金本位」。
貨幣防偽
偽造貨幣的問題與貨幣制度一同出現。在使用金屬貨幣的時代,偽造的方法是在金幣中攙入銅、鉛等廉價金屬。當時對付這種犯罪唯一的方法是一旦發現,就使用嚴厲的刑罰,以此來威嚇偽造者。
紙幣更容易偽造。法國大革命後,發行了以沒收的教會地產為抵押的債券,作為代用紙幣。為了破壞法國經濟,英國政府曾經偽造過這種貨幣(同時規定私人偽造法國紙幣將會被判處死刑)。這也是最早的經濟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曾經在集中營里大量偽造英國和美國的紙幣。私人或犯罪組織偽造紙幣的記錄也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偽造,紙幣採用了很多防偽措施:專用的特殊紙張,膠版凸印、水印,磁性油墨,金屬安全線,紫外線熒光記號、變色油墨、正反面圖案對印(這種技術在法國法郎上最為醒目)等等。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還發行了塑料貨幣。
現代的貨幣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個實行金本位的國家之間貨幣按照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兌換比率。這個體系是以黃金的自由流動為基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等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體系實際上已經崩潰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奧地利等國出現了貨幣大幅度貶值的現象。此後各國貨幣之間沒有一個固定的匯率基礎。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其貨幣應當與黃金或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兌換。這個協定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由此建立的各國貨幣體系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1971年8月,美元停止與黃金的自由兌換,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崩潰。從此,進入符號貨幣時代。此後各國之間實行浮動匯率。一些比較穩定的或者有升值潛力的貨幣,如瑞士法郎、西德馬克等等。
國際標准組織(ISO)指定了一套三位字母的符號體系,用來表示各國的貨幣。這個標準的代號為ISO 4217。
貨幣匯率表中可以看到最近幾年裡,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情況。
中國的貨幣
古代中國的貨幣體系以銅幣為基礎。更早的貨幣形式目前尚未被發現。最初的銅幣形狀多種多樣,有刀幣、布幣、蟻鼻錢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全國的銅幣以秦國的銅錢為標准。由於澆注銅幣使用砂模,鑄造好的銅幣帶有毛邊,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聯起來打磨修銼。這種特殊的形狀使它被賦予很多象徵性的神秘主義解釋,有人認為銅幣的圓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銅幣上面通常帶有鑄造時的皇帝年號。
金幣在古代中國很罕見。春秋和戰國時期,中國南方長江流域的楚國曾經使用過金餅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區和朝代里,黃金主要用於裝飾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漢武帝曾經發行過白色的鹿皮貨幣,用於賞賜貴族和軍事將領。除了銅幣以外,棉布、絲綢、大米等生活物資也曾經作為貨幣的計算單位(而不是實際的貨幣)用來支付官僚和軍隊的薪餉。唐朝以後,白銀貨幣逐漸得到廣泛流通。雖然國庫和官方銀庫里的白銀按照統一的成色與重量鑄造成元寶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銀卻不是鑄幣,而是以零碎的塊狀流通,在市場上使用時要經過計算成色、秤量重量這些繁瑣的手續。大塊的銀錠要用夾剪切割,零碎的小塊銀錠需要在銀匠那裡重新鑄造成更大的銀錠。中國不使用白銀鑄幣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政治的不穩定性,官方無法為發行的銀幣提供擔保,同時由於戰亂頻繁,民眾經常將白銀窖藏起來,導致市場流通額不足以支持銀本位貨幣系統。
由於攜帶大量的銅幣極其不便,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北宋時期,出現了交子的紙幣。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之一。但是比起現代意義上的紙幣來,它更象一種匯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紙幣,並將其視為解決經濟困難的妙法之一。他們不顧實際的貨幣流通額和經濟水平,發行了大量沒有保證的紙幣,造成了最早的通貨膨脹。元朝被由漢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農本主義者。他認為紙幣是異族的東西,應該加以擯棄。但是明朝自己也發行了名為「大明寶鈔」的紙幣。這種紙幣在民間很少使用。
明朝中後期,白銀開始大量流入中國,成為和銅錢一樣普遍的金屬貨幣。清朝時期,白銀已經成為國家的主要貨幣單位(「兩」)。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銀元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光緒皇帝在位時期,中國鑄造了自己的銀幣,並設立了戶部銀行,發行正規的紙幣。1935年,中國實行法幣制度,正式廢除銀本位。根據1936年《中美白銀協定》,法幣一圓等於0.265美元。
中國貨幣
中國的貨幣叫做人民幣,是由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是角和分。一元為十角,一角為十分。元、角和分有紙幣,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鑄幣。元的票面有1、2、5、1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額有1、2、5分。人民幣元的縮寫符號是RMB¥。
外幣兌換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環球熱訊社區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黃金問題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南齊: ,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
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
1481紙幣崩潰,1581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的作用表現為:
(1) 擔當物權的客體。公民、法人能擁有貨幣,對其進行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
(2) 充當債權的客體。這是貨幣最主要的作用。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貨幣是許多合同如買賣、勞務、借貸等的法定支付手段,是承擔民事責任用以補償和賠償的支付手段。
貨幣是能執行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延期支付標准或完全流動的財富儲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在世界各國歷史上,有許多商品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過程中,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最終固定在其自然屬性最適宜充當貨幣的貴金屬(金和銀)上。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貨幣的概念也在逐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