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南楚貨幣是什麼意思

南楚貨幣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6-19 03:12:35

1. 盛行於春秋戰國的楚國貨幣,有什麼樣的體系的制度

談到楚國,不少人心中都兀自泛起一個人物形象——項羽,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正史記載,項羽作為「西楚霸王」,即便是最終敗給漢高祖劉邦,卻依舊謂是盡得古今民心。古代才女兼北宋大詞人的李清照為稱贊「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將項羽視做人傑。那麼楚國近千年的歷史里,歷經無數興衰榮辱,他的歷史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自周邊天子實行分封制之後,周成王封楚人首領熊絳為子爵,楚國自此建立。初立的楚國勢力薄弱,歷史有「鄀國盜牛」一事,當時的楚國貧窮到盜他國牛來舉行祭祀禮。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變革,楚國從最初的貧弱小國成長為到戰國七雄,而後又被秦始皇所滅,再到項羽重立楚國,與劉邦爭奪天下,這八百年來,楚國說的上是起起伏伏



春秋末期,戰國開始,楚國愈發的強盛,儼然已經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風頭一時正盛。這時候的楚國除了國力強大,楚國文化更是被整個中原地區的文人所推崇。野史或者說民間傳說有言:孔子南遊過楚不見楚國君而返

後世認為楚國國君之所以不見孔子,並非輕視,而是因為孔子當時的影響力已經在各國所有耳聞,孔子的儒家思想與楚國的文化不相符合,所以楚國國君拒絕見孔子,防止楚國被孔子思想所影響,導致本國文化被入侵

可以說,此時的楚國,在影響力方面不輸任何國家,尤其是楚國的文明,各種文化都領先於其他國家,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絕大多數都受楚國文化影響。在秦滅六國之前,楚國可以說的是戰國最為鼎盛的一個國家

如此一來,楚國為了擴大影響力,楚國國君效仿春秋初期的先祖,以貨幣流通的形式增強楚國文化對外的擴張。與春秋時期相比,這個時候的楚國不僅僅是鑄造技術得到了提升,文化更是有質的改變,所以貨幣的形式不再拘泥於原本周國的那種形態。由此「郢爰」誕生,這是歷史上第一種由黃金製成的貨幣,對後世有重大意義

可以說,楚國幾種貨幣的形成,與其所蘊含的文化以及當時楚國的社會地位有著必然的聯系。

2.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用的貨幣叫什麼

楚國重要通用貨幣有蟻鼻錢、郢爰(yǐngyuán)和布幣。

1、蟻鼻錢

蟻鼻錢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流通使用銅貝,是一種面部有字、形狀似海貝的貨幣。楚國銅貝與商周時期無文銅貝有明顯區別。

楚國銅貝別稱甚多,如鬼臉錢、蟻鼻錢、蚆殼、骷髏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錢之意。其面文有10種,有普通貝、鎏金貝、空殼貝、合背貝等。

楚貝重量輕者0.4克,重者5.6克,多數2.5克-3.5克。有文銅貝始鑄何時,目前見到最早者為商周時期,但均為素麵,從出土有文銅貝的情況看,楚國銅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錢幣學家所重視,宋代已把有文銅貝收錄到錢譜之中。

楚國銅貝多系出土文物,過去民間傳世品甚少。因其長期埋入地下,通體銹綠,深入骨胎,後人難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蘇、豫西、魯南出土最多。

2、郢爰

古代黃金貨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鈑、龜幣。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

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

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

「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使用。郢爰金幣在古代貨幣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文物專家認為,「郢爰」在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出現,表明了湖北省荊州市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對於研究楚文化、有著深刻意義。

3、布幣

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流通於中原諸國的鏟狀銅幣。鏟狀工具曾是民間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現的鑄幣鑄成鏟狀。

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前人也有的認為布即錢鎛之鎛的同音字。

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時洪遵 《泉志》 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有的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否定了有些人以為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的錯誤說法。

布幣,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2)南楚貨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蟻鼻錢由來

蟻鼻錢沿襲了殷周時期用海貝作為貨幣的習慣。天然貝幣作為中國古代貨幣的鼻祖,主要在於它本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裝飾性,蟻鼻錢的銅色具有仿貝幣的那種美麗、堅韌的光澤、分離性,貝幣具有天然單位的優越性,既可一個個分離可數,衡量商品差別,又可以朋(貝幣計量單位)串起來。

而蟻鼻錢正繼承了貝幣的優勢。特作比較:貝幣一般通長約1.5厘米至3厘米,最寬1.5厘米至1.7厘米;蟻鼻錢(貝)字一般長1.2厘米至1.85厘米,寬0.7厘米至1.2厘米。

貝幣還具有儲藏性,貝幣堅固耐用、靈便,便於攜帶、轉讓、儲藏。蟻鼻錢的小巧靈便沿襲了貝幣固有的貨幣特性。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由仿製貝轉化而來。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蟻鼻幣又稱蟻鼻錢、鬼臉錢,是戰國早期(約公元前5世紀)楚國鑄造的一種銅幣。稍具貝形而偏小,大者長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長不足1厘米,重1-2克。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

2、郢爰(yǐngyuán)

「郢」是先秦時期楚國都城的名稱,首都郢始建於公元前689年,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後幾經遷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至陳城,即今淮安,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即今壽縣建都,仍名為郢。

「爰」,有人認為是楚國的重量單位,一爰即楚制一斤,約250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

3.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貨幣進率是多少比如,一呈愛,等於多少布幣,一布幣,等於多少 蟻鼻幣 還有楚國

你的問題太荒唐了,楚國貨幣是以布幣「釿」為單位的,它與蟻鼻錢不是一個時期的,春秋戰國貨幣多為記重貨幣,沒有現代的兌換率。

4.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鑄貝有哪些

春秋時期,楚國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貝。這些海貝當是從沿海各地進入楚國市場的。

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楚國貨幣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三種金屬貨幣形式。

銅幣:主要是銅貝,橢圓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螞蟻,兩口像鼻孔,故稱蟻鼻錢。又因它取象於貝,似古文「貝」字,像一人面,故又稱「鬼臉錢」。楚國的銅貝也有鏟形的。

銀幣:以銀為幣,是楚國獨創。1974年在河南扶溝出土了18塊鏟狀銀幣(銀布)就是楚國製造銀幣的物證。幣成鏟形,是中原地區貨幣的特點,從此可見楚國與中原各國商業貿易的密切。

金幣:史稱楚金幣為郢爰和盧金,又稱印子金,即有特定銘文的扁平金版,此外還有無鈐印字的金版、金餅等。

爰當中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爰」前一字為地名,郢爰的「郢」,即郢都。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通常以郢爰代指楚金。

目前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爰金是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

楚金幣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金餅上多無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酷似龜。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楚金幣,除極少數為墓葬出土外,絕大部分來自於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游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使用時動輒百金、千金,至少為一鎰。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明顯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它雖非等量貨幣,屬初級鑄幣,但已充當了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反映了楚國商品流通領域的活躍。

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楚金在戰國後大量發展,戰國晚期則達鼎盛。今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均有大量的出土。

5. 楚國用來交易的貨幣是什麼

蟻鼻錢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流通使用銅貝,是一種面部有字、形狀似海貝的貨幣。

楚國銅貝與商周時期無文銅貝有明顯區別。

楚國銅貝別稱甚多,如鬼臉錢、蟻鼻錢、蚆殼、骷髏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錢之意。

6. 王莽時期布幣和楚國布畢區別

王莽時期的布幣各有什麼樣的?

大泉五十小平合背 14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大泉五十意即值五十枚五銖錢,初期徑2.8cm,重7克,後期經減重後僅1--2克,除字體各異,又有傳形,合背,重輪,四齣等多種,亦有錢餅等。
大泉五十小平傳形 60元
大泉五十小平四齣 150元
大泉五十小平旋讀 700元
大泉五十小平鐵質 300元
金錯刀一刀平五千 6000元 初始元年王莽代漢帝於居攝於二年鑄。錢身由刀環,刀身組成,青銅澆鑄,刀環似方孔圓錢,一刀二字陰文系用黃金錯於面上下,俗稱金錯刀,外形光燦華美,刀身直書平五千,意值五千通行五銖錢。通長7.3CM,重20--40克,厚薄不一,因其製作精美,為泉家所珍愛。
金錯刀契刀五百 600元 王莽居攝二年始鑄,形類金金錯刀,契刀二字橫列穿孔兩側,刀身銘五百二字意值五銖五百錢,實屬虛值,傳世不多見。
小泉直一小平小型 10元 王莽始建於國元年鑄行,由於虛值的錯刀,契刀大錢遭反對,又以忌諱漢室劉姓含卯、金、刀三字,對新朝不詳,遂鑄小泉直一,以代替五銖,與大泉五十並用。徑1.3CM,重0.7克左右,製作工整,文字清秀,為歷代小錢中之佳品。
么泉一十小平小型 35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簡直按人的年歲稱泉了;幺泉一十,徑1.6CM,重1.8克,幼兒泉二十,徑1.8CM,重約3克,中泉三十,徑2CM,重約4.2克,壯泉四十,徑2.2CM,重約5.4克,與大泉五十合稱六泉。從幺泉一十至壯泉四十皆為泉中珍品。
幼泉二十小平小型 4500元
中泉三十小平小型 8000元
壯泉四十小平 16000元
大泉五十小平 5元
小布一百布幣 2000元 始建國二年鑄行,王莽為了大改貨幣增寶貨制,貨布十品亦在其中,從小布到大布各長一分,相重一銖,其值各加一百,小布一百,長寸五分,重15銖,至大布黃千,十布之序如五: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十種,每種中線紋分通頂,不通頂兩種,大布黃千亦有鐵錢,傳世大布黃千較多。
么布二百布幣 2000元
幼布三百布幣 2000元
序布四百布幣 2000元
差布五百布幣 2000元
中布六百布幣 2000元
壯布七百布幣 2000元
第布八百布幣 2000元
次布九百布幣 2000元
大布當千布幣 80元
五泉十布全套 80000元
貨布布幣 4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與貨泉並行,一貨布當貨泉二十五枚,此布厚實正整,書體瀟灑,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通長5.6cm,重16.5克,傳世較多,贗品亦混跡其中,望集幣時注意。
貨泉方貝 1200元 王莽天鳳元年鑄,錢文為懸針篆,泉中豎筆斷開,版別有傳形,異書,異范,合背,合面,圓穿,橫劃,星號,月紋,決紋,剪邊等近百種,一般徑2.2--2.4CM,重約2.8--3.6克,初期可達5克以上。傳世極豐。
貨泉普品 1元
貨泉傳形 40元
布泉 10元 王莽後期鑄,據其錢文,形制仍不失莽錢之風,布泉二字作縣針篆,內外郭齊備,亦有決紋、半星等。徑2.6CM左右,重約3.5克上下,舊時稱婦女佩此錢生男孩,又稱男錢
國寶金匱直萬 無定價 傳聞為陝西西安出土,上部近方孔圓錢,面、背肉好周郭,面文篆書直讀國寶金匱,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身面,背有直紋兩道,中篆書直萬二字,新莽實行黃金國有,令發將黃金輸於御府,發給國寶金匱直萬作為憑證,非流通之錢,真品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春秋時期,楚國最初使用的主要是海貝,如淅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海貝。這些海貝當是從沿海各地進入楚國市場的。

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楚國貨幣也有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三種金屬貨幣形式。

銅幣:主要是銅貝,橢圓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螞蟻,兩口像鼻孔,故稱蟻鼻錢。又因它取象於貝,似古文「貝」字,像一人面,故又稱「鬼臉錢」。楚國的銅貝也有鏟形的。

銀幣:以銀為幣,是楚國獨創。1974年在河南扶溝出土了18塊鏟狀銀幣(銀布)就是楚國製造銀幣的物證。幣成鏟形,是中原地區貨幣的特點,從此可見楚國與中原各國商業貿易的密切。

金幣:史稱楚金幣為郢爰和盧金,又稱印子金,即有特定銘文的扁平金版,此外還有無鈐印字的金版、金餅等。

爰當中的「爰」字為稱量的意思,「爰」前一字為地名,郢爰的「郢」,即郢都。類似的貨幣在楚國流通的還有「陳爰」、「鄭爰」等。通常以郢爰代指楚金。

目前已知的先秦金銀幣都是楚國的,爰金是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

楚金幣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正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以前者為多見。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每件約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金餅上多無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酷似龜。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楚金幣,除極少數為墓葬出土外,絕大部分來自於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黃金的流通限於上層社會,而且只在國際禮聘、游說諸侯、國王贈賞、大宗交易時才使用。使用時動輒百金、千金,至少為一鎰。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後通過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再行交換。因而出土的楚金幣,大都是零星碎塊,大小輕重相差懸殊,而且明顯可看出曾被切割過的痕跡。它雖非等量貨幣,屬初級鑄幣,但已充當了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反映了楚國商品流通領域的活躍。

楚國之所以能在中國最早利用黃金作貨幣,是因為楚地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楚金在戰國後大量發展,戰國晚期則達鼎盛。今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均有大量的出土。

7. 齊國齊國楚國之間貨幣有什麼聯系

楚國「視金四朱」銅牌錢
黃金可以兌換一定比例的銅錢。根據出土的嶽麓秦簡推算,秦制一斤黃金等於9216枚秦「半兩」銅錢,這些銅錢的重量合秦制288斤,摺合今72公斤。《管子》說一斤黃金價值萬錢,秦漢時代也基本延續這一比例。不過,很多國家的貨幣並非如秦「半兩」一樣「重如其文」,而是根據特定幣值來流通,如三晉鑄造的布幣刻有「半釿」、「二釿」等。不過這些青銅鑄幣和黃金之間的比值應該和秦國類似,或者說各國黃金和銅錢的比值基本相同,否則肯定會出現很多人去黃金價格低的國家買黃金,然後去別的國家拋售以賺取差價的現象。
至於各國青銅鑄幣的兌換,情況比較復雜。許多國家都發行有多種青銅鑄幣,重量各異,而且,即使是同一種規格的青銅鑄幣,重量也會有一些差異,不同時期,這些貨幣含銅量的差異則更大。有些銅幣會在幣面標明與其他銅幣的比值,如一枚楚國「殊布當釿」布幣等於三晉的「一釿」布。當時各國的銅幣之間應該是有較穩定的兌換比值的。不過,隨著各國銅幣含銅量的變化,比值會有波動。甚至不排除在特殊背景下,這些青銅鑄幣恢復到需要通過稱量才能流通的情況。
楚國「殊布當釿」布幣
戰國時期各國境內都有大量其他國家的貨幣,燕地出土有大量趙、韓、魏的布幣和齊、趙的刀幣;趙地出土有大量韓、魏的布幣和齊、燕的刀幣;巴蜀地區還出土過燕國的刀幣,足以說明當時貨幣流通范圍之廣。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戰國時期存在著大量貨幣仿鑄現象。如在中山國和韓國境內都發現了趙國鑄幣用的錢范。至於仿鑄的原因,或許是為了便於去他國采購物資,或許是受他國委託,我們就只能是做各種推測了,甚至不排除各國之間曾打過「貨幣戰爭」的可能。

8. 楚國製造的銅幣稱為什麼

稱為楚大布。看圖:

9. 在中國古代貨幣中,什麼是安南貨幣安南貨幣是哪個朝代發行的

越南建立獨立封建國家後,中國文化的影響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進一步加強。其原因有三。一是越南獨立前,受中國文化1000多年的同化,奠定了越南古代文化發展的基礎;二是越南立國後的統治階級出於自身需要,積極主動的從中國汲取他們所需要的思想文化;三是越南土地私有制和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與中國封建社會有相同之處而不同於同時期東南亞國家,主要表現在其貨幣經濟政策以中國歷代貨幣經濟政策為模本,並加以改造運用方面。使得越南吸收中國文化有了與之適應的經濟基礎。
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國文化而又時時要表明「大越」是個獨立的國家和足以自豪的民族心態,又是越南古代文化不同於漢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獨立建立封建國家到封建國家的結束這一段歷史時間,越南與中國歷代政府時遠時近,但總的說來大部分時間越南以奉中國做宗主國為榮。尤其是公元1454年中國明朝皇帝正式冊封黎仁宗安南國王後,歷代新君執政,只有得到中國政府的冊封才能算是正統。作為中國的藩籬,越南統治者對中國稱安南國王,而對內則自稱大越皇帝。在越南貨幣上正反映了以上兩重性的特徵。如越南獨立後鑄造的錢幣,沿用中國的方孔圓錢形式,而錢文採用興寶、鎮寶、大寶即是典型的例子。
錢學是史學的余脈,欲證其錢必先知其史。越南18世紀前,越南官方文字採用漢字及越南根據漢字創造的喃字。錢幣上則一律採用漢字。自從18世紀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強力推行越南文字拼音化之後,越南文化逐漸脫離漢字文化圈。並造成了與漢文化的脫節。眾所周知,越南獨立幾十年一直處於戰爭和准戰爭狀態,兩國間的文化交流很少,資料更加難得。使得國人對越南的歷史知之甚少,這些都應該是諸多泉友們對眾多安南貨幣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越南國內改革開放,與中國交流日多。加之國內集錢熱的興起,有關安南錢的著述也有所出,國內現在比較有影響的有廣西雲南錢幣學會合編的《越南歷史貨幣》和華光普的《日本、朝鮮、越南古錢圖錄》。兩書的排列順序為編年性質。但以沒能分出後鑄仿鑄錢為憾。筆者准備以越南歷史為綱,以錢為目,以增加讀者對越南歷史錢幣的興趣。並以所見列出少、稀、罕、珍四等作為收藏評判標准,普品不再註明。本文分三部分:
歷代正統王朝所鑄貨幣
1、.966年,丁部零建大瞿越國,年號太平,開始建立獨立封建國家。史稱丁朝。立國12年(北宋開寶3年—太平興國4年)。所鑄有太平興寶,「太」做「大」,背「丁」以記國姓。分光背、上丁、下丁和下反丁四種版別,上、下丁者少,其餘稀。太平興寶的鑄造時間早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鑄造的太平通寶;
2、980年,黎桓廢丁部零之子以自立,立國29年,仍稱大瞿越,史稱前黎(時北宋雍熙年間)。鑄有天福鎮寶背「黎」。大「黎」者少,光背者稀.
3、1009年,前黎朝高級軍官李公蘊奪取帝位,1054年改國號「大越」,史稱李朝。李太祖鑄順天大寶背「月」字,用意未明,珍。
太宗(時北宋慶歷年間)鑄有明道元寶和天感元寶。明道元寶真書,文字遒勁。元字最後兩筆分開,用於朝廷賞賜,少。有鐵錢,稀。天感元寶真書,分光背和背「乾王」者,光背者用於朝廷賞賜,罕,後者是李太宗為愛子封王而鑄造的紀念幣,珍。
李朝共傳8世,僅太祖、太宗鑄錢。《越南歷史貨幣》一書尚將傳世的天符通寶、大定通寶、正隆元寶、治平通寶等錢根據年號歸與李朝,但看實物應屬越南中晚期所鑄;
4、1225年,輔國太尉陳承發動政變,逼李昭皇禪位。建立陳朝。
陳太宗鑄有建中通寶、政平通寶,均珍(時南宋寶慶元年—淳佑十年),安南建中遠遠少於唐建中。太宗還有元豐年號。安南錢中元豐錢版別甚多,但文字風格均不與陳朝相類。陳朝是否鑄元豐通寶還有待以後出土實物證明。
陳聖宗鑄有紹隆通寶,鑄造不精。有面背四決者,均珍。
《大越史記全書》有載陳明宗「大慶十年十一月鑄鉛錢」。應是越南史載官鑄鉛錢之始,惜一直未見實物。所見有陳明宗所鑄開泰元寶(元泰定年間),分光背和背陳兩大類,光背者版別較多,罕,背陳者珍。
陳裕宗鑄有紹豐元寶、通寶,大治元寶、通寶錢。(元至正年間)以上兩年號錢版別極多。紹豐元寶有行、篆、草書體,有一種隸書錢背鑄有「十五」應為記年,均罕,有背陳者,珍。通寶背陳者罕,其餘稀;大治元寶隸書雙挑者罕,其它稀,通寶有背元者、篆書大字雙腳上挑者(即日本人稱「蛸大治」者罕),其他稀。
1369年,陳裕宗歿,無嗣。立外人楊日禮為嗣,年號大定(明洪武2年)。鑄有大定通寶,少。至此,以後的陳朝君王因與南方占城國多次發生戰爭,加之國內多次發生農民起義,致使國力衰敗,無力鑄錢。
5、1400年,胡氏代陳,國號大虞,史稱胡朝(明建文2年)。元年鑄聖元通寶,有真篆兩種,少。之後胡朝效法宋、元紙幣政策,在全國推廣「通寶會鈔」紙幣,不再鑄錢。1407年中國明朝出兵滅胡。在越南廣置府縣。越南又歸入中國統治。其時流通有中國鑄造的洪武、永樂、宣德、弘治諸小平錢。
6、1418年,清化地主黎利在越南北部蘭山起兵反明,於1427年迫使明軍退出越南。1428年,黎利終於統一越南,定都河內,國號大越,史稱後黎朝(1428-1789)。後黎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鑄錢質量也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一時期,是越南歷史的黃金時代。
黎太祖順天年間鑄順天元寶小平,製作規整,錢緣略寬。與李朝的順天大寶不同。版別根據文字分數種,少。
黎太宗鑄紹平通寶和大寶通寶,大寶通寶大字大樣者罕,其他版別稀。
黎仁宗鑄大和通寶、延寧通寶。版式亦多,延寧皿丁寧版稀。
1459年黎宜民殺胞弟仁宗篡位,在位一年,鑄天興通寶,鑄造極精,少。
1460年眾大臣推翻黎宜民後擁太宗次子黎聖宗為帝。鑄有光順通寶圖,洪德通寶,鑄造極精,為安南錢品中最易得者。
黎憲宗鑄有景統通寶,精美厚重,有大小字版別。 黎威穆帝鑄有端慶通寶,仿景統通寶,更為厚重,少。大字者稀。
黎襄翼帝鑄有洪順通寶,楷書精整。 黎昭宗鑄有光紹通寶,楷書精整,稀。
1527年,太師安興王莫登庸逼後黎恭皇禪位,以越南北部河內為都,建立莫氏政權,控制北方。1533年,後黎朝武將阮氏在越南中部清化擁立黎昭宗子黎寧為黎庄宗,自掌實權,同莫氏對抗。這一段歷史越南史稱「南北朝」時期。1592年,南方勢力擊敗莫氏,結束南北朝。從南北朝開始了越南歷史上貨幣發行流通最為混亂的時期。黎朝和莫朝的貨幣將分別介紹:
A、 後黎朝末期:
1533年後黎庄宗鑄元和通寶,通字真書,其他三字篆書,少。與日本元和不同。 1573年,權臣鄭檢弒主立英宗子,為世宗,世宗鑄嘉泰通寶,少。
與南宋嘉泰不同。 神宗於1658年注永壽通寶和永壽之寶,永壽通寶版別繁多,流入中國也多,均常見。永壽之寶稀。
裕宗鑄有永盛通寶,有幾種版別,其中有背「巳」以干支記年者。尚有保泰通寶亦為裕宗所鑄。背星月文等版別,少。
顯宗年號景興,在位四十六年,在位期間廣開錢廠,錢文、版別眾多,與中國南宋嘉定鐵錢可以媲美。景興通寶背文繁多,主要分紀年與紀地者。以干支記年者稀,數字紀年者少。紀地者以「西」、「太」、「帛」、「昌」者少。景興二十三年後,改通寶二字為雜寶。有「巨、泉、永、至、正、用、大、中、太、內、順、全」諸寶,每種寶文又以文字、背文分諸多版別。其中「大寶」背北折二大樣稀,「中寶」稀,「內寶」少。景興年間又鑄有通寶大錢,背有龍、龍鳳及其他吉祥圖案者。為官鑄賞賜錢,稀。
愍宗鑄有昭統通寶,闊緣明顯,版別多,銅質較雜。一般有單字背文,兩字背文者稀。1786年,西山起義軍攻佔河內,推翻後黎朝的統治,黎愍宗逃到廣西,要求中國干涉。1788年,清廷派孫士毅率軍20萬出兵越南,打敗而歸。清軍在越南鑄有乾隆通寶背漢文安南小平錢供軍隊使用,有兩種版別,少。
B、 莫朝(1527-1592):
莫太祖鑄有明德通寶銅錢。有多種版別,均少。
莫太宗鑄有大正通寶銅錢,少。 莫福海鑄有廣和通寶,楷書對讀。稀。傳世有篆書小錢,應是後鑄。以上鑄品均有後黎朝中期錢幣形制精整的風格。
莫福源鑄有光寶通寶,楷書對讀,闊緣薄小,罕。
後黎朝擊敗莫氏政權,主要*大將鄭松和阮潢的力量。1592年鄭松攻佔河內後,控制軍政大權。阮潢則在1600年定都順化,稱廣南王。鄭氏挾天子以令天下,阮氏則要勤王。雙方在維護黎氏王朝的幌子下,打了數十年內戰。1692年北方鄭氏由於內部不穩固,停止進攻阮氏政權。越南再次出現南北對峙的局面。阮氏政權也鑄造有大量錢幣。
7、1771年,南方農民在阮岳、阮侶、阮惠三兄弟的領導下,發動西山起義,口號是「劫福濟貧」。1777年,亡阮氏政權,阮潢家族後裔阮福映逃跑。1778年,阮岳稱國王,國號泰德,同年佔領順化,1786年攻下河內,統一越南。1787年,阮岳在歸仁稱帝,封阮侶、阮惠為王,三分國土,鼎足治理。
A、 阮岳鑄有泰德通寶和明德通寶。 泰德通寶為年號錢,背草書萬歲者系為慶祝阮岳稱帝所鑄。 明德通寶為吉語錢,文字、版別仿泰德,與莫朝明德不同,有鋅錢,少 。1793年,阮岳在與阮福映的戰斗中陣亡,其子率部歸附阮惠之子阮 光瓚。西山政權恢復表面統一。
B、1788年,阮惠在河內稱帝,建元光中。西山政權宣告正式分裂。次年,中國政府正式冊封其為安南國王。阮惠鑄有光中通寶和光中大寶。兩者版別繁多,有合背、重輪、背字、背四月者,均多見,光中通寶背篆書安南者少。
C、1792年,阮光瓚繼阮惠位,鑄有景盛通寶、大寶和寶興通寶。景盛通寶仿光中,版式復雜,多見。景盛年間還鑄有景興通寶大花錢,稀。景興大寶少。寶興通寶珍。
8、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人的幫助下俘獲阮光瓚,西山政權滅亡。阮福映建立了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改元嘉隆,史稱世祖。越南封建王朝的尊孔崇儒,在阮朝前期達到極盛。阮世祖鑄有嘉隆通寶銅、鋅(當時稱白鉛)錢(圖4)。銅錢根據大小、文字、背文分很多版別,背篆書「六分」者為銅錢。背楷書「七分」者為鋅錢。背篆書「太平」者少,應為吉語錢。
阮聖祖(1820-1841)鑄有明命通寶小平銅錢、鋅錢,並開始鑄造美號大錢。美號大錢銅質,正面錢文「明命通寶」。背面選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中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字作為銘文,有四字和八字者,以一當百,均稀。嘉隆、明命時期大力推廣鋅錢,尤其明命帝「鉛錢之用,富戶既不敢私藏,而鄰國來商者又不敢帶回。此錢流通非但利於民,亦利於國,乃自然只利也」的經濟思想應深受中國五代南楚高郁關於鉛鐵錢貨幣政策的啟發。
阮憲祖(1841-1847)鑄有紹治通寶小平銅錢、鋅錢和美號大銅錢。小平銅錢常見。鋅錢有背河內者,稀。美號大銅錢,稀。
朊翼祖(1848-1883)鑄有嗣德通寶小平銅錢、鋅錢、美號大銅錢、嗣德寶鈔和嗣德重寶幾品,小平版式多樣,背記地者少,還有嗣德通寶小平背後「六文」者,指值鋅錢六枚。鋅錢有光背和記地者。美號大銅錢,稀。值得一提的是嗣德寶鈔的出現。嗣德14年,阮朝根據清咸豐寶鈔的發行方法,發行了銅錢式的嗣德寶鈔。共分六等,背文從准十文至准六十文。所比也是指當鋅錢十枚至六十枚。所見有兩種,一為根據嗣德14年重量標准鑄造的重錢,罕。一為合乎嗣德23年重量標准鑄造的輕錢。稀。嗣德重寶背安南八文者,有銅鋅兩種,均罕。
阮簡宗阮福昊(1884)由於與法國殖民者簽定《順化條約》賣國,朝野氣憤,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大臣所廢。鑄有建福通寶銅錢、鋅錢。均珍。
阮宜帝阮福明1884年6月接位,改年號咸宜。鑄有咸宜通寶銅錢。薄小,背有記值「六文」。罕。由於阮福明不甘心聽命於法國殖民主義者,於1885年7月5日發動順化起義,但有於准備不充分而失敗。法國人把阮福升扶上帝位,改元同慶。
阮景宗(1886-1889)鑄有同慶通寶銅錢,分大小樣,分別值鋅錢6枚與10枚。大樣者少。有薄型美號大錢,稀。
成泰帝阮福昭(1890-1906)鑄有成泰通寶,分光背、六文、十文三種。六文者稀。
維新帝阮福晃(1907-1916)鑄有維新通寶,背十文。由於阮福晃不願做傀儡,參與越南光復會起義的策劃,被法國殖民者逮捕流放。
啟定帝阮福旭(1916-1925)早期鑄有啟定通寶銅錢,少。以後大量鑄造機制小錢,數量很大。
保大帝阮永瑞上台後(1926-1945),鑄有保大通寶,有小平、背十文、機制三種。均常見。其中宋體字者稀。1945年8月30日,保大帝向越南獨立同盟的代表交出權利,宣布退位。保大帝的下台,標志著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同時也宣告著漢字方孔錢正式退出越南的歷史舞台。

10. 戰國時期各國流通的貨幣不同,秦國為半兩錢,齊國為刀幣,趙國為布幣,楚國為什麼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魏、韓的錢幣由為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鎛」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

刀幣,刀削形,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主要流通在黃河流域的東部諸侯國如齊國、燕國、趙國。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其中以齊國的刀幣最為古樸精美。

圜錢,圓形圓孔,又叫環錢。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輪或璧環,主要流通於秦國、魏國、韓國,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採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燕國也紛紛仿效鑄造。

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南方楚國的鑄文銅幣,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上面鑄有陰刻銘文,有一種錢文好象螞蟻爬在人的鼻樑上一樣,故名蟻鼻錢;另一種好象醜陋的鬼面一樣,故名鬼臉錢。以枚為單位計值,使用時較為便利。

熱點內容
股票交易怎麼設置自動止損點 發布:2025-05-14 20:08:22 瀏覽:413
基金三買三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20:01:55 瀏覽:929
股票多少個交易日無買賣退市 發布:2025-05-14 19:40:40 瀏覽:669
退市股票不確權重新上市能交易嗎 發布:2025-05-14 19:40:34 瀏覽:918
如果退市持有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9:30:44 瀏覽:668
一般至少多少億市值沒有莊家 發布:2025-05-14 19:24:04 瀏覽:907
股東拋售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5-14 19:15:34 瀏覽:833
退市的股票一般還留有散戶嗎 發布:2025-05-14 19:14:08 瀏覽:396
如何認識世界貨幣 發布:2025-05-14 19:08:35 瀏覽:456
注冊制股票退市有提示嗎 發布:2025-05-14 18:56:06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