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購買力估計貨幣價值
① 能用購買力平價確定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嗎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② 如何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兩種不同貨幣的相互折算比價
對同樣在兩個國家銷售的商品算出各自的價格平均值
比如你用中國的辛巴克摩卡咖啡和麥當勞的聖代和哈根達斯的冰淇淋的價格的平均值 等於100(假設)
和美國的相同產品 平均值是20美元(假設)
那麼PPP理論告訴我們 1美元應該換5RMB
③ 關於貨幣購買力的計算
如果是連續N年,平均每年的CPI為p. 假設今年的資本為K。
那麼,具體的計算公式是:
K*(1+p)^N。
其中 ^N 符號表示 N次方的意思。如果將公式帶到題設中去,那麼就是10年後的
5000*(1+3%)^10 = 6719.6 元, 等於今年的5000元的購買力。
貨幣的購買力本質上講是一定數量的貨幣能在市場上買多少東西,它最終必須由市場決定。
如果沒有競爭,合作的雙方可以按各種交易價格在整個互惠空間中分配合作剩餘。
而競爭將縮小分配剩餘的成交價格空間,使得一部分互惠空間不會是博弈定價考慮的范圍;當競爭加劇,定價空間將縮小,並向拍賣均衡價格收斂。貨幣的存在使得競爭加劇,從而使得成交價格接近拍賣均衡價格。
(3)如何用購買力估計貨幣價值擴展閱讀:
例:利率3%,利息稅5%,30000塊錢存一年後多少錢?
答:利息=10000*2.25%*(1-20%)=180元
相當於年利率=180/10000=1.8%
cpi=3%
則實際利率=1.8%-3%=-1.2%
則到期利息=10000*-1.2%=-120元
則一年後這筆錢成了=10000-120=9880元。
④ 人民幣購買力如何計算
如果是連續N年,平均每年的CPI為p. 假設今年的資本為K。那麼,具體的計算公式是:
K*(1+p)^N。
其中 ^N 符號表示 N次方的意思。如果我們將公式帶到題設中去,那麼就是10年後的
5000*(1+3%)^10 = 6719.6 元, 等於今年的5000元的購買力。
⑤ 如何理解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評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利,研究和比較各國不同的貨幣之間購買力關系的理論.瑞典學者較早就研究了購買力平價方面的問題.瑞典於1745--1777年曾脫離鑄幣平價而實行過浮動匯率,此後匯率劇烈波動.政府企圖通過干預保持匯率的穩定,但屢遭失敗.另外,由於瑞典參加了長達7年的英法戰爭,使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在這種背景下,以克里斯蒂爾尼為代表的非官方經濟學家提出了匯率貶值是因貨幣購買力下降所致的觀點.這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觀點.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理論.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來表示各自的貨幣購買力的話,則兩國貨幣匯率決定於兩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為:R = PA/PB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PA、PB為A、B兩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相對購買力平價在表示一段時期內匯率的變動時考慮到了通貨膨脹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各國在戰爭期間濫發不兌現銀行券,導致了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這促使經濟學家對絕對購買力平價進行修正.他們認為,匯率應該反映兩國物價水平的相對變化,原因在於通貨膨脹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因此,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為:
R1 = R0IA/IB
R1購買力平價理論產生以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使它成為現在最重要的匯率理論之一.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貨幣匯率,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匯率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商品價值量既定,則兩國紙幣購買力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兩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量的差異.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兩國貨幣價值量之比.因而兩國貨幣兌換的匯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表現出來.
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不考慮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
⑥ 什麼樣的人用購買力來計算錢財
沒有錢的人用購買力,有錢的人就用錢,就任性
⑦ 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是如何確定的呢
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初期(也就是大航海時期)確實是要有黃金保障,1元就要有一元的黃金。可是現在地貨幣價值關鍵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國力跟是否符合市場需求貨幣量發行……
比如:美國的貨幣就是在二戰過後成為國際標准貨幣,當他的經濟下滑的時候,貨幣也相應貶值,所以才有前段時間的美元貶值說
再有一個就是日本,日本經濟也很發達可是為什麼日元反而不值錢呢??這是應為70-80年代,迫於國美壓力強行升值得結果,發行貨幣量,市場消化不了這么多……
⑧ 貨幣的購買力或商品的價值是如何確定的
貨幣的購買力與貨幣的發行量,國家黃金儲備,外匯匯率的因素有關。而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⑨ 貨幣購買力指數的貨幣購買力指數的計算
貨幣購買力指數=報告期單位貨幣購買的某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基期單位貨幣購買的該種商品或服務的數量
貨幣購買力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變動成反比,因此也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貨幣購買力指數=1/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指數
綜合反映購買力指數的公式為:
貨幣購買力指數=1/生活費用價格指數 貨幣購買力指數(%)=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
因此,貨幣購買力指數實際是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含消費品價格指數和服務性支出價格指數)的倒數。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⑩ 1.世界銀行如何使用購買力平價評估人民幣匯率的 2.觀察1997年以來我國物價變動與人民幣匯率的關系
購買力平價是各國根據不同物價水平計算出的貨幣之間的等價系數。目的是為了對各國的GDP做一個合理的比較。購買力平價匯率與實際匯率之間可能存在較大差距。在外貿平衡的情況下,兩國的匯率將趨向於接近購買力平價。購買力平價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前者是指本外幣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外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比;後者是指不同國家貨幣購買力的相對變化,是匯率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購買力平價理論指出,在外貿平衡的條件下,兩國匯率將趨向於接近購買力平價。一般而言,該指數只能通過對許多商品根據其相對於經濟的重要性進行檢驗來獲得。
拓展資料:
1、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其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所佔的比例決定。購買力平價,通常稱為購買力水平。購買力平價匯率用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平。當前的貨幣匯率在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時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計算的GDP也會減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比索的收入和物價水平保持不變,進口商品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重要(因為進口商品的價格會翻倍),貨幣貶值不會惡化墨西哥人的生活質量。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這個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2、購買力平價理論是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首先提出的。簡而言之,購買力平價是國家間綜合價格的比值,即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時,兩種或兩種以上貨幣的價格比,用於衡量價格的差異。比較國家之間的水平。
3、例如,購買一籃子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在中國要80元,在美國要20美元。對於這一籃子商品,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為4:1,即在這些商品中,4元的購買力相當於1美元。 PPP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空間價格指數,它不同於比較一個國家兩個時期價格水平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L)。它比較了兩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綜合物價水平。因此,以購買力平價作為貨幣換算因子,可以滿足GDP國際比較的三個條件的要求。
4、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的不斷攀升,國內物價也在快速增長。據統計,中國通貨膨脹率從2005年的1.8%飆升至2011年的5.4%。人民幣大幅升值和國內物價劇烈波動已成為中國兩大經濟現象。然而,人民幣的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卻與傳統經濟理論相悖。本文試圖通過協整分析和VaR測量模型探討人民幣外部價值與內部價值之間的關系。
5、匯率和價格是經濟生活中備受關注的兩個經濟變數。隨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日益融合,匯率作為貨幣的價格,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匯率的變化也將對經濟的健康運行產生重大影響。它影響著工商企業的跨國投資決策和金融機構的經營決策。隨著信用經濟和符號經濟的不斷發展,隨著世界經濟、金融全球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匯率杠桿被頻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