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基礎貨幣什麼是派生存款
Ⅰ 關於基礎貨幣和派生貨幣的問題
首先,你要明白兩個的基本概念和區別以及關聯
基礎貨幣是源,派生存款是流.
從一定的基礎貨幣所派生的存款量=派生後的存款數=基礎貨幣*貨幣乘數=基礎貨幣/(存款准備金率+備付金率+客戶提現率)
1.基礎貨幣又叫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
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國外資產業務:主要是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向財政透支或直接貸款,變動對政府債權。對金融機構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中央銀行控制基礎貨幣的主要工具在不同經濟體制下,中央銀行調控基礎貨幣的方式和工具有較大的差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的控制主要採用間接控制的方式,通常運用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政策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來進行。
2.貨幣供給
(1)貨幣供給形成的主體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機構),即存款貨幣銀行系統。
(2)兩個主體各自創造相應的貨幣:中央銀行創造現金,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
3)銀行系統供給貨幣的過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實行完全的信用貨幣流通;二是實行比例存款准備金制度;三是廣泛採用非現金貨幣結算方式。這三個條件下,貨幣供給的過程可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由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的策源; 二是商業銀行創造的存款貨幣。 在這兩個環節中,銀行存款是貨幣供給量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但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並且在創造過程中始終受制於中央銀行,因此,中央銀行在整個貨幣供給過程中始終居於核心地位。
3.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過程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各級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轉帳結算,不斷地在各銀行存款戶之間轉移,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系列過程.
所以,你假設的情況在高度監管的條件下是不存在的。
Ⅱ 什麼是基礎貨幣
亦稱「貨幣基數」、「貨幣基礎」、「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經過商業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而能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的貨幣。西方國家的基礎貨幣包括商業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准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的數量就能數倍擴張或收縮貨幣供應量,因此,基礎貨幣構成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基礎。因其是一種活動力強大的貨幣,具有高能量,故亦稱之為「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在現代銀行體系中,中央銀行對宏觀金融活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控制基礎貨幣的數量來實現的。其具體操作過程是:當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時,各商業銀行就要調整資產負債項目,相應增加或減少其在中央銀行的准備金,通過貨幣乘數的作用,可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緊縮或擴張的作用。社會公眾持有現金的變動也會引起派生存款的變化,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擴大或縮小:當公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時,銀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即扣除應繳准備金後)進行放款,從而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擴張過程;當公眾從銀行提取現金時,又會在銀行體系內引起一系列的存款收縮過程。
Ⅲ 舉例說明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的區別
原始存款:是指銀行吸收的現金存款或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對稱,是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購買有價證券等方式創造的存款。商業銀行吸收到原始存款後,只按規定留一部分作現金准備應付提存,其餘部分則可用於放款和投資。在廣泛使用非現金結算的條件下,取得銀行貸款或投資款項的客戶並不(或不全部)支取現金,而是轉入其銀行存款帳戶。這就在原始存款的基礎上,形成一筆新的存款。接受這筆存款的銀行,除保留一部分作準備金外,其餘部分又可用於放款和投資,從而又派生出存款。這個過程繼續下去,就可以創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
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它要受到兩個限制:
(1)它要受存款准備金的限制。法定存款准備率越大,存款擴張倍數越小。中央銀行把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備率作為緊縮或擴張信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可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備率-1)
(2)受客戶提現率的限制。用公式表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存款准備率+提現率-1
Ⅳ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貨幣的含義和關系
銀行的存款來源不外乎兩種:一是原始存款,二是派生存款。所謂原始存款,是指客戶以現金形式存入銀行的直接存款。但銀行在經營活動中,只須保留一小部分現金作為付現准備,可以將大部分現金用於放款。客戶在取得銀行貸款後,一般並不立即提取現金,而轉入其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帳戶。這時,銀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活期存款。這種通過銀行轉帳方式發放貸款而創造的存款,就稱為派生存款。派生存款的創造過程在廣泛採用非現金結算的情況下,銀行將吸收的原始存款除了法定準備金外全部用於放款,客戶取得貸款後,不提取現金,全部轉入另一一企業的銀行存款帳戶。接這筆新存款的銀行,除保留一部分法定準備金外,又將其餘部分用於放款,這樣,又會出現另一筆存款。如此不斷延續下去,即可創造出大量存款。
派生存款 又稱轉來存款,是商業銀行將其原始存款運用於資產業務後所形成的存款。菲利普斯指出,派生存款是接受銀行放款和票據貼現的顧客將其資金轉入自己的存摺上,或是轉入新開立的存摺上的存款。與原始存款概念一樣,這一理論為後來的經濟學家用以說明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和供給存款貨幣過程。派生存款是商業銀行創造信用、供給存款貨幣的結果,凡是能夠影響商業銀行信用、供給存款貨幣能力的因素,都是派生存款的決定因素。歸納起來有:①通貨比率的高低。通貨比率越高,由非銀行部門流入商業銀行的原始存款越少,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②法定準備率的高低。法定準備率越高,商業銀行所能運用於資產業務的原始存款數量越少,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③超額准備比率的高低。超額准備比率越高,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規模越小,信用創造能力越低,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少;反之,所能形成的派生存款數量越多。
聯系與區別 原始存款與派生存款是貨幣供給過程中的一對互動變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聯系是:①原始存款數量變動是派生存款數量變動的唯一動因,派生存款數量變動要由原始存款數量增減來解釋;②原始存款數量變動在先,派生存款數量變動在後,沒有原始存款數量的張縮,便沒有派生存款數量的增減。區別是:①原始存款系由商業銀行被動收受,派生存款則由商業銀行主動創造;②原始存款能夠充當商業銀行的准備金,派生存款則不能;③原始存款的形成並不增加貨幣供應總量,派生存款的形成則要增加貨幣供應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