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什麼是貨幣差額論和貿易差額論

什麼是貨幣差額論和貿易差額論

發布時間: 2022-06-27 05:57:20

㈠ 貨幣差額論的概述

貨幣差額論是指在15世紀到16世紀中葉流行於西歐的重商主義。是早期重商主義貨幣學說。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斯塔福德和海爾斯。他們認為財富是能夠交換為貨幣之物,因此財富就是貨幣。財富的來源,除了開採金銀礦以外,只能來自對外貿易。一國財富的增加,就是金銀在國內以儲藏貨幣形式的積累,貨幣輸出國外,國家財富就減少。要使國家財富增加,只能通過禁止金銀出口和在貿易中堅持多賣少買的原則,最好是不買外國的商品,使金銀不斷流入國內的辦法才能達到。為此,該學說主張國家必須干預經濟生活,通過採取行政措施,嚴禁金銀輸出,加強外貿管制,限制外國商人的活動,使輸入本國的貨幣超過輸出,不斷增加金銀的進口。16世紀中葉以後,晚期重商主義的貨幣學說——貿易差額論產生了。

㈡ 貿易差額論的介紹

貿易差額論是晚期重商主義的主要學說。強調一國應使貿易輸出超過輸入,形成有利的差額,即順差,才能增加本國的金銀財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國的托馬斯·孟等。貿易差額論鼓勵輸出貨幣從而輸入更多的貨幣,這在資本原始積累後期,對西歐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曾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㈢ 貨幣差額論的缺點

貨幣差額論混淆了財富與貨幣的區別,孤立地看待貨幣運動,未看到貨幣必須不斷投入流通才能增殖。
貨幣差額論與貿易差額論的關系
貨幣差額論與貿易差額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一些基本主張上具有一致性,如認為貨幣就是財富;認為只有國際間的流通才是財富的來源,只有對外貿易才能增加一國的貨幣數量;並由此主張必須力求對外貿易的順差。但是兩種學說,也具有明顯的不同。例如,貨幣差額論者與貿易差額論者都主張少買多賣,但二者的解釋是不同的。貨幣差額論者強調少買,最好是一點也不買;而貿易差額論者強調多賣,為了多賣,不妨多買,只要賣出的總量大於買進的總量就行。貨幣差額論者主張每一筆對外貿易都應該是順差;貿易差額論者則主張只求對外貿易的總額是順差。貨幣差額論者主張禁止金銀出口;而貿易差額論者則主張在總體上有更多金銀流回本國的前提下,允許金銀出口。

㈣ 貨幣差價能賺錢嗎

貨幣差價能賺錢的。不過這個非常考驗心態和方法以及技術。不容失誤的。
(4)什麼是貨幣差額論和貿易差額論擴展閱讀:
貨幣差額論屬於重商主義,是重商主義早期的觀點:「貨幣平衡理論」出口值超過進口值時,他們主張多賣少買或不買,並主張採用行政政策控制商品進口,禁止貨幣輸出以積累貨幣財富。重商主義晚期的觀點是「貿易平衡理論」,即貿易差額論。
認為所有的購買都會減少貨幣,所有的售賣都會增加貨幣。因此一國在對外貿易中,必須堅持擴大出口、減少進口甚至不進口的原則。因為只有這樣,貴金屬或者貨幣才能流入國內,增加一國的財富量。

㈤ 什麼是歐洲殖民地時期的國際貿易經濟理論

主要是重商主義,包括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前者也叫貨幣差額論。認為國家財富的象徵是貴金屬貨幣,要擁有財富就要保證在貿易中貨幣的流入大於流出;後者叫貿易差額論,認為國家積累財富的方法就是保證貿易順差,確保出超。

㈥ 貿易差額論

貿易差額論又稱「貿易平衡論」。晚期重商主義的主要學說。強調一國應使貿易輸出超過輸入,形成有利的差額,即順差,才能增加本國的金銀財富。主要代表者是英國的托馬斯·孟等。貿易差額論鼓勵輸出貨幣從而輸入更多的貨幣,這在資本原始積累後期,對西歐主要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曾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歷史背景
貿易差額論是16~17世紀由一些巨商、律師、政府官員等在實際的貿易、工業、航運和行政工作中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16世紀是封建社會晚期,商品貨幣關系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封建自然經濟已趨於瓦解。在社會制度解體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僱傭勞動關系普遍出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適應日益增長的商品生產的需要,新興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消除封建市場割裂狀態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不斷發展,在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為擴大產品銷路,商業資本不滿足於國內市場,積極尋求國外市場,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於是便出現了反映商業資本向外擴張的思想,即重商主義。 商業資本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重要作用,但它本身卻不能創造出任何新的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僅是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創造了前提條件,成為工業資本的先驅,而工業資本的出現才真正能形成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商業資本就是在封建經濟逐漸崩潰和資本主義經濟逐漸形成的過程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的。這一時期的對外貿易主要是通過「販運貿易」來獲取商業利潤的,目的在於互通有無和增加財富。當時的一些地理大發現也為對外貿易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理論思想
重商主義的財富觀
貿易差額論是以重商主義的財富觀為基礎的。重商主義者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代表財富,一國是否富裕,主要取決於該國所擁有的金銀數量,金銀的增加就意味著財富的增加。國家一切經濟政策和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應是為了獲取金銀。 重商主義這種財富觀的主要錯誤是把貨幣(金銀)與財富混為了一談。這反映了當時西歐新興資產階級積累貨幣資本的狂熱和追求金銀的強烈願望。
認為對外貿易順差是增加金銀的主要途徑
貿易差額論者從重商主義的財富觀出發,認為增加一國的金銀擁有量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開採金銀礦藏;二是通過對外貿易順差使金銀流入國內。他們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因為各國金銀蘊藏量差別很大,並且數量是一定的,即使金銀礦藏豐富的國家,也有開采枯竭的一天。 重商主義者認為,金銀的取得主要來自於貿易領域。他們又認為,國內貿易雖然也對國家有利,但由於貿易發生在一國之內,一人之所得,則為他人之所失,並不能增加一個國家的金銀總量,因而不能成為財富的來源。只有通過對外貿易並保持順差,才會使外國的金銀流入國內。因此,這種理論被稱作貿易差額論。
貿易差額論的兩個階段
1、早期的貿易差額論。早期的貿易差額論也被稱作「貨幣差額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威廉·斯塔福(1554~1612年)和法國的安徒尼·德·蒙克列欽(1575~1622年)。其代表作有斯塔福的《對我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和蒙克列欽的《獻給國王和王後的政治經濟學概論》等。 早期的貿易差額論者非常片面地解釋和實施「外貿順差」政策,極力主張通過國家嚴厲的行政手段來增加金銀財富。嚴格控制外國工業品和奢侈品的流入,即使外國產品價格大大低於本國也不準進口。金銀一旦流入國內就絕對不允許再流出,違者處以重罰。如當時的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都頒布了法令,制定了懲罰措施,禁止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同時規定外國商人在出售貨物後必須購買當地商品,而本國商人在國外出售商品,必須直接換回金銀貨幣。早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特點,是要求對外貿易中的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許出現逆差,以此達到增加貨幣財富的目的。 2、晚期的貿易差額論。晚期貿易差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托馬斯·曼(1571~1641年)和法國的讓·柯爾培爾(1619~1683年)。其代表作是托馬斯·曼的著作《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這本書曾被稱作「重商主義的聖經」。 晚期貿易差額論者也認為應盡量爭取外貿順差,以防止貨幣外流和增加金銀財富。但他們與早期貿易差額論者的一個明顯區別是不反對把金銀貨幣輸出國外。認為在對外貿易中只要始終堅持多賣少買的方針,即付給外國的貨幣始終少於從外國收回的貨幣,那麼金銀就會以外貿順差的形式流入國內,就能達到保持本國貨幣收入不斷增長的目的。衡量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是否盈虧,金銀是否流入國內,要視總的貿易收支狀況,不贊同早期貿易差額論的「每筆貿易都要求順差」的思想。17~18世紀,英、法、德等國都陸續採用了這種重商主義理論,使用關稅保護、獎出限入及轉口貿易等方法,對殖民地區進行賤買貴賣、少買多賣來維持貿易順差和積累金銀財富。

政策主張
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貨幣管制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主張政府幹預經濟生活,特別是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面一定要由政府進行嚴格管制。主張嚴禁金銀輸出,貴金屬一旦進口以後,就必須留在國內。當時英國規定輸出金銀為大罪,西班牙則最為嚴厲,輸出金銀者最高可判死刑。另一方面,各國又都在利用各種方式盡力吸收外國金銀。晚期的貿易差額論者的貨幣政策有所松動,著重追求貿易順差。
對外貿易壟斷政策
當時西歐各國都對國際貿易實行國家控制和壟斷的政策。通過貿易壟斷,西歐各國從殖民地獲取廉價原料,運回本國加工成製成品,然後高價向殖民地國家出售。如葡萄牙政府就直接控制本國與東方的貿易,西班牙政府則壟斷從美洲殖民地獲得的廉價原料。
獎出限入政策
各國都採取種種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貿易保護政策。比如,當本國貨在國際或國內難以與外國貨競爭時,可以退還對原料徵收的各種稅款,必要時還給予補貼。也有的國家以各種措施阻止原料或半製成品的出口,鼓勵製成品的出口,並用現金獎勵在外國市場上出售本國商品的商人。各國對進口消費品則幾乎無一例外地徵收重稅,這樣使其價格高到讓消費者難以購買的地步,同時對重要的機器設備和原材料則減免進口稅。
鼓勵發展本國航運的政策
重商主義者認為,強大的商船隊是一個國家外貿發達和經濟強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積極發展航運事業,為本國商品出口及轉運創造有利條件。還主張應禁止外國船隻從事本國沿海航運及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航運。如英國在17世紀制定的航海法案最為典型,規定沿海貿易必須使用英國船舶,從其他國家運到英國和英國殖民地的貨物也必須使用英國船舶。
發展本國工業的政策
貿易差額論者認為,只有多賣商品,才能實現貿易順差。因此,一定要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增強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保持出口優勢。因而,當時各國都制定有鼓勵本國工業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的主要內容有:(1)向工場手工業者發放條件較優惠的貸款;(2)為發展本國的技術性產業而高薪聘請外國工匠並禁止本國熟練技術工人外流;(3)對進口的新技術設備減免關稅並限制本國的新技術設備輸出;(4)為了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各國普遍實行低工資制;(5)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競爭力,制定各種工業管理條例,加強產品生產的質量管理。

意義
1、貿易差額論的理論和政策適應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要求,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理論和政策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發生了深刻的矛盾,由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因素變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2、貿易差額論實際隱含著一個錯誤的假定前提,即認為世界的物質財富是固定的、有限的。這個固定的物質財富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分配,一國之所得必為他國之所失。這種對世界資源的靜態認識,必然導致將國際貿易作為一種只對單方有利的競爭。所以為了在競爭中得益,就必須採取損人利己的方法,最終的目標是使本國的實力得以增強,使對方的實力得以削弱。
3、貿易差額論認為財富和利潤都產生於流通過程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們認為,流通及外貿是財富和價值增值的源泉,將黃金和白銀當作唯一的財富。這一切都反映了商業資產階級的歷史局限性,難以洞察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僅限於簡單描述他們從社會生活表面見到的那些經濟現象。真正的現代經濟學則是將研究領域由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
4、貿易差額論是最早的國際貿易理論,但是在理論上是膚淺不成熟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這種理論只是研究如何從國外得到金銀,沒能進一步探討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是否能為所有參加國帶來貿易利益。因此,它也認識不到國際貿易有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5、貿易差額論的政策主張有著積極意義。貿易差額論產生於從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的階段,距今雖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張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如積極發展出口工業,提高產品質量,保持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禁止奢侈品進口和對一般製成品獎出限入;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保護本國的民族工業等。

㈦ 貿易理論中,有保護貿易傾向的理論有哪些

貨幣差額論、貿易差額論(二者合稱重商主義理論)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凱恩斯主義貿易理論
中心—外圍理論
戰略性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㈧ 如何理解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多貨幣的思想

不同點

(1)在貨幣與商品的關繫上,早期重商主義認為金銀貨幣為唯一財富,而晚期的重商主義還認識到貨幣與商品具有統一性。

(2)早期重商主義把貨幣單純作靜態保存,而晚期把貨幣作為資本進行,看重增值。

(3)早期重商主義只允許金銀貨幣流入,禁止流出;晚期不禁止貨幣流出,只要凈流入即可。

重商主義對外貿易學說以財富論為理論基礎,認為貨幣是一國財富的根本、富強的象徵,一切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積累財富,獲取財富的途徑則是對外貿易順差,因而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活動,鼓勵本國商品輸出,限制外國商品流入,「多賣少買」,追求順差,使貨幣流入國內,以增加國家財富和增強國力。

早期的重商主義叫貨幣差額論。認為貴金屬(貨幣)是衡量國家財富的唯一標准。該理論把增加國內貨幣積累,防止貨幣外流視為對外貿易政策的指導原則,認為國家採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貨幣流動,禁止金銀輸出,在對外貿易上遵循少買(或不買)多賣的原則,使每筆交易和對每個國家都保持順差,就可以使金銀流入國內。

晚期的重商主義稱貿易差額論,該理論反對國家限制貨幣輸出,認為國家應准許適量貨幣輸出國外,這非但不會使貨幣流失,而且還會吸收進更多的貨幣,使國家更加富裕。對外貿易能使國家富足,但必須遵守進出口貿易總額保持順差的原則。貿易差額論者信奉「貨幣產生貿易,貿易增加貨幣」。

共同點:

(1)都把貨幣和財富混為一談,認為財富就是金銀,金銀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都認為獲得財富的惟一途徑就是發展對外貿易。

(2)大力主張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提倡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3)都主張少買多賣的原則,力爭貿易順差,以便吸收更多的外國貨幣,增加國家財富和增強國力。

(4)以流通領域為研究對象,認為利潤或利益來自流通領域,而不是來自生產領域。

㈨ 貿易差額對一個國家而言到底是順差好還是逆差好

順差和逆差並無所謂好壞之分,順差和逆差一般都是針對國家來說的,而國家在經濟上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經濟上真正有意義的單元是公司和個人。這之間的錯位導致對順差逆差的錯誤認識。

拓展資料:

貿易順差就是在一定的單位時間里(通常按年度計算),貿易的雙方互相買賣各種貨物,互相進口與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額大過乙方的出口金額,或甲方的進口金額少於乙方的進口金額,其中的差額,對甲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順差,反之,對乙方來說,就叫作貿易逆差。

所謂貿易逆差是指一國在特定年度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俗稱 「 入超 」,反映該國當年在對外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

同樣,一國政府當局應當設法避免長期出現貿易逆差,因為大量逆差將致使國內資源外流,對外債務增加。這種狀況同樣會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

總體平衡是最好的,因為貿易本身是為互通有無,優勢互補。過大的逆差會造成外匯儲備下降,國庫空虛,國內外債務增加,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經濟衰退,甚至引起社會動盪。

過大順差也不好,表明了國內購買力的不足,並會引起國際社會不滿,因為你的順差意味著別國的逆差,進而引起別國的貿易制裁,過高的外幣儲備又等於閑置了大量國力。

當然,貿易平衡是動態的和相對的,絕對平衡是不可能的,一般認為順差和逆差控制在10%之內,並且不長期存在就行。

熱點內容
002245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5-11 06:34:46 瀏覽:185
金融理財師需要什麼學習 發布:2025-05-11 06:34:37 瀏覽:750
金融監管科技校園招聘哪些單位 發布:2025-05-11 06:32:27 瀏覽:18
我的股票歷史交易查詢 發布:2025-05-11 06:32:23 瀏覽:146
貨幣錢被凍結怎麼辦 發布:2025-05-11 06:07:43 瀏覽:662
美國股市交易費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06:02:38 瀏覽:947
貿易戰股市值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05:53:08 瀏覽:17
股票交易保護價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1 05:47:22 瀏覽:237
天山股份股票歷史最低價 發布:2025-05-11 05:45:57 瀏覽:702
巴基斯坦貨幣符號代表什麼 發布:2025-05-11 05:39:30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