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
① 秦國戰國時各國貨幣名稱
戰國時各國貨幣
1)布幣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2)刀幣
刀幣是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性,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或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4)蟻鼻錢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② 秦國貨幣叫什麼
一兩圜錢、半圜錢、兩甾錢、十二銖錢、半兩錢
③ 秦始皇統一的貨幣叫什麼
半兩錢。
戰國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即指秦國開始由王室鑄造貨幣的流行,標明秦國王室專鑄貨幣制度的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 :「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3)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秦二世「復行錢」以後的半兩錢,體積明顯較前輕小。如從始皇陵T2出土的半兩錢,直徑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銖稍強。
始皇陵北魚池村遺址出土的半兩錢,直徑在2.6至2.8厘米之間,重量在2.2至3.8克之間,合秦制3.3至5.7銖。這些錢例較秦統一不久鑄的標准錢,均減輕一半左右,但錢型較整齊,錢文小篆,字形稍長,當屬官錢,可能是二世所鑄。
秦二世即位剛一年就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天下大亂,私鑄蜂起。於是製作粗劣,穿孔較大,錢徑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兩,亦稱「秦榆莢錢」也出現於市場。
可見一國之貨幣可以反映國力之盛衰。「復行錢」是秦王朝行將傾覆時採取的應急措施,敲響了「半兩錢」走向衰落的喪鍾。秦末貨幣的嚴重減重變質,與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④ 秦國用什麼貨幣
秦半兩錢: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的記重貨幣。
⑤ 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
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為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
(5)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秦始皇簡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5]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秦朝
網路-秦半兩
⑥ 秦朝統一時用的是什麼樣的貨幣
秦朝統一時用的貨幣是「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
(6)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
參考資料:網路——秦半兩
⑦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
秦國一統六國之後使用的貨幣叫秦半兩。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7)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意義
在《世界百位領袖名將郵票錢幣典藏錄》當中,收錄了一枚「秦半兩」青銅幣。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掃平六合,統一中國」,因此,透過這枚「秦半兩」青銅幣可以了解歷史,領略一代君王的風采。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型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⑧ 秦朝的貨幣叫什麼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圓形方孔,又稱方孔錢。秦朝時期將其作為全國強制推行的統一貨幣,從而確定了中國其後各朝代銅錢式樣。
先秦半兩
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國「初行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規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國家法定貨幣,這被視作半兩的起源。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量在8克左右,採用原始的泥范鑄法,不平整,未經修磨,外形和厚薄並不固定,特別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銘文用大篆,「兩」字中的「人」部分較長,俗稱「長人兩」。
秦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漢半兩
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重新鑄造貨幣,但由於初期百廢俱興,所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俗稱「榆莢半兩」。隨著經濟逐漸好轉,漢朝所鑄半兩錢的重量也逐漸增大。漢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工場,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廢半兩錢,始造五銖,標志著半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由五銖取而代之。
⑨ 秦國統一的貨幣名稱
秦國統一後的貨幣是「秦半兩」。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含戰國)的生產共延續了130年。
中期至西漢早期的青銅鑄幣。初為戰國秦一國之鑄幣。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而成為全國通行之法定貨幣。
(9)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⑩ 秦統一後的貨幣叫什麼
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為秦半兩。
「半兩」錢在外圓內,無內外輪廓,平背;篆書「半兩」兩個字都列在兩邊的穿孔處,錢文凸出,是李斯創作的,布局嚴謹,筆畫方正,文雅粗獷。「半兩」的錢圈有一個正方形,外面的正方形有一個圓形,既有剛柔結合,又有動靜結合,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10)秦國使用的貨幣叫什麼換錢擴展閱讀:
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圜錢,旋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將半兩錢推行中國。自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形制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秦二世即位剛一年就爆發了秦末農民大起義,天下大亂,私鑄蜂起。於是製作粗劣,穿孔較大,錢徑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兩,亦稱「秦榆莢錢」也出現於市場。可見一國之貨幣可以反映國力之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