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初期李淵王朝用的是什麼貨幣
⑴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明、清朝各朝代分別使用什麼貨幣
秦漢:秦半兩、五銖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五銖錢
隋唐:五銖錢、開元通寶
宋朝:交子
元明:寶鈔、銀錠、銅錢
清朝:銀錠、銀元、銅錢
⑵ 唐朝用什麼貨幣
開元通寶。
從唐高祖李淵到昭宣帝李柷,終唐一代凡290年,只發行了七八種錢幣,而見於正史的僅有三種,即前述「開元通寶」和「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兩種年號寶文錢。
這種情形與此前歷代王朝讓人眼花繚亂的錢制,自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貨幣政策是十分穩定、有效的,而穩定的基礎當然還在於錢幣本身在市場流通中的積極表現。
唐朝早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開元通寶」始終是貨幣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統治者對於控制物價,使通寶保持合理幣值及較強購買力十分努力,這也是此時期被稱作盛唐的重要特徵之一。
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發行了大面值、「以一當舊錢之十」的「乾封泉寶」,此錢製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於開元錢,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貨膨脹而停鑄,又恢復了開元錢的行用。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錢幣。
(2)隋唐初期李淵王朝用的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唐朝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割據,人口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統治者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日益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⑶ 唐朝貨幣種類有哪些唐朝貨幣的變遷史是什麼呢
唐朝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朝代,也是人才輩出的一個朝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他們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被後世廣泛傳誦。正是因為唐朝的繁榮和繁盛,才留下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瑰寶。在那個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而現代社會的人文大多數關注的焦點,都在於如何掙錢養家的目標上。由此看出,從古至今,錢的多少是一個人民最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中國古代最繁榮繁盛又令無數外國人羨慕的朝代,唐朝的貨幣種類和變遷史是什麼呢?
再在之後唐代宗鑄過大歷元寶,但是這種貨幣應用的時間也不是很長。直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貨幣才得到了真正的統一。
⑷ 景元通寶是哪個朝代
即開元通寶,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版別,樣式繁多,另有金、銀、鐵、鉛線,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目前正品成交價格2萬元左右
⑸ 不用銀子的唐朝,到底用什麼當貨幣
秦統一中國,規定銀不能作為貨幣,打破了銀貨幣正常演化的過程。唐朝的時候,人們用銅錢或是絹帛作為貨幣,也就是「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李淵「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也就是說,李淵政權廢除了自漢武帝時期就流通於市的五銖錢,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也稱開通元寶,是唐朝的第一種法定貨幣,也是整個唐朝流通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錢幣。除開元通寶,唐肅宗年間還發行過「乾元重寶」,代宗年間發行過「大歷元寶」(史書無記載,但有存世實物),以及安祿山鑄造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等。
除了銅幣,絹帛也是唐朝社會上流通的法定貨幣,這包括綾、羅、錦、縑等,都是比較有價值的絲織物。絹帛的使用比銅幣更為廣泛,尤其在賞賜、賄賂、答謝、徵集軍費時,絹帛一般都會替代銅幣,若是在經濟發展比較迅速,錢荒出現的時候,絹帛的通行更是彌補銅錢不足的重要方式。
不過自魏晉至隋唐,民間以銀為稱量貨幣,始終沒有禁絕。唐代與各國通商非常興盛,而當時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已廣泛使用銀幣,這些銀幣不斷流入中國外貿的興起,帶動內地大宗貿易以金銀尤其是銀作為支付手段。大體在唐末、五代時,白銀出現了正式進入流通的趨勢。不僅官廷的上次、進貢等大量用銀,政府的軍政經費也常常用銀支付。
⑹ 上古到隋唐時期歷朝歷代的貨幣究竟是什麼樣的
只要有人生存的地方,必定要有交易,“以我所用換我所需”就是最基礎的交易形式。在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以物換物的交易形式,當物資豐富的時候,以物換物的方式顯然已經不再適合了。於是就需要一種可以和貨物價值掛鉤的媒介來作為交易物,因此貨幣應運而生。
在距今兩萬年前的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了文明的雛形,有文明就會產生交易,在以物換物變得不現實的時候,遠古先民就在思考著尋找一種合適的物品作為交易媒介。既然是交易媒介必定要易於儲存和耐用,又不能隨處都是,這就難倒了先民們。直到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他們發現海邊的海貝具有便於儲存和耐用的優點,而且當時的文明主要集中在內陸地區,海貝只有海邊才產,因此稀少的要求海貝也符合。於是乎,古代先民們就將海貝作為貨幣用來和貨物等價掛鉤。
東吳時期的“大泉當千”銅錢
貨幣的種類以及歷史太繁雜,下文再講述唐朝時期至明清的貨幣變化。
⑺ 隋唐以後的貨幣是什麼樣的
隋唐時期國家法定的通貨。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鑄嚴重﹐貨幣品名甚多﹐輕重不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更鑄五銖錢﹐每千文重四斤二兩﹐其它錢幣禁止流通。文帝時﹐幣值大體穩定。隋末私鑄劣幣的清況十分嚴重﹐千錢只有一斤重﹐甚至剪鐵片﹑裁皮糊紙以為錢﹐幣值下跌﹐物價大漲。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每十文重一兩﹐千文重六斤四兩。字為歐陽詢所書。自此以後﹐「錢」成為兩以下一級的重量單位。中國錢幣由此改稱通寶﹑元寶或重寶﹐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錢文也由篆書改為以楷書為主。開元通寶輕重大小比較適中﹐便於流通。高宗干封元年(666)﹐鑄干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每文當開元通寶十文。
這是以年號名錢的開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廢。高宗到玄宗開元年間﹐私鑄盛行﹐惡錢泛濫。由於錢幣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政府嚴禁私鑄和用好錢收買惡錢﹐都沒有收到效果。天寶時﹐政府增加鑄錢量﹐在絳州設三十爐﹐揚﹑潤﹑宣﹑鄂﹑蔚等州各十爐﹐益﹑郴等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全國共設九十九座鑄錢爐﹐每年用銅兩百萬斤﹐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肅宗干元元年(758)﹐由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正在進行﹐國家經費不足﹐鑄錢使第五琦鑄干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又令絳州鑄重輪干元通寶﹐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與開元通寶錢並行。這種通貨貶值的辦法﹐雖然沒有繼續實行﹐但由於生產破壞﹐貨重錢輕﹐物價騰貴。代宗即位後﹐干元錢和重輪錢皆以一當一。由於每緡用銅量較開元通寶要多﹐民間以干元﹑重輪錢銷鑄為銅器﹐不復行用。此後﹐銅貴錢賤﹐民間熔錢鑄為銅器的越來越多﹐錢幣越來越少﹐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因此﹐自德宗貞元(785~805)以後﹐又發生了通貨緊縮﹐貨輕錢重﹐物價下跌的現象。大歷(766~779)時匹絹值四千文﹐到貞元十九年(803)跌為八百文。這個價格一直通行到元和(806~820)﹑長慶(821~824))年間。
⑻ 景元通寶是哪個朝代
景元通寶是隋唐時期的貨幣。
⑼ 景元通寶是什麼朝代的貨幣
是隋唐時期的貨幣。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攻克長安,次年隋亡,他在關中稱帝,國號唐。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開元為開新朝之元,與開元年號無關。初期徑2.4--2.5厘米,重3.8--4.2克,貞觀年間斗米三五文而已。
「通寶」名稱為後世沿用,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號(國號),如唐代的「建中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
南宋的「大宋通寶」,明代的「永樂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宣統通寶」等。辛亥革命後,雲南、福建還曾試鑄「民國通寶」。「通寶」錢一直流通了 1300多年,在我國貨幣史上佔主導地位。
(9)隋唐初期李淵王朝用的是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通寶的來歷:
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通寶的意思是「通行寶貨」,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
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宋「太平通寶」、明「永樂通寶」、清「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⑽ 李淵時期用什麼貨幣
李淵初入長安時,民間使用的是隋代的輕錢,積八九萬枚才滿米斛,乃於武德四年,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也有讀作「開通元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