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如何攻擊一國金融市場
❶ 外匯儲備是如何防範國外金融攻擊的
投機者賣空本幣,你有外匯儲備就可以買進本幣,穩定匯率。
❷ 索羅斯如何成功阻擊英鎊、泰銖,又如何失手於港元
說說我知道的吧。
狙擊英鎊。是當時歐洲的貨幣體系不穩定,英國為了在當時的體系中求得穩定,就把匯率盯住了德國馬克,跟隨德國馬克的幣值升降而波動。但其實英國本國內經濟蕭條,不足以支持穩定的金融制度,並且債券利率較低,銀行利率也很低。索羅斯看出英國的經濟基礎薄弱,勉強盯住馬克,其實不符合經濟規律。於是決定攻擊英鎊。
首先囤積英鎊,當然,是拿出全部量子基金的資金,甚至還籌借了幾十億美元來完成這筆豪賭。然後全部拋售英鎊,兌換德國馬克。英鎊由於受到拋盤,一度暴跌。英國的各大銀行在承接英鎊的同時,賣出了相對應的貨幣,主要是德國馬克。隨著英鎊下跌,馬克暴漲,此時,英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吃緊,向德國求救,但被德國拒絕。德國沒有干涉匯率,導致馬克大幅上漲,之後英國採取加息來吸納市場上的貨幣量。而索羅斯此時,又賣出德國馬克,在馬克上漲的利潤空間里,大賺英鎊十幾億。同時,又收益英鎊利率上漲帶來的利息收入。
攻擊泰銖。是索羅斯看出了東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不穩定,全是泡沫,所以才有了可乘之機。主要是當時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很多依靠外資注入,和游資炒作股市,樓市。一旦外資撤出,就會出現金融危機。於是,索羅斯一手上演了一出大戲,坑苦了東南亞各國。
索羅斯首先大量囤積泰銖,然後向股市注入資金。並大量購買樓盤,再拉高樓市和股市後。狂拋股票、樓盤和泰銖。接盤的只有泰國人,很多人在股市、樓市被套牢。索羅斯在股市和樓市盈利的泰銖以及囤積的泰銖一並拋售,導致泰國動用外匯儲備也無法抵禦,最終耗盡了泰國的外匯儲備,還大舉借債,使泰銖徹底通貨膨脹。這樣攻擊了泰國的股市,樓市,還賺走了泰國的外匯儲備,美元、英鎊等獲利頗豐。其實,泰國等東南亞小國的外匯儲備不足以抵禦索羅斯的攻擊,在東南亞小國中,只有新加坡能行,其他國家都不行。索羅斯正是看到這些國家的資金實力不足,才下手導演這一幕的。
失手港幣。在香港,索羅斯是直接攻擊股市和港幣匯率。因為港幣在當年是1:8鎖定美元。即港政府的美元儲備有1美元,就向市場發行8港幣。索羅斯認為港政府的美元儲備有限,他就故技重演。大量買入港幣和港股,然後大量拋盤。開始第一天,連同英美投行拋售200億港幣,然後拋售股票,第二天拋了400億,第三天大概是800億還是600億,我記不清了。
前2天,港政府是自己動用美元儲備,吸納拋售的港幣,即索羅斯賣出港幣,港政府用美元買回他賣出的港幣,索羅斯得到美元。如果港政府無美元可賣,就崩潰了,但得到大陸的支持,第三天,港政府繼續賣出美元,買回港幣。索羅斯的拋售雖然讓港股不斷狂跌,但港政府又用買回的港幣去買暴跌的港股,這樣,資金迴流,進入市場,股市有了資金的支持,就沒有崩盤,反而拉回開盤的點數,保證了股市的穩定。後來,又提高隔夜拆解利率,使得索羅斯在香港的金融機構增加投資成本,難以周轉資金攻擊股市,最終放棄撤出香港市場。港政府才獲勝。據說,後來港政府給每個市民,發放獎金,憑身份證,每個人是發了600還是800,到政府排隊領錢。
不容易啊,手敲了這么多字。如果有問題,再追問吧。
❸ 索羅斯是怎樣攻擊一國貨幣的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
具體案例: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 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
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然而,索羅斯憑其直覺,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下令帶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
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反措施,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
(3)國際貨幣如何攻擊一國金融市場擴展閱讀
綜合外媒消息,84歲高齡、人稱「金融巨鱷」的喬治·索羅斯,於當地時間22日在達沃斯一場私人晚宴上宣布將「正式退休」。如同數年前IT界頭號「大腕」比爾·蓋茨一般,索羅斯也表示將從事慈善事業。
索羅斯1992年以「狙擊英鎊」一舉成名——他極為冒險地通過買賣英鎊與其他貨幣造成的對沖,「狙擊」了英格蘭央行,導致英國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賺得6.5億美元的「第一桶金」;
但是,更為中國網民所知的是,索羅斯於1997年「狙擊」泰銖及港幣,引發維持數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12年,索羅斯做空日元,賺得10億美元。
索羅斯此前曾多次揚言退休,均「未果」,此次表示「是最後一次」。
❹ 如何利用國際金融手段算計一國經濟和金融
既然來提問,怎麼能罵人呢,不用看你的問題,「問題補充」就沒願意幫助你
❺ 國際金融炒家,是怎樣通過炒作沖擊某地區的貨幣,從而獲利的
簡單說一下,我是金融大鱷,我從你家借了10億泰銖,一年後按照10%的利率,還給你11億泰銖。我把所有借來的泰銖逐漸投入市場,換成美元。假如美元兌泰銖是1:10,我先投入1億泰銖,兌換出來1千萬美金,同時製造影響,由於我本身具有一定影響力,能夠影響到游資,大家開始跟著拋售手中泰銖兌換美元,泰銖開始貶值。
泰國為了避免貶值,動用外匯儲備的美元,在貨幣市場上購買泰銖,使泰銖避免貶值,但是一國的外匯儲備是有限的,泰國的儲備美元在雙方角力的過程中被榨幹了,就只能任由泰銖繼續貶值。
我在泰國挽救的泰銖的前期已經把借來的10億泰銖全部出了手,換成了1億美金。一年後,美元兌泰銖已經跌到低點,比如所1:50,也就是說我可以從手中的1億美金,拿出來2200萬美金換來11億泰銖,還給你,我的盈利為1億-0.22億=0.78億。
你垮了,我帶錢走了!
補充,這里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借錢並支付利息來操作,但是如果一年後泰銖升值了,金融大鱷也就是變成了金融大蝦了。所以一國的外匯儲備很重要,它可以阻擊金融大鱷,但是更為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民族工業,本國企業實力強了,外資企業在本國經濟中佔得比重也就小了,如果外資占本國經濟的比重大了,金融大鱷阻擊本國貨幣的時候,它們必將配合著撤資,將本國貨幣兌換成美元走人。
❻ 國際基金怎麼攻擊一個國家的貨幣,具體過程,怎麼流入怎麼流出,國家的外匯減少的過程
破壞國家貨幣的根本 就是讓其貨幣貶值 而讓貨幣貶值的方法有多種 哄抬物價 是比較簡單的方式 而且在眾多行業中 只要掌握糧食就可以了 因為老百姓是要吃飯的 其具體做法 就是大量收購糧食 把幾個大的產量基地 進行大面積的收購 糧食的供給就掌握在財團手中了 市面上需求沒有減少 但是供給減少 必然波及很多產品糧油 副食這是最明顯的 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 本來1塊錢一斤的糧食 現在10塊錢一斤 這樣貨幣貶值 貨幣一貶值 政府必然動用儲備量 但是絕對不夠用的 於是政府就大力補貼 這樣持續 一段時間 國庫的儲備金會很快用盡 這樣 因為在不斷補貼和物價中獲利 前期投入的資金得到補充 這個時候整個市場會出現恐慌現象 使其貨幣缺乏公信力 使他們用黃金交易的話 那麼破壞國家貨幣的目的已經達到 並且整個國家的金融系統也會癱瘓 各個機構都會撤出資金
這是整個過程的一小步
❼ 「什麼是貨幣危機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量身定做! 這篇論文我也過!
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的一種,是指對貨幣的沖擊導致該貨幣大幅度貶值或國際儲備大幅下降的情況,它既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成功沖擊(即導致該貨幣的大幅貶值),也包括對某種貨幣的未成功沖擊(即只導致該國國際儲備大幅下降而未導致該貨幣大幅貶值)。對於每個國家而言,貨幣危機的程度可以用外匯市場壓力指標來衡量,該指標是匯率(按直接標價法計算)月變動率與國際儲備月變動率相反數的加權平均數。當該指標超過其平均值的幅度達均方差的三倍時,就將其視為貨幣危機。
或者,從另一個通俗的角度說,貨幣危機,是人們對一國的貨幣喪失信心,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從而導致該國貨幣的匯率在短時間內急劇貶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和1997年泰國銖兌美元的匯率驟然下跌,都屬於典型的貨幣危機。
為了解釋貨幣危機如何沖擊國際金融市場,
我們先來看3個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銖風波。它的嚴重性表現在兩方面:國內一面,泰國經濟將要在短期內面臨一系列緊縮措施,加稅、物價控制、收縮銀根等手段都將啟用,已降低的經濟增長率還要進一步降低;國際一面,泰銖風波傳至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地,這些國家皆出現股市匯價雙跌的局勢,且歷時已過兩月。比較六月底對美元匯率水平,九月初,泰銖跌逾36(落幅為33%),馬來西亞林吉特至2.94(落幅為17%),菲律賓比索達31.70(落幅為20%),印度尼西亞盾過3000(落幅近24%)。一石擊起千層浪,波及泰國內外經濟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鎊與歐洲匯率機制的基準匯率受到投機性攻擊時,相伴隨的還有義大利里拉。在史稱「黑色星期三」的當年9月15日,英鎊與里拉雙雙退出了歐洲匯率機制。隨後,仍留在歐洲匯率機制內的愛爾蘭鎊和法國法郎等都遭到攻擊,匯率發生急劇波動。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貶值時,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國貨幣對美元匯率發生強烈波動。稍後,遠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現了匯率動盪。
結論:以上例子看出,當代國際經濟社會很少再看見一樁孤立的貨幣動盪事件。一國貨幣危機常常會波及別國。
貨幣危機在國際社會中的這種擴散現象被稱之為「傳染效應」(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貨幣危機如何通過「傳染效應」沖擊國際金融市場,而導致金融危機的:
第一 匯率總是關繫到兩個以上經濟的事情。一國貨幣對外貶值後,比如說對美元貶值,該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就增大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對手國便處於不利位置。後者若想改善自身處境,隨之也會促使本國貨幣貶值。
第二 在國際貨幣市場中投資者是有分析頭腦的,並了解各國經濟信息;一旦看到某國發生貨幣危機,他們會聯想到具有類似宏觀經濟狀況的國家,從這些國家撤出資金,以防不測;結果,他們的撤資行為真的導致了貨幣危機的擴散。
第三 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和國際公司遭受損失,或至少使它們的資產流動性受到影響;為抵消這種影響,它們會在別國他處的市場上抽出資金,即拋售當地貨幣,換取高流動性的國際貨幣;其結果跟第二種行為一樣,導致更多的貨幣市場出現動盪。
當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人們將更加悲觀地預期經濟未來,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就會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當中將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這就是貨幣危機沖擊國際金融市場,導致金融危機的過程。
結論:貨幣危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助動力。
❽ 全球金融危機
我知道哈。。。
2008年金融危機成因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從目前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內形勢來看,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已經具備,因而防範國際游資攻擊是制定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關鍵詞】金融危機 國際經濟 國際貨幣體系 國際游資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①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國際經濟的視角具體解析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一、國際經濟失衡
黃曉龍(2007) [1 ] 認為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前,國際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漸向美國和歐洲傾斜,特別是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呈現出取代英國霸主地位的趨勢,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後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20 世紀末期,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要快於經濟全球化趨勢,拉美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聯度使得拉美國家對美國經濟的「蝴蝶效應」要比其他國家更為強烈。20 世紀末的20 年裡,當拉美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衡時,往往以拉美國家的金融危機表現出來。歐、美、日經濟結構失衡同樣是導致歐、美、日等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當區域的或全球的穩定經濟結構被打破時,新的經濟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機為推動力。1992 年歐洲金融危機,源於德國統一後德國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德國與美國以及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間的經濟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為美日之間的經濟平衡被打破後,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才實現新的經濟均衡。
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將導致國際資本在一定范圍內的重新配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力可能是區域的或全球性的。從短期來看,在某個時點國際經濟是相對平衡的,全球資本總量和需求總量是一定的,而當一國經濟發生變化,會引起國際資本和國際需求在不同國家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是小國經濟,它的影響只是區域性的,如果是大國則它的影響是全球的。當一個大國經濟趨強,則會吸引國際資本向該國流入,產生的結果是另外一些國家的資本流出,當資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流動性短缺,金融危機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轉變。這種轉變的信號是大國高利率政策,或大國強勢貨幣政策。而對小國經濟而言,經濟趨強後,則會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當國際資本流入數量較多時,該國的實體經濟吸收國際資本飽和後,國際資本會與該國的虛擬經濟融合,推動經濟的泡沫化,當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時,國際資本很快撤退,導致小國由流動性過剩轉入流動性緊縮,結果導致金融危機爆發。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麼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國際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1999) [ 2 ] 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於雙重製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鬆散的國際貨幣體系,盡管歐元和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作用逐漸增強,但是,儲備貨幣的多元化並不能有效解決「特里芬難題」,只是將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說儲備貨幣既是國家貨幣也是國際貨幣的身份不變。充當儲備貨幣的國家依據國內宏觀經濟狀況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勢必會與世界經濟或區域經濟要求相矛盾,因而會導致外匯市場不穩定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實行與某種儲備貨幣掛鉤或盯住某種貨幣的國家,既要受該儲備貨幣國家貨幣政策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多個國家之間貨幣政策交叉的影響。儲備貨幣之間匯率和利率的變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大為增強,使得外匯市場更加不穩和動盪,這種影響可以分為區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鑒於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國經濟政策變動影響既可能是區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 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3 ] 。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採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麼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盪乃至金融危機。由於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盪,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於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三、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1992 年歐洲金融危機,索羅斯通過保證金方式獲取1 :20 的借貸,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通過賣空相當於70 億美元的英鎊,買進相當於60 億美元的馬克,迫使英鎊大幅貶值,在償還借貸後凈賺15 億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前,國際游資持續大量地進入墨西哥證券市場,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資中,證券投資佔70 %~80 % ,但在墨西哥總統候選人遭暗殺事件後的40 多天內,外資撤走100 億美元,直接導致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5 ] 。1997 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也是國際游資首先攻擊泰銖,低買高賣,並巧妙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獲取高額回報。
根據IMF 對國際游資的統計,20 世紀80 年代初的國際短期資本為3 萬億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萬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 %。2006 年末,僅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就達1. 43 萬億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長約6 倍。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也不斷豐富,從最初的「賣空+ 杠桿」策略(市場中性基金) ,發展成為單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驅動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興市場型、並購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種投資策略。其風險特徵也呈現多樣化趨勢,既有高風險、高收益的宏觀對沖基金,也有低風險但收益相對穩定的市場中性基金。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最顯著特徵是國際間的過剩資本流動造成了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巨額的國際貨幣資本必然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獵取利潤。
國際游資為什麼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 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 。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誇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後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誇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後,國際直接投資( FDI) 為什麼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四、中國預防攻擊性金融危機之策
在中國股市由狂飆到暴跌和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火爆到等待觀望以後,中國的經濟是不是進入由繁榮向危機過渡的轉折點? 中國會不會爆發金融危機? 從經濟表象來看,在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表現為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等等;從經濟本質來看,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出現這些現象和問題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內部因素的作用。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的特徵較為明顯,首先美國經濟進入蕭條時期,次級債危機使得美國經濟雪上加霜,而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經濟持續增長。其次,美元的發行泛濫導致美元對歐元和人民幣持續貶值,致使其他國家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再次,國際游資在世界范圍內流動的規模越來越大。美國為了振興經濟採取降低利息的貨幣政策,美元對其他貨幣也在快速貶值。
中國從2005 年開始出現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達到3 % ,境外資本流入後往往會兌換成人民幣再放貸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貸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是5 %的話,那麼國際游資的回報就接近13 %。如果國際游資不是採取放貸形式,而是直接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股票,其收益率會更高,2007 年投資中國房地產的利潤不低於30 % ,該年度上證指數上漲了96. 7 %。
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國外游資在中國投資的高額回報吸引了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2007年究竟有多少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國內學者有不同的計算。採用簡單的計算,以外匯儲備的增加值減去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2007 年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的國際游資近800 億美元。800 億美元國際游資流入完全可以解釋流動性過剩、房市與股市的泡沫和我國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等現象。只要人民幣升值預期存在,國際游資就不會抽走。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體經濟還在持續增長,表現為我國國際貿易順差還存在,我國非貿易品的價格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國際游資現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繼續抬高我國的非貿易品價格,並在適當時機抽逃,在羊群效應下引爆中國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資本再回來收購中國優質資本。
中國要能夠有效地預防上述攻擊性金融危機,首先必須嚴格控制虛擬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快速壓縮樓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國際游資刺激實體經濟的增長。套住國際游資有兩種思路:一是由國際游資短期內獲得暴利向長期內正常利潤轉變,降低使用外資的成本,讓外資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二是構建長期的心理預期,使外資留在中國;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保持中國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三是有計劃地減持我國的外匯儲備,特別減少以國債形式存在的外匯儲備,把外匯儲備轉化為有形資產,實現外匯的保值和增值,並用外匯儲備調控國際經濟,使之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後,加強跨境資本的管制,積極干預和監管短期國際游資的.
辛苦我了 。。。多多給分.
希望採納
❾ 國際貨幣,如美元,是怎樣影響其他國家的經濟的美元升,貶值對其它國家有什麼影響
美元是一種法定貨幣,卻被使用為世界貿易和金融的儲備貨幣,美元霸權使美國能夠向世界其他國家征稅。美國貿易夥伴的中央銀行如果想使其貨幣免受投機性攻擊,美元霸權就迫使它們以美國債券和資產的形式持有其貿易盈餘。國內貨幣貶值將引起國內利率提高,從而使需要清償和分期償還的美元貸款更為昂貴。
2003年7月份,日本銀行試圖暗中干涉外匯市場,用日元大量兌換美元,旨在阻止日元的上漲,幫助其掙扎中的出口商。據推測,當美元對日元跌到兩年來的低點時,日本銀行僅僅在一個星期一就用去1萬億日元(相當於85億美元)。為了阻止日元對美元升值,日本銀行在5月份購買了340億美元。
然而,即便市場參與者被日本銀行的干預嚇退,市場上對美元的情緒仍然極度高昂。投機者還是可以找到歐元等較少官方干預兌美元匯率的貨幣。歐洲中央銀行制度化地阻止歐元下跌,但卻擁有很少的權力和工具阻止歐元上升。在歐洲中央銀行形成時,這種擔心似乎是多餘的。當1999年歐元發行時,大多數觀察家希望歐元增強對抗美元的能力。
由於過去20年的經常項目赤字,美國的凈外債現在超過了3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0%),並且繼續以近20%的速度攀升。美元霸權一直支撐著美國凈外債的不斷擴大。以美元作為貿易儲備貨幣為目標的美元霸權延續不變,使向美國出口的國家以美元的形式保存貿易盈餘,從而被動投資或貸款於美國經濟。如下已成為一種現象:美國製造美元,而世界其他地區生產美元可以購買的產品,這使美國貿易赤字是可容忍的,並且貿易赤字對美元匯價的影響微乎其微。
自2000年初以來,各種指標顯示,美元逐漸、有序地貶值了10%~20%。迄今為止,它已經抵消從1996年起的過去6年半時間內所增長的1/3~1/2。從1996年開始,美元在解除管制的全球金融市場上大幅上漲,這引發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如果美元保持下降,只要美聯儲維持接近零利率的政策,在未來的2~3年,美國每年的經常項目赤字可能下降1000~2000億美元。由於美元的下跌對進口的影響到這種程度,將使經常項目赤字從峰值的6000億美元縮減50%以上。這意味著即便美元匯率下跌降低了美國產品價格,對美國出口的經濟體也將沒有頭寸消化更多的美國出口。但是,由於美元霸權,除了美國之外,其他任何國家只要維持美元貿易赤字,其本幣都將遭受崩潰的懲罰。
美元下跌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才剛剛開始在債券市場和美國資本賬戶中顯示出來。小布希政府已經接受這次調整,並經常重申匯率應由市場調節,抵制任何中斷下跌而可能直接干預的想法。但是市場知道,由於美元霸權的存在,美聯儲不同於其他中央銀行,可以間接地干預外匯市場。美聯儲擁有無約束的美元資源,它通過伯南克所稱的「印鈔機」,可以在保持美元低利率的同時,保持相對較高的美元匯率。其他中央銀行不能印發美元,就不可能達到同樣的目標。
中國貨幣的價值是中國經濟實力的標志之一,由此政府具有徵稅權,而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並非中國經濟的職能。中央銀行能夠通過貨幣政策影響貨幣供給,但它們不能夠影響經濟中的貨幣需求,除非通過間接的方式。
❿ 為什麼索羅斯是怎樣攻擊英鎊和發動亞洲金融風暴的
進入1997年,一直風平浪靜的東南亞金融市場動盪不寧,5月以來,外匯市場更是傾刻間狂風大作,波濤洶涌。泰銑、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不斷大幅貶值,印尼盾、新加坡元等國貨幣也未能逃脫這一大劫難,均處於四面楚歌,風雨飄搖之中。盡管有關國家的中央銀行採取了種種應急措施,打擊市場上興風作浪的貨幣投機行為,千方百計地維護本國市值穩定,卻事與願違,屢施各種方策之後仍無法解脫困局。7月2日,泰國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一天之內泰銖即狂跌20%。與此同時,眼看就要傾家盪產的泰王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本、美國等金融大戶發出了求救緊急資金援助的申請,使得在泰國醞釀已久的墨西哥式金融危機終於浮出水面,讓世人一睹其面目。
90年代前期,當西方發達國家在衰退中苦苦煎熬,西方文明的殞落似乎就在眼前閃現之時,東南亞經濟增長卻勢如破竹,所向無敵,令世界為之驚嘆,連那些一向眼中無人的白人老闆也自愧不如,心中充滿著嫉恨。
90年代中期,東南亞國家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一場大躍進,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以求驅動經濟新一輪的快速增長,並想當然地認為,21世紀即是亞洲的世紀,而亞洲的世紀即是東南亞的世紀,世界權力的重心從此將向這個漸露雛形的地區偏移,雲雲。然而,被舶來的葡萄酒灌了個頭重腳輕的東南亞人卻忽視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東南亞過去幾十年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而非單位投入產出的增長,因而在如此局限的增長模式基礎上竟相放寬金融管制,與世界頂尖金融強手爭吃大金融市場的「蛋糕」,無疑是在沙灘上興建摩天文廈,隱患重重,極易被外力擊破。
這一點,老謀深算的喬治・索羅斯早就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索羅斯是一個慣於鑽牛角尖及吹毛求疵的人,東南亞出現了如此巨大的一個金融漏洞,自然逃不過他的掌心。他一直在等待著最後機會的到來,他要撈一大筆,創造出另一個類似於擊跨英格蘭式的奇跡。
其實,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羅斯比證券公司曾對亞洲七個國家經濟狀況作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勞工素質低下。貿易收支惡化、通貨膨脹上揚,正面臨經濟過熱的危險;而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又因超額生產能力、企業債台高築以及缺乏高等教育和技術勞工等,將遭遇「成長性的衰退」(GrowthRecessi0n),有可能陷入一場可怕的經濟危機之中。克羅斯比公司認為由於經濟快速成長,東南亞企業普遍高估房地產供給、製造業的產能和公司人員規模,因此造成了「樂觀的錯誤」。有關當局加快金融市場自由化的步伐,往往又會對「樂觀的錯誤「推波助瀾,火上澆油。屆時整個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突出表現為投機行為高漲,泡沫經濟四處膨脹,整個市場被蒙蔽在一片虛假繁榮的七色光圈之中,從而為諸如喬治・索羅斯這樣的「金融蒼蠅」創造出絕好的進攻機會。
然而,沉浸在「東亞奇跡」的喜悅和夢幻之中的東南亞諸國,對上述忠告均置若罔聞,態度類同於對待戈爾茨但那樣。這一切,索羅斯一直在心中暗暗高興。早在1992年,泰國的經濟界人士,特別是金融界人士,就不知從何處冒出了一個奇怪的念頭,以為曼谷應取代即將回歸中國的香港,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成為第二個香港。在這種簡直就等同於大躍進的不切實際的想法的推動和刺激下,泰國政府一廂情願地對外國資本敞開了金融市場大門。果然,外國銀行帶來了大量低息美元貸款,泰國金融業就此大嘗了甜頭,財源滾滾,樂不可支,並開始對諸如房地產等基礎產業產生濃厚興趣,結果許多銀行一窩蜂似地把近30%的貸款投向了房地產業,使房地產業就如同中國北京的小胖子一樣盲目發展,供求嚴重失衡。隨之而來的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使得銀行呆帳、壞帳激增,許多貸款難以收回,資產質量嚴重惡化。據日本大和綜合研究的援引泰國有關方面資料,截至1997年6月底,泰國金融機構所有的風險債權數額為4860億銖,為貸款總額的31.5%。更有人估計,泰國金融業壞帳高達8O00億到9000億泰株(約合310~350億美元)。肆意揮霍低息資本,巨額所需項目赤字極易引發金融危機。1996年泰國所需項目逆差已相當於它的國內生產總值的8.2%,而1994年墨西哥爆發金融債務危機那一年也只不過為7.8%。這樣,泰國爆發危機就實屬正常了。
泰國正在玩火自焚,索羅斯向部下發出了信息。從1997年初開始,泰國房地產氣泡開始失去了光澤,並很快趨於破滅,外國投資者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便紛紛拋售泰銖。索羅斯一見時機已到,便渾水摸魚,親率國際金融投機大家,集中全力進攻建立在沙灘上的泰銖堡壘。一時間,泰國金融陣地發發可危,硝煙彌漫,其震動波及到整個東南亞金融市場。
第三節進攻!進攻!再進攻
進入90年代,國際金融市場風暴迭起,危機四伏。經濟學家們均認為國際金融市場周圍游盪著一隻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十分明顯地感覺得到的「巨手」,一隻可怕的魔鬼般的巨掌。對於這只巨手,經濟學家給它冠以了一個比較通俗化的術語:熱錢。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粗略統計,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流動的短期銀行存款和其他短期證券至少有7.2萬億美元,並且有與日俱增的趨勢。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使巨額熱錢的全球快速流動成為可能。要調動巨額資金甚至只需打個電話或接個鍵盤,天大的交易在市場上一秒鍾之內即可成交,相反,為規避風險。資金的快速撤離也是輕而易舉之事。自從1992年索羅斯率眾將英鎊打得一敗塗地,1994年索羅斯又夥同其他大戶在墨西哥大鬧天宮,把這個中美洲最大的國家弄到了幾乎要砸鍋賣鐵的地步,國際社會著實領教了這個來元蹤、去元影的索羅斯的厲害,各國似乎對其均敬畏三分。在索羅斯的率領下,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熱錢尤如脫組的野馬橫沖直憧,難以捉摸。當某一地區資本收益率可觀時,熱錢便會蜂擁而至,一有風吹草動,尤其達到了目的後,便又會如風卷殘雲般消失得無影無蹤。
1997年7月25日,咆哮如雷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大罵聞名於世的大炒家喬治・索羅斯是東南亞貨幣受投機者狙擊從而大幅貶值的幕後「黑手」。各種跡象顯示,這位西方金融市場「傳奇人物」統帥套頭交易基金組織自1992年狂沽英鎊大獲全勝之後,早把「獵取」目標瞄準了亞洲新興市場,伺機下手。1993年這伙掌管套頭交易基金組織的經理們在馬來西亞「小試牛刀(微博)(博客)(微博)」,初露風頭。當時,投資者普遍認為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的市值被低估,看來必漲無疑,於是在索羅斯的號召下,國際熱錢開始圍剿林吉特,可是馬哈蒂爾卻偏不買索羅斯的帳,堅決捍衛低市值的林吉特,馬哈蒂爾和索羅斯各自統帥一方,在金融市場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捉對撕殺。1994年1月,馬哈蒂爾下令加強了對資本市場的控制,索羅斯一看機會無多,無奈只得率各投機大戶全線撤退,休兵養馬,以備再戰。
轉眼又過了兩年,東南亞國家經濟爆漲,繁榮日趨明顯。由於通貨膨脹節節上揚,景氣過熱的威脅不斷加重,東南亞國家利率在各國中央銀行引導下水漲船高,不斷攀升,此舉雖可減緩通貨膨脹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熱錢涌人套利,為索羅斯等人出兵再戰。創造了新的機會。花旗銀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級主管指出,泰國銀行業者每天經手的海外套利熱錢金額高達20至30億美元。此外.由於有利可圖,銀行業者本身也大肆從海外借人利率比泰銖、林吉特等貨幣低上3一5個百分點的美元、日元和馬克,然後出售這些貨幣,賺取利差。據統計,泰國各商業銀行的海外借款總額已逾1萬億美元,其中95%屬於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貸。據新加坡外匯市場的消息,在東南亞各地外匯市場上,亞洲貨幣遠期外匯市場每日交易總值約達60億美元,其中泰缽成交量增長最快。1997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布爾曼發出了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僅兩年之後,大量的熱錢正在以創紀錄的步伐注入亞洲等新興市場,「不理性的熱烈情緒」正在這些市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令人痛苦不堪的大幅震盪。
然而,布爾曼的聲音還是沒有被聽見,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面對各國貨幣市場投機盛行,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對市值的變化率一直在猶豫不決,尤其擔心熱錢像流入國內一樣迅速流出,從而使匯率急劇波動。但是此時此刻,這只被重新打開的資金龍頭要擰上已很困難了。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已經走到了它們的最後關頭。
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出動了。
不過,此次索羅斯及其部下不但顯得小心、謹慎,而且還選准了從80年代未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印尼與菲律賓利率雖然比泰國高,但印尼匯率經常受到印尼官方人為操控,比較不易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匯市場有較多管制,同樣不便放開手腳來大戰一場,以決勝負。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了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匯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另一方面,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泰銖市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索羅斯之所以拿泰抹開刀,這在於看中了上述有利條件,這就叫「擒賊先擒王」,打破泰銑堡壘之後,就能夠徹底掃盪東南亞了。就這樣,索羅斯吩咐手下,將資金暗中向東南亞轉移,以便最後時機一俟成熟,便可大舉登陸東南亞,將這些尚在美夢之中的人群殺個措手不及。
索羅斯終於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這是一場個人對抗國家的戰爭,從形式上看,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從結果來看,則更加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然而,在擊破泰銖城池之後,索羅斯並不以此為滿足,他斷定泰銖大貶,其他貨幣也會隨之崩潰,因此下令繼續擴大戰果,全軍席捲整個東南亞。索羅斯暗中發誓,此次定要將東南亞各國搜刮一空,滅了這幫不識好歹之徒企圖取西方而代之的迷夢。
聞得索羅斯大軍興風作浪,騰雲駕霧不來,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傾全力進行了殊死抵抗。菲律賓拋售了25億美元,馬來西亞拋售了10億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但在索羅斯的強大攻勢面前卻難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貶值。同時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劇烈波動,一時間,東南亞貨幣市場風聲鶴吹,草木皆兵。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前兆,還是金融風暴的尾聲?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其秘密也許只有一個人知道,他就是索羅斯。
繼泰國戰役之後,索羅斯颶風很快又掃盪到了印度尼西亞這個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剎那間,印尼即出現了「黑色星期一,印尼盾大幅狂泄,民眾出現了搶購美元的狂潮。自7月21日以來,印尼盾匯率開始大幅下跌,其降幅已連破歷史紀錄。從年初到8月20日,印尼盾對美元已貶值23%左右,遠遠超出了政府一廂憎願所制定的每年5%-6%的指標,貶值幅度之大,在東南亞僅次於泰國。受匯率影響,雅加達證券市場的股票綜合指數也一降再降。僅8月份頭三月就下降了20%以上,一個月內降下150.55點。印尼銀行界、經濟界及社會大眾哭天喊地,捶胸頓足。
印尼盾貶值後,給印尼經濟帶來的最明顯影響,是以進口原料為主的製造業成本大增,導致包括汽車、計算機在內的產品價格大幅上揚,建築材料漲價,主要日常必需品價格也上漲了5%至13%。業內經濟人士認為,物價上漲將使今年的通貨膨脹率從預計的6%以下升至8%以上。盾市貶值,由於貨幣利率的區制,各公司債務一夜之間劇增l00%,這樣將導致目前已超過1,100億美元的印尼外債進一步攀升。
自從泰國抹貶值之後(7月2日貶值了20%),從吉隆坡到雅加達,從仰光到馬尼拉,該地區內所有國家都出現了貨幣危機。德意志銀行亞太處首席經濟學家說:「這僅僅是一個開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只不過是煙花燃放前的凡個小鞭炮而已。」他認為,泰國銖貶值而引發的沖擊波可能影響到亞洲、東歐以及拉丁美洲十幾個新興國家。
到目前為止,泰國銖貶值的多米諾效應已經對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以及馬來西亞的貨幣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星期五(11日),在投機商的壓力下,菲律賓不得不任其貨幣比索比價波動,幾小時內貶值了近7%。同一天,緬甸的緬元在自由市場上的兌換價也達到了歷史最低紀錄:240緬元兌換1美元(幾個月來,這一比價一直保持在160:1左右,幾周前開始出現下跌的趨勢)。
比價的變動對商品貿易產生了影響:一些進口物品的價柏幾天內上漲了近30%。林吉特(馬來回亞貨幣)的投機活動日益猖撅,馬亞西亞成了受害者。為此,吉匠坡中央銀行不得不在星期五(11日)決定將利率從前一天的9%提高到50%。這樣,投機活動(從銀行貸款到市場上出售)的成本一下就提高了。
該地區最具實力的國家――日本試圖撲滅這場大火。日本當局決定提供10億美元的資金以維持泰國銖的穩定。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再度出現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那樣的大災難。東京方面還試圖讓亞洲開發銀行也行動起來。香港和新加坡也參與了此次拯救行動。據有關方面的消息說,曼谷正在尋求200億美元的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個代表團已經抵達泰國,查清這里的金融危機的現狀,並盡快採取相應的措施。(根據中金在線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