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與歐洲建立貨幣聯盟
『壹』 歐洲貨幣聯盟產生的基礎
歐洲貨幣體系當然是建立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1979年在德法兩大國的倡議下,歐共體決定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將各國的匯率固定,共同對美元浮動。後來在《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中正式闡明了在歐盟之上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歐洲貨幣體系的想法。1999年開始向歐元過渡,2002年歐元正式代替歐元區國家貨幣。
歐洲貨幣聯盟是在歐共體(歐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本質上來講,歐洲貨幣聯盟,也就是歐洲的貨幣體系產生的基礎主要是建立在法德和解,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是歐洲各國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生產力發展的共同結果。
『貳』 歐盟是1993年創立的,為什麼中國在1975年5月6日就和歐盟有關系了
歐盟是個組織,歐盟前身是法國和德國一起建立的,當時和歐盟組織的前身有關系當然沒有錯。具體的看歐盟的成立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統一思潮進入高潮。1946年9月,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提議建立
「歐洲合眾國」。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提出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即舒曼計劃),旨在約束德國。1951年4月18日,法、意、聯邦德國、荷、比、盧六國簽訂了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5年6月1日,參加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六國外長在義大利墨西拿舉行會議,建議將煤鋼共同體的原則推廣到其他經濟領域,並建立共同市場。1957年3月25日,6國外長在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兩個條約,即《羅馬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國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統一起來,統稱歐洲共同體。條約於1967年7月1日生效
,歐洲共同體正式成立。歐共體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了建立「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和「歐洲政治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2年2月1日,各國外長正式簽署馬約。經歐共體各成員國批准,馬約於1993
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歐共體開始向歐洲聯盟過渡。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共體更名為歐盟。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歐盟是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不是一下子就成立的組織,所以中國在1975年5月6日就和歐盟有關系,這個符合邏輯。希望為你解決此疑惑。
『叄』 貨幣聯盟的貨幣聯盟的作用
貨幣聯盟在防範貨幣危機中的作用——以歐洲貨幣體系(EMS)為例
正是20世紀90年代的貨幣危機激發了人們對於建立防範貨幣危機爆發和傳染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從而使得貨幣聯盟有機會作為一種有利於防範貨幣危機的制度進入人們的視野。貨幣聯盟在防範貨幣危機中的作用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但總體而言前者明顯大於後者。
首先,積極作用有:
1)貨幣聯盟一般建立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基礎之上, 並能促進經濟一體化向更高層次發展;有利於區內各國經濟上的趨同和區內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經濟基礎的穩固是防範貨幣危機的根本。
1957年3月歐洲六國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在「羅馬條約」中並沒有要建立歐洲貨幣聯盟的內容,但是共同體成立後歐洲經濟一體化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推動勞動力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貨幣一體化成為了必然選擇。1991年12月通過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詳細規定了如何實現歐洲經濟貨幣聯盟,並規定了加入經濟貨幣聯盟的5項經濟趨同標准,進一步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趨同。
2)貨幣聯盟一般會建立貨幣共同基金來平抑各國國際收支。它是防範貨幣危機的有力武器。
1979年3月這後EMS協議正式實施。兩年後,建成總計約500億歐洲貨幣單位(ECU)的歐洲貨幣合作基金(EMCF)。這筆基金在穩定市場匯率,平衡各國國際收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3)貨幣聯盟的匯率聯合干預機制有利於反貨幣危機調節。EMS規定當市場匯率超過差異界限時,有關雙方的貨幣當局都應進行干預,弱幣國若感到力量不足,可以向EMCF借入強幣。如果形勢嚴重,市場干預效果不明顯,那麼就得考慮收縮國內貨幣供應、提高利率等措施,強幣國也要適當考慮低利率、放鬆銀根等措施。這種聯盟內的聯合干預比IMF下的調節措施可更有效。
4)存在一種抑制貨幣危機的正傳導效應:Buiter(1997)等建立了N+1貨幣體系內的貨幣危機傳導機制模型,即在這個貨幣體系內,N個國家的匯率都一起釘住剩下的一個中心國家的貨幣或某一共同貨幣單位,當中心國家受到負面沖擊而提高利率時,會使其他N個國家難以承受。他們中承受能力最弱的國家就會退出這個貨幣體系。這會使中心國家重新考慮自己的貨幣政策,為了維持該體系的存在轉而採取擴張性的姿態,緩解仍留在體系內的其他國家的壓力,而不至於出現貨幣危機。1982—1993年義大利里拉和英國英鎊相繼退出了EMS,保全了其他的成員國。
5)如果世界范圍內存在幾個貨幣聯盟,把大多數國家包括進來,那麼世界上的貨幣只有幾種,它們的利率、匯率變化信息很透明,利差和匯差基本上不大,投機性的套利和套匯很難進行。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機構投資者都一定程度上遵循馬柯維茨的風險分散的投資組合理論,且有調查發現美國相當多的基金都採取了按照地理區域的投資分散方式進行管理。在存在幾個貨幣聯盟的條件下,世界上異質區域個數減少,那麼機構投資者採取的區域性管理方式的多樣性減少,游資對不同地區的沖擊性也減少。
其次,消極作用有:
1)貨幣聯盟的成員國喪失了獨立的貨幣政策,防範因國內經濟危機而引起的貨幣危機主要依靠財政政策,但是為了達到經濟的趨同,政府的總債務有嚴格的限制,財政政策也被束縛住了手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超國家層次的財政協調或者某種財政聯邦主義的轉移支付制度。
2)在存在某種貨幣安排的國家間有一種同信息有關的貨幣傳導負效應。設想這樣一種情況:某些市場上的參與者已經預期到了會發生貨幣危機,只是對其發生的時間並不確定。如果他們過早地採取行動的話就會有較高的成本。他們可能不知道別人是否也同樣這樣想,於是他們在市場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最終發生貨幣危機的預期在區內傳播,一旦出現了某種貨幣危機的信號,市場就會崩潰。
『肆』 歐洲貨幣聯盟的聯盟啟動
根據1995年馬德里歐盟首腦會議決議,向歐元的過渡分階段進行。兩個最重要的階段是聯盟於1999年1月1日由11個成員國正式啟動並引入歐元為記賬貨幣,以及2002年初發行歐元現金。所以歐元最初只是在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引入。由於准備工作充分,1999年初金融市場的技術轉換得以完成,歐元順利登台,僅幾天後,歐元在外匯、貨幣、債券和股票市場的交易清算就順利進行。
在歐元誕生前三年的過渡階段,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方面對歐元的原則是「不禁止、不強制」,即不是義務而是採取自願原則交易歐元。這種政策對成員國居民生活影響並不大,因為合同、標價、收入、租金、貨幣與現金交易等仍使用原貨幣。過渡期內歐元只作為摸不著的「虛擬貨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眾對歐元的認可。
在銀行業務、企業經營和公共領域,歐元與各國本幣相比只起次要作用。許多銀行在2001年下半年才開始轉換,有些銀行甚至到2001年底。在銀行業務、企業經營和公共領域記賬貨幣的轉換和交易至2001年底順利完成。企業貨幣轉換總體順利,許多中小企業准備遲緩而干擾2002年後的企業運轉的擔心,並沒有被證實。 2002年1月1日是「歐元日」,歐元成為合同、標價、收入和租金等惟一貨幣,同時引入的歐元現金正式成為擁有三億多居民的12個成員國法定流通貨幣。歐元紙幣和硬幣的發行和成員國本幣的回收帶來巨大運輸量,由於准備充分也順利完成。此前收集各國「沉睡硬幣」的工作為現金引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12月,由於回收舊幣,歐元國的現金流通量只相當於上年同期的33%,2002年引入新幣後不斷回升,達到正常水平,2002年12月達到 3330億歐元,接近2001年上半年的平均水平。200年2月底是各國商業銀行兌換截至日,此後各國中央銀行仍繼續兌換本幣現金。德國中央銀行承諾無限期兌換德國馬克現金。截至2002年底,超過96%的德國馬克紙幣和近50%的硬幣(按面值計算)得以回收,但仍有舛億的德國馬克紙幣和近75億馬克的硬幣在流通。關於歐元的分階段引入計劃,盡管有批評意見,但最終證明是積極的,因為分階段進行允許妥善准備,總體實施情況是順利的和符合實際的。
2002年1月1日歐元現金引入後,歐元對居民的優勢才可親身體驗到。表現在度假和出差時省去了大量貨幣兌換費用和麻煩,同時提高了物價的透明度。歐元現金很快被居民接受。現金引入後兩周,歐元區90%的支付用歐元,盡管本國貨幣還可用到2002年2月底。
一年後,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調查,90%的居民對歐元紙幣、近70%的居民對歐元硬幣表示信任。80%的人對歐元紙幣面值劃分感到滿意,而對硬幣面值劃分只有50%多的人滿意。由於匯率原因,一些國家(如義大利、奧地利、希臘等)居民對大面值硬幣使用有困難,他們失去了習慣的小面值紙幣(如付小費時習慣使用),這些國家希望發行1歐元和2歐元紙幣,但對所有歐元國調查顯示,75%的人認為沒有有必要。
用歐元思維在引入一周年後還有困難。根據2002年秋天的調查,60%的歐元區居民還把價格換算回原貨幣,在德國甚至有達到75%。90%的消費者說,在購置大件商品時(如汽車)還把價格換算回原貨幣。47%的人願意保留商品雙幣標價(在多國仍存在),因為雙幣標價反映了向歐元過渡的一個重要心理障礙,歐盟委員會建議,2003年中期消除這種現象。
留在東歐、南歐和土耳其的馬克,2002年初也沒有問題地兌換成歐元。歐洲央行估計,歐元區外流通的歐元現金一半在上述地區,約250億歐元。歐元現金就像原馬克作為保值手段使用。在MONTENEGRO和KOSOVO地區歐元是法定支付貨幣。 歐元現金引入對物價、利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比預期的要小。但歐元現金引入幾個月後,大多數國家都發生了關於歐元引發通貨膨脹的爭論。特別在德國爭論激烈,還發明了「貴元」(TEURO)這個詞。根據2002年秋調查,歐元區75%的居民認為年初以來各行業價格明顯上升。統計的通脹辜和居民感受到的通脹率之間差異被明顯低估。實際上,在歐元轉換之機,消費者日常熟悉的許多物品價格被提高。事實上2001年12月歐元國和德國的通脹率分別為2.0%和1.7%,而2002年1月則分別上升為2.7甲。和2.1%(協調消費物價指數,HVPI),所以2002年物價上漲的原因總體上不能歸於歐元。重要原因是,水果和蔬菜此時受南歐氣候影響貴了很多,另外在有些國家(如德國)消費稅增加,還有服務業<如飯店、理發、清潔行業)價格上漲。2002年歐元國和德國的年均通脹率分別為2.2%和1.3%。
根據《馬約》,歐洲央行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物價穩定,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支持共同的經濟政策。歐洲央行為實現穩定的貨幣政策需要著眼於整個歐元區。歐洲央行將通貨膨脹率定在年1%-2%,這表明歐洲央行同時把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視為對物價穩定的威脅。至今為止,歐洲央行的物價穩定目標只在 1999年嚴格達到(1.1%),此後的結果都在2%和2.5%之間,即歐洲央行非常接近其物價穩定目標。
在評判物價穩定時還要注意歐元國確有刺激物價上漲的因素。1999和2000年油價上漲和歐元匯率波動威脅物價穩定,2001年瘋牛病帶來的食品物價上漲導致 2001年5月物價上漲3.4%的最高記錄。但沒有理由擔心聯盟會發展為通脹聯盟。聯盟啟動以來,通貨膨脹率的趨異性增大。批評者認為,統一的貨幣政策不能顧及各成員國的經濟景氣以及穩定政策的要求。歐洲央行獨立於成員國機構和歐盟機構是期望歐元幣值穩定的一個支柱,其獨立性在這幾年不容置疑。歐洲央行的領導層對此起了重要作用。
『伍』 歷史問題.關於歐洲聯盟
1957年3月25日,在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基礎上,法、西德、意、比、荷、盧6國政府首腦和外長在羅馬簽署《歐洲經濟合作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後來人們稱這兩條約為《羅馬條約》。同年7月19日到12月4日,六國議會先後批准了,條約於1958年1月1日生效,該條約的生效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正式成立,即正式確定建立一個共同市場的總目標。這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步驟。但這並不標志著歐盟的成立。歐盟成立的標志是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歐盟現有25個成員國和4.56億人口(2004年1月),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歐盟共有25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丹麥、愛爾蘭和英國(1973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
2002年11月18日,歐盟15國外長會議決定邀請塞普勒斯、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馬爾他、波蘭、 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10個中東歐國家入盟。2003年4月16日,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上,上述10國正式簽署入盟協議。2004年5月1日,這10個國家正式成為歐盟的成員國。
宗旨是「通過建立無內部邊界的空間,加強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建立最終實行統一貨幣的經濟貨幣聯盟,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通過實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國際舞台上弘揚聯盟的個性」。
『陸』 實現歐洲貨幣聯盟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分別是平行、輔助和靈活性三大原則!
具體表述為:
平行性——歐洲經濟貨幣聯盟是由歐洲經濟聯盟和歐洲貨幣聯盟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組成的,這兩個方面必須同時發展不能有所偏廢。
輔助性——實現貨幣聯盟就要建立超國家機構,但這些機構只是起著輔助性的作用,並不能事無巨細全權負責。除非在那些對貨幣聯盟的實現至關重要的必須實行集體決策的領域由超國家機構統一負責外,那些不會對經濟貨幣聯盟的內部協調產生不利影響的領域可以放手讓成員國政府及地方政府自行決定其政策,這樣有助於充分獲取經濟效益,輔助性原則就是建立在效益的基礎上的。
靈活性——因歐盟成員國政治經濟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而在制定經濟貨幣政策上及在各國實現統一目標的時間安排還可以區別對待,靈活掌握。
『柒』 歐洲貨幣聯盟的介紹
歐洲貨幣聯盟的主要目標是要建立名為歐元的單一歐洲貨幣。歐元於2002年正式取代歐洲聯盟成員國的國家貨幣。於1999年1月1日,歐元的初步使用過渡階段開始。目前,歐元僅以銀行業務貨幣的形式存在,用於帳面金融交易和外匯交易。這個過渡階段為期3 年,之後歐元將以紙幣與硬幣形式全面流通。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員國目前包括: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芬蘭、愛爾蘭、荷蘭、義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
『捌』 在歐共體的基礎上建立的歐洲聯盟採取了哪些措施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何
1、在內部建設方面,歐共體實行一系列共同政策和措施。
①實現關稅同盟和共同外貿政策。1967年起歐共體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率,1968年7月1日起成員國之間取消商品的關稅和限額,建立關稅同盟(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加入後,與其他成員國間的關稅需經過10 年的過渡期後才能完全取消)。1973年,歐共體實現了統一的外貿政策。馬約生效後,為進一步確立歐洲聯盟單一市場的共同貿易制度,歐共體各國外長於1994年2月8日一致同意取消此前由各國實行的6400多種進口配額,而代之以一些旨在保護低科技產業的措施。
②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1968年 8 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 ;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
③建立政治合作制度。1970年10月建立。1986年簽署,1987年生效的《歐洲單一文件》,把在外交領域進行政治合作正式列入歐共體條約。為此,部長理事會設立了政治合作秘書處,定期召開成員國外交部長參加的政治合作會議,討論並決定歐共體對各種國際事務的立場。1993年11月 1 日馬約生效後,政治合作制度被納入歐洲政治聯盟活動范圍。
④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文件》。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准等)、技術障礙(法規 、技術標准)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截至 1993 年12月10日,264 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布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⑤建立政治聯盟。1990年4月,法國總統密特朗和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聯合倡議於當年底召開關於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同年10月,歐共體羅馬特別首腦會議進一步明確了政治聯盟的基本方向。同年12月,歐共體有關建立政治聯盟問題的政府間會議開始舉行。經過1年的談判,12國在1991年12月召開的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政治聯盟條約。其主要內容是12國將實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並將最終實行共同的防務政策。
此外還實行了共同的漁業政策、建立歐洲貨幣體系、建設經濟貨幣聯盟等措施。
2、在對外關系方面,歐共體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建立和發展了關系。
『玖』 歐洲貨幣聯盟背景知識(要簡短的,不要長篇大論)
歐洲貨幣聯盟的主要目標是要建立名為歐元的單一歐洲貨幣。歐元於2002年正式取代歐洲聯盟成員國的國家貨幣。於1999年1月1日,歐元的初步使用過渡階段開始.目前,歐元僅以銀行業務貨幣的形式存在,用於帳面金融交易和外匯交易。這個過渡階段為期3 年,之後歐元將以紙幣與硬幣形式全面流通.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員國目前包括: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芬蘭、愛爾蘭、荷蘭、義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
『拾』 歐洲貨幣聯盟的聯盟概述
歐洲貨幣聯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EMU)
1979年3月,歐共體當時的12個成員國決定調整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歐洲貨幣體系( EMS)建設規劃,1988年後,這一進程明顯加快。1991年12月,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簽署了《政治聯盟條約》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政治聯盟條約》的目標在於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防務政策和社會政策,《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經濟貨幣聯盟(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簡稱EMU),屆時在該聯盟內實現統一的貨幣、統一的中央銀行以及統一的貨幣政策。《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經各成員國議會分別批准後,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與此同時,歐共體更名為歐盟。1994年成立了歐洲貨幣局,1995年12月正式決定歐洲統一貨幣的名稱為歐元(Euro)。1998年7月1 日歐洲中央銀行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1999年至2001年,為歐元啟動的3年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