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超發如何傳導到物價

貨幣超發如何傳導到物價

發布時間: 2022-07-03 08:27:17

A. 政治問題:為什麼貨幣發行量過多會引起物價上漲

通貨膨脹
inflation

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通貨膨脹是紙幣流通條件下特有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
原因 紙幣是一種純粹的貨幣符號 ,沒有價值 ,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紙幣的發行量應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因此 ,紙幣發行量過多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

特點 ①紙幣因發行過多而急劇貶值 。在流通中所需的金屬貨幣量已定的情況下,紙幣發行越多,單位紙幣所能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越少,紙幣的貶值程度就越大。紙幣的貶值程度即紙幣貶值率的計算公式是:紙幣貶值率=(1-)×100%例如 ,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是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紙幣貶值率

②物價因紙幣貶值而全面上漲。紙幣貶值率越高,物價上漲率也就越高,物價上漲率的計算公式是:物價上漲率=(-1)×100%例如 ,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100億元,實際發行的紙幣是200億元,物價上漲率=(-1)×100%=100%。
類型 ①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總需求過度增長超過了現有價格水平下的商品總供給,引起了物價普遍上漲。總需求的過度增長表現為由於投資膨脹和消費膨脹所導致的持續的貨幣供應量超過社會商品可供量的增長,因而又稱過量需求通貨膨脹。②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由於成本上升所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導致成本上升的因素一是物耗增多,二是工資的提高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③結構性通貨膨脹。由於社會經濟部門結構失衡而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一般在發展中國家較為突出 。主要表現為3種情況:一是國內某些部門,甚至某些大宗關鍵產品需求過多而供給不足,導致價格猛漲,並且只漲不跌,進而擴散到其他部門產品的價格,從而使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二是國內各部門勞動生產率發展不平衡,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較快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後,其他部門的貨幣工資也會隨之增長 ,引起價格上漲,從而使一般物價水平普遍上漲;三是開放型經濟部門的產品價格,受國際市場價格水平影響而趨於提高時,會波及到非開放型經濟部門,從而導致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④輸入型通貨膨脹。由於輸入品價格上漲而引起國內物價的普遍上漲。這種類型一般出現在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並通過國際貿易、跨國公司、開放型經濟部門等途徑在國際間傳播。⑤抑制性通貨膨脹。在市場上存在著總供給小於總需求,或供求結構性失衡的情況下,國家通過控制物價和商品定額配給的辦法,強制性地抑制價格總水平的穩定,這是一種實際上存在,但沒有發生的通貨膨脹現象。

後果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通貨膨脹對一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有: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通貨膨脹的物價上漲 ,使價格信號失真,容易使生產者誤入生產歧途,導致生產的盲目發展,造成國民經濟的非正常發展,使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發生畸形化,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當通貨膨脹所引起的經濟結構畸形化需要矯正時,國家必然會採取各種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結果會導致生產和建設的大幅度下降,出現經濟的萎縮,因此,通貨膨脹不利於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②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通貨膨脹的貨幣貶值,使一些收入較低的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使廣大的居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當通貨膨脹持續發生時,就有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與不安寧。③對對外經濟關系的影響。通貨膨脹會降低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引起黃金外匯儲備的外流,從而使匯率貶值。

抑制通貨膨脹的措施
西方國家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一般是通貨緊縮和收入政策。通貨緊縮就是從流通中回籠一部分過多的紙幣,通常採用的辦法是:①增加稅收。②提高貼現率和減少信貸總額。通過這些辦法抑制總需求,使之接近於總供給,從而抑制通貨膨脹。收入政策主要是通過限制工資、物價的上升來抑制通貨膨脹,採用的辦法主要是 :
①頒布價格指導線。
②以減稅等手段刺激企業實行低價。
③對工資、物價實行強制性的控制或管理。在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這些措施的採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但是,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採取措施的目的不在於從根本上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而只是把它作為對通貨膨脹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調節的一種手段;因此,其結果不但不能真正抑制或消除通貨膨脹,相反卻進一步加劇了通貨膨脹。

B. 經濟學問題。為什麼貨幣發行過多,會導致物價上升求大神解答

舉個例子, 這個世界只有兩個人. 你和另一個人B. 你在樹上摘了一個蘋果, 但是不知道賣多少錢, 於是索性10塊錢一個. 單價即10元/個.
所謂的貨幣印多了, 就是說貨幣供應給市場的額度多了. 本來B去銀行貸款10塊錢正好買這個蘋果. 但是中央銀行覺得你們市場不景氣, 缺錢. 於是就說別10塊了, 多小氣. 只要你這錢是去買蘋果的, 直接無抵押貸款給B 10000塊錢, 而且不用還.
B拿著10000塊錢來買你蘋果, 10塊錢/個, 你摘一個, 他買一個. 你發現這小子有錢啊. 於是你提價到200塊錢/個. 或者再漲價等等, 直到B失去興趣不買蘋果為止.
這裡面B手中的錢, 就是貨幣政策過於寬松導致的, 相當於直接讓市場流動了10000塊錢. 也就是所謂專家嘴裡面說的"貨幣印多了", 因為蘋果市場明明只需要10元, 你卻讓市場流動了10000塊錢.
這個時候, 銀行直接緊縮(不印錢了), 政策是不但要還, 還要有利率. 這個B感覺沒必要借這么多錢出來買一個蘋果, 就馬上把10000塊錢還了, 只借了100塊錢. 你發現B是個窮鬼, 根本買不起, 沒辦法, 降價到50元/個. 賣給他了. 於是, 蘋果物價直接從200降到了50.
通過上面簡單的小例子來說,
1 市場價格是由於買賣雙方的供求博弈決定的, 因此不需要通知, 你貨暢銷, 自然要漲價. 賣不動當然要降價.
2 但是後面有個看不見的手在操作, 即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流通, 如果他想刺激市場活力, 就會使用寬松的政策, 讓這個市場的人容易貸款或者有錢. 反之就讓他們沒那麼多錢花.
印錢不是真正的印錢, 只是個形象的比喻, 比喻央行採取了比較激進寬松的政策(手段). 現在電子支付這么流行, 根本不需要真的去拿印鈔機去印鈔, 只需要他出個降低貸款門檻, 降低銀行貸款成本, 降低存款利率的公告就行了. 這就是所謂的 貨幣印多了 的秘密

C. 貨幣超發為什麼會傳導到通貨膨脹的

貨幣是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比如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包括貨幣發行量,發行貨幣本來就是刺激通脹預期,從需求短帶動供給端的一種經濟刺激模式。那麼,沒有造成通貨膨脹說明貨幣發行量還是有管理和有控制的,即通貨膨脹在合理的區間,比如低於3%,就是好的。如果過高才會對經濟造成擬製作用。沒有造成通貨膨脹也說明貨幣超發帶來的物價飆升的可能性被某個領域吸收了,就是資產投資領域。

D. 人們常說錢變毛了,錢是怎麼越變越不值錢的呢

讀者提問:

1.關於「貨幣發行量和物資供應量應該相對應」這個原理,怎麼理解呢?為什麼就一定是這樣呢?怎麼更好地理解呢?

2、貨幣超發引發的貶值,是怎麼傳導的呢?

舉個也許不太恰當的例子:豬肉貴了,有可能是先因為飼料貴了傳導下來的,飼料貴了有可能是飼料廠廠租貴了以及工人勞動力貴了引起的??貨幣超發所引起的貶值效應,肯定也有個傳導過程,這個傳導過程怎麼理解呢?

以下為回答:

超發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這是經濟學的定理性命題。道理很簡單:倘若假設市場上商品和貨幣是一一對應關系,鈔票變多,則更多鈔票競逐相同商品。原來一塊錢的商品,由於鈔票總量翻一倍,則需要兩塊錢才買得到。生產商品總是很難的,而鈔票超發卻非常容易。這就是通貨膨脹。哈耶克說,通脹只能是由貨幣超發引起的。通脹會引起鈔票貶值,物價上漲;然而,並非所有的鈔票貶值,物價上漲都是由通脹引起。(比如說,自然災害引起商品大量減少,相對於數量固定的鈔票,商品變得稀缺,價格上漲。這就是正常現象)。

一些經濟學者認為,貨幣超發是中性的,它將引起所有商品的價格成倍上漲。比如說,貨幣超發一倍,則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上漲一倍。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顧事實的胡扯。令人詫異的是,這樣的說法居然得到相當多經濟學者的支持。他們把這種理論稱之為「貨幣中性理論」,即通貨膨脹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中性的。用簡單的常識,即可理解這種說法的錯誤。經濟運行的真相是,通貨膨脹過程中,越稀缺並且需求強烈的商品,越受到鈔票追逐。比如說北京上海的房子,它的價格上漲就遠遠跑過貨幣超發倍數。產量穩定的大宗商品,總是隨著貨幣總體量的上升,水漲船高,逐年上漲——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會傾向於用「一籃子商品」的價格漲幅,來測定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過程中,甚至會有商品降價的情形。它們通常是由於技術進步,產量極大進步的商品。比如電腦和手機,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各國都在通脹,它們的價格卻不斷下降。

貨幣貶值的過程是如何傳導呢?我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比較真實地解釋了這一過程。在所有國家那裡,貨幣都是由中央銀行發出,再一步一階地傳遞給下一個層次,引起漣漪似的層層物價上漲。一旦貨幣傳導到社會末梢,物價上漲才宣告結束。

比如說,中央銀行新發100億美元鈔票。於是,它會在資產負債表記上一筆,央行負債100億美元,再把這筆錢「借給」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這就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一端。至於央行負債到底欠誰的錢,應作何償還,有無破產之虞,似乎從來無人過問。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實際功能,僅僅是記錄中央銀行發鈔的規模。

新鈔票流入到國家部門,商業銀行那裡,是熱騰騰的新錢。這些錢都會有實際的用途。比如說,大規模的工程建設,民眾的福利基金,社保醫保的補充基金,股市的救市基金。或者,乾脆是商業銀行擴充資產,新增信貸的准備金。這些新錢流出來以後,市面其他物價還未上漲。新錢流入,很自然就推動相關產業價格上漲。比如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推高了水泥、能源、玻璃、重工業的價格。這個時候,行業蒸蒸向上,就連工人也享受到景氣的溢出,可以獲得高工資。金融行業是經常接觸新錢的行業,每一次國家新發貨幣,這個行業全都喜氣洋洋。新錢由他們之手流入市場,銀行和投資機構等要先過一遍手,賺取一道。他們會給高管發更高薪酬,建設更豪華的辦公大樓。就連金融機構的小弟,也在跟著吃香。

這些獲得新錢的行業和人員,他們有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渠道。每年春節後,銀行、國企和金融單位發完年終獎,一線城市的房價就開始漲起來了。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新增貨幣在流動。錢流動到哪裡,哪裡的物價就被緩緩推高。一般而言,農村是離新錢最遠的地方,農民賣了糧食一進城,絕望地看到所有物價都在漲。小地方的工薪階層也非常慘,公司賺的是通脹的錢,和員工的努力沒什麼關系。只有當物價普漲,怨氣四起,公司為留住人,才會象徵性「漲工資」。差不多這時候,錢也就流到頭了。說句不客氣的話,街頭賣奶茶的小妹,他們更接近市場一線,都比工薪階層提前感受市場繁榮。

所有人的收入都在漲,這難道不是大好事嗎?為什麼我們要反對通貨膨脹呢?

事實上,所謂「所有人收入都上漲」只是幻覺。真相是:絕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受到了通脹的侵蝕。房價越漲越凶,收入遠沒有物價漲得快。上游部門錯誤估計了底層民眾需求,不顧一切地開發新樓盤,大搞高檔項目。真實需求沒上來,上游的布局都成了錯誤生產。這個時候,就是到處蔓延的負債。為了防範風險,中央銀行就會剎住貨幣口子。依靠貸款和熱錢而生存的企業,一下就陷入到兩面夾擊的窘境里。不少企業就會倒閉,許多崗位被裁撤,這個時候,蕭條就來到了。

這就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濟周期的解釋。在我看來,這才是經濟運行的真相。可惜,世人對奧地利經濟學派並不熟悉。如能普及,則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E. 貨幣的超發是如何觸發物價上漲的 請高人指教 我要詳細的過程 或舉例

你所說「貨幣的超發」中的「貨幣」實際上是指紙幣。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因為,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也就是「貨幣的超發」,此時,就會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即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是流通中的紙幣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紙幣太多了。例如,在商品可供量不變的前提下,紙幣的發行量應為100億元,而事實上發行了200億元,這時的1元只相當於0.5元,紙幣貶值,物價上漲了。

F. 國家貨幣超出需求怎麼看出來,又怎麼會導致物價上漲,源頭的農民怎麼會感覺到貨幣的價值降低了

貨幣是否超發,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判斷方式。物價增長速度與收入增長速度對比。前者高於後者就是超發。後者高於前者就不是超發。
貨幣超發的表現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表現就是物價上漲。雖然不是絕對的因果關系,但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判斷准確率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要詳細的專業的判斷,那就用GDP增長量與貨幣發行增長量對比。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就能查到貨幣供應量。
貨幣超發與物價上漲的關系:生產了多少商品,就要增加相應的貨幣。這樣物價就不會變化,比如總共100個商品,有一百元錢。每個商品價格是1元。如果又生產了100個商品 ,但是貨幣供應突然增加了400。那麼每個商品的價格就上漲到5元了。
第三個問題,貨幣的貶值,不管社會中哪個階層哪個群體,都能夠體會到。第一題已經回答了。用收入對比一下物價就知道了。當然,每個人的收入各有區別。這里要看平均收入

G. 超發貨幣一定引起物價上漲嗎

就按你的思路,如果銀行超發10萬億人民幣貸款用於投資企業擴建,那企業擴建時是不是一定要用水泥、鋼材、機器設備等,10萬億元是天量資金,可以增加上千個大項目,而市場上的水泥、鋼材、機器設備等數量是一個常數或基本固定,這突然增加了一萬個大項目都來市場上買水泥、鋼材、機器設備等,是不是就買光了?而按照市場價值規律,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一定會上升。而你說的另一個問題,項目建成投產後,「生產總值提高了。物價應下跌」,理論上是對的,但現在問題是10萬億貨幣投放市場後立即就會引起物價上漲,根本等不及項目建設、投產後再製造出更多產品的時候了。通脹已經形成了。所以,大量超發貨幣是會引起搶購風和物價上漲的。

H. 貨幣超發是怎麼引起物價上漲的

貨幣是信用符號,理想狀態下,發行的貨幣數量和生產的產品數量有一個固定的對應關系,貨幣超發將這個對應關系破壞了,形成了新的對應關系,於是物價發生變化。
假定整個市場只有兩個部門,一個是生產部門,一個是貨幣發行部門,生產部門部門只生產一種產品,貨幣發行部門根據產品的數量來確定貨幣發行量。比如,100個產品對應100元
生產部門所生產的產品是有限的,而貨幣發行部門發行貨幣的能力是無限的,如果,貨幣發行部門嚴格按照 100個產品對應100元錢的比例發行貨幣,那麼物價就保持穩定狀態,這個市場上的物價就是 1個產品1元,但是如果貨幣發行單位超發了貨幣,使100個產品對應的貨幣超過了100元,,比如超發20元,則原先的對應關系就被破壞了,新的對應關系就成了100個產品對應120元,於是,市場的價格就成了1個產品1.2元。

I. 為什麼貨幣超發,物價會上漲

1、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物殊商品。簡單的說,貨幣也就是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
2、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一般來說是一個常數,除了滿足社會交換的一般需求外,其增量在理論上應當反映全社會商品產出的增量;
3、理想狀態下,社會貨幣量應當滿足社會供求關系。貨幣供給量超過社會商品總量,即出現商品供不應求,導至物價上漲……;反之亦然。
4、現代社會,貨幣發行權一般控制在一個國家的央行手裡,在美國控制在美聯儲手中。貨幣流通量除了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外,還與國家間對外貿易、外匯需求、外幣投機和沖擊等多種因素有關;
5、社會貨幣流通量還與一國的社會性質、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同理,也與一國商品生產水平、商品生產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國家地理優勢、國家所佔有的特殊資源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總之,LZ命題所表達的,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般的,理論上的結論。
在現實中,如美聯儲近十多年來,已超發了幾萬億貨幣,用於兩場戰爭和政府支出,但這些貨幣絕大部分都轉化為可以永遠不還的國債,對國內商品市場沖擊並不明顯;
又例如在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家超發了約十萬億人民幣,但由於中國基尼系數全球居高,貧富差距較大,少數人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大多數人消費能力有限……。使中國超發的貨幣在大量用於國家基本建設外,沖擊市場的能量也有限,而極少數富人消費除了轉至國外,大部分超發的錢還是呆在銀行里……。
對於執政者集團來說,只要貨幣超發不引政權崩潰,盡可以放心睡大覺。

J. 為什麼貨幣印多了 就會導致物價上漲 人們怎麼知道貨幣多就回提升物價 這是還是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嗎

這位同學的疑惑應該是在於,這個由貨幣到物價的傳導過程究竟是如何發生的?我在學習經濟學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疑惑,盡管有PY=MV這樣的貨幣恆等式詮釋了價格、產出、貨幣量與流通速度之間的關系,但仍然難以從切身體會中去理解,當市場上貨幣量增加時,是如何一步步傳導到物價上的?市場上第一個價格的上漲是如何發生的?作為一個個微觀個體,交易中的人們如何得知整個市場的貨幣量提高了呢?
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有個思路供你參考。
首先,價格是如何決定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需求供給曲線決定了產品的價格和數量,即市場的需求和供給狀況決定了價格,這個規律貫穿其中。
其次,再看貨幣供給的來源,市場的貨幣供給通常是由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操作完成,比如,中央銀行通過逆回購(向商業銀行等機構購買有價證券)的方式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在貨幣乘數效應下,商業銀行可供借貸的貨幣多了,貸款的利息自然就會低了。
再次,從商業銀行到實體投資,貸款利率降低時,資金成本下降變相提高了投資收益,於是就會刺激企業主貸款進行投資,所謂實業投資就是購買勞動力和原料、設備等,以勞動力為例,當各企業主增大投資時,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市場上勞動力供給不變,於是形成用工短缺,商人提高工資以招到更多的工人。其他原料類似。這樣,成本上漲了,企業生產的產品價格也相應上漲。
最後,從個人再到消費品市場。每個人工資提高了,根據消費方程,於是也會提高消費檔次,消費更多商品,增加商品消費需求,也會引起消費品商品價格上升,刺激廠商擴大生產。
當然,現實中的傳遞過程要比這個復雜的多,而且並非單一的鏈式因果,而是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系統。個人覺得,價格傳導通常是從工人工資和生產性資料開始。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股市的文章怎麼看 發布:2025-05-10 09:17:12 瀏覽:51
順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0 09:06:29 瀏覽:897
數字貨幣錢包和交易所怎麼交易 發布:2025-05-10 08:43:38 瀏覽:813
學習理財考什麼專業好 發布:2025-05-10 08:43:00 瀏覽:446
長期股權投資出售時如何繳稅 發布:2025-05-10 08:38:37 瀏覽:686
基金估值排行榜哪個好 發布:2025-05-10 08:33:28 瀏覽:823
三隻股票退市整理交易 發布:2025-05-10 08:27:14 瀏覽:576
如何操作股權代持 發布:2025-05-10 08:26:40 瀏覽:758
新湖期貨有上交多少股期權 發布:2025-05-10 08:13:01 瀏覽:637
淘寶網股權拍賣後如何過戶 發布:2025-05-10 08:12:31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