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先秦貨幣有什麼特點

先秦貨幣有什麼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7-04 06:03:24

❶ 分析先秦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並概況秦朝時期貨幣使用的特點!西漢時期反擊奴隸的情況分析原因!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政權,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掉關東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而完成了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嬴政確定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為皇帝,廢謚法,以世計,自稱始皇。國家一切政務皆取決於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秦始皇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統一了全國的貨幣。秦始皇下令廢除原各國的舊幣,以秦幣為基礎推行新的貨幣制度。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及至秦,分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半兩其形制仿玉璧紡輪的圜錢形制而來,方孔圓形,逐漸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

秦始皇不僅對貨幣的質、量、形、用有明確的規定,而且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嚴禁私人鑄錢。實際上秦半兩在鑄造技術方面並沒有超過先秦各國的銅鑄幣,它的流通信譽是*國家的法律來維護的。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千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錢的時候就把錢幣的鑄造發行權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幣制,一方面廢除各大小諸侯的舊幣,另一方面嚴禁民間私鑄,鞏固加強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這也是秦始皇統一貨幣最重要的措施。

劉邦和項羽都曾率軍進入過秦都咸陽。項羽還燒毀了秦代的宮殿,在與劉邦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後,被劉邦打敗。這兩個人在這一時期還都使用秦半兩。秦半兩這種方孔錢,是秦始皇削平戰國諸侯以後,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結束紊亂的幣制,而統一施行的錢幣。這種外圓內方的錢,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從而也就奠定了我國歷朝銅錢的基本形式。這種半兩錢重為古代的十二銖,古代以十黍為絫,十絫為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其實,它的重量沒有那麼准確。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秦始皇時半兩錢直徑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傳下來的實物直徑也有大於4厘米的,最大的為6.8厘米,後者有人認為是假錢,有人認為是樣錢。

戰國後期到秦代的物價是很低的,正常的粟價每石大約只有幾十個錢,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兩就夠了。可見當時物價很便宜,錢價是貴的。有記載說,縱橫家蘇秦到燕國去,只要百錢就過了。還有記載說,蕭何多送了兩枚秦半兩給劉邦,劉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後來為蕭何增加了封地。

當漢高祖劉邦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在他的家鄉沛縣(今江蘇沛縣)有個秦朝的屬官蕭何,就有幾次用他的身份庇護過劉邦。等到劉邦當上了亭長,蕭何還常常幫助他。當陳勝起義,各地響應,劉邦聚集了數十人,殺了秦朝的沛縣縣令。這時蕭何、曹參等輔佐劉邦起義,推劉邦為沛公,征發沛縣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項梁,項梁又給劉邦兵五千,將十人。劉邦就成為項梁部下的主力軍。
當劉邦率眾軍進駐咸陽時,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錢,唯獨蕭何送了五枚。這時通行的錢當然是秦半兩,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兩錢。可見當時鑄錢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錢不能辦。大概當時取與之間常常就是幾個錢。《史記》還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殺項羽,天下已定,接著便論功行賞。群將爭功,一年多還不能決定。劉邦以為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將有點不服氣。說蕭何光用筆墨談兵,並不去作戰,為什麼反而高升?劉邦說,你們知道打獵嗎?知道獵狗嗎?打獵,追野獸的是狗,而發指示的是人。現在各位能得野獸,只是「功狗」,至於蕭何是發指示的,是為「功人」。這時武將們也不敢再爭了。於是劉邦又封蕭何父子十餘人,皆食邑。並且蕭何本人多增加2000戶。這也有他當初多奉送二枚錢的緣故。

秦始皇統一幣制後,「半兩」錢就成了全國統一的法定貨幣。「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布局嚴謹,筆劃方折,雅卓剛健。「半兩」錢圓中有方,方外有圓,剛柔並濟,靜動結合,達到了勻稱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兩」錢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 ,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的統治者認為外圓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的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秦「半兩」流通到何處,皇權威儀就散布到何方。

❷ 先秦錢幣的介紹

先秦時期,貨幣以貝,刀、布、圓錢、蟻鼻錢(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

❸ 戰國時期貨幣到秦半兩的變化反映了什麼特徵

秦漢錢幣在我國錢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秦漢錢幣從錢幣類型上可分為半兩錢幣,漢代五銖錢幣,王莽錢幣三個部分。半兩錢依鑄行時間先後劃分為三個階段,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為秦國半兩,統一後的謂秦朝半兩,漢朝謂漢半兩。半兩錢歷經秦漢,行用數百年,其間幾經變遷,古往今來,學者多從重量、大小、文字書體風格,錢幣形制的特徵等,來判斷半兩錢的類別和時代關系,但要想嚴格分清先秦半兩、秦半兩、漢半兩,並非易事。
漢承秦制,初期仍用半兩錢,並對半兩錢的尺寸、重量不斷探索,使它逐步達到百姓樂用的目的。元狩五年(前118年),鑄行五銖錢,自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這種「五銖」錢文的銅幣使用達七百餘年,在中國貨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銖兩制的錢幣和其後通寶制錢幣,形成了中國錢幣的兩大貨幣體系。曇花一現的王莽新朝錢幣,以其多樣性和紀值幣的試驗及鑄工精良為後世提供了實例。
一、半兩錢幣
秦朝(前221—前206),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它是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秦統一之前,半兩錢多為圓孔圓錢,後改為方孔圓錢。錢幣多由商人鑄造,用以牟取暴利。戰國秦半兩的鑄行,約始於戰國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前。簡公七年(前408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到了獻公七年(前378年)任用商鞅變法。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咸陽,十四年(前348年)「初為賦」。租禾是實物田租,「賦」是農民交實物田租稅外,仍要以貨幣來納口賦。手工業者和商人也要以貨幣來納稅。《史記·始皇本紀》後附《秦紀》載,惠文王「立二年,初行錢」。史書上關於秦國鑄錢的記載比較晚,「初行錢」不等於說秦國到了惠文王時才開始鑄錢。秦國的圜錢出現較晚,但因其造型的優越,並以錙銖等重量單位計算,再加上秦國的國力影響,投放市場後,為秦統一幣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贏政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單位為鎰,鎰(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單位,錢幣一律由中央政府鑄造,第一次從制度上禁止民間私鑄。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三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黃金主要用於宮廷對外賞賜,饋贈及大宗交易。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從而結束了六國時期錢幣形制繁雜,文字各異,單位輕重不一的紊亂局面,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鑄幣的基本幣形,使錢幣的文字和形態得到了統一,鑄幣權的統一直接有利於幣制的穩定性,他鞏固加強了國家的鑄幣權和發行權。秦錢不鑄地名,正是鑄幣發行權集中的反映。這種方孔外圓形制的銅錢,使用二千多年,一直至廿世紀初期,對中國貨幣產生了巨大影響,並影響到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
另外,秦朝在行用錢幣的同時也使用實物貨幣——布。據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其中「金布律」載:「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規定每匹布的長度與寬度,目的在於統一標准,以便於作為流通手段。每匹布與銅錢的兌換率,《金布律》也作了明確規定:「錢十一當一布,其出入錢以當金布以律」,即每一匹布可以當銅錢十一枚使用。為了不許商賈重錢輕布,或者重布輕錢,《金布律》還規定:「賈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擇行錢、布,擇行錢、布者,列伍長弗告,吏循之不謹,皆有罪」。意即對錢與布這兩種流通手段,不許有所選擇。
秦朝錢幣的造型極具政治色彩,圓形象徵天命,內方代表皇權,把錢做成外圓內方形狀,象徵君臨天下,皇權至上,「半兩」錢所以也就成了秦代「天命皇權」的象徵。《呂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說天道之圓也,精氣一下一上,圓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圓;何以說地道之方也,萬物殊類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主執圓,臣主方,方圓不易,其國乃昌。」秦代二十四銖為一兩,「半兩」意重十二銖,這些數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數。如此多的六體現在秦半兩上絕非偶然,「六」是陰陽五行中水的記數,是古人陰陽五行學說思想含義的體現。有人認為外圓內方銅錢的這種形式反映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代是否已有這種觀點尚不能肯定,但這種方孔圓錢的形式從此被長期固定下來,其中的偶然性中也有其必然性,因秦在戰國時期已經行使半兩銅錢,由於圓錢便於攜帶,方孔又利於銼磨,所以被長期沿用下去。秦半兩成為中國制錢的規定模式,也標志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一個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一記重貨幣新的時期,這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金屬鑄幣形式。

(一)先秦半兩
《史記·秦始皇紀》記: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初行錢」。秦設市甚早。此後,經三百數十年,市漸多。獻公七年,方頒制,「初行為市」。秦建縣,始於春秋。進入戰國後,不斷增置。《六國年表》記當年「初取小邑為三十一縣」;一年後,孝公十三年,方頒制:「初為縣,有秩吏」。《六國年表》記:孝公十二年,「令為田,開阡陌。」經四十五年,昭襄王四年,才正式頒定「初為田,開阡陌」之制。秦惠文王十年,任張儀為相,為秦設相之始。經十七年,至武王二年(前309年),才定製:「初置丞相」。據此,「初行錢」與「初行為市」、「初為縣」、「初為田」、「初置丞相」等皆同。「行」,實為「頒行」;「錢」,實為「錢制」。故惠文王二年「初行錢」,系頒定錢制。定製之錢,當始鑄於「初行錢」前。《六國年表》又記:同年,天子「賀行錢」。《六國年表》為司馬遷專記戰國至秦亡,二百七十年間之六國大事年表。在此期間,六國先後新鑄之錢幣,品種與次數甚多,但天子「賀行錢」事僅錄此一條,因此,「初行錢」為頒制之錢。
先秦半兩(下限約在秦統一前),錢文為大篆,或有小篆意,文字風格篆風古拙,書體放逸圓活而富有變化,半兩二字在幣面上佔有很大位置,十分醒目。錢體多不圓,面背多無內外郭,穿不方,厚薄不勻,背粗糙不平或有銅漬,錢形周邊不修磨加工,多毛刺,鑄口寬大而不修平,有上下左右澆口,流槽處形成鑄柄多保留。工匠也各自按個人的書寫習慣,在錢范上劃寫錢文,行筆用力輕重不一,致錢文筆畫凸凹不平,或明或隱(隱起文)。有的多筆少劃,無拘無束,隨意自由。細字的細勁有力,粗體的粗放古拙,大氣雄偉,字體有圓折、方折之分,其中圓折隱起者較多。圓折,字形圓潤。方折,字形方正。規格繁雜、類型繁多,千錢千面,難睹雷同。與錢文相比,錢幣的形體和穿孔鑄造則不夠經意,不甚考慮錢文與錢形穿孔比例關系,穿孔僅僅是個實用的、供貫穿的孔洞而已。這個時期半兩錢的文字、錢體布置安排,重點強調「半兩」這個重量概念,證實當時錢無定法,鑄造不統一,「錢」的概念還未能從商品銅中完全抽象出來,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布局關系。
先秦半兩,錢形多在3厘米以上,亦有較小者。多數人認為先秦半兩當時所鑄必定十分厚重,大量的錢幣發掘表明,先秦半兩雖名重「半兩」,但實際重量懸殊極大,3至6克的佔了很大比例。1981年許昌縣張潘出土秦半兩窖藏1.5公斤,在這批半兩中,錢徑最大者33毫米,最小者21.7毫米;最重者9.5克,最輕者僅3.2克。在厚重型半兩錢中,有餅狀半兩錢,與一般厚重的早期半兩錢相比,餅半兩錢文字口較為淺平,模糊不清者甚多。
「半」字書寫上作「八」首,下多見短下橫,圓活的大篆體中透著一種金文韻味,特別是上橫筆,氣息類似兩周「鍾鼎」或三孔布背文「朱」字的上橫寫法,筆畫深厚,順序完全同於篆書的書寫順序。過去學術界多數人認為短下橫「半」字是先秦半兩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先秦半兩錢中長下橫的也不鮮見。有中豎上不出頭和缺失整個下橫的,既便是短筆缺畫,制范者也並不補刻缺筆。
「兩」字上橫筆短,圓肩、下腳內收,字體變化多樣,多見「雙人」兩。「人」字書寫,有的一邊上首長,一邊上首短,有「長人兩」、「短人兩」,「長人兩」,人字通頂,「兩」字字形狹長粗勁。「短人兩」,肩圓、上甚短。有的「雙人」不象「雙人」,「十字」(即雙人書寫為十字)不象「十字」。過去錢幣界多認為「十字兩」是晚期四銖半兩錢文的特徵,但早期半兩錢的兩字也有此種異書體,只不過很少而已。這個時期的半兩錢中,另有雙人書寫上部為兩豎或三豎,下部為一「T」,寫法特殊的「兩」字錢,這種書體在晚期半兩錢中很難見到。說明當時對錢文的書寫並不注重規范,越是早期的半兩錢,錢文越是帶有隨意書寫的特點。錢幣文字的不成熟性、隨意性、原始性越突出,凸現了先秦時代文化特徵。秦代以前半兩錢形制與書法的多樣,除了一般考慮的時代因素外,還應該反映著半兩錢鑄造上的地域因素。戰國後期,秦對六國的兼並戰爭使其國土急劇擴大,在文化背景及科技條件等方面均有異於秦國本土的新佔領區,亦需按軍事佔領者的政治經濟要求,鑄造以「半兩」為面文的新錢幣。在這種情況下鑄成的新半兩錢,必然也帶有各自的地域性特點。
先秦半兩的流通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從考古材料看,秦朝版圖的大部地區,幾乎都有秦半兩出土,但出土的數量則不均勻。處於政治中心的陝西省出土最多,其次是四川、甘肅兩省及鄰近省區,遠離政洽中心的邊遠地區很少發現,流通范圍限於秦國領土之內。流通多隨軍事而流布,故多發現於秦軍經略六國之通路。

(二)秦半兩(秦統一時期)
始皇帝統一中國(前221年),仍使用半兩錢。此時鑄行的半兩錢稱秦半兩。錢外圓內方,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二字分別列於穿孔兩側,錢文凸起。周邊不甚規整,有流銅現象。「半」字上橫方折,其下橫與「兩」字上橫均較短,筆劃粗細不勻,各錢大小輕重不一。按秦量制,半兩為十二銖相當於8.28克。按秦法,法定半兩錢應該名實相等,所以一些製作精好,文字規整,重達8克左右的半兩錢大約鑄於秦始皇時代
從大量的出土資料判斷,秦朝官鑄半兩錢直徑27毫米左右,重量多不合半兩(12銖8.28克),合於半兩者為數甚少,在尺寸、重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陝西風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兩,形狀相同,大小不一。厚重輕薄不等。最大直徑3.4厘米,重12克。最小僅僅2厘米,重2.25克。陝西鳳翔高庄秦墓地出土的半兩錢,最大的直徑3.2厘米,重6.75克。最小的直徑1.15厘米,重0.2克弱。在始皇陵魚池村遺址出土的540餘枚半兩錢中,取50枚測得數據,錢徑最大者28.3毫米,最小者26.4毫米,最重者6.01克(合8.2銖),最輕者2.3克(合3.3銖)。雖說貨幣由王室專鑄,但往往隨時而變,輕重無常,大小不一。如嚴格要求,許多半兩錢是不夠標準的。史書記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項梁,就曾自鑄秦半兩大錢。以此,可知「半兩」僅為法定價值,而非鑄幣的實際重量,在社會流通的錢幣大部分屬於減重的半兩錢,半兩錢已失去實際意義上的紀重錢,走向了抽象意義的一種標記,可見秦始皇頒布的度量衡,一時尚難以統一實施,始皇法定推行的貨幣標准化也是不盡完善的。
秦朝行用的半兩錢,按入土於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的湖北雲夢睡虎地竹簡載:「千錢一畚,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取異」。按此條律令,當時流通的錢幣存在好與壞的差別,也就是混同使用,秦朝錢幣也同時混合使用。
《史記·六國年表》亦記:是年,天子「賀行錢」。《六國年表》又記:嬴政死,胡亥「復行錢」。秦二世胡亥「復行錢」,為重申秦錢制。以往雖有「復行錢」為胡亥改行輕小半兩錢之說,由於出土資料證實先秦時輕小半兩錢已大量鑄行,秦簡《金布律》又明確規定:「錢善不善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交雜,勿敢異」,故此說當予否定。而胡亥重申諸秦制之史實,卻物證、史證皆備。如1964年西安三橋鎮出土的嬴政三年「高奴禾石銅權」,權上除嬴政二十六年加刻的統一度量衡詔書外,還有二世元年再加刻的重申詔書。《秦始皇紀》雲:二世元年應李斯等大臣所請,「具刻詔書」,「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同樣是重申刻石所錄秦制、秦令。故「復行錢」的記載,再次證明「初行錢」確為頒定錢制。
秦時,法令嚴酷,民間銅錢匱乏,據《史記》載:劉邦服役,吏人餞別,每人送錢三而蕭何獨送五錢。當時送錢以三五相計,可見錢幣的貴重狀況。是什幺原因造成貨幣量的少那?它和當時商業的蕭條有關。秦政權對百姓頭會箕斂,征發亡度,築城戍邊,修宮造墳,全國的成年男子幾乎都在為皇權服役,人民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水平,商品經濟自然無法繁榮,整個社會在客觀上對貨幣的需求量也大大減少。
總之,秦始皇統一幣制,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之間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它既有利於封建國家的賦稅徵收,也為商品經濟發展提供了方便,同時促進了遼闊疆域內經濟共同體的形成。此外,從材料利用和製作工藝來看,「半兩」錢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狀都節省鑄材,是一種最優化的選擇,而且中間的方孔便於固定銼修。說明當時的人們在材料利用和工時效率方面都有過深刻的研究和探討。「秦錢為我國第一代之通貨,亦為方孔圓錢形制之始,開中國兩千年錢幣形制之先河」(蔣若是語)。
相傳,有種統一時行用的半兩錢,幣文系當時政治家、書法家李斯的手筆,李斯頗善書法,泰山琅玡台石刻是他撰寫的標准小篆,結體協調,筆力工緻,古拙蒼勁,是早期書法中的佳作。李斯以秦籀文為基礎,一掃先秦各種錢幣書法的繁復、冗贅之氣,錢文筆畫氣勢不凡,稚拙含秀、結體如鐵石,連筆之處紆繞曲折,體現了秦篆風格,形成小篆體,使錢文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秦半兩。形式有:大樣、小樣、美製、無文。穿有:廣穿、狹穿、花穿、重穿。穿上一橫、穿下一橫、穿上下一橫。星月紋、背陽紋「二」、背陰紋「二」。字體有:隱起文、左讀、大字、小字、肥字、細字、垂針、扁書。半字分:大半、小半、升半、降半、長半、斜半、缺半(僅有兩字)。兩字有:長字兩、長人兩、連山兩、十字兩、出頭兩、點兩、缺筆兩等。

三、漢朝半兩
秦王子嬰元年(前206 ) ,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秦亡。劉邦稱帝,國號漢,都長安(今西安),史稱西漢。西漢時,行用以銅鑄幣的紀重半兩、五銖錢為主,另有皮幣、白金和黃金幣等。公元25年,劉秀建都洛陽,史稱東漢。從西漢、王莽新朝到東漢前期,人們對錢幣的外形尺寸、重量、使用材質進行了多次探索,最後終於選擇了銅鑄幣的方孔園錢——五銖,作為人們日常使用的錢幣,這種紀重的五銖錢行用了七百多年,對中國錢幣產生重大影響。漢初的貨幣,史書所載,有莢錢、八銖半兩、五分錢、四銖半兩、三銖錢、武帝半兩(或稱三分錢)六種。實際上錢文只有半兩、三銖兩種。因莢錢、八銖、五分、四銖、三分五種僅是輕重之分,錢文均為半兩。
1、榆莢半兩
鑄行於西漢早期。漢初,曠日持久的楚漢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國窮民困,經濟蕭條。劉邦起兵時,開始自行鑄錢,雖沿襲秦半兩舊名,而實際錢重僅三銖左右,劉邦在其軍事勢力范圍強制以這種不足重(值)貨幣與厚重的秦半兩等同使用,從而獲利。《史記·平準書》載:「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漢承秦制。高祖實行黃老無為政治,致力於經經濟的恢復。在錢幣的鑄制上也體現了黃老無為的政治思想,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規定:將秦時法重十二銖的半兩錢,減重至三銖,面文仍為「半兩」,地方和民間可自由鼓鑄,開始了西漢政權立國後第一次幣制改革,為西漢鑄錢之始。
高祖採用放民私鑄政策,郡縣與民間自鑄者不可勝數,錢型大小極不統一,難以標准衡量,史稱「莢錢」。莢錢系民間的一種形象比喻,因其輕薄,狀如榆樹的果實,故稱榆莢半兩,結果是錢幣重量越鑄越輕,引起物價飛漲,「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可見當時貨幣鑄制混亂程度。這里除錢幣減重的因素外,不法奸商囤積居奇,也是物價飛漲的重要原因。
從許昌出土的榆莢半兩看,製作多簡陋,錢徑一般在12毫米至14毫米之間,最大直徑14.9毫米,最小9.8毫米;穿徑一般為5.6毫米,最大穿徑9毫米,最小穿徑4.7毫米;厚度一般在0.7毫米到0.9毫米之間,最厚1.3毫米,最薄0.4毫米;重量多數在0.5克到0.6克之間,最重0.8克,最輕0.09克。錢文粗細不等,細者如人發,有些筆劃尚需仔細觀看方能見到。文字有高挺,字高超過錢厚,字有省文缺筆現象,字的位置有上有下且大小不等,個別錢帶外郭、鑄柄,這大概是因公私兼鑄所造成的
榆莢半兩。形式有:美製、肥字、細字、小字、長字、斜文、缺筆、升半、降半、斜半、左讀、復讀、狹穿、穿上一橫、穿下一橫、穿上下一橫等。
2、呂後八銖半兩(前186年——前182年)
高後時,為了改進秦錢太重(8.28克),莢錢太輕(1克左右)的弊病,高後二年(前186年)秋七月,行八銖錢。八銖半兩仿行秦半兩,錢文仍為「半兩」,文字形體極似秦錢筆意。因錢重約八銖(5.52克)左右,故稱「八銖半兩」,俗稱呂後半兩。鑄幣權由國家壟斷,禁民私鑄。其錢體大小應有統一標准,但漢初郡國、民間多自鑄錢,錢體大小、輕重不一,標准很難統一。
八銖半兩。大樣薄肉,錢文平坦,字口淺,字形結構疏朗,方正而寬闊。無內外郭,背平素,厚薄均勻,輪郭整齊。筆畫分直角方折,圓折二種,方折較多,書體少變化,有大小、長短、粗細等。穿孔周正,有大、小、廣穿。錢形周邊不修磨加工,或有鑄口、鑄柄,流口有二至四個不等。錢徑一般在27一31毫米間,重量多在3.5一5.5克間。
「半」字寫法有寬闊方正和狹長,上寬而下窄等。大多「半」字立橫劃等長,有的「半」字下橫兩端上翹。有大、小、斜、扁、斷筆、缺筆、倒書等。
「兩」字有大、小、長、斜、扁、斷筆、缺筆等。上橫筆多短而偏向內側,內成雙「人」字形,又可分長人、雙人、連山兩。錢文在錢體上的位置有升半降兩、有升兩降半、離輪、左讀等。
漢初經濟的凋弊,加之市場上流通的秦半兩、榆莢半兩、八銖半兩三種錢幣,在重量和外形尺寸上差別太大,為貨幣重量控制在八銖單位重量標准化方面,帶來了很大困難。從二年秋七月到六年六月,殆四年,八銖半兩行用不久又逐漸減重。高後六年六月(前182年),八銖錢重,民不樂用,於是不得不改行「五分半兩錢」。
3、呂後五分半兩(前182——前175年)
五分半兩。因其法定重量為半兩(12銖)的五分之一而得名。重量通常在1.5—2克之間。另一說五分錢得名於「徑五分」,考漢尺五分,約合今制1.15厘米,這個數據與所見五分錢徑度多在2.2厘米左右相去甚遠,此說似不可取。
五分錢,形制規整,穿孔極大,錢文狹長,小篆書體中隸意內蘊。「兩」字多「十字兩」,也有的為「短人兩」。另有一種五分錢外緣凸起,內里深凹,文字一半在外緣高處、一半在低凹處。術語稱為「蛇目半兩」。
由於五分半兩穿大肉狹,原來的書寫手法施展困難,在錢文的刻制方面,開始採用定位刻制錢文的手法。在傳世的五分錢及其莢錢中,可見到以線、點定位方法刻寫的錢文。以定位方法刻寫的半兩錢錢文,字形出現了「分筆」的風格特點。可證「五分錢」鑄行時期,已開始注意錢文形制的規范和形式了。半兩錢體系中,漢代風格的明顯出現,是以五分錢為起始的,是半兩錢中類型特徵十分突出的一種。
4、四銖半兩(前175年——前140年)
文、景帝兩代四十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商品貿易開始興旺,市場價格相對穩定,歷來被視為是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迫於制錢的濫惡,貨幣的標准化問題更顯得迫切。前元五年(前175年),文帝不令整頓幣制。更鑄四銖錢,令民自鑄。《漢書·文帝紀》中載:「五年夏四月,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錢文仍為半兩。規定錢重4銖,不許摻雜減重,允許私鑄。郡國豪強兢相鑄錢,遂使吳王(劉濞)、鄧(通)錢布天下。由於民間受條件限制,不可能鑄出標准重量的銅錢。其次是民間鑄錢為了取利,不摻雜減重,則無利可圖。為此,政府一方面下令嚴禁摻雜,犯者處罪,一方面默許在民間出現的錢稱制。
使用錢稱(法碼)可以使輕重不同的半兩錢得到一個標準的幣值。這種錢稱有的鑄成穿帶印式,上有穿孔,可以系繩懸於天平一端。面文為四朱的較常見,有的帶有地名,如臨四朱、騶四朱、東阿四朱、陳四朱、宜陽四朱、下蔡四朱、容邑四朱等,錢稱存世不多,後幾種都極罕見。
文帝半兩。錢文粗而寬放,篆意較濃。筆畫方折,文字清晰方正,不帶隱起,字甚古樸,接近西漢早期文字風格。「半」字下部二橫等齊,「兩」字上部橫畫較長,多為「雙人兩」。書寫不規范,有大字、小字之分。錢體有內外郭、或有內郭、或有外郭。內外郭在半兩錢上的應用,起到了加強筋的作用,增加了錢的外來承受力,使錢幣不易損壞,保護了錢文免受磨損。雖然早在戰國未期已出現了這種形制,可是,半兩錢並未繼承,通過近二百年的摸索,終於使錢幣形制又走向有郭的道路,同時為五銖錢的形制提供了經驗。
武帝建元五年至元狩五年(前136年——前118年),武帝承文帝半兩錢制鑄行半兩錢。這種錢是漢以來第一種穩定的貨幣,也是半兩錢行使二百餘年的最後品種,它的大小輕重對後世小平錢的鑄造影響深遠。這個階段的半兩錢文,字形均較方正,字的大小基本與穿孔高低相對應,一般說來,錢文的上下緣與穿孔的上下緣平齊或略有高低,此時的「半兩」二字基本字形大小等同。這些特點越是到了晚期越是突出。後期半兩的「注意」,還體現在錢文改筆之上。有重文的,是因為原刻錢文不規范,與邊緣或穿孔距離比例不合適,在這種情況下,範文的刻寫者又重新改補,形成了重筆。這種補筆重文現象,在早期半兩錢上是甚少見到的。
武帝半兩較文帝錢文秀麗,「兩」字「冂」窄長,多呈「十字兩」及無人兩,筆劃上細下寬,錢體內平,外郭邊緣經過打磨,多有內外郭、或有外郭、或有內郭。大多數錢圓函方,有的還初具了外郭或內外郭,錢文的刻寫手法,與早期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最顯著的特點是注重了錢文的規范性。注重了錢文在錢面上的比例關系,特別是穿孔與錢文的比例關系。在一些有郭的四銖半兩錢上,錢文除考慮到穿孔關系的同時,還注意了與外緣(外郭)的比例關系。錢文的規范,是半兩錢形制的成熟及規范化的需要。從根本上講:是社會發展、經濟生活中對貨幣的一種要求。發展到四銖半兩錢階段的半兩錢,紀重貨幣「商品銅」(銅塊)的原特質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變得越來越淡薄,名(「半兩」)與實(「四銖」)的脫離,使得這時的紀重貨幣半兩錢,具有了一定的「價值符號」意義,錢幣的象徵性變得愈來愈強。離「商品」距離越來越遠的四銖半兩銅幣,也就越來越需要強調錢幣的整體美及布局的合理化。原始落後的製造技術已不適應貨幣的大量使用和鑄造量的急劇增加,可重復使用的石質或其它硬材質錢范,已逐漸取代了早期採用的泥質鑄范。
四株半兩。錢徑一般2.5厘米左右、穿寬0.9~1厘米。鑄造工整,字文清晰。「半」字上部與上橫均呈曲筆,而下橫長於上橫。「兩」字內成「十」字形,當屬武帝四銖半兩時期。「兩」字常見有三種寫法:1.「雙人兩」,「兩」字中間為兩個「人」字「」。2.「連山兩」,「兩」字中間「雙人」簡化為一橫向波折線「」。3.「十字兩」,「兩」字中間「雙人」簡寫為一「十」字「」。版別大致可分以下幾類:⑴常見品,錢身上無特殊標記。一般兩字的中豎與上橫不連,相連的極罕見,稱有頸半兩。字體較長,筆劃細勁者,也較少見。⑵有郭類,有外郭的較多,有內外郭的少見。⑶傳形類,傳形半兩的文字左右倒置,有環讀者,均少見。合背半兩極少見。⑷標識類,有星文、橫文、豎文及陰刻文或凸起,等,均少,有豎劃的更少。⑸佩錢類,穿孔常為菱形,除半兩二字外又帶有其他文字者均罕見。帶有人名、吉語或各種圖案為漢人隨身佩掛之物,如太常、陽閏、日人千金、帶鉤半兩等。民間私鑄四銖半兩,文字粗劣,大多不成文字。當時,有些地區還鑄有鐵質四銖半兩,已知是中國最早的鐵錢
七十年代末,海外有個研究會創始人自稱是秦始皇轉世,要求信徒收集秦半兩,越大越重越好。一時間,大半兩身價倍增,最大的一枚據說賣到了好幾萬。實際上特別厚重大型的半兩錢應出在西漢的文、景時代。當時政局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百姓富足、倉真皆滿,完全有條件鑄一些不介入流通的特大型錢,以寓爭勝炫富之意。

❹ 指出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先秦:商業產生①原因: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後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②概況:商朝:「商人」出現,商業由官府控制春秋戰國: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例如范蠡2、秦漢:商業初步發展①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漢初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主要原因),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②概況:「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說明商業在壓抑中得到發展。外貿開始。

❺ 先秦錢幣的種類,及其收藏價值

所謂先秦錢幣,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包括原始貨幣、金屬稱量貨幣和金屬鑄幣等。布幣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於農具鏟。春秋以後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實用工具,流行於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空首布到戰國時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於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 刀幣起源於東方的齊國,後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於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一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於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以後,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

❻ 我想學習一些古錢幣知識

、古錢時代風格

1、先秦錢幣風格。 先秦時期,貨幣以刀、布、圓錢、蟻鼻錢(又稱鬼臉錢)等為主。大部分的刀、布幣幣身極薄(部分地區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幣身較厚),刀幣的澆口在首端。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范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有些偽造的刀、布幣邊緣被挫磨光滑,實際上是畫蛇添足,暴露了偽造痕跡。大部分刀、布幣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鑄成的,其筆畫是一刀而成,絕不致竄,甚至還看得出落刀與收刀的形跡。這種戰國文字書法流暢雋秀,前後相貫,生動自然,而偽造者由於對戰國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偽品字畫呆滯,筆意全失。由於戰國文字較難模仿,因此,偽造者每獲真錢,即有以翻鑄贗品。這種翻鑄的偽錢比較難於識別,然而通過認真觀察,可以發現翻鑄的偽錢一般較厚重,銅質也粗。當然,這類偽錢中也有鑄得極精的,這就必須細心觀察整個錢的外表及其銹片的真偽,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2、兩漢錢幣風格。 漢武帝時的三銖通行時間不長,存世也少。偽造者取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也與五銖有明顯不同,易於識別。也有以錢翻鑄的偽品,但能亂真者少。漢代的普通半兩、五銖錢存世較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如「兩兩」、「五五」等(實際上確有當時錯范或戲鑄的真品)。偽造者一般採用真錢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偽錢「五五」、「平平五銖」但翻造不精,肉質粗糙。新莽朝的鑄錢工藝非常講究,向稱鑄錢好手,但仔細觀察,王莽錢也有精細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來說,有輪廓斜削、筆畫細挺、製作特別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製作較遜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圓穿與首端間有中線者)與不通穿二種。從整體上來講,當時的錢文以懸針篆為主,其筆畫之流暢峻削,布局之勻稱得體,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偽品較多。有未見真錢,僅按舊譜翻造的「幼泉二十」偽錢,製作粗劣,容易識別;也有取舊錢改制的「壯泉四十」偽錢;還有照真錢翻鑄的,這種偽錢雖較精緻,但與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氣,終能識別。新莽朝的大泉五十雖無人作偽,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銖等亦有偽品。真的大泉五銖是當時鑄的改范錢,原來的「十」字猶隱約可見;還有一種大泉五十背有吉語,如「長樂未央」等,文字書法生動有致,非作偽者所能摹仿,但極少見。
3、魏晉南北朝錢幣風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慣,出現了一些國號錢、年號錢及古語錢,如「豐貨」、 「漢興」、「涼造新泉」、「大夏真興」、「永光」、「景和」、「天清豐樂」等等。這一類錢由於奇貨可居,偽造也多。「 豐貨」錢的鑄工較差,但文字蒼勁古拙,偽品則貌似而神異,真偽易對照。「漢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5至1. 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至2.2厘米之間,「大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若發現直徑大於此者,基本上都是偽錢。「漢興」有直接橫讀兩種,文字亦有篆隸之分。「永光」、「景和」極為少見,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且錢小穿大,容易破損毀滅,故現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數;兩者以「永光」尤為難得,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涼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格,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錢文不甚清晰。若發現特別清晰規整的「涼造新泉」,倒要細心觀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銖」以生坑為多,而偽品則多數做成熟坑(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不論是攜帶或收藏,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經過長時間的摩擦,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若是人為的熟舊,往往字口輪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錢幣風格。 唐代貨幣以開元錢為主。初唐開元大型精美,會昌開元鑄工較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荊」 、「襄」、「藍」、「越」、「宣」、「洪」、「潭」、「究」、「潤」、「鄂」、「平」、「興」、「梁」、「廣」、「梓 」、「福」、「桂」、「丹」、「永」等23種。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腫而平夷,精美者少。偽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會昌開元改刻成永字開元,故鑒別時要留心觀察「永」字周圍有無刀刻痕跡,若系翻造者又當別論。會昌開元的背文系開鑄前用小戳子列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並不嚴格固定,有時凸出錢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列印不清或一時不能確釋的會昌開元,但確是真品,非改刻偽鑄者。唐代的大歷、建中錢存世也較少,亦有偽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見。大歷、建中錢的製作不及初唐開元。大刀錢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錢多數薄肉小樣,大型厚肉的極少。
5、五代錢幣風格。 五代時各地割據政權紛紛設爐鑄錢,種類龐雜,由於連年征戰,當局者為了應付財政困難,或鑄大錢,或鑄鐵、鉛和低質合金錢,故五代時大錢多、鐵錢多、鉛錢多,製作精粗不一。如後晉時「天福元寶」大多薄小寙劣,製作粗糙;後周的「周元通寶 」卻精美異常,於初唐開元相似。凡「周元通寶」大錢及小平背有龍鳳、佛像、公雞等圖案者,皆系後代仿製,決非當時的行用品。又同時馬殷的「乾封泉寶」大鐵錢,其間精粗相差特別大。「乾封泉寶」大銅錢傳世極少,所見偽錢文字過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細分辨即能看出真偽。
6、宋代錢幣風格。 宋代錢幣一般是每換一次年號就新鑄一種錢,其鑄量、種類之多,為歷朝罕有。兩宋300年間,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錢為主,間亦行用大錢,其輪廓、大小都有一定標准。自南宋淳熙七年開始,錢背以數字紀年,錢文書體也逐漸以宋體為主。總的來講,兩宋錢幣的鑄工考究,徽宗時期尤為突出,獨創一格的瘦金體見於錢文,秀纖的書法配以精湛的鑄工。常使偽製品相形見拙。宋錢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版別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數百種版別。南宋的嘉定鐵錢除大小不同外,又紅又專有通寶、元寶、重寶、新寶、永寶、真寶、珍寶、正寶、之寶、萬寶等10餘種,而背文以有紀地、紀年、紀值的區別,歷朝以來,實屬創見。普通宋錢無人偽造,而康定、至和重寶背坊、虢,聖宋通寶、靖康等品種的偽錢較多,凡遇到這類錢幣時必須慎重對待,要仔細觀察有否做偽痕跡,是否與大量的普通宋錢形制相合,南宋的臨安府錢牌有三種式樣;一種是上下圓角;另一種是上下方角;第三種是上圓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錢翻砂,製成的贗品幾能亂真,唯銹色、色漿不及,個別字文走形。
7、遼代錢幣風格。 遼代錢幣有其特殊的風格,錢文旋讀,字含八分,筆意古拙,銅色較紅。從遼代的天顯到遼宋的天慶,近一二百年間,錢文、形制均一脈相承,這說明遼代鑄錢有明顯的傳統性。遼代早期錢幣如天顯、應歷、保寧、統和等存世極少,偽造者無從覓得藍本,故偽錢亦少。有一種統和元寶偽品,與遼代風格相去甚遠,亦易識別。
8、金代錢幣風格。 金代錢幣向以精美著稱,這與金人掌握了宋陝西爐的鑄錢技術力量有關。金代的泰和通寶揩書大錢極為難得,數十年來,只發現二種版別,其書體甚佳,輪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見一種模仿細字版的偽錢鑄得較好,顯系用真錢翻鑄而成,但為了掩蓋新鑄痕跡,外輪被敲擊變形。小平楷書泰和通寶多數為白銅質地,亦甚難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錢未見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確有真品,然存世極罕;承安寶貨銅錢未見真品。
9、元代錢幣風格。 元代通行紙鈔,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鑄額均少。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舊稱供養錢。元末的至正權鈔幣值愈大(即錢形愈大),面背錯范沒有對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於一邊的現象,但出於自然,無造作氣。其背文筆畫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由於翻造不精,背文模糊,與真者大相徑庭。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背文特別清晰,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貌。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鑄量以千、萬貫計,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顧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天定、天佑、龍鳳等,不僅書體極佳,鑄造亦精。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故有「精天定,濫大義」之稱。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但為數極少。以上五種都有偽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定」作「啟」 而成,偽劣品的「天」、「通」、「寶」三字與「啟」字有明顯的不協調感。
10、明代錢幣風格。 明代錢幣,早期與後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狹輪,文字挺秀;後期外輪變寬,錢文以宋體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錢為早期風格的代表,當時各局均有鑄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別較多,如「通」字就有單、雙點之分,背有紀值、紀地及光背等數種,各地所鑄的錢文自成系統,書體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懸殊。偽造者有取常見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濟、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點,如偽錢大中通寶背十掛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體。又如偽錢天順通寶是取明末的大順通寶改鑄而成,天順在弘治之前,屬明代的早中期,不應出現明末的錢風,明代實際上沒有鑄過天順通寶。明代錢文為避朱元璋的「元」字諱。一律稱通寶,且直讀(即通寶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錢文仍以直讀通寶為主。直至咸豐發行大錢時有恢復了元寶、重寶之稱。

二、古錢的銅質銅色

古錢的銅質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白銅等數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白銅指銅 合金,多見於近代機制幣。有一些銅色銀白的方孔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種青銅,只是鉛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為了尊重習慣及鑒別上的便利起見,現仍稱為白銅錢。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古錢的成反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鑒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鑒定上顯得更為重要。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屬紅銅;而同期的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屬青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滲入過多的鉛以增加銅熔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同。凡傳世日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一種大字版的金旁略低,偽品的銅色較淡,且銅質也粗。五代時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
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大觀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建炎重寶顏色深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復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但寶福局闊緣紅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背外緣外重五兩者屬偽品,真品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二種,外緣寬度與普通當百大錢同。一說寶福局大錢用銅炮材鑄成,銅色深淺不同,但主要是淡紅色的銅。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咸豐寶河、寶陝當五百、當千大錢為紫銅質,當十至當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寶泉、寶源及寶鞏的當五百、五千大錢有黃銅、紫銅二種。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以上列舉部分古錢的銅色,但不包括特殊情況。

三、古錢幣形制鑒別

在錢幣的形制中,錢文字體較多地表現了時代的一致性。每種錢幣文字各有特徵,但它總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字,有時代共性。這一規律,也可作為鑒定依據之一。鑒定一個錢幣字體對不對,首先看它是否合於時代特點,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於本品種的特點。
比如,有的「東周」「西周」圜錢,錢文是小篆體,也有「 化」錢文為小篆體,顯然都是偽品。小篆體是秦統一後「書同文字」,才推廣到全國的,戰國時的兩周錢文應具三晉兩周金文的基本寫法; 化錢文應有齊文字的特徵。又如,宋代錢文有「方頭通」,明清錢文也有「方頭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個從不太方到很方的變化過程。一枚錢幣上的字,同出於一人之手,應該彼此協調一致。用拼合法造的偽幣,很難做到這點。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曆錢改成唐太宗時的大歷錢,兩種字體差距相距數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別出來。 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背中間有一高點。沒有這一特點,多半是偽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五代十國的保大元寶,錢文應旋讀,錢文對讀必假,因為 「制不類」。同一幣形,先後也有變化。
燕的明刀幣,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豎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為止,明字長而狹。後期明刀幣磬折形,把上的二豎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狹長,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圓而身形弧背,必為偽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決紋、出紋等記號,也是古錢形制特點值得注意的地方。錢幣上鑄星月等記號,是當時人有意的製作。鑄星始於秦半兩錢,鑄月形、四決紋從西漢五銖錢開始。鑄四齣紋從東漢五銖錢開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禎錢上還有,隋代以後已不具有四齣紋錢,四決紋似乎未出東漢。這些記號在五銖錢上表現得最多樣。試以五銖錢為例;獨漢武帝時的赤仄五銖上鑄過半菱紋,武帝五銖錢開始鑄上、下半星,至王莽錢止。 西漢五銖有面四決紋,至王莽錢止,從至今錢幣出土上看,東漢時已無此制。背四決紋開始於王莽時的「大泉五十」,西漢尚無此制。西漢五銖、王莽錢無月紋,東漢明帝至靈帝五銖錢已有月紋,但不多見。凡不符合上述情況者,多為假錢。

❼ 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歷代錢幣特徵

商代錢幣
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先秦錢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秦漢錢幣

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
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宋遼金西夏錢幣
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元明清錢幣
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我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古代貨幣列表
貝幣
天然貝幣
人工貝幣
金屬貝幣
蟻鼻幣
銅幣
刀幣
布幣
環錢
方孔錢
三銖
四銖
五銖
開元通寶(唐代)
王莽錢
紙幣
交子(北宋)
會子(南宋)
關子(南宋)
中統元寶交鈔(元代)
大明寶鈔(明代)
參考資料:維基網路

❽ 先秦時期和秦漢時期貨幣體系的不同點,並說明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

貨幣文化包括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具體表現在貨幣的材料、形狀、文字、價值等方面,從而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貨幣文化是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按此標准考察,先秦時期各國貨幣存在黃河流域的和長江流域的兩種體系。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
在有關先秦的論著中,往往將貨幣分為刀、布(鎛)、圜、貝四系。如果僅僅按銅(青銅。下同)幣的形狀而言,這種分類是有依據的。但銅幣只是貨幣體系中的一種,形狀又只是銅幣的特徵之一。這就決定了此種分類的標准不全面,結果不合理。貨幣分類的全面標准應是貨幣文化,因為它包括貨幣的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反映貨幣的全貌與本質。如果按貨幣文化區分,將視線從銅幣擴大到貨幣的整體,從外形深入到本質的層次,就會發現這個時期有兩個貨幣體系:黃河流域(北方)的和長江流域(南方)的。楚國的貨幣是長江流域貨幣文化的代表(註: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有吳、越、楚等國,至今未見可以肯定是楚之外的吳、越等國的貨幣。)。本文從幣材、幣形、幣文、幣值四個方面簡析楚國與同時代黃河流域諸國貨幣文化的異同及其相互影響。
一、幣材:貴金屬型與賤金屬型
幣材是貨幣文化的物質載體,屬於貨幣文化的物質層面。就幣材而言,楚國與黃河流域諸國相同之處,在於都用布帛與金屬。楚國的特點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用銀鑄幣,「金三品」齊全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有「三錢之府」。「三錢」,即金、銀、銅三種金屬貨幣。出土文物證明楚國確有金幣、銀幣和銅幣。據先秦、秦漢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黃河流域各國用金為幣,鑄有銅幣。不同的在於,楚國用銀為幣已可肯定;黃河流域諸國是否用銀,有待新的出土文物證實(註:見拙撰《楚國的貨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10頁。)。迄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用銀為幣材,可能唯楚一國。這使楚國金幣、銀幣和銅幣齊全,即「金三品」俱全(註:《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以往對金三品有兩種解釋。一是釋「金」為「五金」之金,泛指金屬,「黃」金為黃金,「白」金為銀,「赤」金為銅。一是釋「金」為銅,「黃」金為黃銅,「白」金為白銅,「赤」金為紅銅。從出土物看,楚國的金屬貨幣種類有金幣、銀幣、銅幣。據此,第一種解釋可能符合歷史實際。)。 在幣材的嚴格意義上,「金三品」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因為若就這些金屬貨幣的材料元素來分析,銅幣的材料為銅、鉛、錫。加上製造金幣的黃金,製造銀幣的白銀,則是銅、錫、鉛、金、銀五種金屬。說楚國金屬貨幣的幣材是「金五品」俱全,則更為准確。 (二)黃金在幣材中占重要地位
從文獻上看,秦、周、韓、魏、趙、燕、齊、宋、越、吳、楚諸國都有使用黃金為幣的記載。下述事實說明,相對而言,黃金在幣材中的地位,以楚國最為突出。
1.從出土的貨幣實物看,黃河流域各國的均為銅幣,可以確認是這些國家的金幣至今竟無一見(註:除楚國外,其他各國是否鑄造過金幣,至今尚難肯定。浙江紹興戰國初期墓葬中出土過金餅,其國屬未見論證。對河南扶溝等幾處出土的無印文的金幣和銀幣,部分學者認為是韓國或鄭國鑄造的。另一部分學者卻斷定為楚幣。從幣文、出土地點等多個方面確鑿證明鑄有金幣和銀幣的,唯有楚國。參見拙撰《楚國的貨幣》第135、201頁。);楚國則不然。已發現楚國金幣的地方,遍及當時楚境。在黃河流域的秦、齊等國境內出土的、可以確定鑄造國別的金幣,也是楚國的。 2.從金幣的職能看,黃河流域各國的黃金,當作為貨幣使用時,或用於朝貢、禮聘、賞賜、饋贈,作為支付手段;或用於作價值尺度;或用於作儲藏手段;用作商品交換中流通手段的僅見於《管子·輕重篇》,而此篇的著作年代,或謂春秋戰國之際,或謂戰國,或謂秦末漢初,或謂西漢前期,也有認為是西漢後期的,尚無定論。楚國的情況大不相同。黃金具有貨幣的全部職能,且大量用於商品交易。包山楚簡文書類194簡中,涉及用金的29簡,占總簡數的15%;僅用於翟穜(糴種)的有11簡,占總簡數的5.7%,佔用金簡數的37.9%。 (三)錫的作用突出
在楚國的幣材中,錫的作用突出。這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錫作為獨立的幣材。出土的楚國文物中有錫餅、鉛餅。其性質,或謂冥幣,或稱金屬塊。從《史記·平準書》記載秦統一幣制時宣布「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來看,先秦時期錫是幣材之一。這些錫餅很可能是貨幣。
2.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大。錫在銅幣中占的比重,以楚國龜貝(即蟻鼻錢。下同)為最高(其次是齊國的刀幣)。銅幣的含錫量如達6%以上,鑄造時體積收縮小,易形成(α+δ)共析體,可提高錢幣的強度,且適於澆鑄,使錢幣輪廓字跡清晰,品相優美,經久耐用(註:楚國龜貝含錫量高,含銅量也高(達70%左右),這使它的金相組織均勻,機械質地較好。龜貝錢的體形特徵是輕小,它所以能採取如此之輕的實體,如此之小的形式,能取象於貨貝(cypraea monete),主要是由於幣材中銅、錫比重大。在先秦銅幣中,楚國高錫龜貝的質量居第一位。)。
楚國的幣材在種類上多一種白銀,在結構上金和錫的地位突出。這兩個方面使楚國的幣材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種類多一點,因而更加豐富,色彩更加斑斕,更加耀眼。第二,價值含量高一些。金與銀是貴金屬,價值含量高固不待言。在賤金屬幣材錫、銅、銅中,銅的價值高於鉛,錫的價值又高於銅。因此,楚國幣材價值結構高於黃河流域各國。
楚國幣材的這些特點,是由它的自然資源、金屬采煉業技術水平與地理環境、貿易狀況決定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楚地有金、銀、銅、錫、鉛礦藏,且采煉技術甚高,故以出產這些金屬著稱。《書·禹貢》:荊、揚二州「劂貢惟金三品」;「九江納錫、大龜」。李斯上秦王書敘述秦國所用國外之材中有「江南金錫」(註:《史記》卷87《李斯傳》。)。幣材反映一國的自然蘊藏和社會生產力水平。
二、幣形:取象自然物與取象生產物
每一種貨幣必有其特定的形式。幣形是貨幣文化的外在表現。它涉及貨幣文化內含的三個層面,形象地體現出一國貨幣文化的特徵。 楚國金屬貨幣形式的特點是: (一)形狀多
1.鑄造多種金屬貨幣。黃河流域各國使用黃金為幣,但至今未見它們鑄造的金幣。由此推測,它們很可能是使用生金塊或楚國鑄的金幣(秦、齊境內出土楚國金幣,以及上引李斯說秦國使用「江南金錫」,說明了這種可能性)。黃河流域各國只鑄造銅幣,楚國既鑄造銅幣,也鑄造金幣和銀幣。
2.每一種金屬貨幣鑄造形式多樣。楚國的金幣、銀幣、銅幣都有幾種形狀。金幣的形狀有版形與餅形兩大類。銀幣有鏟形、餅形、版形三大類。銅幣有貝形、鎛形、長方形、方形、圓形五大類。這些大類中又有若乾式樣。
從現有的實物看,貨幣的種類與形狀之多,以楚為最。
貨幣種類和形狀的多樣性,是商品交換關系發育程度低情況下的產物,它帶來使用上的某些不便。隨著商品交換與貨幣交往的增多,必然會產生普遍使用的、佔主要地位的貨幣。戰國時期,在楚國的金幣、銀幣與銅幣中,使用最多的是金幣和銅幣。在金幣中,大多數是龜版形。在銅幣中,貝形的占絕大多數。版形金幣與貝形銅幣是楚國金屬貨幣中的兩種主要貨幣,它們是楚國貨幣形狀的代表。 (二)取象於外來交換品中的自然物
楚國主要金幣的形式取象於龜,主要銅幣的形式取象於貝。這不僅有出土的實物及它們演變的軌跡為據,還可以從其名稱上得到佐證。
楚之銅幣,最初形態與貨貝殼一樣,空心,有齒。後演變為實心,無齒。腹部似貝腹,背部似貝背,亦似龜背。「龜貝」之名可能由此而來。從秦在統一六國後關於建立統一貨幣制度的命令中,可以知道戰國末年各國銅貨幣的通稱是:「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註:《史記》卷30《平準書》。)。其中,「錢」指流行秦、周、韓、趙、魏、燕、齊等地的圜形銅幣。「刀」指流行於齊、燕、趙、中山等地的刀形銅幣。「布」指流行於周、鄭、衛、韓、趙、魏、燕、楚等地的鎛(錢、鏟)形銅幣。「龜貝」指流行於楚國的銅幣。古代文獻與出土文物都證明,戰國末年中國境內的銅幣就是這四種。
楚之金幣,初期的並始終佔多數的是龜版(龜的腹甲)形的。龜版簡稱版(註:韓愈:《月蝕詩效川子作》:「烏龜怯奸怕寒,縮頸以殼自遮,終令誇娥抉女出,卜師燒錐灼,滿板如星羅。」此處之板即龜腹甲。),版亦作板。故其名稱為黃金,簡稱金;又稱金版,簡稱版(板)。

❾ 先秦時期錢幣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一

你有收藏嗎?

在商和西周時期,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貨幣形態趨於成熟。除了貝類外以青銅生產的工具及青銅錠充當的金屬稱量貨幣已在流通領域中佔有主要地位。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幣出現並迅速獲得廣泛的流通。這一時期的錢幣式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空首大布的造型與青銅有關,齊和燕國的貨幣樣式類於青銅刀削。流通於不同地區的錢幣構成各自的體系,多有紀地或紀重的面文,其紀量單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貨幣體制相當復雜,當時的布幣以三晉為中心流通地區,刀幣則以齊和燕為行用中心,同時還並用圓孔錢和方孔圓錢。蟻鼻錢的流通主要以楚地為范圍。戰國晚期,由於政治地理的變化和各地經濟的交流的日益密切,各種鑄幣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原來的地域,並在形式和計量單位方面呈現逐步融合的趨勢。行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圓錢和方孔錢,是當時最為進步的鑄幣形式。秦國鑄行的圓錢,使用銖兩記重。這為以後貨幣形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先秦-秦
名稱形制特徵 參考價 文字說明

貝幣天然貝 10元使用海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產一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曾亦行使貨幣之功能;銅貝--始鑄於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時期。此當人類史上最早之金屬鑄幣。
貝幣骨貝 25元
貝幣銅貝 5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武 1300元春秋早期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按今發現,空首布尚有鉛質,以及銀質者鑄。形狀為平肩平足,附註於此不另載。鏟型,有銎。
平肩弧足空首布冊 18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南 15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 1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東周 5000元
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 3200元
斜肩弧足空首布盧氏 1050元 春秋至戰國初。周王畿地區。青銅,鏟形,斜肩,有銎。
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 1100元
聳肩尖足空首布八 4000元 春秋至戰國初。晉。青銅。起源於生產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狀,有銎。
聳肩空首布無文 2600元
釿布梁半釿 2600元 戰國早、中期,以魏國為主,另趙,楚諸地亦曾鑄有。青銅,平首,一般為圓檔方足。
釿布梁一釿 2000元
釿布梁二釿 8000元
釿布晉半釿 15000元
釿布晉陽二釿 8000元
釿布晉陽一釿 2500元
釿布安邑一釿 600元
釿布晉陽半釿 6000元
釿布虞一釿 2000元
釿布虞半釿 22000元
釿布氏半釿 22000元
布幣山陽 10000元
布幣分布 3000元
布幣四布當釿 30000元
布幣殊布當釿、十貨 1400元
銳角布公 100元 戰國中、後期,韓,魏等地,青銅,首部兩端呈銳角,平肩方足。
銳角布垂 220元
銳角布涅金 200元
布幣盧氏涅金 6000元戰國中、後期。三晉地區、燕國,青銅。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最多的一種布幣,歷年均有出土。
方足布藺 100元
方足布平陽 35元
方足布安陽 120元
方足布齊備 120元
方足布襄坪背左 80元
方足布同是 150元
方足布高都 180元
方足布奇氏 280元
方足布烏壤 300元
方足布長安 700元
方足布 550元
方足布東周 1600元
方足布右明新治 1500元
尖足布邪山 1200元 戰國中、後期,趙、燕等地,青銅。平首、聳肩,尖足。
尖足布茲氏半 150元
尖足布武安 150元
尖足布中陽 400元
尖足布商水 900元
尖足布壽陰 350元
圓足布藺、五 1300元 戰國後期,趙國,青銅,圓首,圓肩,圓檔、圓足。
圓足布離石 3000元
圓足布離石、三十五 2200元
三孔布北九門 50000元戰國晚期,趙國,青銅,由圓足布演化之別種;首與兩足部各有一小圓孔,故名。三孔布背文皆以「朱」「兩」紀重,首開「銖」、「兩」紀重製,對後世影響極大。
三孔布宋子 50000元
三孔布下專 50000元
刀幣針首刀 700元 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
刀幣尖首刀 1200元
刀幣博山博山刀 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 70元 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 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 8000元 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 250元 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刀身平直,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 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 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 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 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 400元
環錢離石 1500元戰國中後期,周王畿、魏、秦、趙等地,青銅,圓形圓孔,制古拙,而背無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錢背呈平面狀,背徑大於面徑。背緣上及穿眼肉多能觀察到范線,而錢體外緣亦能找到澆口痕跡。字文大篆,筆劃鋒勁,俊灑不羈。
環錢藺 10000元
環錢共屯赤金 15000元
環錢東周 1500元
環錢西周 1200元
環錢共 1000元
環錢半環 10000元
環錢長垣一釿 2500元
圓錢幣貝益四化 150元 戰國中晚期,秦、齊、燕等地。鉛,銅,圓形方孔,分無郭,有兩種,後世相沿之方孔圓錢定製即源出於此。
圓錢幣貝益六化 180元
圓錢幣貝益化 600元
一化方孔幣 10元
明化方孔幣 10元
兩甾方孔幣 1200元
蟻鼻錢君 800元 戰國,楚,青銅,貝形,凸形,平背,一端有孔,錢面鑄陰文。
蟻鼻錢金 200元
蟻鼻錢行 400元
文信方孔幣 5000元
半兩秦鑄(小平) 30元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初由於中央政權統一鑄幣,至末年,社稷動盪,各地方鑄、私鑄錢出焉,青銅,規范秦半兩製作精好,錢文整,挺拔,一般直徑在3.2厘米上下,重約8克左右。
半兩大型(小平) 50元
半兩秦鑄36mm 200元
兩兩秦鑄小平 600元
半兩秦精鑄傳形 500元秦並六國統一鑄幣,名曰半兩,方孔圓錢從此成為定製,古以廿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錢文半兩二字高挺,兩中人字偏下,上橫較短,半字下橫較長,據咸陽出土:徑2.3--3.8厘米,重2.8--8.1克,傳世徑3.5厘米以上者少見。
半兩秦特大型

中國歷代古錢幣參考價格表均出自: 世界同盟網

❿ 秦朝的貨幣與漢朝的貨幣有什麼共同特點

  1. 漢承秦制鑄造半兩

漢朝建立以後,因為剛剛經過嚴重的戰爭創傷,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百業凋敝,民生艱難。百姓生活困苦,購買力低下,社會能供應的生產、生活物資也不豐富。在這種情況下,秦半兩幣值過重,流通不便,不利於國民經濟恢復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漢高祖認為秦錢太重,於是允許獲得政府授權的民間人士鑄造輕小的貨幣,被稱為莢錢。莢錢面值較輕,因而流通順暢,特別適合於在特殊困難時期普遍貧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於鑄幣權下放到私人手裡,沒有形成統一嚴格的管理,導致各地所鑄貨幣形制各異,沒有統一的標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猶存,各種不同樣式、輕重的錢幣同時在市場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從,貨幣的信用度很差。


還有一部分人借鑄幣牟利,在造幣過程中摻假,隨心所欲地偷換鑄幣原材料,任意減重,大量濫造,更加重了惡錢的泛濫,加重了百姓對貨幣的不信任感。


當時,長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為了發國難財而囤積居奇,肆意哄抬物價,再加上惡錢泛濫所造成的貨幣貶值,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據《漢書》記載:「物痛騰躍,米至石萬錢,馬至匹百金」。一石米的價格竟與一斤黃金等價,而一匹馬則要百金,也就是一百萬錢,可見通貨膨脹率有多高。

漢初頒行莢錢,固然是為了方便在戰亂中喪失財產的百姓自救,另一個現實的原因則是由於漢朝開國時的六十二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裡的只有區區十五郡,其餘全部分給異姓或同姓諸侯王作為封國。

直接掌控在漢朝廷的這區區十五個郡,真正富有銅礦的地區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吳、楚之地銅山盛布。中央政府要鑄錢又缺少銅料,於是只好以「秦錢重難行」作為財政困難、原料不足的遮羞布,一面大量回收舊幣,銷毀化為鑄幣的銅材;一面鑄造耗用銅材量較少的輕錢。

當時的輕錢仍然被稱為半兩,但較之標准半兩、甚至秦二世時的減重半兩錢,重量已大大減輕。

一般認為,漢初官鑄的半兩錢,錢重只有三銖左右,僅及標准半兩錢重的四分之一。民間私鑄之錢,製作更為粗劣,錢重與官鑄錢也有差異。

即使如此,中央所鑄的輕錢仍不敷所用,於是,漢高祖又允許民間自鑄莢錢,以發掘民間潛力,藉助市場的力量自行增加貨幣供應量。

中央政府的這一舉措僅是應急之舉,雖然可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也會助長了民間盜鑄錢幣的歪風,終究不是長久的解決辦法。果然在呂後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漢朝政府終於忍無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頓混亂不堪的貨幣市場。

2.漢承秦制鑄造金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黃金正式宣布為法定貨幣。如果說秦朝由於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黃金貨幣很少,那麼到了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數量與范圍就相當可觀了。

根據20世紀以來載諸報刊的考古出土資料進行初步統計,漢代的黃金貨幣出土的報道共有26處,遍及14個省市。漢代黃金貨幣流通范圍,已遠遠超出戰國時期楚國的領域並且遍及全國。

漢代的黃金貨幣與楚國的爰金有所不同。西漢的黃金貨幣大多是餅塊形狀,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金餅40塊,呈不規則圓餅形,中心內凹,背面粗糙。經鑒定,含金量為97%,每塊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計719.4克,平均每塊有17.99克.

在滿城2號墳墓出土的29塊金餅中,黃金含量為95%的,共計438.15克,平均每塊只有15.11克,比滿城1號墓出土的金餅每塊少2.88克。

值得注意的是,滿城2號墓出土的不規則餅狀,周緣留有切割的痕跡,有的還經過錘打。很顯然,這種餅塊狀的黃金貨幣,根據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河北滿城漢墓,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墓,當為漢初的黃金貨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漢初法令規定,黃金以斤為計算單位,但河北滿城出土的黃金貨幣都在一兩左右,這可能與漢初經濟凋敝,黃金貨幣流通量較小有關。

到漢武帝時,黃金貨幣有了較大變化,那就是對馬蹄金與麟趾金的鑄造。到了漢武帝太始二年時,黃金貨幣有了比較固定的形制。

秦始皇統一貨幣時明確規定:「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而黃金則為「上幣」。 漢代政府仍然像秦朝那樣規定黃金是法定貨幣,黃金貨幣使用的地域幾乎遍及全國,這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河南扶溝縣、西安漢上林苑、江蘇盱眙南窯庄、遼寧新金縣等地出土的黃金貨幣,都有「上」字。

很顯然,這個「上」字可能與漢代稱黃金貨幣為「上幣」有關。為什麼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間,卻有這一相同的刻記出現?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上幣」是由中央政府或郡國統一鑄行,然後分散到全國各地去的。

根據以上漢代黃金貨幣出土的情況來看,考古學者初步得出如下一些結論:漢代的黃金價值與秦代相同;漢代的黃金貨幣是法定的「上幣」,流通地域較廣,但每次出土量很少;黃金貨幣以餅塊狀為主,每塊除一兩型小金餅外,大致都在一斤左右;有些餅塊狀黃金貨幣底部刻有各種記號,有的刻有斤、兩、銖的重量;黃金貨幣根據交易需要,可以任意剪鑿,分散使用。

從以上結論中可以看出,漢代鑄造的黃金貨幣仍處在比較原始的稱量貨幣階段。

3.漢承秦制鑄造五銖錢

五銖錢最開始鑄於西漢武帝元狩五年,錢重五銖,上有「五銖」兩個篆字,因此而得名。

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了圓形方孔,內外有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度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漢末年,幣制不復改變。

五銖錢流通七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


熱點內容
順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0 09:06:29 瀏覽:897
數字貨幣錢包和交易所怎麼交易 發布:2025-05-10 08:43:38 瀏覽:813
學習理財考什麼專業好 發布:2025-05-10 08:43:00 瀏覽:446
長期股權投資出售時如何繳稅 發布:2025-05-10 08:38:37 瀏覽:686
基金估值排行榜哪個好 發布:2025-05-10 08:33:28 瀏覽:823
三隻股票退市整理交易 發布:2025-05-10 08:27:14 瀏覽:576
如何操作股權代持 發布:2025-05-10 08:26:40 瀏覽:758
新湖期貨有上交多少股期權 發布:2025-05-10 08:13:01 瀏覽:637
淘寶網股權拍賣後如何過戶 發布:2025-05-10 08:12:31 瀏覽:968
杭州華僑貨幣兌換有限公司怎麼樣 發布:2025-05-10 08:08:08 瀏覽: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