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貨幣數量如何計算
㈠ 貨幣數量公式
MV=PT。
1911年,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系》中提出現金交易方程式。指出,在商品交易中,買者支出的貨幣總額總是等於賣者收入的貨幣總額,如以M代表貨幣供應量,以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以P代表物價水平,以T代表社會交易量,則:
MV=PT
費雪認為M由現金和活期存款組成,因而:
M = M1 + M2
V = V1 + V2
(1)基礎貨幣數量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以研究貨幣在經濟運行中是否發揮作用的貨幣主義學派被稱作「現代貨幣數量論」。這一學派的最傑出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他在1956年發表了《貨幣數量論:一種新表述》一文,提出了純貨幣需求理論,即現代貨幣數量論。
現代貨幣數量論試圖用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來重新表述貨幣數量論,它不考慮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而只是象劍橋學派那樣設定貨幣具有效用,然後考察什麼因素決定人們想要持有貨幣的多少。其貨幣
需求函數可以表述為:
(M/P)d=f(r,Yp,h,ze,u)
其中,M/p是實際貨幣需求,r是一組收益率,如債券利率和股票市場收益。YP是永久性收入,h是人力資本對非人力資本的比率,ze是預期通貨膨脹率,u是一個混合變數,它反映了嗜好和偏愛的變動。
㈡ 如何計算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
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2)基礎貨幣數量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
作為中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應量的概念變得模糊,許多國家選擇利率作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一是可測性強,二是可控性強,三是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高。
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
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宜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應以其他金融變數作為中介目標。
其理由,一是認為基礎貨幣投放難以控制和貨幣乘數不穩定,從而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較差並且下降。
二是說中國貨幣流通速度下降,短期貨幣需求函數不穩定,貨幣量與物價和產出的相關性被削弱,因而貨幣供應量已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其實,貨幣乘數具有較強的可預測性。由於基礎貨幣基本上是可控的,因而完全可以認為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即在預測貨幣乘數的基礎上調控基礎貨幣,從而調控貨幣供應量。就可控性而言,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也是有效的。
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貨幣供應量也具有可控性,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㈢ 關於貨幣銀行學中的基礎貨幣理論的計算題。
關於貨幣銀行學中基礎貨幣理論的計算題如下:
1、(面值 1000 元、期限 5 年、年利率 10%的債券,每滿一年付息一次。假設某投資者在發行滿 2 年時以 1060 元購入並持有到期。試計算該投資者的單利最終收益率。
2、(某公司發行債券面額為 1000 元,期限為5年,票面利率為 10,(單利計息),現以 960 元發行價格向社會公開發行,求:
(1)投資者在認購債券後到期滿時可獲得的當前收益率;
(2)若投資者在認購後持至第 2 年末以 990 元市價出售,求該持有者持有期的收益率;
(3)投資者在認購債券後到期滿時可獲得的到期收益率。
3、(某投資者平價購入一張面額為 1000 元、期限為 2 年、年利率為 10%單利)、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的債券,離到期日還有整 2 個月時向銀行貼現,問:
(1)該債券到期的本利和為多少元,
(2)若年貼現率為 8%,銀行貼現付款額為多少元,
(3)若銀行貼現後持有這張債券至到期日,則銀行實現了多高的年收益率,
4、(期限 9 個月的貼現債券,面值 1000 元,發行價格 970元,其單利最終收益率是多少,
5、現值與期值計算舉例:假設某種投資的復利年收益率為 10%某投資者連續 5 年每年年初投入10000元,問 5年後收回的投資總額是多少元,
拓展資料:
1、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2、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3、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4、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5、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
㈣ 貨幣供給量是如何計算的
貨幣供應量 = 貨幣乘數×基礎貨幣=(超額存款准備金率+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超額存款准備金率+現金-存款比率)
貨幣供應量Ml與M2,Ml是狹義貨幣,M2是廣義貨幣。貨幣供應盆一般與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有關,通過貨幣政策進行調控。但這一因素對股票市場趨勢的影響比較復雜,既有刺激股票市場的作用,又有壓抑股票市場的作用。
(4)基礎貨幣數量如何計算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過多增加貨幣供應造成的。貨幣供應盆與股系價格一般呈正比關系,貨幣供應t增大使股票價格上升。反之貨幣供應最縮小則使股票價格下降,特殊情況下又有相反的趨勢。
Ml增長率大於M2,表示貨幣供給在由流動性較低轉向流動性較高。貨幣供應量意味著投資者在自由運用進行投資金充裕而趨於上漲。當MI的增長率低於M2H寸,表示貨幣供給從流動性較高的資產轉向流動性較低的資產,投資者傾向於定期存款。投資標的將可能因為流動性趨緊而下跌。
㈤ 什麼叫做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 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 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現代中央銀行建立不依靠財政注資和資產擔保,貨幣發行機構和政府都沒有對貨幣提供資產擔保,貨幣發行實際不具有信用證的特徵,因此中央銀行經營實際等於負債經營,中央銀行的負債規模實際取決於執行流通功能所需要的規模,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實際是中央銀行負債業務的衍生)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現代商業銀行經營不依靠基礎貨幣也能通過發行或有負債的信用證衍生工具也能大量創造貨幣信用;在金融周期流通過程中,商業銀行通過發行金融創新工具,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實際不受貨幣政策和貨幣供給制約,商業銀行的最終負債規模取決於商業銀行的凈資產規模和風險經營能力)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㈥ 央行每季度公布的基礎貨幣數據怎麼計算
我國央行基礎貨幣的投放方式主要有三種:財政赤字、信貸投放和外匯占款。一般來講,商業銀行信貸投放不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增加基礎貨幣的方式只有央行再貸款,不過歷史上曾發生過因央行體制漏洞造成的貨幣創造和擴張。1980年以前解決財政赤字問題的途徑是央行發行貨幣;1984年以後,通過信貸擴張投放基礎貨幣;2000年以後,外匯占款巨額增長導致基礎貨幣的被動增加。今年前7個月儲備貨幣增量僅為887億元,外匯占款增量僅為2988億元。基礎貨幣增長緩慢致使銀行間資金偏高,這也許是近期股債雙熊的原因。QE3出台後,外匯占款增量將會好轉,但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結構發生改變、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等背景下,未來外匯占款的增量不宜過度樂觀。
㈦ 誰給解釋下什麼叫"基礎貨幣量"
基礎貨幣分為兩部分:C,R 即流通中的現金與銀行的存款准備金。
基礎貨幣量就是兩者相加。
㈧ 如何計算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 =現金+活期存款
㈨ 跪求這個計算,基礎貨幣,原始存款,狹義貨幣乘數,現金漏損率以及超額准備金率
基礎貨幣900,原始存款5100,狹義貨幣乘數150,現金漏損率0.02,超額准備金率300億元。計算方式:
基礎貨幣B=100+800=900,原始存款=100+5000=5100
現金漏損率c=100/5000,狹義貨幣乘數=100+5000/100=150
法定活期存款准備金率為10%,活期存款余額D為5000億元,所以法定存款准備金為500億元,因此,超額存款准備金為300億元。
超額准備金率=300/5000.
基礎貨幣=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社會公眾手持現金
原始存款=法定準備金+超額准備金+銀行系統的庫存現金。
貨幣乘數的基本概念
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以基礎貨幣的倍數關系,簡單說,貨幣乘數是一單位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貨幣乘數的大小決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存在著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即所謂的乘數效應。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准備金—存款比率決定。
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向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准備金—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准備金與存款之比,准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貨幣乘數的計算公式
完整的貨幣乘數的計算公式是:m=(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金率、超額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貨幣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m=M/B=(C+D)/(C+R)=(Rc+1)/(Rd*D+Rt*T+E+C)*DM=C+DB=C+RRc=C/D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B為基礎貨幣;Rt為定期存款准備率、T為定期存款、E為超額准備金、D為存款貨幣、C為流通中的現金;R為存款准備金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