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曲線由什麼決定
『壹』 什麼是貨幣供給函數
在凱恩斯經濟學里,貨幣需求事實上=流動性偏好,貨幣有很多定義,在這里「貨幣需求」是特指紙幣的需求。也就是平時人們口袋裡家裡留著的錢還有銀行里為了保證顧客取錢等需要所准備的紙幣的總和。人們平時帶錢有什麼好處呢?主要是方便,稍微帶多一點,不需要經常跑銀行去取錢。但是錢放在銀行裡面會生利息(注意,這個利息是名義利率),帶在身上不會生利息,所以相比錢存在銀行里,錢帶在身上會損失名義利率產生的利息。人們平衡這兩方面因素,決定身上帶多少錢。
顯然,名義利率越高,錢帶在身上每天損失就越大,所以貨幣需求就會比較低。這個事情只和名義利率有關,和實際利率完全沒有關系。比如通貨膨脹率為20%,名義利率為20%,實際利率是0。相比紙幣放在銀行,人們帶100塊錢在身上還是會每年損失20%。
『貳』 什麼是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曲線表明了價格與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所有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取決於它們在提供這些產品時所得到的價格,以及它們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所必須支付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費用。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狀態。
基本定義
總供給(Aggregatesupply)是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總產出),它描述了經濟社會的基本資源用於生產時可能有的產量。一般而言,總供給主要是由生產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勞動與資本)的數量和這些投入組合的效率(即社會的技術)的決定的。
總供給函數(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是指總供給(或總產出)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出(或總收入)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示為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曲線(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價格與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所有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取決於它們在提供這些產品時所得到的價格,以及它們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所必須支付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費用。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狀態。各派經濟學家對總供給有不同的分析。這里,我們只從說明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角度,對總供給曲線進行簡單說明。
總需求曲線是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依存關系的曲線。所謂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下降;當價格水平下降時,國民收入水平就上升。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其機制在於:當價格水平上升時,將會同時打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在貨幣市場上,價格水平上升導致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使LM曲線向左移動,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在產品市場上,一方面由於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資需求下降(即利率效應),總需求隨之下降;另一方面,價格水平的上升還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以及該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從而使人們的消費需求下降,該國的出口也會減少、國外需求減少,進口增加。這樣,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總需求水平就會下降。
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反映價格水平變動一定幅度使國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變動多少。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越陡,則LM移動時收入變動就越大,從而AD曲線越平緩;相反,LM曲線斜率不變時,IS曲線越平緩(即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越敏感或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則LM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動越大,從而AD曲線也越平緩。
當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政府支出擴大,或擴張性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則向左下方移動。
『叄』 簡述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凱恩斯認為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因為貨幣最富有流動性,它在任何時候都能轉化為任何資產。利息就是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性的報酬。
利率因此為貨幣的供給和貨幣需求所決定。凱恩斯假定人們可貯藏財富的資產主要有貨幣和債券兩種。
利率決定於貨幣供求數量,而貨幣需求量又是基本取決於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如果人們偏好強,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就增加,導致貨幣的需求大於貨幣的供給時,利率上升。
反之,偏好弱時,對貨幣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動性偏好曲線與貨幣供給曲線共同決定的,貨幣供給曲線M由貨幣當局決定,貨幣需求曲線L=L1+L2是一條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線越向右越與橫軸平行。
(3)貨幣供給曲線由什麼決定擴展閱讀:
在凱恩斯之前,主導經濟理論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自由放任經濟學說,又稱傳統經濟學。這種學說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認為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經濟都能通過價格機制自動達到均衡;商品的價格波動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資本的價格——利率的變動能使儲蓄與投資趨於均衡。
勞動力的價格——工資的漲跌能使勞工市場供求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因此,一切人為的干預,特別是政府幹預都是多餘的。
什麼也不管的政府是最會管理的政府,應該信守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只會破壞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反而引起經濟的動盪或失衡。
『肆』 決定貨幣供給的主要變數是什麼它們分別由哪些集團所掌握
決定貨幣供給的主要變數及掌控者有:
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由央行掌控。
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由央行掌控。
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由商業銀行掌控。
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由企業和居民所掌控。
其中對貨幣供給的主要控制著是中央銀行,其供給基礎貨幣的主要途徑有:
1、變動其儲備資產,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或貴金屬;
2、變動對政府的債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買賣政府債券
3、變動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業務或發放再貸款
『伍』 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曲線決定的不是物價水平P嗎,怎麼會是實際利率
因為在貨幣理論中,利率就是貨幣供給的價格,利率高說明流動性下,供給少,需求大,所以要增加供給;相反,利率低,供給多,需求少,所以要減少貨幣供給。
『陸』 貨幣供應量是什麼決定的
總的來說就是貨幣的需求決定貨幣的供給,但是貨幣的需求又是又以下以下方面的的需求引起的
1社會需求
2利率水平
...
...
與商品流通次數..銀行利率有關..最根本的應該是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關..還有物價水平.
第三節 貨幣需求
一、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貨幣需求是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保存財富的數量。影響人們持有一定量貨幣的因素主要有:
1、人們的實際收入
人們需要貨幣,首先是為了開支。而人們支出水平高低取決於他們的收入水平。實際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貨幣數量也越多。可見,貨幣需求是和實際收入水平同方向變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貨幣量,持幣量在實際收入Y中的比率為k,則Md=kY。
2、商品價格水平或價格指數
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商品。因此,人們需要的貨幣實際是需要貨幣具有的購買力,或貨幣能買到的商品數量。如果某人原來持有l000元貨幣,現在若所有商品價格上升了一倍,則現在他必須持有2000元才能買到原先數量的商品,如果仍只有l000元,則他只能買到原來商品數量的一半。可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為了保持原先持有貨幣的購買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義貨幣量必須相應增加。一定數量名義貨幣需求除以價格水平稱之為實際貨幣需求量。若用md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量,用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用P表示價格水平或者說價格指數,則md=Md/P。
3、利息率
每個家庭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總是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決定他所擁的那筆財富的形式。他們也許想以擁有一定數量貨幣來擁有這筆財富,但如果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的比例越大,則以其他形式(如證券、實物資產等)擁有財富的比例就越小。以這些其他形式擁有財富會給他帶來收益,例如,以房地產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租金,以債券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利息,而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則會喪失這種收益。這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若某人有價值1萬元財富,如購買債券或股票,則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紅利收入。為方便起見,假定把所有非貨幣資產統稱為債券,則債券年利率為10%時,手持10000元貨幣一年的損失或者說機會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為5%時,持幣一年成本即為500元。顯然,利率越高,人們越不願意把很多貨幣放在手中,或者說對貨幣需求量就越小。這就是說,貨幣鋪求和利率是反方向變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實際需要的貨幣與利率的關系可表示為md=-hr。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可用下述三個動機加以說明:
第一、交易動機(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交易或者說支付。就個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經常需要支出,為購買日常需要的生活資料,他們經常要在手邊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就廠商而言,他們在取得貨款以後,為應付日常成本開支,如購買原材料或發放工資獎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貨幣。
第二,預防動機(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應付不測之需。無論個人還是廠商,盡管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總有一個大致估計,但這種預測不一定完全合乎實際,遇到不測之需是常事。為此,人們總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幣以防萬一。
第三,投機動機(the speculative motive),指由於未來利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產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需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因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人們暫時不用的財富,可用貨幣形式保存,也可買進債券以取得利息,債券價格和利率相聯系。假定一張每年取得10元利息的債券,價格為100元時,利率就是10%;價格為200元時,利率就是5%。當現行利率過高,即債券價格過低時,人們估計利率會下降,即債券價格會上升,於是,他們就會放棄貨幣,買進債券,以待日後債券價格上升後再賣出以獲利。這樣,對貨幣需求就會下降;反之,利率過低即債券價格過高時,人們會認為買債券有很大風險(因為其價格估計會跌),於是對貨幣需求就會增加。這種為避免資產損失或增加資產收益而及時調整貨幣和債券數量結構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和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這種投機性貨幣需求還存在兩種極端形式:一種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時,投機性貨幣需求為O;另一種是當利率降低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點時,投機性需求會變得無限大,即人們手邊不管有多少貨幣,都不肯去買債券。這種情況,被凱思斯稱為流動性陷阱。貨幣投機需求與利率反方向變動,與上面所說貨幣需求因持幣成本提高而下降是一致的。
二、貨幣需求函數
貨幣需求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稱為貨幣需求函數。貨幣需求函數可用公式表示為:
如下圖所示,貨幣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量(Md/P)隨利率下降而增加,L2位於L1之右,表示L2是和收入Y2相對應的貨幣需求函數,L1是和收入Y1相對應的貨幣需求函數,Y2>Y1,因在同樣利率水平r1時,貨幣需求Md2/P>Md1/P。當利率降低到r2時,貨幣需求成為無限的,因而貨幣需求曲線成水平狀。
三、貨幣市場均衡
當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時,貨幣市場就達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場上,價格調節著市場的供需;在貨幣市場上,利率起到與價格相同的作用。由於貨幣供給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貨幣市場時,通常把貨幣供給看成一個既定的外生變數,以Ms代表貨幣供給。這樣,貨幣市場的均衡即通過利率調節貨幣需求以達到某個給定的貨幣供給。
Ms=Md=(ky-hr)P
實際的貨幣供求相等時,貨幣市場就達到了均衡。在一定的價格和國民收入水平下,貨幣需求曲線L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曲線,它隨著利率的增加而減少;外生的貨幣供給不受利率變化的影響,是一條垂直於橫軸的直線。在利率r0的水平下,Ms/P=L(r1,y),市場達到了均衡。
例如在r1的利率水平下,個人和企業所願意持有的貨幣量超過了貨幣供給量,人們對貨幣有了一種過度需求。每個人都想把手中的債券拋出換成貨幣。然而,當經濟中貨幣與債券總供給量一定的時候,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按r1利率水平下的債券價格售出自己的債券,有人不得不以低價出售。這樣,在債券市場上,債券的價格開始下降,即利率水平開始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於是人們開始減少希望持有的貨幣量。貨幣需求沿著流動性偏好曲線即貨幣需求曲線工向左上移動而減少,直到利率上升到經濟中沒有人再願意出售債券換回貨幣。於是,貨幣需求就等於貨幣供給。
在r2的水平,人們所持有的貨幣量超過了他們願意持有的水平,於是人們開始把多餘的貨幣用來購買債券。對一定量的債券總供給,每個人都想買債券時,總有人要出高價才能買得到。債券的價格就會被抬高,即利率水平開始下降。人們開始願意增加一些手中持有的貨幣。利率下降直到經濟中不再有人願意購買債券時,經濟的貨幣需求就重新等於貨幣供給。
當市場的實際貨幣供給量或者貨幣的實際需求由於利率以外的因素發生變化時,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就會受其影響而改變。在一定的貨幣需求狀況下,當中央銀行決定增加貨幣供給量,或是在一定的貨幣供給水平下,價格水平下降時,實際貨幣供給曲線都會向右移動。均衡利率水平從r0下降到r1。反之當實際貨幣供給減少時,利率水平就上升。如果經濟的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上升,這就增加了人們在每一個利率水平下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曲線就會向右移,均衡利率從即上升到r2。反之,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下降時,均衡利率就會因此而下降。
『柒』 貨幣供給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是一個由內在諸因素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復雜綜合體。為說明問題,它的組成可用以下三個層次剖析:
1.調控主體。
整個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主體有三個:一是中央銀行,二是商業銀行,三是非銀行經濟部門。
依據各主體的不同功能,我們不妨把中央銀行稱之為發動主體,因為由中央銀行供應給商業銀行基礎貨幣(也稱始初貨幣)的多少,決定整個調控機制運轉的規模。這里,它是以最後貸款者的身份出現的。把商業銀行稱之為放大主體,因為中央銀行將基礎貨幣貸入商業銀行後,通過商業銀行系統內的倍數放大效應,會創造出多倍於始初貨幣的存款貨幣,以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這里,它是以直接貸款者的身份出現的。把非銀行經濟部門稱之為目標主體,因為由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始初貨幣隨即在商業銀行系統內產生倍數放大效應的整個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向非銀行經濟部門供應適量的貨幣,當然不能否認非銀行經濟部門的行為對整個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運轉的影響作用。
2.基本因素。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3.若干金融變數。
具體指:法定存款准備比率、超額准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現金比率等,這些因素共作用於倍數放大效應。
這里:(1)法定存款准備比率是指商業銀行按規定繳存中央銀行的那部分存款同所吸收存款之比;(2)超額准備比率是指商業銀行保有的不運用於其資產業務的准備金與活期存款之比;(3)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4)現金比率是指非銀行經濟部門所持有的現金與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諸金融變數中,受制於中央銀行行為的是(1);受制於商業銀行行為的是(2);受制於非銀行經濟部門行為的是(3)和(4)。
必須說明,以上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組成,只是從靜態角度加以考慮,如果將時間變數和利潤因素引入,其實際運轉過程就更為復雜。
『捌』 為什麼政府增加貨幣供給LM曲線會右下方移動
LM曲線橫坐標為收入Y,縱坐標為利率R,政府增加貨幣供給,一方面市場上資金增加了,利率自然就會下降,也就是LM曲線縱坐標往下移動;另一方面政府增加了貨幣供給,意味著人民的收入也會增加(你可以這樣理解,政府投入的錢過多了,導致通貨膨脹,工人要求提高工資,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去雇傭工人),也就是LM曲線向右邊移動。綜上,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
補充資料:
LM曲線是所有滿足貨幣市場上的均衡所需的收入與利率水平的組合點的軌跡。由於在給定的貨幣供給下,收入水平的上升增加了貨幣需求量,因此必須通過利率的上升,造成貨幣的投機性需求的下降,才會恢復貨幣市場上的均衡,所以LM曲線是正斜率的。LM曲線的斜率主要取決於貨幣需求相對於收入和相對於利率的彈性之比,貨幣需求相對於收入的彈性越小,相對於利率的彈性越大,則LM曲線就越平坦。LM曲線的移動是由貨幣供給的外生性變化和自發性貨幣需求的變化所引起的。凡是在LM曲線右方的點都表示貨幣市場上存在過剩需求,而在LM曲線左方的點都表示貨幣市場上存在過剩供給,只有在LM曲線上的點才剛好滿足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的要求。
(1)它的斜率為正,這表明LM曲線一般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一般來說,在貨幣市場上,位於LM曲線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都是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的非均衡組合;位於LM曲線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都是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的非均衡組合;只有位於LM曲線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才是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的均衡組合。(m=M/P,即實際貨幣供給是由名義貨幣供給M和價格水平P決定的)
(2)貨幣供給變動將會引起LM曲線左右移動。當貨幣供給增加時,要使貨幣需求等於供給,需求也要增加;貨幣需求增加的前提是收入增加或者利率下降。如果利率不變,則收入增加;如收入不變,則利率下降。這都意味著LM曲線右移。
(3)價格水平的變動也會引起LM曲線移動。因為價格水平變化導致真實貨幣存量變化。價格水平上升意味著真實貨幣量減少,導致LM曲線將會左移,反之則右移。
『玖』 貨幣供求曲線與貨幣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的利率是什麼
市場均衡利率。
當貨幣供給曲線和貨幣需求曲線交叉時證明貨幣的供給和需求達到平衡,不多不少。那麼這樣通過市場行為達到的利率就是市場的均衡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