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政府調節貨幣政策
① 分析政府是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經濟的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
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14、貨幣政策的內容是什麼?如何運用貨幣政策來調節宏觀經濟?
答:(1)貨幣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以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平衡的一種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
(2)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刺激需求的增加。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抽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分別採取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衰退期間,一般要通過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過熱時,要通過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抽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來抑制需求的過快增長。
② 政府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宏觀經濟
1、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減少,貨幣量減少。
2、公開市場業務。政府向市場發放公債,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投資減少,貨幣量減少。
3、准備金率。提高准備金率,貨幣創造乘數下降,產生的貨幣減少。
4、道義勸告。中央銀行憑借自己的威信,在經濟過熱時勸告商業銀行減少貸款,降低通貨膨脹。
③ 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手段有哪些
法律分析:宏觀調控手段分為: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法律手段則是指依靠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其特點為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
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④ 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比較嚴重時,如何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調節
抑制經濟過熱可以通過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調高存款准備金率、加息等方法,但各種方法在使用時的偏向不同。
經濟過熱可以分為"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和"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由於居民消費旺盛而導致的經濟過熱稱為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投資推動型經濟過熱",亦即"過度投資",它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第一,投資項目完工後,生產的產品沒有預期的市場需求,產品大量堆積,資金無法收回,導致生產資料的嚴重浪費。在這個層面上的"過度"指的是投資相對市場需求過度。
第二,投資規模鋪開的過大,以至於超過了財力負擔能力,使得投資不能按預定計劃完成,無法形成預期的生產能力。這個層面上的"過度"是投資規模相對於財力負擔的過度。
當經歷了長時期的良好的經濟增長及經濟活動後,消費者增加的財富所帶來的高通貨膨脹水平和過度的無效投資造成生產能力過剩,最終阻礙經濟的增長,並導致經濟衰退。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率通常是經濟發展過熱的第一個跡象。因此,各國政府和央行通常會提高利率,以試圖降低金融開支和借貸。
經濟過熱發生時,其生產能力無法跟上日益增長的總需求。這是普遍的特點是一個不可持續的高比率的經濟增長速度。經濟處於景氣時期往往是經濟過熱的特色。
經濟過熱的具體表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連續幾年明顯快於GDP的增長,是經濟過熱在一個方面的重要反映。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升太快。產能過剩、產品積壓。
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資源消耗高、浪費大問題,加劇了環境保護的壓力,也是經濟過熱在一個方面的重要表現。
⑤ 政府應該如何運用貨幣政策來進行調節宏觀經濟的運行呢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⑥ 國際收支失衡時,政府可採取的調節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一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啟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運用
作為以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調節重要手段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單一政策對單一目標的調整會引起另一目標的變動,如用緊的財政政策調節國際收支時,由於企業負擔的增加而使經濟發展的動力減小,影響國內經濟增長等,所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使用各有側重,往往配合運用。
4.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為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5.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可分為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⑦ 在不同時期,政府應如何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經濟
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以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刺激需求的增加。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抽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為特點,目的在於抑制需求的增加。政府可以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分別採取不同的貨幣政策。在經濟衰退期間,一般要通過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擴大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增長;在經濟過熱時,要通過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抽緊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來抑制需求的過快增長。
⑧ 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一、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8個方面:
1、控制貨幣發行;
2、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3、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4、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5、調整再貼現率;
6、選擇性信用管制;
7、直接信用管制;
8、常備借貸便利。
二、貨幣政策主要作用如下:
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