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儒林外史中使用的貨幣單位是什麼

儒林外史中使用的貨幣單位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7-09 04:38:30

『壹』 古代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1兩白銀=現在的人民幣200元.

請看:

一、

1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2 、金屬價格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3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2元

4、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a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b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c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d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5 驗證,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當官的,哪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二、 古代的金銀銅等貨幣的購買力一直是個令人感興趣的話題。這部閑話水滸也將宋代的貨幣轉換成今天的人民幣以符合現代語境。無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貨幣的專家,要完全精確的換算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字,讓讀者可以有個基本的概念。

在討論古代貨幣的時候通常都會用上這么個假設,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

雖然金銀銅的相互兌換率一直在浮動中,但這個假設基本上應該是合理的。當代宋史專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飛新傳》的第7章「克服襄漢」一章中,曾經提到朝廷在給岳飛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為獨立的貨幣使用」。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必須先提一下兩位名家的方法。黃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國大歷史》中基本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他基本是依據1兩金=10兩銀= 10貫這個假設,而以國際金價來推算1貫銅錢今天的價值的。。先生在他的《潛規則》一書中則是同時使用了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給出了兩個數字。而。先生偏重於取由米價換算出來的那個數據。

1)黃金基準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

2)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 因此取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

好了,大家的觀點也看完了,看看我的意見吧:

按下面的公式比較合適,當然我也要說這不是學術觀點,不過這位「無齋主義」卻也有理有據,還很謙虛,精神可佳。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1石米=1兩白銀

照這個公式可以算出十萬雪花銀為2000萬人民幣!!!shit!「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話裡面的「清」字到底代表的是「清朝」還是「清廉」學界也爭論不休。但我同意清朝和清廉的說法,單純說這個「清」字代表「清廉」我不認可,原因是此語出處為《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是清朝人,這部諷刺小說有「影射」的意思。清朝的知府每年俸祿為105兩,養廉銀為4000兩左右,二者合之其合法收入三年不過12300多兩,加上國家發的福利和獎金,約為一年3萬左右白銀,這樣三年下來,知府老爺靠單位合法收入就有十萬雪花銀,所以都想著做官,做官這塊的收入是不少,有點像現在的公務員熱了!

『貳』 一兩銀子等於幾錢等於幾分《儒林外史》中說周進每天交二分銀子作伙食費,而他的年薪是十二兩銀子,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叄』 「算」是不是古代錢幣的單位它和「錢」的換算關系是什麼

「算」不是古代錢幣的單位

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從竹,從具。「竹」跟算籌有關,「具」表示齊備。本義:計算)
2. 同本義 [calculate;figure]
算,數也。——《說文》
無算爵。——《儀禮·鄉飲酒禮》
親則月算如邦人。——《儀禮·喪服記》
明衣不在算。——《儀禮·士喪禮》
有算為之節文也。——《禮記·檀弓下》
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只恐把鐵棍子打完了,也算不到這筆帳上來。——《儒林外史》
3. 又如:算還(結算支付);算盡鎦銖(極微小的數量也要算);算來(計算起來);算刻(猶計算);算定(經過計算而確定或斷定);算程(計算路程)
4. 推測;料想 [reckon;suppose]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宋· 姜夔《揚州慢》
我算你今天一定會來
5. 又如:算來(推測起來);算應(算定;料定)
6. 作數,承認其有效力 [include;count]
你算是個甚麼東西?——《儒林外史》
7. 又如:說了算
8. 歸;屬於;當作;認作 [regard as;take as]
你也算貧賤之交了。——《紅樓夢》
9. 又如:功勞算你的;算作(當作);算事(應作的頭等大事)
10. 征稅。亦指征稅計錢多少的單位 [tax]。如:算事(丁賦及徭役);算賦(漢代對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稅);算商(向商人征稅)
11. 算命;算卦 [tell fortunes]。如:算五行(算命。將人出生的年、月、日、時,按天干、地支依次排成八個字,再用本干支的五行生剋來推一生的命運)

〈名〉

1. 計謀;謀劃 [plan;scheme]
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之所亡,若何?——《列子·力命》
薦勛祖廟,享號 中宗。算計見效,優於 孝文。——《後漢書· 崔駰傳》附崔寔《政論》
2. 又如:算計弗通(考慮不周;謀劃失誤);算度(分析,判斷);算略(謀略);算劃(計劃,謀劃);算部(指壽命);算發(年齡不大而白發多)
3. 數目;數額 [number]
人畜無算。——《交史·崔浩傳》
4. 又如:運算元(算籌。常用以計數或占卜);運算元般(如同算籌丟在桌上一般);算籌(舊時計算數目所用器物之一種,其制甚古,以竹木或厚紙等為之,上記數字,用以布算);算祿(壽數和祿位)
5. 通「筭」。計算用的籌碼 [chip]
一人執算以從之。——《儀禮·鄉射禮》
算,長尺二寸。——《禮記·投壷》
6. 又如:運算元(竹製的籌);算囊,算袋(舊時百官貯放筆硯等的袋子);算器(貯放算籌的器皿;竹器)

『肆』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出處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最早出現在宋朝,並在明朝的話本中多有出現。句中的「清」,非為「清朝」之「清」,而為「清廉」之「清」。在明朝時期均無史書記載有這個話,在清朝《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卻出現了這句話。

(4)儒林外史中使用的貨幣單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對古代貪官的一種譏諷。其中這句話有多種解釋。

1、一種解釋是:初做官的人一開始是想做清官的,但清了三年之後由於受了官場腐敗的同化,實在熬不住了,便開始大撈起來。

2、一邊做「清」知府,一邊撈銀子,我看這種解釋頗可取。這樣乾的人,也較多些。這類貪官白天做大報告,給下屬發指示,或是在什麼會上做長篇發言,以及到基層去表演「關心群眾」,乃至給小學校、工廠、商店、部隊題詞,當然都是「反腐敗」不離口,「講廉潔」不離手。

3、十萬兩銀子對於官場上的「初道」者來說,似乎使小貪官眼睛一亮,流一點口水。

4、僅僅當了「三年知府」,僅僅撈了「十萬銀子」,就露了餡,被「咔嚓」了。

『伍』 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是指清朝的知府還是指比較清廉的知府

比如有人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宋代,所以「清」指比較清廉,因為當時不可能有清朝。這個回答便是錯誤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不可能出現在宋代。理由有三:

1、宋代的知府很少,而且宋人習慣將知府稱為「知某某府」,很少會直接地簡稱為知府。2、宋代的主要貨幣是銅錢與紙幣,習慣以文、貫為貨幣單位,極少會說「十萬雪花銀」。3、檢索宋代文獻,找不到任何一句類似「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以為「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最早出現在宋代的人,大概是受了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的誤導,因為劇中宋慈就說了一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但這一細節完全是編劇胡扯的。

可以推測,「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成為流行語的時代,必須具備兩個特點:1、白銀是常用貨幣;2、知府是常見的官銜。符合這一特點的只有明朝與清朝。

晚清時,湖南有一首形容縣官收入的民諺說:「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可見一個縣官一年期的權力收益大致在二萬至四萬兩銀之間。三年積下來,也有十萬兩了。而知縣,那是知府的下級哦,知府的官更大,權力也更大,所以不貪不濫,三年撈到十萬兩銀是完全可以的,絕對沒有問題的。

學者張仲禮先生曾對清代官員的額外收入作過估算與統計,按張先生的研究,一個清代的知府,每一年的額外收入加上養廉銀(清代官員的正式俸祿只是零頭,大可略去不計),大約是5.5萬兩銀,三年下來,也超過15萬兩銀了。

『陸』 誰可以告訴我關於古代貨幣價值的一些常識

我們常常看到古裝戲里用銀兩做錢的單位,那麼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呢?我也很想知道,於是到網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過,這里聲明,筆者不是學歷史的,只是利用從網上查到的講歷史的文章,做一個大致的推算,獲得一個感性認識罷了。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

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
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再有:「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
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
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
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1、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2、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3、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4、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5、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
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
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
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
。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
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參考資料:http://61.167.57.95/bbs/printpage.asp?BoardID=8&ID=938

『柒』 為什麼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這是清代流傳很廣的一句話,以此來概括地方府州縣官的大體收入情況。由清代官吏俸祿制度知,作為四品官的知府每年俸祿為105兩,養廉銀為4000兩左右,二者合之其合法收入三年不過12300多兩,那麼怎樣會有十萬雪花銀?而且還是清正廉潔的知府,貪贓的知府又能有多少收入呢?這就要從陋規說起。

清人馮桂芬分析得更加直白,他認為當時官吏廉與不廉的區別僅僅在於「廉者有所擇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羅致,結拜師生、兄弟以要之。」此諺的原意是:即使是不貪贓枉法的清廉知府,一任三年下來,僅例所應有的各項陋規收入也有十萬兩銀子的進項。如果是黑心貪黷的知府,那就不知要撈多少了。後來此諺的含義擴大為:即使是政聲清廉的官員,也要撈上成千上萬兩銀子,至於貪官就更不用說了。

『捌』 1150克是多少斤

依題意列式計算1150÷500
解題思路:應用題中關鍵詞為平均一般都是使用除法,使用倍數一般都是使用乘法,比誰多或者比誰少一般都是使用加減法,根據關鍵詞進行應用列式
解題過程:

1150÷500=2.3

答:1150克是2.3斤

(8)儒林外史中使用的貨幣單位是什麼擴展閱讀$豎式計算-計算結果:將被除數從高位起的每一位數進行除數運算,每次計算得到的商保留,余數加下一位數進行運算,依此順序將被除數所以位數運算完畢,得到的商按順序組合,余數為最後一次運算結果
解題過程:
步驟一:1150÷500=2 余數為:150

步驟二:1500÷500=3 余數為:0

根據以上計算步驟組合結果為2.3

存疑請追問,滿意請採納

『玖』 古代一百兩黃金等於多少兩銀子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侗曜嫉姆嬌淄��?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熱點內容
2021年美國股市有多少只股票 發布:2025-05-14 23:26:45 瀏覽:401
期貨多少錢一斤怎麼算 發布:2025-05-14 23:22:52 瀏覽:494
股市賬戶可取金額如何設置 發布:2025-05-14 23:07:04 瀏覽:310
非洲金融市場怎麼樣 發布:2025-05-14 23:05:16 瀏覽:998
股票交易數字27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22:56:04 瀏覽:267
300354股票歷史交易記錄 發布:2025-05-14 22:53:07 瀏覽:348
期貨怎麼保本保證收益 發布:2025-05-14 22:38:34 瀏覽:496
期貨平今倉怎麼算盈虧 發布:2025-05-14 22:35:30 瀏覽:757
中原理財是干什麼的 發布:2025-05-14 22:35:26 瀏覽:159
股票跌到多少會退市百科 發布:2025-05-14 22:33:17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