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義貨幣

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義貨幣

發布時間: 2022-07-09 12:32:27

❶ 菲利普斯曲線的解釋

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拓展資料:

1958年,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1-1913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圖中,橫軸U值代表失業率,縱軸G值代表通貨膨脹率,向右下方傾斜的PC即為菲利普斯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高(d)時通貨膨脹率就低(b),當失業率低(c)時通貨膨脹率就高(a)。

最初是說明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一條曲線。它是由紐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來的,故稱之為菲利普斯曲線。因為西方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即貨幣工資率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為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提出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菲利普斯曲線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著交替的關系,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為通貨膨脹為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❷ 簡述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有哪些是什麼

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他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既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所以政策的含義便是只要他們能容受高通貨膨脹,他們就可以擁有低的失業率,或者他們可以通過高失業率維持低通貨膨脹。

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2)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義貨幣擴展閱讀:

原始菲利普斯曲線關注於名義工資,沒有考慮通貨膨脹預期。

首先,工資變化率決定於實際失業率,失業對工資增長具負面影響;其次,通貨膨脹率等於工資變化率。即:

公式中,代表名義工資變化率,u代表失業率,代表通貨膨脹率。如上圖所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呈替代關系。二戰前和50、60年代,這種關系在一些國家中相當穩定,並與經驗觀察高度吻合。

短期的現代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在長期,人們有充分的時間調整通貨膨脹的預期,所以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從u*出發的一條垂直線,它表明在長期內,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不存在替代關系。解釋滯漲。

由於安全臨界點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NN,這樣在通貨膨脹率提高的過程中,失業率也不斷提高。這意味著菲利普斯曲線已經完全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滯漲」局面,這是市場經濟中最值得警惕的現象。

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或成為垂直線,或變成正相關線,都表明菲利普斯曲線的惡化。

❸ 貨幣主義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是怎樣的

凱恩斯主義承認通貨膨脹與產出的權衡關系,貨幣主義短期內承認而長期內不存在權衡關系,但是理性預期學派則完全不承認通貨膨脹和產出的權衡關系。

貨幣主義者在解釋菲利浦斯曲線時引入了預期的因素。他們所用的預期概念是適應性預期,即人們根據過去的經驗來形成並調整對未來的預期。他們根據適應性預期,把菲利浦斯曲線分為短期菲利浦斯曲線與菲利浦斯曲線長期。
在短期中,人們來不及調整通貨膨脹預期,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可能低於以後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人們實際得到的工資可能小於先前預期的實際工資,從而使實際利潤增加,刺激了投資,增加就業,失業率下降。在此前提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交替關系。短期菲利浦斯曲線正是表明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的短期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交替關系的曲線。所以,向右下方傾斜的菲利浦斯曲線在短期內是可以成立的。這也說明,在短期中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可以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的。這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短期有效性。
在長期中,人們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預期。人們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人們要求增加名義工資,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通貨膨脹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這時菲利浦斯曲線是一條垂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交替關系。而且,在長期中,經濟中能實現充分就業,失業率是自然失業率。因此,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線表明了,無論通貨膨脹率如何變動,失業率總是固定在自然失業率水平上。以引起通貨膨脹為代價的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不能減少失業。這就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長期無效性。
SPC1和SPC2為不同的短期菲利浦斯曲線,LPC為長期菲利浦斯曲線。短期菲利浦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交替關系。菲利浦斯曲線長期是一條從自然失業率( ū )出發的垂線,說明長期中失業率是自然失業率,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交替關系。

❹ 「菲利普斯曲線」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定義
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曲線方式
1、「失業-工資」曲線:表明的是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
2、「失業-物價」曲線:表明的是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
3、「產出-物價」曲線:表明的是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
觀點:
1、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
2、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著交替的關系,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3、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時通貨膨脹率為0。
4、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

❺ 菲利普斯曲線是說明什麼之間的關系

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

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負相關關系。當失業率上升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下降;當失業率下降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上升。

在一輪短期的、典型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在經濟波動的上升期,失業率下降,貨幣工資變化率上升;在經濟波動的回落期,失業率上升,貨幣工資變化率下降。於是,這條曲線表現為一條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動,然後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動的曲線環。

這條曲線環呈現為略向左上方傾斜、位勢較低、且較為扁平的形狀。「向左上方傾斜」,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為反向變動關系;「位勢較低」,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處於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傾斜和「較為扁平」,說明貨幣工資變化率的變動幅度不大。



(5)威廉菲利普斯如何定義貨幣擴展閱讀:

用通貨膨脹換取就業增加的凱恩斯式需求政策,猶如揚湯止沸,每一次都只能暫時有效,下一輪再想增加就業,除非用更高的通貨膨脹率。

菲利普斯曲線所宣揚的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替換關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由於短期內了解一般價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高,所以工人會有暫時的「貨幣幻覺」,錯把名義工資的提高誤認為是實際工資的提高而增加勞動力供給。

而僱主會沾沾自喜於他所生產的那種產品價格上升,從而增加工人僱傭量,孰不知這時候整個價格水平都在上升。長期內,工人和僱主都會調整預期,使得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

❻ 威廉·菲利普斯的個人理論

後來,菲利普斯對穩定政策和經濟動態系統的關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4年他在《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封閉經濟中的穩定政策》,其中討論的就是反應滯後對宏觀穩定政策的影響。菲利普斯有著那種工程師特有的根深蒂固的經驗主義傾向,他總覺得在做理論思辨之前要先搞計量分析,於是,他開始著手做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1861-1957年英國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的關系》,後來所說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來的。菲利普斯利用近100年間的英國工資的統計資料,討論了工資變動率和失業率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發現:一、名義工資的變動率是失業率的遞減函數;二,即使當名義工資的增長率處在最低的正常水平,失業率仍然為正(菲利普斯的統計大約為2%-3 %)。
菲利普斯寫作此文的最初動機可能是為了回擊別人對他的博士論文的批評。當研究結果出來之後,他並沒有進一步尋找理論上的解釋。最早給菲利普斯曲線以理論解釋的是他的同事理查德.利普西。利普西認為,失業率與勞動力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程度呈負相關的關系(對勞動力的需求越多,就業機會越多,失業率越低),勞動力市場上過度需求的程度又和名義工資上升率呈正相關的關系,所以,可以推出失業率和名義工資上升率也呈負相關的關系。利普西嚴格地從微觀的勞動力市場的角度解釋菲利普斯曲線,從這一點來說,也許他在宣傳菲利普斯曲線的眾多學者中是最較真的。
但真正使菲利普斯曲線一夜之間揚名的,還要算薩繆爾森和索洛1960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那篇《關於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分析》。事實上,「菲利普斯曲線」這個名稱就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在這次討論中給起的。這兩位經濟學家用美國的數據換掉英國的數據,並用物價上漲率代替名義工資增長率,得出了短期內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系。有了菲利普斯曲線,新古典綜合派就可以方便地開出宏觀經濟政策的葯方:要想降低失業率,不妨提高通貨膨脹率,為了治理通貨膨脹,難免在失業上作出犧牲。(但實際上,凱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往往是把充分就業目標置於降低通貨膨脹率目標之前。)有了這兩位大師的推重,菲利普斯曲線從此就被綉上了新古典綜合派的旗幟,寫進了新古典綜合派的憲章。
正是由於菲利普斯曲線在新古典綜合派的理論體系中處在重要位置,但相比之下它又最缺乏理論支撐,因此,新古典綜合派的對手們就要首先不遺餘力地攻擊菲利普斯曲線。其中最有影響的當屬彌爾頓·弗里德曼。弗里德曼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時的講演辭,講的就是菲利普斯曲線的演變。他認為:一,理性的工人將根據實際工資而不是名義工資決定其勞動力的供給。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去討論失業率和名義工資變動率的關系純粹是一種誤導。二,菲利普斯曲線所宣揚的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替換關系只在短期才存在。由於短期內了解一般價格水平的信息成本太高,所以工人會有暫時的「貨幣幻覺」,錯把名義工資的提高誤認為是實際工資的提高而增加勞動力供給,而僱主會沾沾自喜於他所生產的那種產品價格上升,從而增加工人僱傭量,孰不知這時候整個價格水平都在上升。長期內,工人和僱主都會調整預期,使得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等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這時,斜率為負的菲利普斯曲線不再存在,有的只是一條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意味著失業率完全不受通貨膨脹政策影響,弗里德曼稱之為「自然失業率」。三,弗里德曼斷言,用通貨膨脹換取就業增加的凱恩斯式需求政策,猶如揚湯止沸,每一次都只能暫時有效,下一輪再想增加就業,除非用更高的通貨膨脹率。
弗里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攻擊,多少還客氣了一些,因為他還是承認,斜率為負的菲利普斯曲線至少在短期內是存在的。在他之後的一些新保守主義經濟學家對菲利普斯曲線的抨擊更是不遺餘力。主張「理性預期」的盧卡斯等人乾脆認為,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也是垂直的,換言之,凱恩斯式的需求政策已經被公眾預期到了,這種老一套的把戲觀眾早就知道底細了,再往下演騙得了誰呢?致力於開創公共選擇學派的J.M.布坎南則認為,菲利普斯曲線的背後,是所謂的民主過程中,大眾慾望膨脹對政治勢力擴張的縱容,以及政治勢力擴張對大眾慾望膨脹的哄騙。演到後面,喜劇會變成鬧劇,甚至悲劇。事實已經證明,在60和70年代,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失業率不降反升,菲利普斯曲線從斜率為負變成了斜率為正!
看看辯論席上這些大出風頭的辯手們:以薩繆爾森和索洛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在60年代的宏觀經濟學界獨領風騷。弗里德曼在70年代頻頻出擊,幾乎是單槍匹馬地挑戰新古典綜合派,並紮下了貨幣主義的大營。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學說被認為是80年代的宏觀經濟學。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在整個現代經濟學王國里獨樹一幟,而且從者如雲。這幾位清一色都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1970年獲獎,索洛1987 年獲獎,弗里德曼1976年獲獎,盧卡斯1995年獲獎,布坎南1986年獲獎。象這樣幾位頂尖高手湊在一起,一場「世紀大戰」肯定是少不了的。這陣勢很象武俠小說中的華山論劍。——參加討論的各方人物越來越多,圍繞菲利普斯曲線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菲利普斯本人卻悄不出聲地退席了。
這個來自南半球一個偏僻小國的農家子弟,心理上多多少少總和那些自命不凡的美國理論家們有點兒格格不入。他早年在昆士蘭金礦的工棚里自學來的那點電機工程知識,可能比他後來在倫敦的學堂里受到的經濟學教育深刻得多。從50年代起,菲利普斯的主要興趣就放在所謂的「最優控制理論」方面,人們公認,他是把最優控制和控制工程的技術最早引入經濟計量分析的學者之一。從某種角度來看,菲利普斯還在做著那個彩色水流的夢想。作為一個工程師,他的特點是精於構造而疏於思辨,他喜歡把經濟社會當作一個可以拿來操作的系統,並且一直在琢磨怎麼才能操作得更得心應手。但拿這種思路去做經濟學,肯定是一條險徑和歧途。哈耶克反復提醒經濟學家們警惕的,就是這種工程師式的幻想,用他的話說,跑進這條路子的經濟學家,「如果不是一個廢物,就是一個特定的危險人物」。(和菲利普斯一樣,哈耶克也曾在倫敦經濟學院任教,只不過當他離開的時候,菲利普斯還沒進校。)果然,從60年代起,經濟學家對菲利普斯關心的那些問題就漸漸失去了興趣。

❼ 菲利普斯曲線的介紹

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❽ 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表明失業與通貨膨脹存在一種交替關系的曲線,通貨膨脹率高時,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高。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❾ 對於菲利普斯曲線的具體解釋

菲利浦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替代取捨關系的曲線,由紐西蘭統計學家威廉·菲利普斯(A.W.Phillips)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後,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解釋,尤其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來表示失業率與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關系的菲利浦斯曲線發展成為用來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

1958年,菲利浦斯根據英國1867-1957年間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貨幣工資可以表示通貨膨脹率。因此,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系。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菲利浦斯曲線的重要觀點
菲利浦斯曲線提出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著替代取捨的關系,它們是可能並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為通貨膨脹為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著替代取捨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❿ 威廉·菲利普斯的介紹

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1914年11月18日-1975年3月4日)——菲利普斯曲線的提出者,他同時還是MONIAC液壓計算機的發明者。

熱點內容
股票交易怎麼設置自動止損點 發布:2025-05-14 20:08:22 瀏覽:413
基金三買三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14 20:01:55 瀏覽:929
股票多少個交易日無買賣退市 發布:2025-05-14 19:40:40 瀏覽:669
退市股票不確權重新上市能交易嗎 發布:2025-05-14 19:40:34 瀏覽:918
如果退市持有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5-14 19:30:44 瀏覽:668
一般至少多少億市值沒有莊家 發布:2025-05-14 19:24:04 瀏覽:907
股東拋售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5-05-14 19:15:34 瀏覽:833
退市的股票一般還留有散戶嗎 發布:2025-05-14 19:14:08 瀏覽:396
如何認識世界貨幣 發布:2025-05-14 19:08:35 瀏覽:456
注冊制股票退市有提示嗎 發布:2025-05-14 18:56:06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