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古代貨幣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古代貨幣什麼時候開始流行

發布時間: 2022-07-10 19:44:34

❶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秦漢貨幣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漢幣

漢「五銖錢」

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新莽幣制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六朝五銖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

隋唐貨幣

隋五銖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唐文錢

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

宋元貨幣

年號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御書錢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

紙幣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清貨幣

明「銀」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❷ 古代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❸ 古時候以物易物,貨幣交易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

貨幣交易起源於4000年前。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的貨幣為天然海貝。中國是世界上做早用貨幣的國家,其中中國還是發明紙幣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紙幣為交子,發明於宋朝。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產生貨幣的國家,不僅僅貨幣交易發展的最早還是世界上發明紙幣的國家。從貨貨交易到貨和幣的交易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最終發展到了今天的移動支付,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❹ 古代什麼時候開始用貨幣的

錢不是誰發明的,是社會不斷發展中演變過來的,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
最初的貝幣。可是我們無法解決中原地區的貝幣是如何來自遙遠的大海邊,而且量那麼大?也許正是這種稀缺性使得貝得以成為貨幣吧?
後來的青銅鑄快也曾經被當做過貨幣,更為有趣的是南方發掘出來的青銅鑄塊還明顯的保留著貝幣的樣子,被做成貝殼形狀,也許這真是遠古貝幣遺留下的印記。

(中國古貝幣)

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貨幣有了一定的規則、形狀。南方的鬼臉錢(俗稱。樣子像鬼臉而得名);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中原地區的鏟幣;西方游牧地區的圓形方孔錢。而這些不同的錢幣也真是不同的經濟區的反映。南方的鬼臉錢至今無法得到真確的答案。東方燕趙地區的刀幣正是那裡漁獵經濟的反映。中原的鏟幣則是農業鋤耕生活的反映。而西方的圓形方孔錢也是來自衛國的商鞅帶來的。

(南方的鬼臉錢)

(刀幣)

秦始皇以後一統天下,規定了錢幣一律用秦國實行的圓形方孔錢。發行了半兩錢。貨幣作為中介物首先開始有了一定的面值。西漢發行了五銖錢,同時改進了秦朝的半兩錢的形制,在圓廓的外面加上了突出的沿,這樣就可以防止不法分子消錢的邊緣,另鑄錢幣。

(五銖錢)

王莽時期,也發行過大量的錢幣,各種形制的都有。
到了唐朝時,開始出現了「通寶」,最早的開元通寶,以後中國的錢幣大都沿用此習。

(開元通寶)

北宋時候在四川民間最早出現了紙幣--交子。但是流傳並不長遠。元朝是一個唯一強行推行紙幣的朝代。

(北宋紙幣--交子)

到明清時代,金銀作為貨幣開始出現。這與新大陸的發現不無關系。正是新大陸發現了大量的黃金,歐洲殖民者才有了足夠的金銀開始和中國貿易,而金銀也源源不斷的流入入中國,這也是的金銀作為貨幣在中國大量流通。

❺ 古代貨幣元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元寶最初問世時,可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樣子。唐朝玄宗年間,官方發行的錢幣是圓形的,中間有一方口,上下左右各有開、元、通、寶四個字,一般依照上下右左的次序,念作「開元通寶」,這被稱作直讀,是史書或官方文書上比較常見的念法。不過,有人以順時針的方式來讀,就讀成了「開通元寶」。
老百姓的力量大,這么一讀,竟然就開了後世銅幣以「元寶」為名的先河。安史之亂中,叛軍登基做皇帝,也要發行錢幣,但他們可能文化不夠高,你看,史思明在洛陽鑄了「得一元寶」和「順天元寶」不知道「通寶」是正名,「元寶」只是俗稱,竟然也得到認可,於是後來唐代宗時有「大歷元寶」;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有「天福元寶」,宋太宗的「淳化元寶」、徽宗的「聖宋元寶」,以至清末的「光緒元寶」等等,這些「元寶」都是鑄有「元寶」字樣的錢幣,並不是你看到的和財神爺在一起的金銀錠。
那唐朝時就不用金銀嗎?非也。唐朝時,朝廷賞賜大臣,商人支付大額貨物,會用到金銀。比如買馬,馬在任何朝代都很值錢,要用銅錢買,銅錢能比馬重。所以,常用銀子交易。但不是元寶,叫銀鋌,形狀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的船形。到了宋朝,銀鋌變得立體,就變成了銀錠。而再變成我們現在印象裡面的銀錠,那是在元朝的時候。
到元朝時,元寶終於實至名歸——元寶元寶,元朝之寶嘛,這不是開玩笑,沒錯,元朝以「元」為國號,元寶這個詞最對元朝皇帝的胃口了。元朝至元三年(1266年),以平淮庫(當時國家銀庫)的白銀熔鑄成錠,凡重量達50兩者,名曰「元寶」。黃金做的大家就叫金元寶,銀錠呢就稱作銀元寶,其中既有政治含義,也或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滅南宋後,返回揚州,丞相伯顏因為士卒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製成重五十兩的銀錠,還特別起了個名兒「揚州元寶」,呈獻給忽必烈。當時的元寶形狀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拍扁了就和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清代時律令規定,各行省轉交至戶部中央的稅款,必須以五十兩銀元寶為一單位,因此行省衙門會把從百姓處收集來的散銀,熔鑄成五十兩銀錠才上繳。五十兩雪花銀,才能鑄成一隻元寶,難怪元寶那麼貴重了。

❻ 中國古代貨幣的起源是何時 形成與發展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鹽鐵論·錯幣》中並有「夏後以玄貝」的記載。海貝是產自南方暖海的遠方外來交換品,是美麗珍貴的裝飾品。它開始起貨幣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商和西周時已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另一種最早的貨幣是銅質的錢、鎛、刀。錢、鎛是農具,刀是多種用途的工具,它們也是人們可以讓渡的財產,在殷周或更早的遺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這些銅工具在不同地區形成一般等價物。錢、鎛至春秋發展為專職貨幣,即後人所稱的空首布;雖保存青銅鏟的基本結構,有細長的銎,但已不適宜裝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先秦鑄幣。至戰國進一步發展為略具鏟形小銅片的布幣,主要流通於北方周、晉、鄭、衛地區。青銅刀至東周發展為刀幣,主要流通於齊國及燕、趙地區。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❼ 古代貨幣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一、紙幣出現
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在元代,紙幣已成為基本流通貨幣,銅錢已不佔有主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

二、白銀流通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
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❽ 中國古代都是哪些朝代流行紙幣

官辦紙幣

(一)北宋的交子(後改為錢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約產生於太宗淳化年間(990~995年)。到北宋末徽宗在位時,政府濫發交子,交子信用下降,遂於大觀元年(1107年)把交子務改為錢引務,改稱交子為錢引。不久,河、 湟的軍費全仰發行紙幣來解決。 發行額達2655餘萬貫,其數相當於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貶值 3/4,有些地區貶值90%,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北宋政權在內外交困中終於滅亡。

(二)南宋紙幣有多種,主要是會子,紹興三十年(1160年)開始由官府發行。在孝宗(1163年即位)以前發行額還有所控制,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開始兩界並行,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又曾三界並行。到寧宗開禧年間(1205~1208年)韓侂胄之流靠大量發行紙幣作為軍費。

(三)金代發行的紙幣叫"交鈔"。貞元二年(1154年)開始發行,以七年為一界,期滿兌現或換新鈔。從章宗即位時(1189年)開始取消七年為界,成為長期流通紙幣,於是開始通貨膨脹。

(四)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其紙幣制度稱為鈔法。元代鈔法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階段。中統鈔於中統元年(1260年)發行,以金銀為本,鈔本不許虧欠挪用。到忽必烈末年,幣信降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又發行至元寶鈔,與中統鈔並行,二鈔並行流通。至元十七年(1280年)起,佞臣阿合馬當權,為應付財政困難大量印鈔,又動用鈔本,便出現惡性通貨膨脹。

(五)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設立寶鈔提舉司。翌年,詔命中書省主持造"大明寶鈔",同時禁止民間金銀買賣,只許向政府換紙鈔。大明寶鈔不分界,不限時間,不定發行限額,也無准備金。這樣發行後不久,由於投放太多,導致紙幣貶值。最後,政府不得不放棄「禁用銅錢和金銀」的法令。明朝在統治中國的200多年時間里,只發行過一種鈔票,即大明寶鈔,幣面只印洪武年號,最大面額為1貫。

(六)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發生,軍費激增,國庫枯竭,為"濟國用之不足",決定發行紙幣。咸豐三年(1853年)發行兩種紙幣:一是戶部官票,簡稱官票,又稱銀票! 以銀兩為單位;二為大清寶鈔,又叫錢票、錢鈔,以制錢為單位。
但政府自壞成法,收款時少收或拒收鈔票,支付時多付鈔票,造成鈔價大跌。此後官票繼續貶值,福建強制推行票鈔,激起民變。至此,清政府下令課稅停止收鈔,只收實銀,各項開支也不用鈔。不久,隨著咸豐帝去世,官票官鈔也"壽終正寢"了。

熱點內容
有米科技股票最高價 發布:2025-05-15 08:06:02 瀏覽:823
市值50萬打新股一年能中多少次 發布:2025-05-15 08:05:38 瀏覽:442
股市pbx是什麼顏色 發布:2025-05-15 08:01:30 瀏覽:645
原油期貨1手漲1美金賺多少 發布:2025-05-15 07:56:57 瀏覽:686
期貨有多少次逼空 發布:2025-05-15 07:55:29 瀏覽:554
股票回購對稅的影響 發布:2025-05-15 07:51:23 瀏覽:269
吉祥騰達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2025-05-15 07:51:17 瀏覽:774
為什麼醫療基金都下跌 發布:2025-05-15 07:48:28 瀏覽:705
成都金融局待遇怎麼樣 發布:2025-05-15 07:45:18 瀏覽:561
股票交易最後5分鍾無法撤單 發布:2025-05-15 07:41:44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