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流通什麼貨幣
⑴ 關於民國時期貨幣的一些問題
民國初期,流通的貨幣有銀元與銅錢。
民國14年(1925年)1個銀元兌銅元187~194枚。
民國15年,1個銀元兌銅元228~232枚。
民國2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禁止銀元流通,1元法幣兌換銀元1元或銅幣200~300枚。
民國30年法幣1元只值「當十」銅元100枚。嗣後法幣貶值無人兌換。
民國31年,關金券1元摺合法幣20元與法幣同時流通.
民國37年8月,新發行的金圓券1元兌換法幣300萬元,1個銀元值金圓券2元。
民國37年11月,每元銀元值金圓券10元。
民國38年4月1日至13日,福州市政府公布銀元摺合金圓券的標准:
4月1日,1元銀元值9000元金圓券;
4月6日,1元銀元值1.1萬元金圓券;
4月7日至10日,1元銀元值1.7萬元金圓券;
4月11日至13日,1元銀元值3.6萬元金圓券。僅13天時間,銀元1元兌換金圓券比價增長3倍。市場比價還要高出幾倍。到7月3日,金圓券已同廢紙。國民政府發行銀圓券取代金圓券,與銀元同時流通。福州於7月9日發行銀圓券,與銀元比值1∶1。1元兌換金圓券5億元。
⑵ 民國法幣
法幣是「法定貨幣」或「法償幣」的簡稱。國家以法律形式賦予其強制流通使用的貨幣。其中,主幣為無限法償幣,可以自由鑄造;輔幣為有限法償幣,國家實行限制鑄造。舊中國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貨幣的名稱。
舊中國長期採用銀本位制,1933年4月「廢兩改元」以前,實際上是銀兩與銀元並用。「廢兩改元」後,雖然貨幣得到統一,但國民黨政府財政經濟上的困難並未得到解決,英美兩國為控制舊中國的貨幣權,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2)民國初期流通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中國以銀本位為基礎的貨幣制度改革實施不久,30年代初期的經濟大蕭條就席捲西方世界。由於經濟危機造成國內嚴重失業,從1931年4月起,英、加、日、奧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貨幣貶值,企圖以匯率貶值打開其他國家市場。
美國在這次危機中也受到重創,為擺脫經濟危機,1933年羅斯福總統開始推行「新政」,通過增加政府開支拉動國內經濟增長,這就要求政府增加通貨。而在金本位制度下,發行貨幣受到政府的黃金儲備限制。權衡之下,美國採取了金銀復本位制度。
⑶ 民國時期大陸流通的貨幣是什麼
中華民國貨幣
中華民國貨幣指民國時期發行流通的一系列紙幣、銅元、銀元等貨幣,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
北洋政府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1948年發行金圓券。民國時期幣制復雜,各省份、軍閥、割據政權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中文名
中華民國貨幣
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
種類
硬幣、紙幣
發行者
民國政府、軍閥、割據勢力
快速
導航
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簡介
中華民國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1]
中華民國軍用鈔票
北洋政府時期
銀本位制度的確立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辛亥革命發生以後,最初由於戰爭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幣制及貨幣流通一時呈現十分混亂的局面。當時通行的銀元就有10多種,其中外國銀元有鷹洋、站人、本洋等;本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種龍洋和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由於銀元種類繁多,各地錢庄借機對各種銀元價格抬高或抑低,從中漁利,不僅使人民遭受經濟損失,而且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嚴重阻礙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這種新銀幣,式樣新穎,形制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發行以後,人民樂於使用,不論通商口岸及內地
⑷ 民國時期的貨幣問題
民國時期貨幣有紙幣、銀元、銅元三種,以銀元為主,其他貨幣為輔,因為紙幣幣值不穩定,銀元又太貴了,一般買菜都用銅元的。因為最早發行的銀元印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
⑸ 民國時期流通的貨幣到底有哪幾種
民國時期的貨幣比較混亂,當時有法幣、金圓券、銀圓券、關金券、流通券以及各種商業銀行、殖民地銀行、錢庄、票號發行的紙幣、庄票等等,另外錢幣的價值有多種條件制約,沒法說哪一種是最值錢的。
⑹ 民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是什麼一個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的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再加上現在我們幾乎都是使用手機支付,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對一塊錢已經沒有什麼概念了,但是在以前的時候一塊錢卻是很多人都想要的,因為那個時候的一塊錢購買能力是很強的。在民國時期主要流通的貨幣就是印有袁世凱頭像的大洋,這種貨幣是在北洋政府統一全國之後才出現的,而且在《國幣條例》頒發之後,北洋政府規定了“袁大頭”的製作材料為銀,並且還規定了在1914年12月開始由江南造幣廠開始製造一元大洋。
如果按照當時的土地價格來計算的話,在民國時期只有四五塊大洋就可以購買一塊面積差不多為三畝的土地,而且這塊土地的位置還是很好的。如果是放在現在的話,位置很差的一塊面積為三畝的土地價格最少就是幾萬,所以說大洋的購買力在當時是非常大的。
⑺ 解放戰爭時期用的什麼貨幣
那個時候很亂國民政府發過很多債券,
民國初期,市場上流通的紙幣有中國、中央、交通、通商、興業、實業、四明、中南等銀行發行的l元、5元、10元券,與銀圓等值使用,以中國銀行紙幣流通量最大。
民國24年(1935)11月,國民政府頒布法幣政策,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禁止銀圓、銅圓流通。25年,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31年4月,又將原繳納關稅用的海關金本位兌換券(簡稱關金券)投放市場,以關金券1元抵法幣20元的比值與法幣同時流通。民國31年7月起,法幣由中央銀行獨家發行。隨著貨幣貶值,至37年法幣最高面額達500萬元。37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規定以金圓券1元兌換法幣300萬元,停止使用法幣與關金券
⑻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人用的什麼錢
民國初期以銅元(俗稱「銅鐳」)代清末銅錢為輔幣,原來規定每個銅元可當銅錢10文(枚)用,10個銅元為1角,但以後1角只換得12個銅元。大約在1930年左右,竟貶值至1角只可換得32個銅元。
⑼ 中華民國時期的貨幣有哪些 幣值都是什麼樣的
在我國鑄造的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存世最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或「大頭洋」,它是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後由北京政府鑄造發行的。
民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頭緒紛繁,貨幣問題尚無時間作更多的研討,市面上流通的銀元仍然以宣統三年大清銀幣為主,還有些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等。到了民國三年(1914年),北京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國幣條例》,規定民國三年由天津造幣總廠鑄造的袁世凱頭像銀幣為國幣,隨後南京、廣州、武昌等造幣分廠也開始按規定的重量和成色仿鑄這種新銀幣,流通全國。袁世凱頭像銀幣面值分別為壹元、中元(五角)、貳角、壹角4種;直徑分別為39、31.5、22.6、18.6毫米;成色分別為90.4%、78%、70%、70%;重量分別為26.6克、13.5克、5.3克、2.7克。由於這類袁世凱頭像銀幣形式統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
「袁大頭」銀幣正面圖案為袁世凱側身像,上方是鑄造年份「中華民國某年」字樣;背面圖案為二株嘉禾花紋,當中襯托著「壹圓」面值字樣。根據「袁大頭」的鑄造年份、鑄造樣式和鑄造地點不同,「壹圓」面值的「袁大頭」一般可分為六個品種。
目前,我國國內郵幣卡市場里也常見有「袁大頭」銀幣出售,市面上最多的三個品種是民國三年、九年和十年鑄造的,其售價基本在50~60元之間,屬老銀幣中的低價潛力品種。民國八年鑄造的「袁大頭」存世量略少些,現市價約120餘元一枚,為不少集幣愛好者所看好,甘肅省鑄造發行的標有「甘肅」字樣的「袁大頭」存世量已經很稀少,現成交價已達1800多元,普通的集幣愛好者已難以玩轉它了。
「袁大頭」中最珍貴、最稀罕的品種當屬民國三年袁世凱頭像「簽字版」試鑄幣,現一般郵幣卡市場里根本難覓其蹤影,連錢幣拍賣會上也鮮有所聞。該幣目前估價約值人民幣4~6萬元左右,是近代銀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為國內外錢幣收藏家所關注。袁世凱頭像貳角、壹角小銀幣的售價一般在15~40元左右,中元(五角)價格較貴,為300元左右一枚,市面上中元銀幣贗品較多,收藏愛好者當引起重視。
對一些剛涉足錢幣交易市場的朋友來說,花上數十元,購藏一枚民國三年或九年、十年鑄造的「袁大頭」留存,還是物有所值的。
民國的開國紀念幣有幾種:孫中山像、黎元洪(帶帽、脫帽)像。
孫中山像壹圓開國紀念銀幣,俗稱「小頭」。
根據鑄造時間和鑄造廠不同,主要分為三個大的種類:
1 上五星:在背面(壹圓那面)的2、10點的位置各有一個五角星
2 下五星:在背面4、8點位置各有一個五角星
3 上六星:在背面2、10點位置各有一個六角星
五星的是民國元年鑄造的,目前普品的市價也在千元以上。
六星的是民國16年(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以後後鑄的,市價普品在150元左右。
黎元洪帶帽、脫帽的價格分別在1200、800元以上(普品,上品的價格還要高很多)。
⑽ 民國時期用的什麼貨幣
中華民國貨幣指代中國於民國時期流通的一系列紙幣、銀元等貨幣,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1935年,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期間各個省份、軍閥,割據政權也發行了自己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