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利率為什麼上漲
⑴ 為什麼增加貨幣總需求會使 利率上升 西方經濟學 宏觀部分
一、因為貨幣總需求上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為防止通貨膨脹,會提高利率,減少市場上流通的貨幣。
二、具體而言:
1、利率相當於貨幣的價格,在總供給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總需求,供小於求會提高貨幣的價格,即利率會上升;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總供給,供大於求利率會下降。
2、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是因為貨幣供給作為外生變數條件下的函數圖案中,貨幣供給曲線變成了一條垂直於橫軸的垂直線。橫軸為貨幣供給量M,縱軸為利率r。如果貨幣需求增大,利率會上升,反之利率下降。貨幣需求的變動只會引起利率水平的變動,而不能通過利率的變動機制影響貨幣供給。
三、貨幣需求:
(一)貨幣需求定義:
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二)分類:
1、交易性貨幣需求: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2、預防性貨幣需求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3、投機性貨幣需求: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4、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四、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凈出口X-M加合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可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決定.
描述和分析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就稱為IS-LM.
該模型要求同時達到下面的兩個條件:
(1)I(r)=S(Y)即IS,Investment-Saving
(2)M/P=L1(Y)+L2(r)即LM,Liquiditypreference-MoneySupply
其中,I為投資,S為儲蓄,M為名義貨幣量,P為物價水平,M/P為實際貨幣量,Y為總產出,r為利率。
兩條曲線交點處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IS-LM模型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
⑵ 為什麼需求增加利率就上漲
貨幣的需求增加,貨幣的供應就會相對不足,為了求得貨幣的更多供應,利率就會上升。 國家要進行宏觀調控,利率的變化是調控手段之一。貨幣的需求量增加,說明市場上的貨幣較多,提高利率有助於讓人們存款從而減少貨幣的供給量。
拓展資料:
1.利率可以看著是貨幣的價格,供應量相對增大利率會降低。但是當貨幣需求增加的時候,供應量增加也並不一定就利率下降;只有相對貨幣需求增加供應,利率才會下降。 當然,貨幣量增加都會導致通脹。商業銀行作為企業,它是跟隨需求來自我調節的,如果有需求,它的收入與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相關,通常是貸款量越大,收入越高。因此,商業銀行並不根據通脹來進行自我調節利率;除非降低利率會導致銀行自身收入下降,否則,銀行會降低利率來擴大貸款量以擴大自身收入。也就是說,商業銀行認可的最高通脹率與國家或者社會認可的通脹率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2.相同的道理是,當市場的貨幣需求時增加時,市場利率就會提高,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 上面的假定是市場需求與價格由於自動調節機制而達到新的均衡,貨幣需求量增加導致市場利率就上升、市場利率上升則會增加市場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會導致貨幣資金的供給大於需求、從而導致市場利率下降,最終達到市場資金供給需求與市場利率的再一次均衡。
3.以我國的住房貸款利率為例,理論上如果認為我國貨幣供求與貸款利率的平衡點是貸款基準利率,那麼,如果住房貸款的利率超過了基準利率,即銀行的貸款利率上浮了,人們購買住房的意願就下降了,貸款的需求就下降了;當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開始下浮時,人們的買房熱情提高,購房貸款的需求就增加了。基本上就是這個道理。
⑶ 為什麼增加貨幣供給 利率上升
1,貨幣供給增加,但物價水平和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不變,這會導致短期利率和長期利率下降。
2,貨幣供給增加,短期利率下降,但隨著物價水平緩慢上升,消費性支出增加,債券需求減小,長期利率上升。
3,貨幣供給增加,人們產生通貨膨脹預期,債券需求減少,利率上升
人們的收入增加,必然伴隨著貨幣供給的增加,財富在貨幣和債券的分配出現偏離,增加人們購買債券的需求,降低利率水平。
⑷ 貨幣需求增加 為什麼 利率上升
因為貨幣供給作為外生變數條件下的函數圖案中,貨幣供給曲線變成了一條垂直於橫軸的垂直線。
1、橫軸為貨幣供給量M,縱軸為利率r。如果貨幣需求增大,利率會上升,反之利率下降。貨幣需求的變動只會引起利率水平的變動,而不能通過利率的變動機制影響貨幣供給。
2、市場利率是指由資金市場上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資金緊張,供給小於需求,利率上升;資金寬松,供給大幹需求,利率下降,。
3、反過來,利率又能影響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促進資金供求趨向平衡當資金供大於求,市場資金多餘,利率下降時,資金供給者的利息減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資金市場的貨幣轉用於其他方面。
4、由於利率降低,從市場上籌集資金,用於新建企業或擴大原有企業的生產或經營規模,利息負擔減輕,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籌資者增多,對資金的需求增加。這就可能使市場上的資金供求狀況逐漸趨於平衡。
5、如果市場上的資金求大於供,比較緊張,利率上漲時,則會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經濟活動。即人們從各方面擠出來一些資金投向市場,以獲取較多的利息收入;同時因籌集資金成本提高,運用這種資金,可能獲得的利潤減少,而盡可能少從市場籌資,使資金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況緩和下來。
拓展資料
利率是貨幣的價格,反映貨幣的機會成本。貨幣和其他商品一樣,供求決定價格。當供給不變而需求增加時,貨幣價格會上升,即利率上升。現代經濟中,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不僅受到經濟社會中許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利率的變動對整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現代經濟學家在研究利率的決定問題時,特別重視各種變數的關系以及整個經濟的平衡問題,利率決定理論也經歷了古典利率理論、凱恩斯利率理論、可貸資金利率理論、IS-LM利率分析以及當代動態的利率模型的演變、發展過程。
⑸ 為什麼利率上升本幣升值
一,一國的利率上升,會引起套利資本的流入(即引起低利率貨幣兌換成高利率貨幣以套取利差的行為),在短期內會引起利率上升國貨幣的需求增加,而引起該貨幣升值(即在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下降),然而套利資本流動是一種短期投資行為,當套利返回時(即套利活動結束時),又會引起原套利的本利兌換成原貨幣,使貨幣幣值下降.所以利率調高,在短期內會引起調高貨幣升值,而在遠期會使調高貨幣貶值
二,外匯匯率的表示方法上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標價法,一種是間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是以本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是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外幣能夠摺合多少本國貨幣。
三,本國貨幣越值錢,單位外幣所能換到的本國貨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反之,本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外幣能換到的本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反比例關系:本幣升值,匯率下降;本幣貶值,匯率上升。大多數國家都採取直接標價法。市場上大多數的匯率也是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如:美元兌日元、美元兌港幣、美元兌人民幣等,間接標價法又稱數量標價法。
四,是以外國貨幣來表示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的匯率表示方法。一般是1個單位或100個單位的本幣能夠摺合多少外國貨幣。本國貨幣越值錢,單位本幣所能換到的外國貨幣就越多,匯率值就越大;反之,本國貨幣越不值錢,單位本幣能換到的外幣就越少,匯率值就越小。在直接標價法下,外匯匯率的升降和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成正比例關系:本幣升值,匯率上升;本幣貶值,匯率下降。前英聯邦國家多使用間接標價法,如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市場上採取直接標價法的匯率主要有英鎊兌美元、澳元兌美元等。
五,利率是本幣資金市場的一種價格信號;匯率則是外匯資金市場的一種價格信號。因此,從某國的角度講,利率是本幣的對內價格;匯率則是本幣的對外價格。 利率間接影響匯率。利率對匯率的影響,主要是經由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利率差距而引發的。根據「無套利均衡」原理,低利率的貨幣必然升水;高利率的貨幣必然貼水。由此可見,本幣與外幣之間的利率差距過大,必然會引發明顯的匯率逆向變化。
六,匯率間接影響利率。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際收支的非均衡變動而引發的。國際收支差額主要由兩大部分所構成:一是經常項目差額;二是資本項目差額。一國國際收支如果長期順差,則外匯必然供過於求,本幣就會對外升值;本幣升值,一般會抑制出口、刺激進口,從而擴大國內商品供給,國內物價平抑,利率被迫下調;另一方面,為了穩定本幣匯率,該國必然會將國際收支順差轉化為外匯儲備。
七,在外匯儲備增加的同時,本幣投放就會增加,貨幣供給就會擴大、銀根就會放鬆,從而迫使利率下調。 最最簡單的變動關系是,由於利率的上升導致外國資本的湧入,由於外幣要對換成本幣才能在國內進行六通,致使外比對本幣需求增大,從而使本幣對外幣升值。不過實際情況還與通脹、國際收支等因素有關,總之人們的預期是最重要的
⑹ 長期流通中貨幣量的增加,為什麼導致利率上漲
摘要 價格上升導致貨幣交易需求量增加,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的投機需求量必須減少。貨幣的契約本質決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一般等價物、貴金屬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延期支付標准和記帳單位。
⑺ 價格水平上升,為什麼會導致利率上升
價格水平下降,總需求上升,將引起利率上升。
市場利率高低的本身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即市場利率上升,價格水平通常下跌;而市場利率下降,價格通常會上漲。反之亦然,價格水平下降,總需求上升,將引起利率上升;而價格水平上升,總需求下降,將引起利率上升。
價格水平和總需求,是體現市場的景氣動向的兩個重要指標。如果市場過旺,物價上漲,國家就有可能採取措施來提高利率水準,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來減輕市場壓力。相反的,如果市場疲軟,價格水平下降,總需求上升,國家就有可能以降低利率水準的方法來推動市場。因為當中央銀行增加了貨幣供應量,社會總產出和價格水平都會上升,人們投入生產或消費商品需要花費更多的錢,因此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而對貨幣需求的增加又會使得利率上升。這一點也正是流動性偏好理論所強調的,物價水平的上升會導致利率的上升。
貨幣供給的增加也可能使人們預期未來價格水平會更高,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也會提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從而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7)貨幣利率為什麼上漲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從流動性效應來看,貨幣供給的增加一定會導致利率水平的下降,相反則上升;而從收入效應、價格水平效應和通貨膨脹預期效應來看,貨幣供給的增加一定會導致利率水平的上升,相反則下降。最終貨幣供給對利率的影響情況,取決於這四項效應的綜合作用。
一般來說,由貨幣供給上升而帶來的流動性效應馬上會發揮作用,因為貨幣供給增加馬上會導致均衡利率的下降。而收入效應和物價效應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才發揮作用,這中間有個滯後期。
從印鈔到通脹起來,需要一段時間,然後才會對影響到利率。通貨膨脹預期效應發揮作用時滯的長短,取決於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調整的快慢。
⑻ 為什麼貨幣貶值會引起利率上升
貨幣貶值就是通貨膨脹的表現,通貨膨脹時,市場上的貨幣量比實際需求的貨幣量要多,這樣會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而如果這時把多餘的貨幣拿出市場,就會把市場逐漸還原。提高利率就是一個重要手段。所以。通貨膨脹時貨幣當局會採取提高利率的政策。 利率提高了,就會增加人們的儲蓄量,當錢慢慢進入銀行,市場上的錢就會慢慢減少,這樣那些多餘的貨幣就會慢慢消失了。
以1萬外元存在外國到了年末的本息為1.02萬。而年初置換了110萬日元,假設利率為新%,那就需要110*(1+x%)/120=1.02;計算所得日元利率要達到11.27%。也就是在外元日元匯率在1:110時,日元可以以同外元相同的2%。可當日元貶值到了120時就需要把利率提升到了11.27%才可以消除利差。
拓展資料:對於獨立貨幣政策的體系卻還是可以保持一定的局限性,這里就以外元印度盧比為例,印度是一個貨幣貨幣獨立性且區域內流動性的特點。當外元盧比從年初1:75變成了1:80之時,還是以外元利率2%,這樣在完成開放的市場里,盧比利率要達到8.8%才利差平衡。
其一,通過控制貨幣的嚮往流動,比如控制超過1萬外元的貨幣流出,限制企業資金外流,控制私人資金外逃;
其二,用外匯儲備在離岸市場調控匯率,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通過外匯市場回購央票減少海外市場的投放量。
總之,無論開放外匯市場,又或者獨立性的貨幣政策,都是在利差出現的時候需要消除投機的行為。開放市場通過匯率和利率來達到平衡,而獨立市場除了既定的利率和匯率之外,還要通過更多的控制手段來填補利差的不足。